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节律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脑卒中偏瘫痉挛控制率;治疗前后功能独立FIM评估值;治疗前后患者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偏瘫痉挛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功能独立FIM评估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痉挛和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下肢矫形器疗法对偏瘫患儿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收治的偏瘫患儿46例,随机分为下肢矫形器治疗组26例和传统康复治疗组20例,下肢矫形器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与膝踝足矫形器(KAFO)相互配合的康复治疗方法,传统康复治疗组采用PT、OT等经典康复训练方法。结果:康复治疗后评测的下肢FMA、平衡FAM、与运动功能有关FIM、FIM总分、每周FIM增加值和步行自立度的结果,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下肢矫形器疗法可明显改善偏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者使用常规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减重步行训练作为观察组。结果康复训练前观察两组患者FAC、FMA、ADL评分以及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人数所占比例均无差异,P>0.05;而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FAC、FMA以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训练效果显著,极大的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高圆  热子也·阿不拉 《新疆医学》2023,(9):1140-1144+1152
目的 探讨阶段康复护理联合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阶段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阶段康复护理联合限制-诱导运动疗法。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改良Barthel指数(MBI)、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表(SS-QOL)及体感诱发电位(SEP)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下肢得分、FMA肢体运动总分、MBI评分、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干预后NF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P38波、N20波、P15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满意度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9%(P <0.05)。结论 采用阶段康复护理辅助限制-诱导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促进脑神经的重建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强化运动治疗对脑卒巾偏瘫患者E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小于6个月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运动想象训练和强化运动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MA评分法、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和MBI评定ADL能力。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治疗和强化运动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自2009年4月~2010年2月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25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组(改良组,13例)及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组,12例)。改良组给予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仅在治疗时间内给予健侧上肢配带限制性手套限制,同时给予集中强化的塑形训练;常规组给予主被动关节活动、神经发育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等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4 h,每周5 d,连续2周。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 eyer运动评价表(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 I)进行评分。结果常规组治疗后FMA、ARAT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改良组治疗后ARAT、FMA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改良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提高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和对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住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抽取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镜像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镜像治疗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估运动功能,功能独立量表(FIM)评估日常独立活动能力,Brunnstrom分期评估康复恢复情况,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镜像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FMA)评分[(44.08±2.44)分比(40.53±2.11)分,t=7.07,P〈0.05]、FIM评分[(71.08±5.37) 分比(64.18±4.47) 分,t=7.20,P〈0.05]、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59.75±7.84)分比(54.25±8.88) 分,t=3.03,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镜像治疗组评分较高。两组患者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统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00,P〈0.05),但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2,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独立活动能力,但对患者肢体痉挛改善程度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育山  符俏  曹贤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448-1450,1455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4周,RRT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4周。所有病人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IMT组的FMA和MBI值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李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6):127-128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急性脑卒中患 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组实施康 复综合训练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1个月、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Barthel指 数(BI)评定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 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 康复组治疗效果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虚拟现实康复机器人组(实验组)和康复机器人组(对照组),每组各2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验组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的康复机器人训练,均为30min/次,5次/周,共进行8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起立-步行测试(TUG)和6分钟步行能力测试(6MW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下肢评分、10MW、TUG和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除FMA下肢评分外,其它各项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付娟  罗婷  张薇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999-3000
目的:探讨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印例,两组均遵循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及心理辅导等综合康复护理干预。采用Fugl-meye肢体运动功能(FMA)评价法和Barthel指数(BI)评定法,于两组患者人院时、干预3个月后进行评定。结果i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后,两组FMA、BI均较干预前改善,且康复组FMA、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有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平衡仪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62例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平衡仪训练,比较两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功能分级。结果:训练3个月后,两组下肢FMA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3个月后,观察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观察组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用于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其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善其步行功能分级,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一侧下肢肢体偏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对照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评价两组疗效;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ERP N100、N200、P200、P300潜伏期及P300波幅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N100、N200、P200、P300潜伏期及P300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高,N100、N200、P200、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300波幅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高,N200、P200、P300潜伏期缩短,P300波幅增高(P<0.05)。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早期康复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天和治疗后6周进行测评。测评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能力(ADI)。结果:经6周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ADL(Barthel指数)两组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期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康复的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分期整体针刺疗法"中痉挛期的针刺方法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月末采用改良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肌痉挛,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进入分离运动期(BrunnstromⅣ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现代康复技术相比,现代康复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0例,采用运动再学习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二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评测ADL、Fugl-Meye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步行分级(FAc)评测步行能力。结果:治疗组患者的BI、FMA积分、步行分级(FA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ADL能力、步行能力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以全部体重负荷下训练和减重训练,经过8周的训练分别给予躯干平衡评定-Sheikh、运动指数评定-RMI评定、痉挛的Ashworth评定。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积分明显升高。说明减重训练提高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减轻痉挛。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康复治疗比传统单一不连续的康复训练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