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论述腧穴时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小针解》进一步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经络与腧穴是密切相连的。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眼穴同样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后世对《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的不同解释,指出后世注家多着眼于"节",对"节之交"的释义较少,对二者的关系也未多加阐述.文章结合《灵枢·小针解》和古代字书认为"节"指穴位,"节之交"指络脉,全句旨在强调穴位和穴位之间存在连接往来的关系,这种连接关系的承载主体是络脉,其功用是渗灌穴位.《黄帝...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法在眼科应用,由来已久,仅就《审视瑶函》一书,以活血化瘀立法的方剂,就有数首。在其他治则中,配用活血化瘀药的也不少,说明它在眼科中的应用是甚为广泛的。《灵枢·大惑》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自而为精,诸脉皆统凝于脉者为泣,血实者宣决之,”《灵枢·痈疽》谓:“营卫稽留于脉中,则血从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不通故热,大热止。”(止,血因热而壅,停止某一局部),这就  相似文献   

4.
<正> 《灵枢·经脉篇》在记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时,以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脏的经脉为序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为何不从先天之本的肾脏所属之经——肾经和后天之本脾胃所属之经——脾经或胃经开始,却始自手太阴肺经?对此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经脉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联系脏腑器官的系统;同时,气血借经脉运行周身,濡养组织,即经脉又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这里的气,主要指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相似文献   

5.
皮肤衰老中医机理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衰老 ,是生命不可避免、难以抗拒 ,但可以延缓的生物学过程。中医认为 ,衰老的机理不外乎正虚邪实 ,以正虚为基础 ,以邪实为主要因素。皮肤作为机体表层器官 ,显示着衰老的整个过程 ,尤其是面部皮肤更是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变化的外在体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诸阳之会 ,皆在于面……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 :“心 ,其华在面”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灵枢·五色》及《素问·刺热篇》更是分别把面部的相应部位分属于五脏。由此可见 ,…  相似文献   

6.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7.
略论藏象与藏腑说之异同刘清安徽省六安市卫生进修学校(237008)张家山《脉书》尚无藏腑说,《灵枢》出现了藏腑理论。《灵枢·热病》谓:“火者心也……水者肾也……木者肝也……金者肺也……土者脾也”。不过,《灵枢》藏腑理论主要围绕“五藏六腑”。如《灵枢·...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首次提出有365个经穴,然其数字可能是古代医家依据“天人相应”思想,由一年365日数推测预定的。如《灵枢·邪客》中说:“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实际上从《内经》记载的穴位名称只有125个,至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才有了有穴名的349穴。以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增加了5穴:阳关、灵台、膏盲俞、厥阴俞、青灵:《针灸资生经》增加5穴:眉冲、督俞、气海  相似文献   

9.
<正> “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见于《灵枢·经脉》篇中,历代医家对它作了多种解释,各执已见,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笔者通过学习,认为仍有重新商榷的必要。历代医家的注释概要《灵枢·经脉篇》在十二经中均有“是动、所生病”之论述,《难经》最早为它注释:“……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由于十二经病候十分复杂,气证、血证在“是动”与“所生病”中前后交错,《难经》的上述注文非但未中的,并使后世医家跟踵而入不得返悟,不少人以气在外(为先),血在内(为后)作依据为《灵枢·经脉篇》注文。如唐·杨玄操曰:“邪中于阳,阳为气,故气为先病,阳气在外故也;若在阳不治,则入于阴,阴为血,故为血后病,血在内故也。”明·张世贤曰:“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邪由外入,先气而后血”。清·张志聪亦曰:“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以上诸论,源于《难经》出自一辄,大同小异。均未能符合经旨本意。如:徐灵胎曰:“此就  相似文献   

10.
中医古籍中,关于心主神明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调经论》:“心藏神。”《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心是藏神的地方,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神”或“神明”是指精神意识功能而言,这些功能是由“心”主管和体现  相似文献   

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骨……在窍为耳”,是指耳的听觉等功能由肾所主持,依赖于肾的精气所养。然而足少阴肾经之经脉并没有上联系于耳,不象心、肝之脉与舌、目相连;在功能上耳对肾无协助作用,不似口、鼻协助脾肺功能;在足少阴肾经所主病证中也无耳疾,何以言“肾开窍于耳”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藏象学说问题,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经络联系方面。《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足少阴肾脉虽未直接上联于耳,但肾之络脉会于耳中,,故耳为肾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  相似文献   

12.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灵枢·终始》篇亦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在这些治法中,仅指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头病取足。至于临床中并非罕见的上下交病如何处理,经文未及。《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某上下失血案云:“今饮食甚少,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由此有“上下交病治其中”之说。中指脾胃而言。《金匮要略心典》云:“中者脾胃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央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是故求阴阳之机者,必于中气”。此…  相似文献   

13.
一、益心气、养心阴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大法《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篇》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又《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心与血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血液运行,把各种养料送到各个部门去,以营养各个组织,所以《本神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心得血而养,血  相似文献   

14.
施行针刺疗法时,为了确保疗效,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对一些事项引起注意。《灵枢·九针十二原》:“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这都指出了针刺不当,非但不能使病痛向愈,反而会对患者带来一定的危害。同时,《内经》也提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原则与方法。如《灵枢·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灵枢·逆顺》:“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这又清楚地指出对某些病症的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16.
<正> 《内经》针前五法是指用于针刺前的“扪、切、推、弹、抓”五种辅助手法(以下简称“五法”)。这些手法可见于《内经》许多篇章之中,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灵枢·刺节真邪篇》云:  相似文献   

17.
<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包括五输穴、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共130个。在针灸腧穴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略考其源流。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叙述其意义,及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灵枢·本输》篇具体指出了穴名与部位,《灵枢·根结》篇详述了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又列举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主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述了五变分主五输以及五变与五输相应的针刺法则。《灵枢·卫气》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标本部位等.《难经六十二至七十九难》更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方法。二、俞穴、募穴:《灵枢·背俞》:篇载:“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是对背俞穴的最早记载,文中不但指出其上下定位,还指出其横开分寸:“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紧接着强调,“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种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的取穴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络:“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柩·海论篇》)。“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篇》)。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剌法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  相似文献   

19.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然而 ,同篇又指出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后世又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这说明十二经脉均与头面五官有联系 ,相对而言 ,阳经与头面又有特异的联系。经研究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阳经经脉主要上行头面、联络五官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论可见阳经与头面的密切联系。  笔者将《灵枢》的经脉、经别、经筋循行与头面五官 (头、面、口、齿、咽喉、目、舌、…  相似文献   

20.
秦迎曙 《陕西中医》2005,26(7):716-717
<正>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内经》中精神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精为神本的唯物论神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灵枢·本神篇》指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指的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构成了人的机体,神随着机体的产生而产生,但还必须依赖后天之精才能进行正常活动。《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论》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都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