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目的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延长狗下颌骨动物模型,了解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及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生成规律。(2)方法 8只成年狗,按不同的牵张期和固定期分为4组,每组2只,于下颌第一磨牙后区,行下颌骨体部骨切开术,安置骨支持式口腔外部牵张器,潜伏期固定7d后牵引,每天延长1mm,分2次进行,分别于第3,10,20和20天停止牵张,并固定,分别于牵张期开始,结束及固定期结束摄取X线片,固定期结束时处死动物,取牵张区新骨行组织学检查。(3)结果 4组动物下颌骨分别成功延长了3,10,20和20mm,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可见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层骨形成,过渡及改建过程,并有软骨内骨化现象。(4)结论 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其牵开区可得到良好的骨生成,新骨以膜内成骨为主。软骨内成骨为辅。  相似文献   

2.
下颌缩窄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畸形,长期以来,颌面外科专家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牵张成骨技术因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植骨和可以早期施术等优点在颌面外科得到较快发展犤1,2犦。目前对下颌骨扩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主要应用牙支持式牵张器犤3犦,而骨内牵张器整复下颌骨缩窄畸形的研究在国内外未见报告。本研究用狗作为动物模型,采用骨内牵张器扩宽下颌骨,探讨骨内牵张器通过牵张成骨技术扩宽下颌骨的可行性及矫治过程中的技术特点。1材料与方法1.1主要材料牵张器为医用纯钛口内侧方牵张器改制而成,单端式,牵张螺杆旋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了解自行设计开发的三维骨牵张器的成骨效果。方法:成年山羊6只,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开始牵引,以0.6 mm/次、2次/d的速度牵引,牵引期为17~18 d,牵引高度20 mm左右。牵引完毕后1、2及3个月各处死2只动物获得标本,进行大体标本、普通X-ray和CT观察。结果:成功建立山羊下颌骨较大速率牵张成骨延长实验动物模型。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在牵张间隙形成了很好的骨痂组织,牵张间隙达到了预期的长度。X-ray观察结果显示:牵引间隙逐渐变模糊,骨牵引器固位良好,下颌骨在解剖关系状态下位完成骨缺损修复,固定期2周放射影像可见新骨生成,1个月可见骨样结构,2~3个月骨质修复完成。CT观察结果显示:在牵引的区域,新生成的骨的质和量都非常的好,与原来的骨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我们自行设计的三维牵张器,制作简便,易于控制,可以稳定成骨,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后用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7mm.从牵张开始第1天在A组动物牵张区每日注射VEGF 100ng,每日2次,连续7 d.注射生理盐水的B组动物用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第2、4、6、8周分别处死A、B两组各2只动物,取双侧牵张区新生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在牵张结束后不同时期(第1天、第2、4、6、8周),分别拍摄下颌骨X线片,观察下颌骨延长情况及其牵张区骨密度变化.[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注射VEGF的A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的速度及数量和B组动物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导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没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模型。方法:选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下颌骨行骨切开术,自制牵张器牵张固定,经过7天潜伏期后进行牵张,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手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全部动物右侧下颌骨被成功延长3mm。结论:自制牵张器符合牵张成骨动物实验的要求,兔作为牵张成骨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的组织学特征.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每组12只.放疗组用60Co机照射大白兔下颌骨,5.4G y/次,隔日1次,共5次,总剂量为27 Gy.3个月后在两组动物下颌骨的双侧截骨处安装牵张器,经5 d延迟期后开始牵张,速率为1 mm/d,0.5 mm/次,2次/d,连续7 d,共延长下颌骨7㎜.分别在固定期的第4、6周处死动物12只, 取下颌骨双侧新生骨痂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成骨特征. 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牵张区以膜内成骨为主,放疗组有更多的软骨形成,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较未放疗组新骨骨小梁细小,稀疏.结论放射损伤区牵张成骨是可行的,但成骨质量较差,成骨方式以膜内成骨为主,放射线促进了软骨成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下颌骨双侧牵张的外置式牵张器,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 方法:选用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4组,每组 4只。在双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前方无牙区行骨切开术,用自制牵张器固定, 经过7 d潜伏期,以每次 1.0 mm 的速度牵张,每天 1 次,连续 5 d,然后固定1个月。 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 2周及第4周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实验过程中全部动物均无牵张器脱落,从延迟末期到固定4周,大体观察见牵张间隙由纤维性连接逐渐过渡为骨性连接,X线可见牵张区由完全透射影逐渐过渡为接近正常骨的连续性钙化影,组织学观察可见牵张区由胶原纤维沿牵张方向生长逐渐过渡为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改进后的牵张器不易脱落,可成功地延长兔下颌骨,可用于大批量的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种植型牵张器增高兔下颌牙槽嵴,初步观察成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其下游蛋白Smad2/3和Smad7的变化规律并揭示其作用。进一步探讨牵张成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使用TGF-β及其下游蛋白Smad2/3和Smad7在临床治疗中加快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速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资料。方法24只成年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成6组,每组4只。非手术组做为空白对照组,其余用自制的垂直牵张器按2次/天,0.5 mm/次,的速度牵张兔牙槽骨,分别于牵张后1天组、1、2、4周组、6周后处死动物取材。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定阳性面积,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各组TGF-β、Smad2/3和Smad7的阳性表达。结果TGF-β及其下游信号蛋白Smad2/3和Smad7在兔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达,提示它们对牵张成骨新骨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结论对兔下颌骨进行牵张成骨过程中,TGF-β以及下游信号蛋白Smad2/3和Smad7参与促进了牵张区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种植型牵张器增高兔下颌牙槽嵴,观察牵张成骨过程中金葡液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兔建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0只。术后第8天开始,实验组局部注射金葡液,对照组不加药。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观察和灰度值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定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结果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的骨代谢活性、新骨生成和血清钙、磷及AL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牵张后1d、1周、2周、四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平均灰度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时,局部注射金葡液可以达到良好的骨再生,加速牵张过程中新骨生成,从而缩短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0.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牵张成骨的骨形成过程及机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8只3月龄健康幼年山羊,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动物模型,成模后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2只,第1组动物在牵张完成后1周处死,第2组在牵张完成后2周处死,第3组在牵张完成后4周处死,第4组在牵张完成后6同处死。对新生骨的组织学、影像学及骨密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动物的右下颌骨均延长了大约10mm,组织学证实牵张区确有新骨形成。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X线检查和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新骨组织中骨密度逐渐增高。牵张器相接触一侧的新生骨的骨质成骨较差。结论山羊是一种较理想的对牵张成骨进行模拟性研究的实验动物,采用与牵张方向一致的牵张器施力方向可以避免侧向力的产生,从而提高术后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讨论人工合成的植物雌激素依普拉芬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实验组给予依普拉芬50 mg/(kg·d).并于牵张后1天、1周、2周、4周取材,进行血清NO浓度的测定,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OS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牵张后1天、1周、2周、4周实验组NO浓度及eNOS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骨形成早于同期对照组.结论 依普拉芬可以通过提高牵张成骨中血清NO的浓度有效的加速新骨的形成与矿化,缩短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应用L-精氨酸(L-Arg)对成骨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两组,均行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术后对照组正常喂养,L-Arg组正常喂养,并给予L-Arg1.1g/d口服。术后4天开始牵张,0.5mm/次,2次/d,共牵张4d,于牵张结束后1d、1周、2周、4周分别处死每组动物4只,抽血检测血清亚硝酸盐含量;处死后游离下颌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①实验动物32只,无脱失,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②L-Arg组血清NO浓度和骨密度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新骨形成早于同期对照组。结论 L-Arg通过释放NO,加速新骨形成与矿化,缩短牵张成骨疗程。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骨膜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膜牵张诱导成骨在不做骨皮质切开的情况下是否可用于口腔颌面部成骨。方法选成年健康遵义地区产山羊9只,用自制的骨膜牵张装置分别固定于山羊的两侧下颌骨体部,不做皮质骨切开,使牵张器对一侧骨膜施以牵张力,而另一侧不加力,分别在实验后第30、45和60天处死山羊,对标本分别以游标卡尺测量其新生骨厚度。结果实验侧术后均有新生骨组织,而对照侧未见有新生骨组织厚度变化。结论对山羊下颌骨在不做骨皮质切开的情况下进行骨膜牵张有新骨生成,对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BMP-2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天,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200 μL的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液;对照组注射等量自体BMSCs液;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2,6周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化等手段检测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组织均可见BMP-2基因mRNA和其蛋白强阳性表达.结论: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5.
(1)目的 探讨垂直牵张成骨在牙种植术中对牙槽骨骨量不足和预防下牙槽神经损伤的作用。(2)方法 选择4只狗分为2组,两组均将下颌骨体制成骨折块,用牵引器牵引,每天1mm,共7d,然后分别固定21d和42d,于42d后处死狗检查成骨情况。(3)结果 骨牵引成骨高度6mm,固定42d组可见成骨更加完善,X线可见牵张区模糊,有散在高密度细针状骨桥连接;病理检查可见牵张区大部分被骨组织替代。新生的板层骨内有规则的哈弗管。(4)结论 下颌骨垂直牵张成骨可为牙种植术提供足够的骨量,并可防止下齿槽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方法研究狗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及其稳定性。方法 :4只成年狗双侧下颌骨截断后经 7d间歇期 ,以 1m m/次、1次 /d的速度牵引 10 d,共延长 10 m m后固定。分别于牵张结束、固定 2、4、8周后行 X片检查及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牵张后固定 2周 ,两侧骨断端边缘模糊不清 ,牵张区仍为低密度影。牵张后固定 4周 ,两侧骨断端间透射影缩小 ,边界不清 ,牵张区密度明显升高 ,但仍表现为片状透光影 ,密度从两侧向中间逐渐增高。至固定 8周时接近正常骨组织密度 ,下颌骨长度在牵张结束后与 2、4、8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牵张成骨可形成新的骨组织 ,对保持被延长的下颌骨长度的相对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成年杂种犬建立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增高犬牙槽嵴动物模型,为下一步利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行下颌后牙牙槽嵴增高术奠定基础。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4只。全麻下拔除双侧下颌4个前磨牙和第一磨牙,1个月后拍摄双侧后牙区X线光片,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采用4种类型的牵张器随机在4只犬的下颌两侧行牵张手术并观察牵张后1周和1月牙槽嵴增高的情况。结果拔牙后1个月,牙槽嵴黏膜愈合良好。X线片示下颌神经管清晰可见,其上方牙槽窝内有较低密度骨质存在。放置4种牵张器牵张术后1周、1月后牙槽嵴增高的高度分别为3.24 mm、3.76 mm、4.58 mm、5.09 mm;3.15 mm、3.67 mm、4.64 mm、5.01mm,术后一周X线可见后有明显的牵张间隙,1月时牵张区有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结论犬耐受力强,后牙区下颌骨体积大,手术易操作,是理想的牙槽嵴萎缩动物模型。拔牙后1个月,拔牙创愈合良好,可以进行牵张手术。D组"S"形牵张器牵张后的高度比较理想,能满足后期种植体的植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在不同时期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在30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28天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OP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化染色OPG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其中以牵引结束的第1,7天的表达最强,以后逐渐下降,第28天仅有微弱表达.结论OPG可能在牵引成骨过程中特别是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吉锋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5):1071-1072
目的观察颌骨牵张成骨技术在下颌骨骨折移位愈合Ⅱ期矫治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内置式骨牵张器治疗2例因创伤造成的下颌骨移位愈合及下颌偏斜的患者,骨牵张器每天延长颌骨约1 mm,直至下颌骨体部被延长到理想的位置。结果 2例患者受损侧的下颌骨体部分别被延长12 mm和8 mm,无论是咬关系还是面部外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颌骨牵张成骨技术为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的继发畸形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 12只成年山羊行双下颌骨牵张成骨术 ,在牵张结束后的第 1、2和 4周分别处死 4只动物 ,取牵张区新骨组织用免疫组化检测 b FGF和 IGF- 的表达。另选 2只同龄山羊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下颌骨牵张后 b FGF与 IGF- 均呈高水平表达 ,b FGF定位于间充质或成纤维样细胞、成骨细胞以及新骨基质 ,而 IGF- 则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结论  b FGF与 IGF- 可能在下颌骨牵张后的新骨生成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