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基本成熟,并对后世中医学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气化"概念主要是从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体气血生化3个层面加以定义,用于描述"气"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相应变化。气化具有永恒性、普遍性、表象性、方向性、变动性、有序性6个特点。通过对《黄帝内经》"气化"概念与特点研究,有助于发掘气化理论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凸显中医原创思维特色。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的气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化思想是中医气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石。气化理论的源头,源自《黄帝内经》。《内经》用气化思想来说明天地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生命物质和生命形体之间的代谢转化。  相似文献   

3.
探究《黄帝内经》影响下的《金匮要略》"气化观"。运用历史考察、文本分析等文献研究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化背景下,《黄帝内经》等著作中"气化"这一概念所体现的哲学、医学内涵进行分析,从道、法、术3个层面揭示在其影响下的《金匮要略》"气化观"的形成原因。秦汉哲学认为"气化"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原因和运动的法则,古代医学认为人体气化遵循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的运行方式,这些都影响了《金匮要略》健康观、诊疗观及其遣方用药原则的形成。《黄帝内经》对《金匮要略》气化理论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神机气立”学说,历代医家对其内涵及意义的研究解读较少,文章通过深度剖析《黄帝内经》原文,并结合气化理论,着重对“神机气立”进行详尽透彻解读,认为“神机气立”是外界自然与生物之间气化活动的重要机制,没有“神机”调节于中和“气立”沟通于外,就不可能气化而产生生命,指出“神机气立”是《黄帝内经》中重要...  相似文献   

5.
“气”的最早含义有5个方面:絪缊聚散、形成万物的精气、元气等;人的呼吸之气;人体精微物质;人的道德精神;自然现象,如天气、地气、水气、火气等。先秦时期,“气”上升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道家侧重于天地自然之气,把气作为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儒家重视气及其运动变化与人的心性修养、伦理道德、治国理民的关系。《黄帝内经》中的“气”概念有4个方面:天地自然之气、人的生理之气、致病邪气以及药物之气。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和《黄帝内经》气学理论,对于理解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裴丽敏  杜武勋  李晓凤 《陕西中医》2021,(11):1586-1590
气化理论是中医理论之源,气化是宇宙万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是中医“天人相应”和“整体观”的体现,由自然气化、人体气化、药物气化三部分组成,自然气化是自然气候、物候的变化; 人体气化是五脏生克制化关系,是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药物气化为中药受自然之气、具有自然之性,以己之偏性调节人体之气的运行。自然气化、人体气化、药物气化也体现了“时间-气候-物候-病候”的理念。人体气化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五脏关系密切,受自然气化与药物气化的影响。五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人体气化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在临床应用中,疾病的发生发展、辨证、治疗、预防均有气化理论的指导和应用,气化理论贯穿了疾病的诊疗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自然阴阳二气的五行变化孕育了世间万物,丛生了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黄帝内经》指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参同直指》写狲“人秉天地阴阳五行而生身”。因此,人和世间万物的生命节律变化都受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影响和制约,人和万物必须保持和天地自然变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气化”理论原出《太始天元玉册·运气微旨篇》,它本不是或不尽是为中医学而设,主要是谈天文、气象知识的。中医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引用过来构成五运六气说,成为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概念有三: 1.“气化”是论述自然六气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理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自然界六气的太过与不及,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所致,而自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气",量子物理学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能量,物质是能量的凝聚。因此气就可以直译为能量。《黄帝内经》用五行区分气的运动趋向,五行学说描述的是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是化育生命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医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其中对气机升降理论的阐发主要包括以天地上下阐释升降、言人体功能蕴含升降、明自然万物不离升降3个方面;对气机升降理论的描述具有重自然与人体、轻药物的特点。易水学派张元素以《黄帝内经》气机升降理论为基础,创立升降浮沉药性理论体系。张元素受“天人相应”影响,将药物放置于天地四时之中,法四时之气运动特征,提出药物具有升降浮沉作用趋势;将药物气味与天地阴阳相对应,以“气交”理论阐发药物升降浮沉之理论;以“五脏苦欲补泻”为基础,在药味补泻的基础上增添药气补泻,通过气、味奠定药物升降浮沉的大体趋势,从而调节脏腑气机。张元素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提出,丰富了《黄帝内经》药物气机升降的内容,为后世药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心印绀珠经》为明代医家李汤卿著,该著作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本于天地阴阳气候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治及脉法予以阐述,对后世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具有重要价值。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它是研究六十年一个甲子周期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命影响的一门科学。本文从运气之要、至真南北、天气之脉、标本运气、防治之径等方面对该著作的五运六气医学思想特点予以阐述,对于深入挖掘古代医家五运六气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中渗透的思维方式,认为其具有顺势随时、取象运数、权衡守中、恒动变易、直觉体悟等特点。通过对《黄帝内经》气化理论的思维特点研究,有助于现代学者对《黄帝内经》乃至中医学理论思维方式的深入理解和充分认识,从而明确气化理论在《黄帝内经》乃至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治《伤寒论》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系统形成于清代。其主要特点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内经》六气本标中气理论分析《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认为六经之为病,乃六经气化之病。这一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明确了形与气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气化有生理病理之别等,因而能比较满意地解释六经,从而成为《伤寒论》六经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气化"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化”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对宇宙万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其理论形成与“元气论”或气一元论关系密切。而中医气化理论是在气化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下形成的用以解释自然生命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属于中医基础理论范畴,其理论思想对中医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读《黄帝内经》中"气"学理论,探讨西医学概念糖尿病的发生病机。《黄帝内经》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所生,而脏腑之气又受四时之气、阴阳之气影响。若其影响致气机失调而受损,则影响情志,影响精微物质的吸收,影响精气布散,故而引起消渴,即西医学概念之糖尿病。利用传统的中医理论探讨了《黄帝内经》中"气"学理论对糖尿病病机的影响,在临床上为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胡臻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深入研究中医升阳学说,实践并总结出一套中医气化疗法,主张临床辨证疾病的阳化、阴化太过与不及,并结合气机的升降出入逆乱,治疗多种内科疾病。现将其运用气化疗法治疗下焦病证的经验介绍如下。1气化疗法理论来源气的变化,称为气化[1]。气化理论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形成发展于明清时期[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诸候》中提出"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3]。故气化的含义包括津液化为尿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黄帝内经》“气”理论,探讨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中患者机体“气”的失调,从调气出发,总结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思路、方法。方法:围绕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治疗,通过查阅前辈医家的著述及经验,浅述对《黄帝内经》“气”理论相关内容的理解,总结归纳《黄帝内经》“气”理论对桥本甲状腺炎防治的意义。结果:《黄帝内经》“气”理论包罗万象,在外可包括天地自然之气、药食之气、化生贼邪之异气等;在人体内可包括脏腑藏化之精气、御邪守正之神气、周流不息之脉气等,各气之间脉脉相通,“百病生于气”,百病治于气。近年来,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率日益攀升,该病患者周身存在着各种广义上的“气”失调,故而从“气”的角度论治桥本甲状腺炎,包括谨和药食五味、顺应时令天气、平调五运脏气周流、扶正气逐邪气、调摄脉气、怡养神气等。结论:中医调气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的动态调节稳态的方法,结合《黄帝内经》中“气”的理论,探讨桥本甲状腺炎的预防调护,对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值得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孝先  毕肯  王倩 《中医药学刊》2004,22(2):207-208
本文阐述了《伤寒论》六经与六气关系、气化学说的基本内容,六经气化传变机理,六经六气证治规律。说明了《伤寒论》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五脏进行补泻调节治疗。宋代陈无择所撰之《三因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了《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应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组方规律,将五运六气、五脏虚实、五脏苦欲补泻和五味等理论结合了起来,这为今后构架五运六气的运气方组方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气",量子物理学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能量,物质只是能量的凝聚。因此气就可以直译为能量。《黄帝内经》用阴阳区分气的性质,用三阴三阳区分气的量变,用五行区分气的运动趋向。阴阳五行学说描述的是化育生命的自然条件,属于古代的自然科学范畴。这个条件失衡,就意味着太阳系的毁灭,地球生命的终结。中医学原本的自然科学属性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