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单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桥脑小脑角(CPA)病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单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2例CPA病变的临床资料,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完成手术。结果 22例中,听神经瘤2例,胆脂瘤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例,面肌痉挛9例。2例听神经瘤均全切除,面神经解剖保留,均保存听力。4例胆脂瘤中,3例全切除,1例少量残留。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疼痛均消失。9例面肌痉挛中,术后面部抽搐立刻消失6例,2周~2个月消失3例。结论 对于CPA病变,采用单纯内镜手术治疗是可行的,能提供更好的视野,发现精细的神经、血管结构,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耳神经外科发展迅速 ,可经迷路后、乙状窦后、经颞颅中窝径路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切除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其他肿瘤 ,用各种术式治疗梅尼埃病等。我科自 1990年开展耳神经外科以来 ,已治疗上述疾病 189例 ,取得满意效果。我科采用经乙状窦后径路和迷路后径路 ,均于局部麻醉下手术。耳后一弧形小切口 ,骨窗约 1 5cm ,切开硬脑膜后 ,基本不压迫小脑便可直视耳神经外科所涉及的神经及其与周围的关系 ,可窥视桥小脑角区全貌 ,由于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 ,故该手术径路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131例由颅内肿瘤并发三叉神经痛。其中胆脂瘤106例,三叉神经鞘瘤12例,脑膜瘤6例,三叉神经纤维瘤3例,脑干胶质瘤和听神经瘤各2例。胆脂瘤多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症状,桥小脑角处其他肿瘤多表现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同时介绍了不同肿瘤诊断和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31例由颅内肿瘤并发三叉神经痛。其中胆脂瘤106例,三叉神经鞘瘤12例,脑膜瘤6例,三叉神经纤维瘤3例,脑干胶质瘤和听神经瘤各2例,胆脂瘤多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症状,桥小脑角处其他肿瘤多表现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同时介绍了不同肿瘤诊断和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106例颅底肿瘤并三叉神经痛。其中胆脂瘤83例,三叉神经鞘瘤11例,脑膜瘤5例,三叉神经纤维瘤3例,脑干胶质瘤、听神经瘤各2例。桥小脑角胆脂瘤多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或唯一症状,其它多表现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分析了不同肿瘤诊断和手术要点,总结了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04例颅内肿瘤并发面部疼痛,占同期颅内肿瘤2.5%,肿瘤部位,以桥小脑角肿瘤多见,其次是中颅凹底;肿瘤性质,以表皮样囊肿最多,其次是三叉神经节神经纤维瘤。面部疼痛常为首发症状,且多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易误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它肿瘤如脑膜瘤、听神经瘤等,发生面部疼痛较晚,且多为不典型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研究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桥小脑角区的结构,为临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0%甲醛固定并灌有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桥小脑区的三个解剖间隙的主要血管神经解剖变异和走行,并测量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进入脑干处的距离.结果 桥脑小脑角区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之间关系存在一定变异,观察了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岩上静脉、面听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后组颅神经的行程、分支和变异等情况,但这些结构在桥小脑区的三个解剖间隙内层次分明,分布较恒定.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进入脑干处的距离为(2.3±1.1)mm.结论 通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来解剖桥小脑角区的神经血管,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了各重要神经和血管结构关系,对临床手术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1-03—2014-10采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43例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三叉神经痛2例,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0例。结果术后症状完全消失35例(81.40%)(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34例),症状明显减轻5例(11.63%)(右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4例),无明显缓解3例(6.98%)(左侧三叉神经痛1例,面肌痉挛2例),有效治愈率93.02%;1例左侧三叉神经痛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嘴角疱疹,面肌痉挛术后听力下降或轻度面瘫2例,无死亡病例,给予临床治疗后可自行痊愈;术后复发2例(面肌痉挛)。结论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桥小脑角区颅神经压迫综合征的有效安全方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治的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一类颅神经疾病的肿瘤性病因,对其临床表现特点、发病机制和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以面肌痉挛、三又神经痛主诉就诊的患者术前MRI检查发现肿瘤性病因19例,占同期显微手术治疗1032例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中的1.8%。其中男7例,女12例。三叉神经痛16例,面肌痉挛3例。术前诊断胆脂瘤8例,脑膜瘤5例,听神经瘤6例。结果肿瘤获全切,病理诊断同术前一致。术后除一例胆脂瘤致三叉神经痛部分缓解外,余症状均消失,平均随访4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颅神经疾病的肿瘤性病因并不少见,在本组三叉神经痛中高达6.3%(16/253)。其临床特点是发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症状较重,三叉神经痛倾向于不典型发作。临床医师应保持警惕,术前应常规MRI检查。一旦发现肿瘤应争取及时手术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附4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44例,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1)单纯三叉神经痛型,此型易误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桥小脑角占位型,易与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混淆,CT扫描可明确诊断;(3)颅内压增高型:主要表现头痛、呕吐、眼底水肿。本文着重阐述了各型的临床特点,并对本病的手术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耳神经外科发展迅速,可经迷路后、乙状窦后、经颞颅中窝径路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切除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其他肿瘤,用各种术式治疗梅尼埃病等。我科自1990年开展耳神经外科以来,已治疗上述疾病189例,取得满意效果。我科采用经乙状窦后径路和迷路后径路,均于局部麻醉下手术。耳后一弧形小切口,骨窗约1.5cm,切开硬脑膜后,基本不压迫小脑便可直视耳神经外科所涉及的神经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可窥视桥小脑角区全貌,由于在手术显著微镜下操作,故该手术径路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反应轻的特点。术前患者准备同一般耳科手术准备。耳神经外科手术后病人有许多特点,兹介绍我们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2.
显微外科问世以来,近几年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已日趋安全.术后并发症有桥脑硬化、手术野出血、脑脊液漏及颅神经麻痹,特别是面神经麻痹.但孤立的桥脑出血尚无文献报导.本文报告一例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生对侧桥脑出血:患者为一55岁家  相似文献   

13.
正听神经鞘瘤是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听神经前庭段,少数发生于听神经耳蜗部,往往以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侵袭,逐渐压迫面神经、三叉神经、后组脑神经、小脑及脑干,造成面肌痉挛、面部麻木、吞咽困难及步态不稳等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深入,听神经鞘瘤的治疗理念已从早期完全依赖于手术治疗及盲目追求肿瘤全切除逐步转向于重  相似文献   

14.
听神经瘤约占小脑桥脑角肿瘤的75%~95%.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小脑桥脑角神经血管的正常解剖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掌握这些神经血管位置的变化,对于保留神经血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归纳了听神经瘤手术中神经血管位置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作者分析1970年1月~1990年1月共收治继发性三叉神经痛87例,其中35例曾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误诊率为40.23%,现扼要探讨造成临床误诊的原因。 资料 本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3~68岁。其中听神经瘤10例,小脑桥脑角上皮样囊肿13例,三叉神经肿瘤3例,脑膜瘤4例,鼻咽癌1  相似文献   

16.
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4.73~12%,是神经外科常见肿瘤之一。临床上多数病人,往往肿瘤已生长得相当大,与Ⅴ、Ⅸ、Ⅹ、Ⅺ、Ⅻ颅神经及桥脑紧密粘连,此时手术疗效必然不理想,常难将肿瘤全部切除,手术死亡率高,留有严重的后遗症。为使小的听神经瘤能得到早期诊断,就听神经瘤诊断方法上近年来的主要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人路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2例大型听神经瘤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耳后发际内1 cm作6 cm小弧形切口,骨窗2.5~3.0 cm,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40例(95.2%),近全切除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37例(88%),功能保留30例(71.4%);耳蜗神经解剖保留3例,有效听力保留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同样能获得对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神经、血管的良好显露.  相似文献   

1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源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报道逐渐增多。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最常见的是单独发生,但同时发生者少见,而同时出现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及外展神经麻痹更是罕见。作者对2例上述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报告如下:患者一,女,44岁。因"左面部阵发性抽搐2年、复视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结果患者术前MRI 3D-TOF序列提示右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根区均有血管影存在,对该例患者在电生理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术中发现右侧小脑上动脉是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右侧小脑前下动脉是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术后患者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症状均完全消失,随访一年余症状未见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一般都是血管源性的,术前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指导手术,微血管减压术是该病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手术治疗1例右侧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女性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此病例右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是由粗大移位椎动脉压迫所致,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病人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消失,无并发症。结论同侧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少见,粗大移位的椎动脉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微血管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