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泡样动脉瘤(BBA)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2015年介入治疗20例BBA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患者分别接受带膜支架置入术、球囊闭塞颈内动脉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覆膜支架置入后再出血死亡,1例行颈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发生血管痉挛死亡,1例行双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血管痉挛死亡。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15例,3~4分2例。17例患者临床随访1~26个月(平均9.3个月),mRS评分均≤2分。1例患者因年龄较大,拒绝行影像随访。16例患者均接受影像学随访,其中14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瘤颈残留保持稳定,1例不完全栓塞瘤体缩小。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BBA可行且有效,多支架辅助栓塞技术能降低动脉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血泡动脉瘤患者护理经验.方法:通过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用药指导等,对16例颈内动脉血泡动脉瘤患者护理,观察护理结果.结果:16例患者中,1例发生载瘤动脉急性闭塞,1例发生严重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其余14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护理措施可行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8例。两组均行血管介入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弹簧圈栓塞,观察组予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即刻栓塞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完全栓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m RS评分为(1.69±0.21)分,低于对照组的(2.08±0.24)分,BI评分、GCS评分为(87.54±7.12)分、(14.21±0.38)分,高于对照组的(80.34±7.05)分、(13.42±0.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提高颅内破裂动脉瘤完全栓塞率,降低患者m RS评分,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0月至2003年3月间1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94%)动脉瘤应用该联合技术得以成功栓塞,1例(6%)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双支架置入得以治愈,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血管内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对一些特殊部位的某些类型的宽颈、梭形和夹层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该技术仍需不断改善,其治疗效果也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传统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利用LVIS支架辅助下的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动脉瘤CT特征,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残疾、植物生存、死亡数差异。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最大瘤体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瘤体垂直高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及瘤体高度及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33.3%)(P<0.05);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例数更高(P<0.05),术后残疾人数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植物生存、死亡例数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围术期并发症率、死亡率。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各133与289例,通过1:1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配对后每组各104例,两组间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间的围术期并发症率及死亡率。结果 支架组的出血并发症率、缺血并发症率及死亡率分别为6.7%(7/104)、3.8%(4/104)、1.9%(2/104),单纯栓塞组为1.9%(2/104)、1.9%(2/104)、1.0%(1/104),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173、P=0.679、P=1.000)。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均具有较高的围术期安全性,支架的应用不会显著增加围术期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疗效并分析相应并发症.方法:14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其中75例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作为观察组;70例采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作为对照组.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程度以及术后3个月生存质量来评价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每组并发症进行统计并做分析. 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即时完全栓塞率分别为77.1%和78.6%,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7.1%和94.7%,亦无明显差异( 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和5.3%,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其中对照组患者于术中出现1例弹簧圈移位,1例动脉瘤破裂和1例缺血性脑卒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出现1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血管痉挛和1例脑缺血症状.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可替代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1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100%栓塞11例,95%栓塞2例,90%栓塞3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我们对不能施行常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例,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8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复杂动脉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进行治疗,术后采用脑血管造影术对其栓塞效果进行评估,术后6个月根据脑血管造影评估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栓塞程度为95%的有25例,90%的有10例,80%的有5例,<80%的有2例。术后6个月随访,58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患者没有出现复发现象,25例栓塞程度为95%的患者中有6例脉瘤颈略有缩小,10例栓塞程度为90%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瘤颈缩小,5例栓塞程度为80%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瘤颈略扩大。术中1例患者出现出血现象,1例发生支架内血栓,1例术后肌力轻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为3%。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应用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 术后造影示移植的血管通畅、动脉瘤不显影,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率, 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62例, 单发动脉瘤53例, 多发动脉瘤9例 (2个动脉瘤8例, 3个动脉瘤1例) , 共计72个动脉瘤, 除1例外, 均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 完全填塞53个 (74.64%) , 近全填塞17个 (23.94%) , 部分填塞1个 (1.42%) .根据GOS预后评分, GOS5分52例, GOS 4分6例, GOS 3分3例, GOS 2分1例.预后良好的患者 (GOS 45分) 58例 (93.5%) .并发症发生率为14.5%, 其中急性血栓形成3例;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脑血管痉挛3例;术中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术后有局灶性缺血性改变并伴轻度神经功能缺失1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 但应当在临床操作中提高临床技能、总结分析临床处理经验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发生后的及时、正确处理亦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颈内动脉段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应用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同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实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63例;年龄〈40岁者21例,40~60岁者42例,≥60岁者51例,平均(53.4±4.1)岁。结果本组共查见129枚动脉瘤(89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40枚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随访12个月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大部闭塞者、小部分闭塞者分别为109枚、12枚、8枚。x2检验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组闭塞效果(91.0%VS70%;x2=9.356,P=0.009)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 cale,mRS)评分(89.3%VS80.2%;x2=5.632,P=0.021)分别明显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组。结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瘤体闭塞方面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15例大脑中动脉瘤急诊早期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位于M1-2段的有12例,M3-4段的有3例;HUNT-HESS分级Ⅱ-Ⅲ级12例,IV级2例,V级1例。结果:随访3个月-2年,除1例死亡,1例遗留偏瘫外,其余的均恢复优良。结论:对大脑中动脉瘤进行急诊早期手术能有效预防其致命的再次破裂出血,及时清除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 :对 1986~ 2 0 0 0年收治的 6 5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痊愈 39例 ,肢体血运改善完全存活 16例 ,截肢 10例 ,死亡 1例。结论 :肢体急性动脉栓塞应尽早手术取栓 ,并予溶栓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运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信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接收的64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均行显微夹闭术,对照组经翼点入路,观察组经眶上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预后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总用时短,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骨瓣大小均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优良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头皮愈合不良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和翼点入路显微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而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Two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neurysm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imulating pituitary tumours are reported. One of these was a 17-year-old boy with a mycotic aneurysm of the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ausing failure of growth and pubertal maturation. The second was a 53-year-old woman with a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 probably of atherosclerotic origin, who had evidence of anterior pituitary insufficiency. In both cases there was paresis of extraocular muscles and one patient had bitemporal hemianopsia. While lateral radiographs of the skull suggested intrasellar calcification in each case, further roentg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established that this calcification was actually extrasellar, and carotid arteriograms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an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 in each case. Investigations of the endocrine system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anterior pituitary insufficiency in both patients, and diabetes insipidus became evident in one patient after cortisone therapy was commenced. This lesion, while rare, may be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from a pituitary tumour. It is likely that this syndrome depends on aneurysmal expansion to the region of the sella turcica with compression of the pituitary gland itself, as well as the optic fibr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导管腔内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脾动脉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0年9月我院9例脾动脉瘤患者,其中真性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2例.5例瘤体位于脾动脉中段,3例位于近段,1例接近脾门.所有患者均经CTA和(或)MRA确诊.其中6例真性动脉瘤采用经导管弹簧圈依次栓塞载瘤动脉远端、瘤腔和载瘤动脉近端;余3例栓塞载瘤动脉远端和近端.术后随访6-24个月.依据CT增强/CTA及术后临床表现评估栓塞疗效.结果:9例脾动脉瘤栓塞均获得成功,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有轻度脾梗死(面积约10%);另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因肝癌恶化死亡.8例存活患者CT复查示瘤腔及脾动脉未再通,栓塞良好.结论:经导管弹簧圈栓塞瘤腔及载瘤动脉远近端治疗脾动脉瘤安全可行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不同手术时机与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19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00)给予早期手术治疗(手术距末次发病的时间≤3 d),对照组(n=98)先予以保守对症治疗,然后给予中期手术治疗(手术距末次发病的时间>4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状态,并比较不同组间术后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403,P=0.015),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随访观察100 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生存率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2,P=0.663)。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晚期手术会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但是否有利于预后恢复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