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 ,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躯干偏移及胸腰段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和分析。患者 12例中男 2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15 1(13~ 18)岁。侧凸均为KingⅡ型 ,其中PUMCⅡb1型 9例 ,Ⅱc3型 3例。所有病例均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平均随访 3 5 (1~ 10 5 )年。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5 4 0°、19 0° ,平均矫正率 6 2 7% ;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34 6°、12 5° ,自动矫正率为 6 4 7%。最后随访时 ,胸、腰弯的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18 8°、15 9°;腰弯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及顶椎旋转度与术后相比无显著变化。术后发生胸腰段后凸 1例 ,最终随访时未见进一步加重。无躯干失平衡现象发生。选择性胸椎融合较后路融合双弯平均减少 3 5个融合节段。结论 对腰弯柔韧性好且度数较小的KingⅡ (PUMCⅡb1和部分Ⅱc3)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可安全有效地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8例、Ⅰ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16例、MossMiami8例、CDH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ml,平均255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b型、Ⅰ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合并胸腰段后凸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413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胸腰段后凸者共10例,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Ⅱb2型3例,Ⅱc 3型4例,Ⅱd2型1例,Ⅲb型2例.单纯后路内固定术8例,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术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对侧凸类型、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偏移进行评测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双弯8例,三弯2例;胸腰弯/腰弯Cobb角≥45°者7例,柔韧性指数≤70%者6例,顶椎旋转度≥Ⅱ度者9例.所有病例的融合范围均符合PUMC分型原则.手术前后平均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71.7°和37.4°,平均矫正率为47.8%;手术前后平均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5.0°和27.8°,平均矫正率为57.2%;手术前后平均胸腰段后凸分别为35.5°和4.2°,平均矫正率为88.2%.全部病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3.1个月;最终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 结论 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一般多为双弯或三弯,胸腰弯/腰弯畸形往往比较严重,并有明显的旋转畸形.对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应融合胸腰弯/腰弯以防止术后发生失代偿或后凸加重, PUMC分型可以有效识别病变类型并指导融合范围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l,AMC)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并评估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脊柱三维矫形手术治疗的AMC合并脊柱侧凸患者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11~20岁,平均14.3岁.对侧凸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其手术前后侧凸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骨盆倾斜角进行评价.结果 12例为长"C"型胸腰弯,5例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患者主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79.1°,术后平均35.9°,平均矫正率为54.6%;10例合并胸椎前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前凸Cobb角平均43.0°,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16.4°;2例合并胸椎后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91.5°,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54.5°;3例术前骨盆倾斜角平均22.1°,术后平均13.3°.术后随访2.0~4.5年,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矫正丢失率平均6.8%.3例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1例后路矫形时发生大出血(4000m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呼吸困难;1例二期后路内同定完成后出现完全性截瘫,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AMC合并脊柱侧凸弯型以麻痹性神经肌源性长"C"型胸腰弯为主,可合并有先天性脊柱侧凸.脊柱三维矫形可以对AMC合并脊柱侧凸进行有效的矫正,但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53-1158
[目的]探讨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23例;年龄10~22岁,平均13.6岁;其中胸弯13例,胸腰双主弯4例,胸腰弯3例,双胸弯2例,腰弯1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48.9°~91.4°,平均68.3°;凸侧Bending相Cobb角40°~79.2°,平均57.4°;柔韧性8.3%~28.1%,平均15.7%;顶椎旋转度2°~3°,平均2.3°;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46.4°~79.6°,平均58.2°,胸腰段后凸Cobb角21.1°~35.7°,平均28.3°。均采用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进行矫形融合固定。[结果]随访12~96个月,平均52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16.3°~46.7°,平均28.4°;顶椎旋转度1°~2°,平均1.2°;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16.1°~38.3°,平均25.3°,胸腰段后凸Cobb角-4.3°~18.7°,平均8.9°;术后各指标均获得良好的矫正,侧凸矫正率为46.3%~74.1%,平均56.9%。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丢失率仅3.1%,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仅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6.
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8年6月至2003年1月应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2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4例。冠状面主弯Cobb角92.1°±11.4°(75°~116°)。根据不同的侧凸类型、侧凸角度、柔韧性等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矫形、分期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术中运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进行矫形,同时应用椎板下钛缆固定。比较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程度,并通过躯干侧移(LT)值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全组患者术后冠状面矫形效果明显,Cobb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率为53.8%,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3.3°±3.8°。矢状面上81.3%的患者恢复了胸椎生理性后凸(30°~50°),84.4%的患者恢复了腰前凸(40°~60°)。术后LT值矫正率为67.1%,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率呈正相关。结论: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尤其与椎板下钛缆矫形固定相结合,可获得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达到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应用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4年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手术病例3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12~ 17.5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Ⅰ b型5例、Ⅰc型5例、Ⅱd1型20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矫形融合手术,植骨方式采用自体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脊柱站立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有无假关节形成及内置物并发症.[结果]随访4~10.2年,平均6.3年.融合弯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75.1%,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4.6°;固定融合节段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93.2%,末次随访时丢失平均2.1°;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Cobb角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3.1°.13例胸腰段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8.3°,术后矫正为前凸平均5.6°,末次随访时保持前凸平均3.7°.全部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并发症.[结论]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能获得并维持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形,且融合率高、远期矫形丢失少,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治疗PUMCⅡd1型(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行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的PUMCⅡd1型(Lenke5型)AIS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单棒节段性固定融合,随访18~42个月,平均36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躯干偏移、上下融合椎邻近椎间盘开角、下固定椎的倾斜、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数据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胸腰弯或腰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45.6°,术后9.7°,末次随访14.4°.胸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29.7°,术后17.6°,末次随访20.1°.躯干偏移术前平均14.0 mm,术后14.8 mm,末次随访5.1 mm.下端固定椎(LIV)倾斜术前平均-21.8°,术后-1.5°,末次随访-2.1°.冠状面上端固定椎(UIV)上位椎间盘开角(UIVDA)及LIV下位椎间盘开角(LIVDA)术前分别为0.5°和0.6°,术后为0.9°和4.9°,末次随访时均显著加重,为3.0°和7.8°.矢状面胸段(T5~12)及胸腰段(T10~L2)曲度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保持良好.矢状面腰前凸(L1~S1)及固定融合节段Cobb角在术后有所减小,末次随访时均保持良好.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 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是治疗PUMCⅡd1型(Lenke 5型)AIS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融合节段上、下椎间盘开角增加及部分病例残余胸弯过大现象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相似文献   

9.
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平均年龄9.3岁,4例位于胸椎,5例位于腰椎,均为完全分节型,手术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矫形并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固定节段2-7个椎体,平均3.3个椎体。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5个月。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1.15°矫正至15.35°,平均矫正率61.53%,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34.15°矫正至13.26°,平均矫正率60.27%,顶椎偏移由术前25.34mm矫正至11.46mm,最后随访时侧凸和后凸Cobb角平均分别为16.86°和14.08°,与术后相比无纠正丢失。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矫形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安全、有效的术式,能够获得满意的矫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oplanar(共平面)矫形技术在胸椎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应用及其矫形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共27例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一期后路CDH Legacy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手术,术中均采用Coplanar矫形技术,女26例,男1例;年龄11~23岁,平均15.9岁.均为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Lenke 1AN型9例,1A-型2例,1BN型4例,1B-型5例,1CN型3例,1C-型2例,2AN型2例.术前Cobb角平均49°(40°~70°).术中在所有目标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后,在胸椎主弯凸侧椎弓根螺钉上安装Coplanar延长杆,依次将两根Coplanar矫形棒插入延长杆顶部,此时侧凸已有一定矫形,两端使用压棒器械将矫形棒压向底端,所有椎弓根螺钉基本排列成一条直线,完成侧凸矫形;根据理想的胸椎后凸角度,在延长杆之间插入不同大小的Spacer;在胸椎主弯凹侧安装矫形棒,螺帽固定完毕后取出CoPlanar装置,再安装凸侧稳定棒,完成侧凸矫形.结果 术后Cobb角平均14°(6°~25°),矫正率为70.7%.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度分别为18°和25°.手术时间210~300min,平均245 min;出血量600~2100ml,平均1500ml.平均随访15(12~18)个月,末次随访主弯矫正丢失3°,矫正丢失率为6.1%,无冠状面或矢状面失代偿.所有患者术后无须凸侧胸廓成形术,无死亡、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Coplanar矫形技术可作为脊柱侧凸矫形的一个新选择,在获得良好冠状面矫形的同时,可获得良好的水平面去旋转和胸椎后凸维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路凸凹双侧矫形棒同步矫形技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外科矫治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8月采用后路凸凹侧双棒同步矫形技术治疗AIS 4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32例;年龄11~24岁,平均17.1岁.Lenke分型:Ⅰ型17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8例.行选择性胸弯融合27例,非选择性融合21例.观测手术前后冠状Cobb角、顶椎偏距、顶椎旋转、躯干偏移、尾端融合椎旋转、倾斜角、椎间角、矢状面平衡变化,评价侧凸矫正效果及脊柱平衡状况.结果 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15.1个月.选择性融合患者末次随访胸、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6±11)%、(72±9)%.非选择性融合术患者末次随访胸、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4±15)%、(69±9)%.所有病例尾侧保留脊柱活动节段平均4.4个.1例因术中定位错误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行翻修术.其余病例末次随访无脊柱失代偿,无假关节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后路凸凹双侧矫形棒同步矫形治疗AIS,有助于提高矫形效果,重建和维持脊柱平衡,减少尾侧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Marfan综合征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侧凸程度、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38例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的X线资料,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42.03%)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男38例,女20例,男女患病率比例为1.18∶1,其中≤10岁6例,11~20岁12例,21~30岁19例,31~40岁11例,41~50岁7例,51~60岁3例;平均冠状面Cobb角为26.8°±27.8°;胸弯36例,胸腰弯11例,腰弯2例,双弯6例,三弯3例;单弯中顶椎凸向右侧38例,凸向左侧11例;矢状面胸椎后凸平均为14.3°±13.2°,其中胸椎前凸5例,胸椎后凸不足40例,胸椎正常后凸12例,仅1例胸椎后凸45°;11例患者冠状面Cobb角>40°,平均年龄15.9岁。结论:在接受心脏手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中脊柱侧凸患病率为42.03%;脊柱侧凸类型多样,冠状位畸形以胸弯和胸腰弯多见,胸椎凸向右侧发生率较高,矢状位畸形以胸椎后凸不足为主;在青少年表现较为严重,需要严密的随访及手术矫形。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的生物力学及避免脊柱失平衡的对策.[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本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1~18岁,平均15.2岁.其中Lenke I型8例,LenkeⅡ型4例,LenkeⅢ型8例,LenkeⅣ型2例,Lenke V型5例,Lenke VI型4例.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54°,顶椎偏距平均5.8 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6 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s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6个月,冠状面Cobb's角平均残留24°,矫正率为61%;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0°,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5 cm,矫正率为56%,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 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0 cm.[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优越的力学基础,因此能有效改善AIS畸形,但术中需始终关注躯体和脊柱的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前路或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03年7月~2005年12月施行的11例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前路或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年龄12~16岁,平均14.6岁。LenkeⅠ型9例,术前冠状面Cobb s角54°~68°,平均59.7°;LenkeⅢ型2例,术前冠状面Cobb s角分别为58°和71°,平均64.5°。Bending X线片侧凸矫正率为21.8%~32.4%,平均26.4%。对11例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采用等离子冷消融切除椎间盘松解,前或后路矫正。对手术后及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 s角进行测量,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90 min,平均术中出血171 ml。松解节段5~7个,平均4.4个。9例LenkeⅠ型术后Cobb s角平均20.4°,Cobb s角矫正率平均65.8%;2例LenkeⅢ型术后Cobb s角分别为20°和25°,Cobb s角矫正率平均65.1%;1例术后包裹性胸腔积液,术后平均随访18.6个月;1例出现矫正度丢失14°,无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开胸前路胸椎侧凸矫形手术相比,胸腔镜辅助下胸椎松解前后路矫形治疗脊柱侧凸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前路或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后椎间角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此类患者接受前路(组A)或后路(组B)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及椎间角的变化.结果 组A共30例患者,组B共12例患者.组A与组B术前、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9°和11.7°,44.3°和5.3°,矫形率分别为76.1%和87.7%.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8.1°和7.7°.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角组A分别为3.2°、5.6°和8.2°,组B分别为3.3°、3.6°和3.2°.二组间比较,术后侧凸冠状面Cobb角、侧凸矫形率、随访时侧凸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丢失组B均优于组A(P=0.022,P:0.022,P=0.005,P=0.019);术后椎间角组A与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随访时椎间角组A较组B大(P=0.001),随访时椎间角丢失组A较组B多(P=0.043).结论 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胸腰段/腰段侧凸,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椎间角及椎间角丢失优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切口微创分期手术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进行小切口微创分期手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8.5±1.2)岁。术前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98.0°±15.4)°,矢状面后凸Cobb角为(38.8±14.7)°。Ⅰ期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将脊柱侧凸矫正约55%左右,之后每隔6~12个月再进行一次生长矫形,至骨骼发育成熟后作终末矫形内固定,行剃刀背切除并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6例完成初次手术,10例完成二次手术。初次小切口矫形术后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42.2±10.1)°,平均矫正率56.9%;二次延长术后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35.8±6.6)°,平均矫正率34.1%。总矫形率为65.4%。结论对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行小切口微创分期手术治疗的研究初步证实,该术式可以提高畸形矫形效果,延缓脊柱融合时间,减轻早期融合对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脊椎共面排列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初步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脊椎共面排列(vertebral coplanar alignment,VCA)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scoliosis,IS)的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9月采用VCA技术治疗IS患者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1~21岁,平均15.3岁;Lenke 1型14例,2型6例;术前主弯Cobb角50°~86°,平均67.5°,柔韧性11.4%~50.9%,平均31.7%;胸椎后凸5°~55°,平均25.7°,按Lenke矢状面形态分,6例为"+",4例为"-",10例为"N"。均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VCA矫形、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治疗。以主胸弯Cobb角评价矫正率,并测定胸椎后凸变化;以顶椎肋骨隆起间距(rib hump,RH)、顶椎椎体肋骨比(apical vertebral body rib ratio,AVB-R)、肋骨弥散间距(apical rib spread difference,ARSD)和椎体旋转角(rotational angle to sacrum,RAsac)评价旋转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15~196min,平均164min;术中出血400~800ml,平均680ml;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主弯Cobb角12°~27°,平均20.6°,平均矫正率70.1%;RH、AVB-R、ARSD及RAsac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6.3%、29.8%、74.3%和54.1%;术后后凸17°~27°,平均21.8°,术前为"+"或者"-"的患者均矫正为N,无1例发生或残留平背畸形。随访3~12个月,平均9个月,未见矫正丢失和失代偿发生。结论:VCA矫形技术能有效矫正IS患者的冠状面畸形,有效获得或维持胸椎生理性后凸,且具有较好的矫正旋转畸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行后路选择性胸腰弯(20例)或腰弯(25例)融合的Lenke 5C型AIS病例,男4例,女41例,平均年龄14.9±2.1岁(12~20岁)。所有病例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融合,平均随访36±20个月(24~105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躯干偏移、融合节段邻近椎间盘开角、远端融合椎的倾斜、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胸腰弯或腰弯Cobb角平均47.3°±7.2°,术后矫正至6.4°±4.6°,矫正率(84.8±11.6)%,末次随访时为9.1°±5.4°,矫形丢失2.7°±4.6°。胸弯术前25.7°±7.4°,凸侧Bending像Cobb角7.6°±5.8°,柔韧性(72.7±23.0)%,术后矫正至13.2°±6.7°,自动矫正率(48.5±29.4)%,末次随访14.2°±7.6°,矫形丢失1°±6°。躯干偏移:术前21.3±11.5mm,术后19.5±13.3mm,末次随访10.9±8.9mm。术后近端与远端融合椎邻近椎间盘开角较术后明显减小,且在随访过程中无明显加重。远端融合椎倾斜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交界性后凸1例,躯干失衡3例,胸弯失代偿并行融合延长手术1例。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对Lenke 5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矫形效果,胸弯可获得良好的自动矫正,有效缩短了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三维矫形及融合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2008年5月本科收治的13例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全部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矫形,并根据侧凸结构性特点选择内固定及融合节段.测量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 s角、侧凸矫正率、骨盆倾斜、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躯干偏移、矢状面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结果]冠状面Cobb' s角从46.8°减少到9.2°,侧凸矫正率80.7%;骨盆倾斜从9.9°减少到3.2°;顶椎旋转度从1.9°减少到0.3°;顶椎偏距从3.6 cm减少到0.8 cm;躯干偏移从16.8 cm减少到1.6 cm;胸椎后凸角从18.2°增加到23.5°;腰椎前凸角从37.4°增加到41.8°.术后平均随访22.2个月,无明显矫形丢失、躯干失平衡、假关节形成,且未发生原有神经症状加重及新的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害.[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矫形及融合术治疗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弯融合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手术矫形时胸弯选择性融合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手术矫形治疗的46例Lenke 1B和1C型AIS患者,男12例,女34例,手术时年龄12~18岁.平均15.4岁,Risser指数0~Ⅳ级.Lenke 1B型29例,knke 1C型17例.胸弯Cobb角43°~82°平均58°,腰弯Cobb角16°~64°,平均45°.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其中CD技术19例,全椎弓根螺钉同定技术27例.手术融合范同的选择依据腰弯的结构特征,包括弯曲大小、柔韧度、顶椎旋转度以及C7重力垂线偏离骶骨中线的距离等,兼顾双肩和腰部外观以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25例1B型和9例1C型融合单胸弯.其余12例融合双弯.随访12~3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胸弯Cobb角平均18.9°,矫正率64%,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平均2.2°;术后腰弯Cobb角平均11.8°,矫正率70%,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平均2.7°.术后躯干和双肩平衡满意(躯干侧方移位和双肩高度差均在2cm以内).2例随访时出现明显矫形丢失,均为选择性胸弯融合的病例,1例发生"曲轴现象",1例发生腰弯失代偿.结论:在确定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融合范围时,应充分评价腰弯的结构特征以及外观和平衡等因素,尽量保留腰椎活动度,以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