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肿瘤血管生成与大肠癌肝转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Xie Z  Huang X  Li J  Zhou L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6):336-337,I021
目的分析大肠癌肿瘤血管生成与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1例大肠癌手术标本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MVD计数为(270±84)、VEGF表达为(5975±1236)%,二者与肝、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P<005)。MVD计数与术后生存率明显相关(P<001)。结论MVD计数与大肠癌肝转移、生存率明显相关,可作为一个新的具有参考意义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表达及与血管形成定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定量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及8例正常膀胱组织中VEGF进行检测,并对其在30例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表达与血管形成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正常膀胱组织均为阴性反应,膀胱癌组织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低分化和浸润性癌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和表浅性癌组(P<005),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血管形成定量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果提示:VEGF表达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VEGF是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血管生成因子,VEGF蛋白表达和血管形成定量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膀胱癌浸润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细胞VEGF的表达率为55%(22/40),浸润性癌组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表浅性癌组(P<0.01),有淋巴结转移癌组显著高于无转移癌组(P<0.05),复发性癌组较初发性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VEGF可作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肾癌EGFR表达和DNA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和DNA倍体数与肾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双参数法,检测25例肾癌瘤体及瘤旁组织胞膜EGFR表达和DNA含量。结果瘤体组织EGFR为365±235,明显高于瘤旁组织的191±150,P<005;瘤体中DNA指数(DI)异常组EGFR为451±239,正常组为243±178,P<005。肾癌组织中DI异常占64%,而瘤旁组织仅占23%,P<005。结论EGFR高表达和DNA异常与肾癌的发生相关,肿瘤组织EGFR的表达与DI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0例肾细胞癌组织和癌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有18例癌组织表达VEGFmRNA,表达率为90%;2例无表达。癌周组织仅有3例表达VEGFmRNA,表达率为1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VEGF在肾细胞癌的生长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和内皮细胞的增生,促进肿瘤生长。以VEGF作为靶分子的基因治疗将提高防治肾癌进展和转移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失调可导致细胞增殖及恶变。为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表达与前列腺病变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14例正常前列腺(NP)、56例前列腺增生症(BPH)、33例前列腺癌(PCa)组织中PDGFR的表达。发现BPH、PCa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86%、939%,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214%,P均<001。阳性染色分布于上皮、基质、血管平滑肌、炎症细胞的胞浆、胞膜及核膜。提示PDGFR的高表达与BPH、PCa和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未发现PDGFR的高表达在肿瘤的分期、分级中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ICE)在肾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技术,测定52例肾癌和14例癌旁正常肾组织ICE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率。结果ICE在肾癌细胞中的表达主要位于胞浆,阳性率为89%,高于正常肾组织的35%,P<001;阳性细胞含量为(794±155)%,高于正常肾组织的(327±97)%,P<001,相对蛋白含量(FI值)为159±016,高于正常肾组织的056±008,P<001,肾癌细胞凋亡率为(42±19)%,正常肾细胞凋亡率为(92±16)%;ICE表达的FI值与肾癌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467,P<005)。结论ICE的超表达使肾癌细胞具有更易于凋亡的趋势,是肾癌发生、发展的负调控因子,但未引起肾癌细胞凋亡率的明显改变,推测在肾癌中可能有ICE的抑制因子存在或ICE结构和功能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组织内血管形成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肝门部胆管癌中细胞凋亡和血管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和抗因子Ⅷ的抗体分别检测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凋亡指数和瘤内微血管的密度,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和胆管癌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 的表达。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55-56% (20/36),VEGF阳性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 0-01) 。高血管组的bcl2 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低血管组( P< 0-05),而低血管组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高血管组( P<0-01)。bcl2 表达丰富的区域,VEGF的表达率高。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血管形成影响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和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粘附分子P选择素在肾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讨P选择素在肾癌中的表达意义,应用免疫组化链菌素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酶标法(LSAB)法检测20例肾癌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结果发现,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为555%(11/20),不仅在肿瘤血管内皮上表达,也在肿瘤细胞膜上表达。晚期肾癌(Ⅲ、Ⅳ期)阳性表达率为875%(7/8),明显高于早期肾癌(Ⅰ、Ⅱ期)的333%(4/12),P<005。提示P选择素与肾癌浸润转移有关,并可能是一种新的肾癌转移及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肿瘤微血管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表达,并计数肿瘤的微血管(MV)。结果发现,术后复发者MV数明显高于未复发者(P<001),浸润性癌的MV数明显高于浅表性癌(P<001),组织学Ⅲ级高于Ⅰ、Ⅱ级(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MV数显著高于未转移者(P<005)。结果提示以MV为标记的肿瘤血管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期、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增长和转移有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