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的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方法 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份骨截除术形成颏部订三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牵张结束后16用处死所有动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分析并对比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运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术整复颏部缺损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骨密度接近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基本满足下颌骨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三焦点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颏部缺损中牵张区的应力应变.方法 选择恒河猴下颌骨标本为研究对象,对正常恒河猴下颌连续扫描,其中下颌扫描层数约为63层,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手术方案两侧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间骨切开,颏部骨组织切除,两侧输送盘在正中对接;应用布尔操作对下颌模型进行处理,以此建立三焦点牵张成骨修复重建颏部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软件和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三焦点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颏部缺损牵张区的应力应变大小.结果 在牵张区应力相对集中,且应力大小由牵张区周边向中心逐步递进.结论 有限元分析法是研究三焦点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颏部缺损牵张区应力应变大小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有限元法的结果必须与动物实验结果及临床相结合,综合地加以分析,才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彬彬  胡静  李继华  祝颂松  王大章 《浙江医学》2007,29(10):1042-1044,1047
目的观察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和血供重建的立体形态构筑。方法选取4只实验用成年恒河猴,均行下颌前份骨截除,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后,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分别在牵张开始及牵张结束的第0、2、4周选取1只实验恒河猴进行影像学检查,并采用树脂灌注微血管铸型技术,酸蚀后用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的立体形态构筑。结果影像学检查(摄X线片):牵张结束时,两侧输送盘被牵张器引导向前,并向中线移动,输送盘远心端在正中成功对接,颏部弓形缺损被整复。随固定时间延长,两侧牵张间隙骨小梁不断成熟完善,直至牵张结束后第4周,下颌骨连续性完全恢复。树脂灌注微血管铸型后扫描电镜观察:牵张开始,牵张间隙及颏部正中联合区骨膜血管普遍增生、膨胀,呈现大量血管新生的征象;骨髓内的微静脉和静脉窦也开始膨大。在牵张结束第0周,骨膜血管及骨髓内的微静脉和静脉窦增生活跃,大量骨膜来源的微血管分支长入牵张间隙及颏部正中联合区。在牵张间隙,来源于骨膜和骨髓的新生血管形成血管网,新生成的血管网平行于牵张方向相互连接并包裹整个牵张间隙;而在颏部正中联合区,血管网的排列较为无序。在牵张结束第2周,牵张间隙中央区仍可见血管增生征象,在牵张区与两侧输送盘在下颌中线的血管连接广泛。固定第4周,血管新生现象逐渐消失,再生骨段的血管系统己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技术整复颏部的骨缺损过程中,下颌双侧牵张间隙与正中的压缩区组织中血管新生与新骨的生成之间存在紧密的时空联系。  相似文献   

4.
应彬彬  胡静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5):437-439,F0002,F0003
目的 观察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组织骨形成蛋白的分布表达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 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分骨截除术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簧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在牵张结束的第2、4、8与16周分别行X线或CT检查后处死,标本以抗骨形成蛋白(BMP)单抗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观察.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牵张结束的第2周BMP广泛表达于牵开问隙的成骨细胞内,第4周成骨活跃,第8~16周BMP表达渐趋减弱.X线及CT影像显示新骨组织的钙化成熟是沿牵张方向逐渐发展,二者具有时相相关性. 结论 BMP在牵张成骨的早期起重要作用.X线及CT亦证明,在牵张弧形轨迹上,新骨组织从无到有,最终实现骨连续性及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下颌骨颏部正中牵张成骨过程中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燕  丁寅  刘水  欧阳军 《医学争鸣》2003,24(10):914-916
目的:建立包括下颌骨的颞下颌关节(TMJ)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该模型在下颌骨颏部正中牵张成骨过程中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特征.方法:以活体人颅为标本,用螺旋CT扫描技术、图形数字化处理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然后在下颌骨颏部正中行水平加载,采用ANSYS6.1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包括下颌骨的TMJ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进行下颌骨颏部正中牵张成骨的力学加载,此时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表现为:随着加载力值的增加,关节内压应力、拉应力的大小也随着增加,但分布区域不变.压应力和拉应力均表现为外侧高于中、内侧.结论:在下颌骨颏部正中行牵张成骨时,结果提示TMJ内最大压应力部位在髁突软骨的外后,最大拉应力部位在髁突软骨的内前,对进一步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力学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三焦点牵张的骨缺损模型,证实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快速、成骨好的优点,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方法按照国际牵张器标准自行设计加工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采用普通级实验用羊自身双侧下颌骨对照的方法。牵张固定期结束后处死取下颌骨样本,进行X线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羊均存活。X线显示骨缺损处已被修复,组织学HE染色可见骨小梁按牵张方向排列,成骨细胞活跃。结论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模型建立是适当可行的,可快速修复骨缺损,且成骨质量良好,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骨膜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膜牵张诱导成骨在不做骨皮质切开的情况下是否可用于口腔颌面部成骨。方法选成年健康遵义地区产山羊9只,用自制的骨膜牵张装置分别固定于山羊的两侧下颌骨体部,不做皮质骨切开,使牵张器对一侧骨膜施以牵张力,而另一侧不加力,分别在实验后第30、45和60天处死山羊,对标本分别以游标卡尺测量其新生骨厚度。结果实验侧术后均有新生骨组织,而对照侧未见有新生骨组织厚度变化。结论对山羊下颌骨在不做骨皮质切开的情况下进行骨膜牵张有新骨生成,对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时骨组织再生的组织学改变。方法选取25只成年健康家兔,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分别行一侧下颔骨缺损牵张成骨术,实验组在牵张第4、8天及固定期第1、3、5周,分别处死4只兔子,对照组在相应时间分别处死1只兔子,均取骨组织标本并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牵张第4、8天实验组家兔牵张区均为纤维结缔组织,并存在成纤维细胞,骨基质周缘可见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固定期第1、3周牵张区两端可见大量新骨形成,但中间仍为纤维结缔组织,新形成的骨组织表面始终附着大量活跃增生的成骨细胞,成行或以复层排列:固定期5周,成骨细胞明显减少,并逐渐呈现出哈佛系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对照组截骨间隙处的成骨过程与一般的骨折愈合情况类似,以软骨化骨为主。结论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以膜内成骨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软骨化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下颌骨双侧牵张的外置式牵张器,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 方法:选用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4组,每组 4只。在双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前方无牙区行骨切开术,用自制牵张器固定, 经过7 d潜伏期,以每次 1.0 mm 的速度牵张,每天 1 次,连续 5 d,然后固定1个月。 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 2周及第4周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实验过程中全部动物均无牵张器脱落,从延迟末期到固定4周,大体观察见牵张间隙由纤维性连接逐渐过渡为骨性连接,X线可见牵张区由完全透射影逐渐过渡为接近正常骨的连续性钙化影,组织学观察可见牵张区由胶原纤维沿牵张方向生长逐渐过渡为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改进后的牵张器不易脱落,可成功地延长兔下颌骨,可用于大批量的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1)目的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延长狗下颌骨动物模型,了解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及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生成规律。(2)方法 8只成年狗,按不同的牵张期和固定期分为4组,每组2只,于下颌第一磨牙后区,行下颌骨体部骨切开术,安置骨支持式口腔外部牵张器,潜伏期固定7d后牵引,每天延长1mm,分2次进行,分别于第3,10,20和20天停止牵张,并固定,分别于牵张期开始,结束及固定期结束摄取X线片,固定期结束时处死动物,取牵张区新骨行组织学检查。(3)结果 4组动物下颌骨分别成功延长了3,10,20和20mm,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可见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层骨形成,过渡及改建过程,并有软骨内骨化现象。(4)结论 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其牵开区可得到良好的骨生成,新骨以膜内成骨为主。软骨内成骨为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后用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7mm.从牵张开始第1天在A组动物牵张区每日注射VEGF 100ng,每日2次,连续7 d.注射生理盐水的B组动物用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第2、4、6、8周分别处死A、B两组各2只动物,取双侧牵张区新生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在牵张结束后不同时期(第1天、第2、4、6、8周),分别拍摄下颌骨X线片,观察下颌骨延长情况及其牵张区骨密度变化.[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注射VEGF的A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的速度及数量和B组动物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导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没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方法研究狗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及其稳定性。方法 :4只成年狗双侧下颌骨截断后经 7d间歇期 ,以 1m m/次、1次 /d的速度牵引 10 d,共延长 10 m m后固定。分别于牵张结束、固定 2、4、8周后行 X片检查及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牵张后固定 2周 ,两侧骨断端边缘模糊不清 ,牵张区仍为低密度影。牵张后固定 4周 ,两侧骨断端间透射影缩小 ,边界不清 ,牵张区密度明显升高 ,但仍表现为片状透光影 ,密度从两侧向中间逐渐增高。至固定 8周时接近正常骨组织密度 ,下颌骨长度在牵张结束后与 2、4、8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牵张成骨可形成新的骨组织 ,对保持被延长的下颌骨长度的相对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牵张成骨的骨形成过程及机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8只3月龄健康幼年山羊,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动物模型,成模后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2只,第1组动物在牵张完成后1周处死,第2组在牵张完成后2周处死,第3组在牵张完成后4周处死,第4组在牵张完成后6同处死。对新生骨的组织学、影像学及骨密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动物的右下颌骨均延长了大约10mm,组织学证实牵张区确有新骨形成。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X线检查和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新骨组织中骨密度逐渐增高。牵张器相接触一侧的新生骨的骨质成骨较差。结论山羊是一种较理想的对牵张成骨进行模拟性研究的实验动物,采用与牵张方向一致的牵张器施力方向可以避免侧向力的产生,从而提高术后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 12只成年山羊行双下颌骨牵张成骨术 ,在牵张结束后的第 1、2和 4周分别处死 4只动物 ,取牵张区新骨组织用免疫组化检测 b FGF和 IGF- 的表达。另选 2只同龄山羊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下颌骨牵张后 b FGF与 IGF- 均呈高水平表达 ,b FGF定位于间充质或成纤维样细胞、成骨细胞以及新骨基质 ,而 IGF- 则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结论  b FGF与 IGF- 可能在下颌骨牵张后的新骨生成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牵张后bFGF与IGF—I在新骨组织中的定位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12只成年山羊行双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在牵张结束后的第1、2和4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取牵张区新骨组织用免疫组化检测bFGF和IGF-I的表达,另选2只同龄山羊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下颌骨牵张后bFGF与IGF-I均呈高水平表达,bFGF定位于间充质或成纤维样细胞、成骨细胞以及新骨基质,而IGF-I则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结论 bFGF与IGF-I可能在下颌骨牵张后的新骨生成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牵张方向对下颌骨体部与颏部同时牵张的影响。方法在下颌骨牵张成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下颌骨体部与颏部牵张成骨,测量不同加载方向时颏顶点和右侧下颌角点的位移。结果位移量与加载力值成线性关系。颏顶点、下颌角点均表现为X、Y轴向的正位移,Z轴向的负位移。结论同时进行下颌骨的延长与加宽,使下颌骨表现为开牙合的位移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刘小明  张志光  苏凯  贺小春 《海南医学》2007,18(11):157-158
目的 用骨支持式牵张器扩宽狗下颌骨,进行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探讨牵张成骨时新骨生成情况.方法 手术离断狗下颌骨颏部连接,安装骨支持式牵张器.间歇期4天,牵张速度0.8mm/day,每天1次,连续8天.实验过程中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新骨生成情况.结果 HE染色和Masson三色观察,牵开间隙中有新骨形成,一月组为编辑骨,排列杂乱,可见骨新生线.三月组骨开始成熟.结论 骨支持式牵张器能牵张生成新骨,有效扩宽狗下颌骨弓.  相似文献   

18.
张吉锋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5):1071-1072
目的观察颌骨牵张成骨技术在下颌骨骨折移位愈合Ⅱ期矫治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内置式骨牵张器治疗2例因创伤造成的下颌骨移位愈合及下颌偏斜的患者,骨牵张器每天延长颌骨约1 mm,直至下颌骨体部被延长到理想的位置。结果 2例患者受损侧的下颌骨体部分别被延长12 mm和8 mm,无论是咬关系还是面部外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颌骨牵张成骨技术为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的继发畸形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应用L-精氨酸(L-Arg)对成骨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两组,均行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术后对照组正常喂养,L-Arg组正常喂养,并给予L-Arg1.1g/d口服。术后4天开始牵张,0.5mm/次,2次/d,共牵张4d,于牵张结束后1d、1周、2周、4周分别处死每组动物4只,抽血检测血清亚硝酸盐含量;处死后游离下颌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①实验动物32只,无脱失,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②L-Arg组血清NO浓度和骨密度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新骨形成早于同期对照组。结论 L-Arg通过释放NO,加速新骨形成与矿化,缩短牵张成骨疗程。  相似文献   

20.
下颌缩窄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畸形,长期以来,颌面外科专家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牵张成骨技术因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植骨和可以早期施术等优点在颌面外科得到较快发展犤1,2犦。目前对下颌骨扩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主要应用牙支持式牵张器犤3犦,而骨内牵张器整复下颌骨缩窄畸形的研究在国内外未见报告。本研究用狗作为动物模型,采用骨内牵张器扩宽下颌骨,探讨骨内牵张器通过牵张成骨技术扩宽下颌骨的可行性及矫治过程中的技术特点。1材料与方法1.1主要材料牵张器为医用纯钛口内侧方牵张器改制而成,单端式,牵张螺杆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