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钠肠溶片联合多潘立酮片治疗,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GERD症状评分及胃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EE患者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胃食管反流病有较高的治愈率和症状改善率,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  相似文献   

2.
雷贝拉唑联用莫沙必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用莫沙必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疗效。方法将130例rG-ER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66)和对照组(n=64),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8%和78%,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88%,内镜下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84%,2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和内镜下总有效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雷贝拉唑联用莫沙必利治疗rGERD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胃食管反流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的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形成,其临床症状主要是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药物治疗以抑酸及促胃动力为主。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和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组,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结果: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总有效率为95.24%,疗效显著高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经内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雷贝托唑20mg,2次/d;莫沙必利5mg,3次/d;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20mg,2次/d;莫沙必利5mg,3次/d;疗程均为8周,同时复查胃镜观察组织学变化,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贝拉唑、莫沙必利联合应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近期疗效显著,总有效率高,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PPI)雷贝拉唑及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治疗以咳嗽、咽痛为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将46例经临床和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外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2组,A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B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内镜下食管黏膜表面的变化和疗效。结果A组治愈率(87%)和总有效率(100%)均明显高于B组(61%和74%)。结论胃食管反流病部分可表现为难治性慢性咳嗽、咽痛,予以雷贝拉唑可改善症状,且联用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莫沙必利)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表现。  相似文献   

8.
雷贝拉唑和莫沙必利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经胃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1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口服雷贝拉唑10mg,早晚各1次餐前服用,莫沙必利每次5mg,3次,13,餐前半小时服用;对照组:奥美拉唑20mg/日,餐前服用,莫沙必利服用方法同上。2组病人均完成6周治疗,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结果2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和胃镜下病变粘膜缓解情况)分别为治疗组94.54%(52/55),对照组76.36%(42/5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改善迅速,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烧心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4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5例采用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联用新络纳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加胃镜下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症状和胃镜下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优于雷尼替丁联合莫沙比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雷贝拉唑与埃索美拉唑治疗中重度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中重度GER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予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及QOLRA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内镜分级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pylori根除率有大于对照组的趋势。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且患者均可耐受。结论与埃索美拉唑相比,雷贝拉唑治疗GERD的用药频率降低,但对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治疗组采用莫沙必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哮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均常规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和莫沙必利。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6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哮喘症状和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检测肺功能,观察沙丁胺醇使用频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抗反流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哮喘症状均较治疗前好转(P均0.05),沙丁胺醇的使用频率也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反流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症状评分、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和沙丁胺醇使用频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肺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药物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泮托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的抗反流治疗有助于改善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减少β2受体激动剂的使用频率,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化裁联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胃食管返流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予以中医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治疗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食管黏膜病变分级、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烧心、反酸、胸闷不适和反食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显著高于对照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治疗组食管黏膜病变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χ~2=6.48,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化裁联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雷贝拉唑肠溶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选择肇庆市端州区人民医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收治的 34 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17 例。对照组单服兰 索拉唑,观察组联合服用兰索拉唑和莫沙必利,治疗 8 周后,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并发症及胃食管动力学指标。 结果:经过联合用药,观察组患者的胸痛、烧心、反酸、反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胃窦收缩频率、胃窦运 动指数、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蠕动性收缩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使用兰索拉唑联 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胃食管动力学指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GAS)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雷贝拉唑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电针配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3组疗效、治疗前后GAS和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0%,雷贝拉唑组总有效率为8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和雷贝拉唑组(P均0.05),雷贝拉唑组疗效优于电针组(P0.05)。治疗前3组症状积分及GA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雷贝拉唑组和电针组(P均0.05),雷贝拉唑组优于电针组(P0.05);治疗后3组GAS水平均有所提高,治疗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电针组和雷贝拉唑组(P均0.05),雷贝拉唑组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好,可明显促进GAS的分泌。  相似文献   

17.
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采用奥美拉唑加莫沙必利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治疗8周后分别评价I艋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4.8%和69.4%,胃镜检查结果改善率分别为96.2%和86.3%,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将胃镜检查确证的1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埃索美拉唑治疗组(A组)、莫沙必利治疗组(B组)、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组(C组)。A组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2次/d,B组口服莫沙必利5mg,3次/d,C组埃索美拉唑的用法用量同A组,莫沙必利的用法用量同B组,治疗8w,观察疗效。结果:A组有效率78%,B组有效率为68%,C组有效率90%,三组之间的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疗效优于埃索美拉唑或是莫沙必利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19.
费多灵 《新中医》2015,47(9):63-65
目的:观察枳术宽中胶囊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观察组口服枳术宽中胶囊,2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进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 Q)、SF-36健康量表和脾虚气滞证评分。结果:胃镜下炎症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量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8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Gerd Q评分和脾虚气滞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枳术宽中胶囊联合雷贝拉唑治疗GERD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奥美拉唑联合小柴胡颗粒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柴胡颗粒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奥美拉唑联合小柴胡颗粒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