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振强 《山东医药》2006,46(23):56-57
应用TUNEL技术和SP法检测8例健康人垂体组织(对照组)和48例垂体腺瘤患者肿瘤组织(观察组)的Survivin和p53基因表达。结果Survivin基因在对照组中不表达;观察组阳性率为66.7%,且侵袭性垂体腺瘤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p53基因在对照组阳性率为12.5%,观察组为62.5%,其中侵袭性阳性率较非侵袭性明显升高,并且垂体腺瘤组织中p53基因和Survivin基因呈正相关性(r=0.63,P〈0.05)。提示Survivin基因在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其侵袭性强,预后不良;与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腺癌组织中p53和P504S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前列腺腺癌组织中p53、P504S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p53、P504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26%、91.30%,且随着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递增和淋巴结转移而逐渐增高(P〈0.05)。提示p53、P504S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记,二者的高表达与前列腺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形态及病理组织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形态学特征及p53、p2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Olympus CF240型电子结肠镜及OlympusBX41光学显微镜观察50例大肠小扁平腺瘤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0例小扁平腺瘤及其腺瘤旁组织、26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15例正常人大肠黏膜中p53、p21、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小扁平腺瘤发生于大肠任何部位,其发病率依次以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为多见;肠镜下见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状,基底宽,体积≤1cm。光镜下小扁平腺瘤呈管状腺瘤样图像,上皮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小扁平腺瘤中p53、p21、ER、PR的表达率分别为58%(29/50)、56%(28/50)、12%(6/50)、10%(5/50)。随着小扁平腺瘤异型增生程度的增高,p53、p21、ER、PR的表达率也逐渐升高(P〈0.05)。大肠癌中的表达最高(P〈0.05)。结论大肠小扁平腺瘤有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p53、p21、ER、PR的表达与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P21蛋白表达和p21基因改变的意义.方法32例胃癌石蜡标本,其中乳头状腺癌6例,管状腺癌9例,粘液腺癌8例,低分化腺癌7例,未分化癌2例,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标本23例,32例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作对照.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21蛋白表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p21基因改变.参照文献确定p21蛋白表达的阳性标准及SSCCP检测p21基因异常标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织P21蛋白表达阳性率56.3%(18/32),其中管状腺癌77.8%(7/9),乳头状腺癌83.3%(5/6),粘液腺癌37.5%(3/8),低分化腺癌42.9%(3/7),未分化癌0%(0/2),存在淋巴结转移组为43.5%(10/23),无淋巴结转移组为88.9%(8/9),癌旁组织为90.6%(29/32).P21蛋白表达阳性率胃癌组织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P<0.05),与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不同病理类型间未见差异显著(P>0.05).PCR-SSCR分析18.8%(6/32)胃癌组织存在p21基因改变.结论p21基因以异常表达及基因改变的方式参与胃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胰腺癌ras癌基因及p53抑癌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研究ras癌基因及p53抑癌基因在在胰腺癌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胰腺石蜡包埋标本55例,包括胰腺癌32例,癌切缘未受浸润的胰腺组织12例,急慢性胰腺炎7例,正常胰腺4例,标本均经病理学证实,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上述标本的ras癌基因及p53抑癌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32例胰腺癌中,ras和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9%和28.1%,高于胰腺炎和癌切缘组织(P<0.05)ras,p53基因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所在部位及大小和初发症状无关(P>0.05),p53基因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P<0.05),p53基因表达阳性者其临床分期较晚期,细胞分化较差,而ras基因表达仅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P53基因表达与癌肿可切除率相关(P<0.05),凡癌肿能切除者多为p53基因表达阴性者.p53基因表达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其表达阳性者多已有淋巴结转移.ras与p53基因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ras与p53基因表达可以反映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对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c-erbB-2 、bcl-2和p53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c-erbB-2、bcl-2和突变型p53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相互调节并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中c-erbB-2、bcl-2和D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42例结直肠腺癌、10例腺瘤和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c-erbB-2、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erbB-2、bcl-2和p53蛋白在腺癌、腺瘤和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腺瘤组织,c-erbB-2和p53蛋白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腺瘤和正常黏膜组织。c-erbB-2蛋白的表达随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bcl-2蛋白的表达随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c-erbB-2和p53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腺癌组织中bcl-2与p5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01,P〈0.05)。结论:c-erbB-2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分化和转移相关。腺癌组织中p53高表达和bcl-2相对低表达提示两者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bcl-2过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p16蛋白及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p16及p53表达。结果p53、p16及VEGF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7%、45.1%和32.9%。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肺鳞癌中p16与P53同时表达异常(p16阴性表达、p53阳性表达)者VEGF阳性率高于其它表型(P均〈0.05)。p16、p53的异常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分别为34.6%、50.9%,无淋巴结转移者中分别为66.7%、25.9%(P均〈0.05)。p16和p53的异常表达在Ⅲ期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1.7%和60.O%,在Ⅰ和Ⅱ期分别为58.%和24.4%(P均〈0.05)。结论NSCLC血管生成与p16和p55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P53及EGFR基因产物表达与胃癌的关系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0例胃癌标本及对照组中的P53及EGFR基因产物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P53及EGFR基因产物在胃良性病变中均为阴性,而在胃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2.5%和57.5%.p53基因及EGFR基因产物在高分化腺癌中的表达高于低分化癌(P<0.05和P<0.05);在深度浸润性癌中高于浅表浸润性癌(P<0.01和P<0.001);在伴转移的胃癌中高于无转移者(P<0.01和P<0.05).P53及EGFR基因产物在胃癌中的表达高度相关(r=0.7482).结论P53及EGFR基因产物的表达是胃粘膜上皮恶变标志之一,p53基因突变与EGFR基因激活高度同步.  相似文献   

9.
为从基因角度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的发病机理有无差别,用免疫组化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标记法(LSAB)检测34例食管癌、90例贲门癌及68例胃癌患肿瘤标本中抑癌基因-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表明PCNA的表达在三种癌变中均较高,食管癌与贲门癌p53的阳性率相近(76.47%,76.67%)而胃癌较低(4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早期高分化型胃癌的组织学分类与p53基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胃癌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很多,通过特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早期高分化型胃癌的组织学发生与p53基因突变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手术切除的50例早期高分化型胃癌标本,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6片,每片厚度3μm,并经常规苏木精-伊红及特殊免疫组化染色(GOS,45M1,ConA-Ⅲ,HID-AB,MUC-2,CD10,p53)。结果 本早期高分化型胃癌中,p53染色阳性率42.0%(21/50),其中胃癌分化型胃癌4例(幽门腺型2例,腺窝上皮型2例),p53染色阳性率50.0%(2/4);肠型分化型胃癌27例(完全肠型11例,不完全肠型16例),p53染色阳性率44.4%(12/27);混合型分化型胃癌18例(Ⅰ型11例,Ⅱ型7例),p53染色阳性率38.9%(7/18);不能分类型1例,p53染色阴性。结论 早期高分化型胃癌组织学分类与p53基因蛋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管腔内超声(IDUS)联合细胞刷检病理学、细胞刷检标本K-ras和p53基因突变检测对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定性诊断价值。方法84例疑似胆管恶性狭窄患者首先行IDUS检查,随后用细胞刷刷取狭窄段胆管内壁标本,一份送检病理,另一份行K-ras、p53基因突变检测,以病理及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统计单一检查方法及联合检查方法早期诊断胆管恶性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行对比分析。结果单一检查诊断时,IDUS、细胞刷检病理学、细胞刷检标本K-ras基因突变检测和细胞刷检标本p53基因突变检测敏感度分别为63.46%(33/52)、53.85%(28/52)、38.46%(20/52)和42.31%(22/52),准确率分别为69.05%(58/84)、71.43%(60/84)、61.90%(52/84)和64.29%(54/84)。联合检查诊断时,IDUS+细胞刷检病理学+细胞刷检标本K-ras和p53基因突变检测敏感度(96.15%,50/52)、特异度(93.75%,30/32)、阳性预测值(96.15%,50/52)、阴性预测值(93.75%,30/32)和准确率(95.24%,80/84)均最高,且诊断敏感度和准确率均较单一检查诊断时有明显提升(P〈0.05)。结论胆管腔内超声联合细胞刷检病理、细胞刷检标本K-ras和p53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细胞中p53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2例NSCLC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PCR结合DNA测序方法检测血标本中p53基因突变,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肺癌组32例患者血标本共有12例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7.5%;健康组30例血标本没有检出p53基因突变。②肺癌患者血液p53基因突变率在(Ⅰ+Ⅱ)期为9.1%、(Ⅲ+Ⅳ)期为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中p53基因突变对于肺癌的诊断、发现远处转移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p53、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NSCLC和16例肺良性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用TUNEL技术检测NSCLC的凋亡情况。结果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3.3%(38/60),而在良性肺疾病肺组织均无表达;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但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患者年龄及性别无关。p53蛋白表达阳性的NSCLC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80.5%)明显高于p53蛋白表达阴性者(26.3%).P〈0.01。Survivin蛋白在NSCLC中的表达水平与癌细胞的凋亡指数(AI)星负相关(r=-0.231,P〈0.05)。结论Survivin基因异常表达引起的细胞凋亡抑制在NSCLC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抑癌基因p53失活和Survivin基因过度表达可能在NSCLC癌变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胃癌癌变过程中抑癌基因p53的变异规律.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银染方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8岁)的p53基因突变.结果病理诊断为胃癌的标本中检出的30例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18例,阳性率为60%.其癌基因的扩增和重排多发生于胃癌进展期,而p53基因的点突变发生于癌变各期结论胃癌癌变是多基因异常累积所引起的渐进过程,基因改变的数目,肿瘤的恶变性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抑癌基因P16在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16基因产物在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本组56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鳞癌37例,腺癌1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PCR法检测患者肺癌新鲜标本p1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56例肺癌标本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8.9%(33/56),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其阳性表达率41.4%(12/29)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16阳性表达率为77.8%(21/27),P<0.01)。P16蛋白阴性表达者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9.7%、44.1%,显著低于p16蛋白阳性表达者85.2%、71.8%。结论 p16蛋白表达与肺鳞癌和肺腺癌的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p16蛋白状态可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大肠肿瘤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DNA的分子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HPV16和HPV18感染与大肠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HPV16和HPV18DNA探针分别在40例大肠癌和30例大肠腺瘤组织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探测HPVDNA.结果受检大肠腺瘤组织HPVDNA阳性8例(27%),其中HPV16DNA5例,HPV18DNA3例,主要见于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大肠腺癌组织中HPVDNA阳性19例(48%),其中HPV16DNA14例,HPV18DNA5例.HPVDNA主要见于肿瘤细胞核中,少部分见于胞质中.研究表明,大肠癌组织中HPV16,18DNA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且大肠绒毛状腺瘤中HP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阳性率接近高分化腺癌.结论HPV16,18型感染并整合至宿主细胞DNA中与肠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RASSF1A和p16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ASSF1A和p16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96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的远癌正常肺组织中RASSF1A和p16 mRNA。结果①RASSF1A和p16 mRNA在远癌正常肺组织中均正常表达;在NSCLC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下调或缺失率达53.12%(51/96).P16 mRNA达36.46%(35/96)。②RASSF1A mRNA下调或缺失与NSCLC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⑧p16 mRNA表达下调或缺失率女性(52.38%)高于男性(24.07%),50岁以上组(44.93%)高于50岁以下组(14.81%),腺癌(48.15%)高于鳞癌(21.43%),Ⅲ~Ⅳ期NSCLC下调或缺失率(45.61%)高于Ⅰ~Ⅱ期(23.08%),有淋巴结转移组(50.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3.89%),P均<0.05。④NSCLC组织中RASSF1A和p16 mRNA表达呈正相关(ra=0.278,P<0.05)。结论RASSF1A和p16 mRNA在NSCLC中表达下调或缺失率较高,二者可能参与调控NSCL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肠腺癌中p53、Bcl-2及Bax阳性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腺癌、大肠腺瘤、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p53、Bcl-2及Bax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比较,大肠腺癌组织中p53、Bcl-2阳性表达明显升高、Bax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均<0.01)。 p53、Bcl-2、Bax表达与大肠腺癌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分期明显相关( P均<0.01),与性别、年龄无关。 p53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Bax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Bcl-2的表达与Bax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p53、Bcl-2及Bax可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粪便p53基因突变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an Q  Yan J  Jiang ZY  Si J  Chen T  Guo JZ  Tao GQ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502-505
目的 探讨粪便p53基因突变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旨在建立一种非侵入性的结直肠癌筛检的方法。方法 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溴乙锭染色方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20例结直肠腺瘤及15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粪便标本p53基因突变。结果 40例结直肠癌患者粪便p53相应外显子DNA片段扩增率为90%,20例结直肠腺瘤为85%,15例胃癌为93%。所有标本总的扩增率为89%。40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标本中29例存在p53突变(72.5%),其中23例粪便测及p53突变,检测敏感性为57.5%,明显高于粪便隐血及血癌胚抗原检测的阳性率(P<0.05);2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组织标本中3例存在p53突变(15.0%),且均测及粪便p53基因突变。15例胃癌患者组织标本中10例存在p53突变(67.7%),粪便均未测及p53突变。结论 粪便p53基因突变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较高,有望成为早期诊断大肠癌的一个相对敏感、特异、有效的指标,尤其在大范围人群筛检时。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经结肠镜检出的15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20例进行1-6年(平均4.5年)的结肠镜随访,并与青中年组的437例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分别为30.0%及23.4%,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10.2%及6.9%(P<0.01),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但升结肠的癌变率(37.5%)明显高于左半结肠(14.3%,P<0.05),且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的癌变率也显著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部位(P<0.01);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占77.6%,也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病理类型(P<0.01)。37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56.9%)显著高于管状腺瘤(3.4%,P<0.01)。息肉体积大(>2cm)、基底宽、数量多,癌变率高。腺瘤性息肉经内镜下摘除者其癌变率明显低于未摘除者(P<0.01)。结论 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应尽量行全结肠检查,检出大肠息肉者应尽可能首选肠镜下摘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