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骨后脑膜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82例岩骨后脑膜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Ⅰ型脑膜瘤的术后并发症较少,出现面瘫的程度较轻;Ⅱ型及Ⅲ型脑膜瘤术后可并发后组颅神经损伤、偏瘫、脑脊液漏、高热等并发症.护士要了解患者的脑膜瘤分型,术后加强观察,及早发现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岩尖区是指从内听道到岩骨尖的这一狭小区域,毗邻海绵窦后壁,有岩上下窦与之交通,后方为脑干,邻近有Ⅲ、Ⅳ、Ⅴ、Ⅵ、Ⅶ、Ⅷ等脑神经行走。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岩尖脑膜瘤的手术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症仍高达31%~70%,目前仍被认为是神经外科的高难项目之一。由于肿瘤生长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术后并发症存在着显著差异。本科从2000年2月-2006年6月共收治35例岩尖脑膜瘤,根据分型不同采取一般护理贯穿始终,重点突出并发症护理的方法,使术后住院日尽量缩短,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侵犯幕上下岩骨后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21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幕上下岩骨后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16例,Simpson Ⅱ级切除5例,术中根据情况将增生岩骨、受侵小脑幕一并切除.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轻度面神经麻痹和听力下降.平均随访3.2年,所有患者均正常工作生活,无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全切除幕上下岩骨后脑膜瘤,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月红  赵欣  杨惠清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245-1246
岩斜脑膜瘤(Petroclival meningioma)是指位于岩骨嵴及斜坡区域的颅底肿瘤[1],由于这部分肿瘤发病率低,肿瘤深居后颅凹中央,而且临近脑干、第Ⅲ、第Ⅶ对脑神经以及后循环动脉,岩斜区脑膜瘤是所有脑膜瘤中最难处理的肿瘤之一[2]。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巧的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提高,致残  相似文献   

5.
王晓澍  游潮  杨咏波  贺民 《华西医学》2005,20(3):511-512
目的:提高岩骨-斜坡区脑膜瘤的手术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我科2000年至2002年收治的14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采用颞下,枕下乙状窦后,幕上下联合3种入路。结果:9例全切,3例次全切,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岩斜区脑膜瘤手术中应采取各种方法增加手术空间和病变暴露,肿瘤较大时应先作囊内切除,以获得手术空间,严格在显微镜下沿蛛网膜界面分离肿瘤边界,对于与脑干粘连严重者,不必强求全切。  相似文献   

6.
所有后颅凹脑膜瘤中,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是对外科医生手术技巧的最大挑战。由于这部分肿瘤发病率低,肿瘤深居后颅凹中央,而且临近脑干、第Ⅲ-Ⅳ对颅神经以及后循环动脉,岩斜区脑膜瘤是所有脑膜瘤中最难以处理的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巧的提高、器械的改进及合适的手术入路,使得肿瘤的全切率增加而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在岩斜区手术入路当中,乙状窦前入路是目前手术治疗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7.
岩斜脑膜瘤起源于斜坡和岩尖区的硬脑膜,由于其位置深在,累及颅底中央区,故治疗相当棘手。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岩斜脑膜瘤的最佳治疗选择,手术切除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因此,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神经外科医生长期的研究课题和不懈的追求目标。岩斜脑膜瘤的手术代表了颅底手术中最难的一类,对神经外科医生的显微技术要求很高。手术治疗的难点在于:肿瘤占据要冲,显露困难;肿瘤毗邻脑干,可累及几乎所有颅神经;与脑底池中重要的血管及穿支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32例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患者均采用病变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其中颈静脉孔区肿瘤20例,均为神经鞘瘤;岩斜坡区肿瘤12例,均为脑膜瘤;本组病例影像学显示肿瘤未侵犯到海绵窦或颅外。结果本组32例患者21例肿瘤全部切除,6例为次全切除,大部切除5例。27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6例遗留有声音嘶哑),4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疾,但基本能生活自理,1例死亡。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具有简捷、省时,患者疗效满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林艳 《现代护理》2006,12(10):919-920
脑膜瘤属颅内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2005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1例右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脓胸,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乙状窦前入路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有后颅凹脑膜瘤中,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是对外科医生手术技巧的最大挑战。由于这部分肿瘤发病率低,肿瘤深居后颅凹中央,而且临近脑干、第Ⅲ-Ⅳ对颅神经以及后循环动脉,岩斜区脑膜瘤是所有脑膜瘤中最难以处理的肿瘤之一[1]。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巧的提高、器械的改进及合适的手术入路,使得肿瘤的全切率增加而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在岩斜区手术入路当中,乙状窦前入路是目前手术治疗的最佳入路。我院2003年6月~2006年5月共对10例病人施行了经乙状窦前入路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经验和技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和手术证实岩斜区脑膜瘤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上斜坡向幕上发展者采用经幕上下联合入路35例,中下斜坡向幕下发展者采用幕下经乙状窦入路50例,上斜坡向岩尖及海绵窦发展者采用颞下小脑幕岩骨入路5例。【结果】90例93次手术,其中术后再出血第二次手术3例,肿瘤镜下全切除72例(80.0%),次全切除11例(12.2%),大部分切除7例(7.8%)。临床痊愈恢复正常工作70例,生活需要照顾18例,死亡2例。【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精巧的显微手术技巧,加强术后观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有助于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全切除,减少死亡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2.
脑膜瘤属颅内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2005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1例右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脓胸,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入路下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52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通过远外侧入路(FLA)、乙状窦后入路(RSA)、内镜下经鼻蝶入路(EEA)以及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不同位置的肿瘤。评估不同手术入路下肿瘤切除程度。观察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P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果经FLA切除肿瘤14例,经RSA切除肿瘤22例,经EEA切除肿瘤10例,经EEA合并FLA/RSA切除肿瘤6例。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乙状窦后入路即RSA肿瘤全切率高于其他手术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颅神经症状多发生于侧方入路(FLA和RSA),与其他手术入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脑脊液漏多出现在EEA,与其他入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他并发症在不同手术入路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手术入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RSA根治性切除率显著高于其他入路,可有效切除体积比较大的肿瘤,适合累及全斜坡的患者,但需要注意该手术方式容易引起术后颅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种不同术式对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疗效并且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行脑膜瘤切除术的62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小脑幕入路组(n=18)、经乙状窦后入路组(n=17)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n=27),术后72 h采用MRI增强扫描评估3组肿瘤切除程度,比较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72 h,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根治性切除率达到77.78%,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但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根治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术后并发症显著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和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3组NIHS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3、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术后1、3、6个月3组KP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3、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KPS评分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组(P0.05),术后6个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患者KPS评分明显高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随访10个月到4年,3组均无死亡病例,术后第2、3年经小脑幕入路组出现2例(11.11%)肿瘤复发,术后第3年经乙状窦后入路组出现2例(17.65%)肿瘤复发,术后第4年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组出现1例(3.70%)肿瘤复发,复发率为8.06%(5/62)。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肿瘤根治性切除率较高,术后神经损伤恢复显著、生活质量有效改善、复发率较小,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生长方式选择手术入路,其中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15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2例,颞枕经小脑幕入路6例.结果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21例(64%),大部切除12例(36%),无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1%(17/33).结论 根据肿瘤在斜坡的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使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肿瘤全切除率明显提高,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6.8年,平均(3.4±1.7)年,脑膜瘤术后复发15例(16.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4 cm、病理分级越高、Simpson切除分级越高、病理分型为WHOⅢ级、结节形或覃形的脑膜瘤及合并硬脑膜尾征是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直径长、肿瘤病理分级高、手术切除程度低、病理分型为WHOⅢ级、结节形或覃形的脑膜瘤及合并硬脑膜尾征是影响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例1:患者男,62岁,因右侧枕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4年,肿瘤复发1周入院。患者于2008年5月在我院行右侧枕部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病理回报脑膜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周前来我院复查,行头部MRI检查提示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8.
王小梅 《现代护理》2001,7(3):23-23
岩尖斜坡区脑膜瘤由于位置深 ,周围神经和血管解剖结构复杂 ,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 ;70年代手术死亡率高达5 0 % ,手术并发症大于 80 %。随着神经放射和颅底显微外科的发展 ,手术死亡率下降到 0 %~ 9%。但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仍在 39%~ 5 7%。我院 1995年 12月~ 1999年 6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岩尖斜坡肿瘤 16例 ,现就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10例 ;年龄 42~ 6 3岁 ,平均 5 1.1岁。病程最短 6个月 ,最长 3年 ,平均 1年 9个月。临床主要症状是头痛、面部麻木、复视、听力障碍和肢体无力。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岩斜区脑膜瘤(PCM)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452医院2005年9月-2009年6月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9年9月-2009年2月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通过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探讨影响PCM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8种相关因素影响PCM患者的预后,但Cox多因素分析仅发现脑干T2像高信号(OR=5.54,P=0.012)、肿瘤侵入脑干(OR=5.10,P=0.034)、病理高级别(OR=4.03,P=0.011)这3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干T2像高信号、肿瘤侵入脑干、病理高级别可影响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颅脑内各类良性肿瘤(如脑膜瘤、颅咽管瘤、动-静脉血管畸形等)手术切除后,由于手术创伤,术后会出现局部水肿、脑缺氧等并发症。轻者可遗留相当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失明;重者可危及生命。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我科采用高压氧对45例良性肿瘤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