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了对“治未病”的认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首先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相似文献   

2.
宜治未病靈樞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聚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门而鑄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曰:‘经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作者按:所谓治未病者,有於治疗中防加杂症之发生,如难经所谓知肝传脾当先實脾之类,有防  相似文献   

3.
彭涛 《光明中医》2012,27(8):1663-1664
“治未病”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在《素问·刺热论》篇提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在《内经》提出预防疾病的思想基础上,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病脉证》篇中首先阐明了这一规律和防止传变的方法,如篇中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等等.而唐代孙思邈则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在《千金要方》中强调:“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他还提出医生和病人都要“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中,人们由关注人的疾病开始转向关注人的健康。"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中,人们由关注人的疾病开始转向关注人的健康。"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距现代时间久远,但反映在治病、治国、治事、治人的方方面面,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永不衰退的思维科学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  相似文献   

8.
精神养生与治未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它将人的认识带人“无病世界”“无医世界”的高境界。国际上于20世纪末,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讨论,所得的共识是“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与中医“治未病”之目的不谋而合。但是“治未病”这种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9.
气功治病之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乌鲁木齐乔崇俭气功治病之道,主要是利用人体生理机制治未病;改革人体病理机制治己病;实施气功治病系统工程。现在,讨论如下。一、利用人体生理机制治未病人的生机是从哪里来的?来自父母、天地和自力更生。因此,人们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龚居中,字应圆,号如虚子,江西金溪人,明代著名医家,他精于诊治肺痨,医名贯古今。通晓养生,师古而不泥古,是一位难得的痰火治未病大家。对于痰火治未病的重要性,龚氏认为“痰火固为恶候,治之愈与不愈,亦在人之调摄何如尔”。兹就其特色。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肖燕 《湖南中医杂志》2010,26(2):108-110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所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成为“治未病”理论之滥觞。中医学历史悠久,其理论体系形成于古代哲学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人类主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体察来认识世界,无论对自身或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人吃五谷杂粮不可能一辈子不生病,也不可能在自己尚未感觉,疾病正处在潜伏阶段或萌芽状态即进行预防性保健治疗。这是因为,目前一般医疗技术,只有当病灶完全形成,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各项作为疾病指征的检查数据都已“达标”才能确诊和给予有效治疗。这时往往都到了疾病的中晚期,这给治疗上增加了困难。我们传统医学提昌“治未病”,采取各种方法尽量在“风起于青苹之末”时即发现疾病征兆,从而能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秦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完善于明清尤其以叶天士为代表。有关于“治未病”的思想萌芽,如《周易·象传》说:“水火在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管子·牧民》提出:“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老子《道德经》则更明确地指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中医“治未病”最著名的论断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有思想出处,具体作法后世医家论述颇详(养生、饮食居处、情志调节等),但这些作法只是医生去说教患者,最终靠患者的自修,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作者身为“治未病”科的医生,时时在考虑难道“治未病”就是靠所谓的养生、调情志等世人皆能为之方法作到的吗?中医讲“天地人三才”为一整体,“治未病”只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思想。故仍在中医的整体观的园囿内,研究“天”“地”对人影响的理论就是五运六气,本文就想谈一下五运六气如何应用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很多治则、治法和治疗手段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推拿在治未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拿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经后世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充分发挥民间养生保健方法在“治未病”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主张,昭示了“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秉承《内经》的旨意,也积极提倡“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心法》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篇,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生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之,徒劳而已。  相似文献   

16.
王昊  阎小萍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19-1620
<正>自古中医学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即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记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处"治未病"与《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前期是处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发病人群广泛且能对心、脑、肾等身体重要器官造成损害。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的内容。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从调节体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方面防治高血压前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药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早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的防治疾病的原则,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等内容。它要求人们不但要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于未形之先,而且要防微杜渐、防治既病之后的病情发展。如此.才能把握治疗疾病的主动权,具备“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为贯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关于开展“治未病”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王国强同志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及“‘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精神,配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大力开展的中医“治未病”的试点工作,我刊特辟“上工治未病专栏”,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于一期。以冀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观念,在现代防病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用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待古人的这种“治未病”思想,其精神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已病之后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要想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必须将“治未病”的思想与乳腺癌的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