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讨论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一年期间采用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8例的临床资料,介绍经眉弓-眶上入路的手术方法。入组资料中,按Hunt-Hess分级,其中Ⅰ级3例,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2例。结果 18例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根据GOS疗效判断标准:预后良好14例(77.8%),中残2例(11.1%),重残1例(5.5%),死亡1例(5.5%)。结论应用经眉弓-眶上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可以利用更低的角度,由脑外间隙处理前交通动脉瘤,可作为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手术入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于我科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61例患者,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23例,Ⅱ级21例,Ⅲ级14例;大脑中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30例,多发动脉瘤8例。一期完全夹闭动脉瘤60例,二期夹闭对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结果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疤痕小,切口相关并发症少。经该术式夹闭71个前循环动脉瘤,包括8例多发动脉瘤患者。随访有98.3%的患者恢复良好,轻残1例。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入路,术前谨慎选择患者及充分手术经验和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眶上外侧小骨瓣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夹闭26个动脉瘤,出院后3月随访根据GOS评分进行预后评价,21例患者优,1例患者良,1例患者极差,1例死亡。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处理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具有切口短,骨瓣小,入路快,失血少,脑组织暴露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我科20例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行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Ⅰ~Ⅲ级以及改良CT Fisher分级Ⅱ~Ⅲ级作为入选标准,术后以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0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18例,轻残2例。所有病例无术后感染、面神经损伤、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适宜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81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43例(观察组),翼点入路夹闭38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52.7±19.1)min]、手术切口长度[(9.1±0.9)cm]、住院时间[(12.3±3.6)d]较对照组[分别为(182.4±26.6)min、(15.1±1.1)cm、(15.3±2.8)d]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Hunt-Hess分级低级别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经眶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眶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1月间采用经眶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4例的临床资料,介绍经眶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结果14例动脉瘤均成功夹闭。由于切下了眶上缘,手术径路的角度下移,可在较小牵拉脑的情况下抬起额底和分离纵裂间隙显露并处理病变。结论应用经眶锁孔入路手术能以更低的角度,从脑外间隙处理前交通动脉瘤,可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3例经显微手术夹闭的ACo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收集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动脉瘤分型、GOS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策略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动脉瘤直径2~12 mm,根据A2开放平面选择手术侧别,全部动脉瘤术中获得良好显露。结果 49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均完成手术夹闭。术后切口皮下积液2例,眼睑上抬困难2例,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或改善。随访1~37个月,未再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微创而安全有效的入路,以A2平面开放侧为手术入路侧更有利于动脉瘤暴露和夹闭。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应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113例,分别采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开关颅时间、出血、骨窗大小、骨质缺损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1-3级患者作为入选标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夹闭动脉瘤成功率100%,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t=2.38,P=0.03)、开关颅所需时间(t=2.21,P=0.04)、开关颅出血量(t=2.86,P=0.006)、颞浅动脉损伤(χ2=80.1,P=0.008)、骨窗范围(t=2.72,P=0.009)、骨质缺损(t=2.77,P=0.008)、颞肌萎缩(χ2=75.2,P=0.03)、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χ2=70.6,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快速、有效和微创的优点,适合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眶外侧入路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采取眶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治疗的78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和方法。结果 急性起病67例,慢性起病11例;均采用眶外侧入路开颅,开颅时间为15~30 min,平均21.8 min。术后1例脑血管痉挛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疝,行右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结论 眶外侧入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围手术期重点内容的针对性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手术入路、术中监测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430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解剖学特点,采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370例,大脑纵裂入路12例,眶上外侧入路48例。结果术后行DSA或CT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均夹闭完全。出院时按GOS评估预后,430例患者中,恢复良好者330例,中残58例,重残25例,死亡17例。结论结合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解剖学特点,采用合理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以及术中采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监测对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终板造瘘可以降低动脉瘤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及时处理,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各1例患者则均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手术在发病后1~3d进行,均以直径2cm×(3~4)cm的微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结果 16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无手术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6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有效;完善的个体化术前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及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影像学特征、术中动脉瘤分离夹闭过程及术后复查随访结果。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定手术的疗效。结果 本组27例患者均成功行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后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2年,按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者24例(88. 9%),轻残2例(7. 4%),重残1例(3. 7%),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视野显露充分,动脉瘤夹闭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入路下Willis环前循环的显露范围,为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10个成人尸体头颅行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解剖,手术显微镜下观察Willis环前循环的显露范围及其穿支动脉的显露情况。结果外侧可显露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最大范围(1.88±0.26)cm;内侧可显露对侧颈内动脉的最大范围(0.77±0.15)cm;上方可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高点距前颅底平面(0.66±0.17)cm。前交通动脉的穿支数(3.10±1.20)支;A1的穿支数(6.35±2.18)支;Heubner返动脉平均(1.20±0.62)支,其中11/24起源于ACoA水平,8/24源于A2,5/24源于A1。结论眶上孔、额骨颧突、前床突、视神经及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是眶上锁孔入路的解剖标志;眶上锁孔入路对于Willis环前循环及其穿支动脉显露良好,适用于Willis环前循环部位的动脉瘤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3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经眉弓小切口眶上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手术,全程应用神经内镜.13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3~71岁.13例病人共14个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破裂动脉瘤.根据病人手术前的临床表现进行Hess-Hunt分级:1级2例;2级10例,3级1例.结果 手术中均能广视角显露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的走行血管,无误夹闭、载瘤动脉狭窄及夹闭不全情况发生.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提供充分的手术空间,神经内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可以广视角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86例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并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进行比较,评价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10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前循环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病例,与采用传统翼点入路手术病例进行对比,分析两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显露情况,以及术后近期恢复情况。结果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0~5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200~4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显露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近期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报告10例病人经颅底入路夹闭或切除颅内动脉瘤,获得优7例,良1例,中1例,差1例的满意效果.采用的颅底入路有四种:①经额眶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4例;②经眶颧入路处理眼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③经岩骨小脑幕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1例;④经眶颧-颞极入路夹闭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在选择的病人中,颅底入路可改善对深部或巨大动脉瘤的显露,因此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对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颅底入路的优缺点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其中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为研究组(2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为对照组(2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血清脑损伤因子NSE与S100β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GOS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小,手术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窗范围小且骨窗缺损度低,患者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的NSE与S100β水平较低,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GOS评分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收治74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37例(眶上外侧组),采用经典翼点入路37例(翼点组)。结果 眶上外侧组手术时间[(138.9±15.9)min]、切口长度[(9.4±1.6)cm]、术中出血量[(52.6±5.9)ml]较翼点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174.8±22.6)min、(15.7±2.6)cm、(236.8±25.8)ml;P<0.05]。眶上外侧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16.2%,6/37)和翼点组(18.9%,7/3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经典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早期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在出血早期(72 h内)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Hunt-Hess分级1~3级)患者3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2例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经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快速解剖瘤颈后夹闭;患者均无入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DSA或CTA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无狭窄,远端动脉通畅良好.术后3个月复诊时,30例(85.7%)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4~5分),所有患者切口美容效果良好.结论 出血早期(72 h内)经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处理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安全、有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ndoscope-assisted 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in the early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AcoA). Methods Thirty-five patients with ruptured Aco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2 to January 2010, adopted clipping via endoscope-assisted 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within 72 h of onset. The neurostatu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ranged from grade 1 to 3 (Hunt-Hiss Scale scores). The surgical details were described, and the clinical results wer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of Glasgow Outcome Scale.Results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ly finished in all patients; the endoscope-assisted 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offered sufficient exposure of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for clipping AcoA. Intraoperative accidental aneurysm rupture occurred in 2 patients, but these events were managed successfully by blocking-up the parent artery and performing quick aneurysm neck dissection;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the surgical approach occurred; postoperative DSA or CTA indicated that the aneurysm was totally clipped and the parent artery appeared no stenosis, and distal artery was unobstructed. Three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30 patients (85.7%) achieved very good outcomes (GOS:4-5 scores). All the patients achieved good cosmetic results. Conclusion In selected AcoA patients with grade 1-3, the endoscope-assisted 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gaining access to and treating the aneurysms on early hemorrhage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