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烹饪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5)。2组均接受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干预和康复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烹饪疗法。2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干预结束后,观察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40.05±10.83)分,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5.44±1.50)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烹饪疗法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级康复干预的效果。方法将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精神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应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进行分级康复干预。观察8周。于干预前后采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同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患者进行分级康复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3.
尹祚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5):389-390
目的探讨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驱症状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1例有家族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族组)和83例无家族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散发组),采用自拟的"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驱症状及临床症状调查问卷"评定前驱症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阴性症状量表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定精神症状,对两组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族组多数起病缓慢,多无明显诱因,散发组多为急性起病且多有刺激诱因(P<0.05或0.01);两组情感、行为、思维和类神经衰弱方面的前驱症状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简明精神病量表、阴性症状量表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病情表现较接近,前驱症状均较突出,早期识别有利于预防发病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于东侠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5):125-126
目的:了解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口服喹硫平治疗,并接受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系统化护理干预。观察3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干预效果,随访1a统计复发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1 a末,研究组复发率为9.4%,对照组为30.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陈鹭娜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3):504-506+509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厦门市仙岳医院收治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比较2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能力恢复情况、阴性与阳性症状评分、羞耻感和幸福感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结果:心理护理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认知评分、护理认知评分高于常规护理,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低于常规护理,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评分低于常规护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高于常规护理,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低于常规护理,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社交、动性交往评分评高于常规护理,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精神分裂症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效果及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干预后HAMD和N-BP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患者抑郁情绪,减轻症状,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团体绘画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阴性和阳性症状、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为患者提供非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将2022年1月至9月45例本院住院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并予以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45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团体绘画治疗干预。干预时间8w。干预前后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比较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各45例患者完成研究。观察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干预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SSPI评分干预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观察组RBANS评分干预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 相似文献
8.
王芬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13,(11):2577-2580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60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精神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进行为期8周的以健康教育、行为矫治、心理护理和文体娱乐活动为形式的系统性干预措施,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综合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治疗前,SANS、IPRO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ANS、IPROS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健康教育、行为矫治、心理干预和文体娱乐活动为形式的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不同症状类型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方法 对1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入院第2d、4w末、8w末分别进行血清CPK检测,并与69名健康者对照。结果 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和混合型发病期的患者(入院第2d)血清CPK的活性显著高于以阴性症状为主要症状的患者(P<0.01),也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阴性症状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PK的活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期血清CPK活性明显增高,而阴性症状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和阳性症状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间存在差异性;血清CPK生化指标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与阴性、阳性症状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阴阳性症状与脑电地形图(BEAM)的关系。采用成都BMP—Ⅱ型BEAM仪,按国际10—20系统放电极,在86例精神分裂症患清醒、闭目状态下常规脑电图描记全图。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组BEAM异常率高于阳性症状组。提示精神分裂症患额叶、优势半球后头部脑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行为治疗和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矫治效果.方法 对3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行为治疗和心理干预.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综合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并与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IPROS、SANS各因子分减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对其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心理护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方法:将121例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接受系统的常规精神科药物治疗和一般整体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共计12周。并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的HAMD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研究组在干预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关系。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精神科门诊及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214例,其中新发或者复发的107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门诊及住院病情稳定的107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及检测血清hs-CRP水平,将两组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及自身前后对照,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与PANSS总分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PANSS总分与hs-CRP水平分别为(66.97±9.53)分、8.30(2.10,20.10)mg/L,治疗后PANSS总分与hs-CRP水平分别为(46.48±7.16)分、1.90(0.60,5.20)mg/L。对照组治疗前PANSS总分与hs-CRP水平分别为(30.38±5.34)分、0.90(0.40,2.05)mg/L,治疗后分别为(30.68±2.63)分、1.00(0.40,2.73)mg/L。两组PANSS总分与hs-CRP水平治疗前(t=33.96,Z=-7.98)、治疗后(t=21.02,Z=-2.49)分别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ANSS总分与hs-CRP水平随着病情缓解而明显下降(t=20.99,Z=-7.18)(均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PANSS总分在治疗前(r1=0.73)和治疗后(r2=0.41),均呈正相关(均P<0.01)。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轻重与血清hs-CRP水平高低密切相关,hs-CRP检测对动态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6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中评分≥4分项目数的不同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阳性亚型组、阴性亚型组、混合型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组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7.569,P=0.023)。阳性亚型组较其他组首发年龄大,总病程短,住院次数少,差异显著(P〈0.01或P〈0.05);混合型组较其他组用药种类多,差异显著(P〈0.01或P〈0.05);阳性亚型组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显著多于其他组,阴性亚型组和混合型组起病慢性。结论阳性亚型组首发年龄较大,总病程较短;混合型组使用过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较多;阴性亚型组和混合型组起病以慢性为主,住院次数也明显比阳性亚型组多。 相似文献
16.
17.
18.
首发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丈夫的心理状况及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丈夫在妻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状况。方法:对50例住院的首发女精神分裂症患的丈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编的定式调查表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干预。结果:多数首发女精神分裂症患的丈夫存在明显的焦虑及抑制情绪,经心理干预后其SAS和SDS评分随之下降。结论:针对患丈夫的心理问题,做好他们的心理干预工作可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9.
PANSS在罹患精神分裂症罪犯中的试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在精神分裂症罪犯中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对46例接受监管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罪犯进行评定,并与中国常模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罪犯的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可直接用于精神分裂症罪犯的评定,帮助监狱工作人员识别精神症状,为司法鉴定和临床诊断提供详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选取我院2013年3月10日~2014年3月10日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对患者康复的效果影响。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干预后4w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8w、干预后12w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干预后4w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8w、干预后12w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增加患者对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的认识,改善自身抑郁及焦虑情况,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