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设计并制作基于证据的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吞咽安全科普作品。方法 采用循证护理及德尔菲法,经文献系统检索、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证据级别评定,形成最佳证据总结,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构建吞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基于该体系,对文本内容进行细化及科普性转化,由多学科团队共同设计并制作系列科普作品。结果 从安全教育目标、吞咽困难识别、吞咽功能锻炼、口腔健康管理等8个方面总结共31条最佳证据;2轮函询专家积极性、意见权威性及协调度均较好,最终确立的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吞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吞咽安全系列科普作品包括手册、视频、音频,具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要点突出等特点。结论 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吞咽安全科普作品研发过程科学,注重科普作品的友好化设计,为其他学者制作健康科普类作品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济宁市居家失能老人对健康管理服务的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失能等级≥2级的居家失能老人进行健康管理服务使用意愿调查。结果:64.7%的居家失能老人愿意使用健康管理服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每月可接受支出的护理费用、健康自评情况一般的是影响居家失能老人愿意使用健康管理服务的因素(P<0.05)。结论:济宁市居家失能老人使用健康管理服务的意愿较高,今后在开展失能老人健康管理服务时应多关注其性别、年龄、每月可接受支出的护理费用、健康自评情况,同时加大推行健康管理服务,以不同人群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模式,以提高居家失能老人的使用意愿,同时满足居家失能老人对健康管理的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城市居家失能老人对专业护理上门服务的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1年1-3月选取杭州市某2个社区315名居家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慢性病患病情况、自理能力以及对专业护理上门服务及服务项目的需求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人一般人口学因素对其专业护理上门服务需求的影响。结果 74.0%的城市居家失能老人对专业护理上门服务有需求。专业护理服务项目中对健康促进类需求较高的是用药指导、营养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安全护理和康乐活动;对常用临床护理类需求较高的是紧急情况的救护服务、普通伤口护理、更换一次性引流装置和氧气吸入;对专科护理类需求较高的是中医护理、慢性/感染性伤口换药、疼痛护理、失禁性皮炎护理。女性、80岁以上、月收入较高、非文盲的老人对专业护理上门服务有显著需求。结论 城市居家失能老人对专业护理上门服务需求较大,用药指导、营养护理、安全护理、康乐活动、健康指导、照顾者支持、心理护理是需求较高的项目。发展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体系过程中,可优先考虑供给这几个专业护理项目,尤其可针对女性、80岁以上、月收入较高、非文盲的老人制定相关的专业护理上门... 相似文献
4.
6.
目的 调查社区失能老人电子健康素养、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电子健康素养、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SF-36健康调查量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于2022年1月至6月对青岛市125名社区失能老人进行入户访谈式调查。结果 社区失能老人生活质量得分为(42.12±3.22)分,电子健康素养得分为(23.30±7.45)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为(99.34±9.0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电子健康素养、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社区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社区失能老人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加强对低收入社区失能老人的关注,提高社区失能老人利用网络寻找健康信息的能力,鼓励其采取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设立家庭病床对社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服务方式提供指导。方法抽取大同市御东新区符合纳入标准的失能老人244名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309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家庭病床护理服务干预,采用生存质量评价表( GQOLI-74)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人群的生存质量。结果干预1年后,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总得分为(60.21±10.89)分,高于干预前的(46.49±12.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1,P<0.01);干预后家庭主要照顾者的生存质量总得分为(64.41±10.29)分,高于干预前的(51.79±9.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14,P<0.01)。结论设立家庭病床能够有效改善社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调查居家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项目需求的比例、工时、护理员和护士的配置比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8年7-12月居家失能老人1456名进行调查。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护理服务项目需求清单调查了1 456名居家失能老人,以当地医保局出台的项目频次和平均操作时间计算出所需工时。结果 居家失能老人工时的总分为(171.21±31.62)min/(人·d),6个方面工时由高到低依次为营养摄取(64.68±10.65)min/(人·d)、清洁卫生(53.74±8.99)min/(人·d)、排泄(45.44±35.84)min/(人·d)、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5.61±2.03)min/(人·d)、移动、舒适和安全(1.01±5.20)min/(人·d)及药物疗法(0.71±3.99)min/(人·d),前三方面占95.5%。A类护理员工时为(170.56±31.65)min/(人·d),占99.6%;B类专业护士工时为(0.65±0.22)min/(人·d)。重度失能老人在总工时、营养摄取、清洁卫生的工时显著高于轻中度失能老人。老人和A类护理员总体配比为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丽水市青田县失能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应用一般资料问卷、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636例失能老人,对所获数据进行分类,并做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失能老人简明健康调查量表得分22.50~75.53分,平均48.96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经济收入、失能时间、失能程度、慢性疾病及健康自评水平、居住地有关。结论失能老人的总体生活质量较低,受多种因素影响,需关注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给予家庭支持及社区干预,同时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广州市社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主观幸福感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选取广州市13个社区526名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总体幸福感量表、身体健康感知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和中文人生意义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运用分层多元回归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 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主观幸福感总分为(69.41±19.17)分;分层多元回归结果显示,照顾者的社会人口学因素(性别、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和目前工作状态)、身体健康状况(患有慢性病数和身体健康感知)、照顾因素(是否与老人同住、与老人的关系和照顾意愿)、家庭支持(协助照顾工作的家庭成员人数和家庭关怀度)以及生命意义感是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共解释41.3%的变异量,其中身体健康状况贡献最大,解释14.4%的变异量。结论 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受到性别、宗教、婚姻和工作状态等社会人口学特征、照顾情况、身体状况、家庭支持和生命意义感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工作者应加强照顾者生命意义教育,调动家庭支持作用,改善身体素质,增强幸福感体验,从而提高失能老人的照顾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随访对居家老年鼻饲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老年鼻饲患者128例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6例,出院后分别实施常规的护理指导和患者家庭随访。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评价家庭随访后对居家老年鼻饲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为Ⅰ~Ⅱ级和Ⅲ~Ⅳ级的分别为26例、40例,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4例、4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结论家庭随访有助于改善居家老年鼻饲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长沙市某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知识和技能现状及需求。方法 2016年12月,采用滚雪球法选取长沙市某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9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使用失能老人照护知识问卷和照顾者所需知识与技能表对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家庭照护者照护知识平均得分为(17.87±6.92)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与失能老人亲属关系不同的家庭照护者,其照护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庭照护者对照护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平均得分为(62.76±12.15)分。高中及以下人员、失能者的配偶及子女和照护的失能者Barthel指数较低者,其照护知识的需求得分较高,与其他照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照护者对照护知识技能的需求排在前5位为疾病知识、康复、用药、身体不适和预防处理褥疮知识。结论长沙市某区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者照护知识和技能亟待加强,学习需求强烈,应对其开展照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5.
地震伤残者的心理康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震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伤残者,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减缓地震和伤残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重建。本文着重分析了地震伤残者的主要心理表现和影响因素,并对震后伤残者出现的早期应激反应,焦虑、抑郁、自卑等负性情绪,以及患者对社交的恐惧心理提出心理干预的原则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观察VitalStim治疗仪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吞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66.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17.
285例心理门诊咨询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理门诊咨询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429名心理咨询者进行评定,随机抽取其中285例,与全国常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85例咨询者SCL-90各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男、女两组比较发现躯体化、焦虑、敌对因子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组SCL-90绝大多数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结论:咨询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人群.咨询者中心理问题的出现无明显的性别、年龄段的差别,必须迅速普及心理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在预防脑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在预防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中的作用.方法 78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训练组(n=39)和对照组(n=39).两组均采取常规护理,训练组早期增加吞咽功能训练.结果 训练组仅有10例发生SAP(25.6%),低于对照组发生率(46.2%)(x2=3.57,P<0.05).结论 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是预防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重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探讨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200 例抑郁症患者住院后,针对家属最关心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抑郁症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8 周后,对家属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结果健康教育前,76.5%患者家属SDS 评分高于常模,79.0%的家属SAS 评分高于常模。在接受健康教育后,SDS、SAS 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家属给予恰当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机务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部队心理卫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216名机务人员测定,定期对机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并进行心理干预前后心理卫生状况比较。结果心理干预后,SCL-90除躯体化、恐怖、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分与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对方式因子中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或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空军机务人员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