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状况及相关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微量比浊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结果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均>95%,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3.64%、10.23%,9.85%和9.09%.20株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9株检出VIM、IMP、TEM、DHA和oprD2基因缺失,其中有3株菌同时携带3-4种耐药基因.结论1、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素类、头霉类和头孢Ⅰ、Ⅲ代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以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低于15%.2、本院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株携带VIM、IMP、TEM、DHA耐药基因和有oprD2基因缺失.耐药表型相同的菌株可以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耐药表型不同的菌株可以携带相同的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粘质沙雷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收集242株临床分离的粘质沙雷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对其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对亚胺培南耐药18株、中介1株;再用K-B法检测19株细菌对厄他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药物敏感性,确认均为耐药;采用改良Hodge试验及EDTA协同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mc、blaimp、blagim、blavim、blaoxa-23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veb、blaper、blatem、blashv、blactx-m-1、blactx-m-2、blactx-m-9,阳性结果进行DNA测序,BLAST比对确定基因型.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19株细菌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曲南、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全部耐药,对亚胺培南18株耐药、1株中介;对阿米卡星全部敏感;对庆大霉素敏感率为57.9%;妥布霉素敏感率不到30%;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敏感率均不足20%;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均不足10%;改良Hodge试验阳性18株,阴性1株;EDTA协同试验全部阴性;PCR扩增和DNA测序显示,7株含blakpc-2、6株含blactx-m-14、3株含blashv-11、2株含blashv-12、1株含blaoxa-23基因;19株细菌均未检出blanmc、blaimp、blagim、blavim碳青霉烯酶基因及blaveb、blaper、blatem、blactx-m-1、blactx-m-2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 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粘质沙雷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主要携带blakpc-2型、blactx-m-14型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K-B扩散法测定亚胺培南等7种抗菌药物对4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冻融法粗提铜绿假单胞菌酶液,用改良三维试验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46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三维试验阳性率52.2%(24/46),其中单一产AmpC酶菌株15株,单一产ESBLs菌株6株,同时产AmpC酶及ESBLs菌株2株,1株产其它β-内酰胺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中β-内酰胺酶以产AmpC酶为主,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第3、4代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74)
铜绿假单胞菌是水、皮肤、肠道、空中常见的栖居菌,亦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且潮湿环境尤甚,此菌为条件致病菌易使患有恶性肿瘤、代谢疾病以及手术治疗等患者感染细菌,造成脓肿、化脓、术后伤口感染等。同时此菌易随血液循环造成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以及菌血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对于此菌感染多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随着近些年抗生素滥用以及过量使用造成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使临床治疗效果下降且由于耐药机制复杂,给临床治疗造成困难,本次对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进行研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沙雷菌经β-内酰胺抗生素诱导后,耐药变异株的发生率及产β-内酰胺酶情况.方法用头孢噻肟(CTX)、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抑菌浓度(1/2MIC),对50株沙雷菌进行诱导,每天传代,同时接种32μg/ml、64μg/ml CTX、CAZ、FEP的M-H平板,10天后测定耐药株MIC,且用三维试验检测耐药株β-内酰胺酶.结果经CTX诱导后有22%菌株为耐药变异株,CAZ诱导后耐药变异株为4%,FEP诱导后无耐药株产生.诱导后产生的耐药株均为AmpC酶阳性.结论经头孢菌素诱导后获得的耐药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诱导型β-内酰胺酶,头孢噻肟最易产生诱导耐药. 相似文献
7.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细菌病原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药物。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以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抗生素,从而导致抗生素长期过度使用,使得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迅速增加,每年造成200万人死亡。本文拟从产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改变等方面综述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肺炎克雷伯菌为G^-球杆形,无鞭毛,有较厚的荚膜,多数菌株有菌毛,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大,呈黏液状,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为特征有助于鉴别。是人类呼吸道和肠道的常见病,也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感染、血液、手术切口、皮肤软组织等多个部位感染,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并且成为革兰阴性杆菌和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肺炎克雷伯菌对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的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常可以引起各种难治性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并探讨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产酶机制。方法采用K-B扩散法、ESBLs确证试验、纸片协同法、三维试验、等电聚焦法和PCR法检测126株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以及所产的主要酶。结果126株不动杆菌中,经三维试验和PCR扩增ampC基因确证产AmpC酶的有38株,ESBLs确证试验和纸片协同法检测疑为ESBLs的3株菌经等电聚焦和基因扩增证实本组不动杆菌不产ESBLs。在头孢西丁筛选试验阳性的119株菌中,三维试验阳性的有62株。三维试验阴性的37株菌中,ampC基因阳性的有8株。这8株菌的共性是ampR、ampD均阳性。三维试验阳性,染色体ampC基因扩增阳性的38株菌中,ampD(-)、ampR( )有25株,ampD( )、ampR(-)有2株,ampD( )、ampR(-)有11株。结论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其所产酶主要是质粒TEM-1型酶和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在不动杆菌染色体上存在ampD、ampR调控基因,而且这两个基因的变化影响不动杆菌AmpC酶的表达。不动杆菌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亚胺培南对不动杆菌的敏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状况。方法 用纸片法检测了92株肠杆菌科细菌的β-内酰胺酶,并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9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β-内酰胺酶总冰酶率为82.6%,产酶菌对β-内酰胺类抗和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4.2%和72.4%,而对阿莫西林加棒酸及哌拉西林加塔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2.9%和11.8%。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有较高产酶率;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十堰地区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分布情况,并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用VITEK 2 Compact高级专家系统判定2011年1~9月分离的89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表型,用PCR检测2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89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耐药表型有9种,连续分离的2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表型有4种,主要表型均为高水平耐药+碳青霉烯酶(不渗透性),分别占47%和48%。检出阳性的8种耐药基因包括bla OXA-10、bla DHA、bla SHV、blaCARB、bla GIM、bla GES、bla TEM,阳性率分别为4%、4%、20%、12%、8%、8%、16%,另bla oprD2基因缺失率为60%,未检出bla IMP、bla VIM、bla PER、bla VEB和bla SPM。结论: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与携带bla OXA-10、bla DHA、bla SHV、bla CARB、bla GIM、bla GES、bla TEM基因以及膜孔蛋白基因oprD2基因缺失有关,这也是本地区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找出氨基糖苷类 /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组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方法 以叠加含药纸片法和相邻纸片法与单片法 ,比较观察两种抗生素的协同累加作用。结果 奈替米星与替卡西林 /棒酸 ,叠加时 ,或与头孢唑肟相叠加时 ,抑菌圈明显增大。哌拉西林与头孢噻肟或与卡比西林相叠加时、抑菌圈也明显增大。用纸片相邻法也显示同样的结果。结论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存在抗菌累加作用。利用这点可选用两种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以减少耐药性及减轻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一个重要的原因,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解决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独应用时抗菌活性较弱,但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则拓宽抗菌谱并增强抗菌活性。目前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的临床应用主要价值在于抑制或灭活内酰胺酶的活性。保护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发挥其应有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40年代初由penicillin chrysogenum中分离并纯化获得青霉素,和近代又自cephalosporium acremonitim发现头孢菌素C后,经过了数十年的开发和研究。目前大约已有30余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发挥了强有力的抗菌作用。然而,近代由于产生β内酰胺酶的病原菌不断增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疗效远不如以前,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当前难治性感染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儿科临床分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对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检出情况.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分离出的146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标准判断结果 ,再使用PCR方法 进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检测.采用WHONET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46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呈现多重耐药现象.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共46株(31.5%),IMP基因阳性38株(82.6%),VIM基因阳性8株(17.4%).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的114株,占78.1%.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TEM、SHV、OXA、PER、GES、CTX.M和质粒型AmpC酶DHA、MIR及FOX基因的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目前儿科临床分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酶及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是其耐药的主要原因,并且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现象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不发酵葡萄糖的革兰阴性球杆菌,近年来临床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是医院内感染中分离的重要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由于其生存力强、耐药谱广及耐药率高的特点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其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增强。该文对鲍曼不动杆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机制,尤其是对外膜孔蛋白和主动外排系统机制进行了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我院2005年1.12月临床分高3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以及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应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头孢哌酮,舒巴坦采用K-B法。应用PCR方法检测12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分别为TEM、SHV、CARB、OXA.10、PER、VEB、GES、DHA、IMP、VIM、GIM、SPM。结果 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除对阿米卡星100%敏感外,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48%-54%,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喹诺酮类等抗生素抗菌活性差,敏感率为3%-29%。对美洛培能有29%敏感,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氯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全部耐药。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TEM、CARB、DHA、IMP阳性率分别为5.9%、32.4%、14.7%、17.6%,而SHV、OXA-10、PER、VEB、GES、VIM、GIM.SPM均为阴性。结论 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除对阿米卡星敏感外,对其它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携带TEM、CARB、DHA、IMP基因是本组试验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E)的相关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对16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检测亚胺培南耐药的相关基因(TEM、OXA-10群、SHV、oprD2、IMP、CARB、blaDHA、VIM、PER、GES、VEB)。[结果]16株铜绿假单胞菌TEM阳性4株(25.00%)、OXA-10群阳性5株(31.25%)、SHV阳性5株(31.25%)、orpD2阳性16株(100%)、IMP阳性2株(12.50%)CARB阳性1株(6.30%)、blaDHA阳性1株(6.30%)、VIM阳性1株(6.30%)、PER阳性0株(0)、GES阳性1株(6.30%)、VEB阳性0株(0),且部分菌株携带3个以上的耐药基因。[结论]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没有导致院内感染的流行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