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代先人在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了对于顺应自然和在自然中寻求规律的哲学认识,中医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都有着深刻烙印。通过比类自然界中水湿的形成,提出了人体湿邪致病理论,并基于对“自然之道”和“生活之理”的观察与顿悟,提出充满智慧的祛湿法,即以靠近火发汗驱除体内寒湿的体察创造发汗祛湿法;通过敦土来疏利水患以及五行规律的总结,发明了培土制水法;以茶壶结构比类人体脏腑构造,并基于气压认识创制宣肺利水法;对于凌汛的自然规律及制陶工艺技术的体悟,确立温肾利水法。探讨祛湿法的发生学原理,对认识其他治法发生学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祛湿法治疗阳痿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祛湿法治疗阳痿一证,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于下: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22~40岁者10例,41~50岁者5例;农民2例,干部1例,工人12例;病程1年以下者12例,1~2年者3例;婚前手淫者3例,伴遗精者6例。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7,(6):780-782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祛湿方、祛湿法的特点及临床运用。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中小青龙汤、五苓散、真武汤、茵陈蒿汤、猪苓汤、十枣汤等六首经典方剂,探讨仲景祛湿方、祛湿法的特点及在疾病中的应用。结果:仲景治湿或外散内蠲、或化气行水、或温肾祛湿、或清热利湿、或育阴利水、或攻逐水饮,临床应用广泛。结论:仲景治湿善用温药使水湿得以"气化",同时重视心、肺、脾、肾四脏,膀胱一腑,辨证论治贯穿始终,临床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在祖国医学属于“消渴”、“三消”、“消瘅”等病证的范畴[2]。历代医家皆认为其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  相似文献   

5.
介绍祛湿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体会。认为湿邪是造成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重要病因之一,根据湿邪在肺、在脾、在肝、在肾之不同辨证施治。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饶玲铭 《新中医》2017,49(8):173-174
正带下之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沈氏女科辑要》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如果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则发为带下病。带下病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如《女科证治约旨》曰:  相似文献   

7.
祛湿法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大法之一,主要用于湿温病和暑温(暑湿)病.自温病学派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创温病祛湿法以来,后世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发展了祛湿法的理论和应用范围.祛湿法除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外,还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中,包括内、外、妇、儿各科领域.现将温病祛湿法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蔡亚莉  张岳 《河北中医》2002,24(5):340-342
湿邪既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 ,又是新的再致病因素 ,与外邪气候和五脏病变密切相关。初属气 ,与脾、肺、肾攸关 ,久归血 ,不离心、肝。由于肺有呼吸宣肃之功 ,脾具健运升降之能 ,肾司促阳开阖之职 ,肝为气机生发疏泄之本 ,心主血脉 ,血水互化 ,且三焦通调 ,内外和调 ,水湿方能外从汗排 ,下由尿利。如若湿聚内积 ,外泛成水 ,或化痰变饮 ,三焦不和 ,肺失宣肃 ,则汗无由而致 ,尿无源流 ,致水泛上源 ;脾失运化则湿内聚外泛 ,肿由之起 ;肾阴不足 ,邪湿内恋 ,肾阳不足 ,蒸变无力 ,则阴水泛溢 ,使内之阴湿积聚 ,外湿因之而入 ,超过人体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瑞环 《光明中医》2012,27(8):1661-1662
湿邪致病在温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治疗湿热温病,拟清热利湿法,先化湿而后清热,使湿去则热不能独存,祛湿法在湿热温病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本文就其祛湿法的用药规律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病因尚未十分明确而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据200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现患病人数约为1.6亿,比1991年增加了7000万。可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平肝祛湿法治疗高血压病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壮 《中医药信息》2001,18(2):32-33
高血压病以眩晕、头痛为主证 ,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 1 8年来 ,笔者用自拟平肝祛湿汤治疗高血压病 1 0 0例 ,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 0 0例高血压病患者 ,男 78例 ,女 2 2例 ;年龄在 47~ 65岁。依据 1 999年WHO和国际高血压病学会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最新修定 ,Ⅰ期62例 ,Ⅱ期 38例 ,合并腔隙性脑梗塞者 2 4例 ,合并冠心病者 1 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 :头晕 ,头痛 ,烦躁易怒 ,口苦口粘 ,心悸 ,舌红 ,苔白腻微黄 ,脉弦滑。2 治疗方法  基本处方 :石决明、珍珠母、钩藤各 1 5~ 30 g ,代赭石 1 5~ 2 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扶正祛湿法治疗慢性荨麻诊的疗效。方法本组100例患者经服药一个疗程后痊愈90例,占90%;显效5效,占5%;好转3例,占3%;无效2例,占2%。结果本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率为94.5%。结论扶正祛湿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湿病是中医临床中的一类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恣饮酒浆,久坐少动等因素导致内伤湿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尤以脾胃病最为常见,湿阻中焦,脾胃升降悖逆,气机不畅,影响其正常功能而发病.湿病之难中之难者惟阴虚夹湿之证,此证古来论之不详,然临床时有所见,故从历史沿革、临证特征、治法方药、名家之言、验案举隅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解毒祛湿法治疗痛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慧  刘维 《天津中医药》2008,25(5):375-376
[目的]观察解毒祛湿法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别嘌呤醇和尼美舒利及碳酸氢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解毒祛湿法治疗痛风的疗效可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温阳祛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21年4月普外科接诊的89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给予温阳祛湿中药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肠炎宁颗粒。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学指标及临床症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温阳祛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在于减轻消化系统炎症、调节胃肠蠕动节律、减缓慢性腹痛症状,改善患者虚寒体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退变后,向后方突出的椎间盘,钩椎关节或椎体骨刺等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之交感神经丛,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病患者中约70%有椎动脉受累表现。我科运用扶正化痰祛湿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扶正祛湿法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传家  黄承才 《河北中医》1999,21(6):354-354
近年来,我们用扶正祛湿法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1~50岁,以20~40岁为多;病程6个月~2年48例,3~5年10例,>10年2例。60例患者均表现以下临床特征:1突然发病,出现淡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等的风团,大部分泛发全身,少数局限;2有剧烈地瘙痒及灼热感;3部分病例累及内脏、黏膜,伴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或皮肤出现水泡、血泡;4病程较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多数原因不明;5皮肤划纹征阳性。2 治疗方法基本方:党参15g,黄芪30g,荆芥、防风各10g,白鲜皮20g,地肤子12g,蛇床子、当归各10g,生地…  相似文献   

19.
利湿祛湿法治疗鼻渊8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共81例。年龄最大49岁,最小5岁。5~8岁34例,占总数的41.9%;9~20岁28例,占总数的34.5%;20~40岁15例,占总数18.5;40岁以上4例,占4.1%;其中男38例,占46.9%;女43例,占53.1%。病程1~7年不等。  相似文献   

20.
任昌伟 《河南中医》2005,25(3):60-60
现代医学认为 :“中枢神经系统失调和内分泌腺体的萎缩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对肾实质和肾阴、肾阳的研究表明 :肾虚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有关。这与祖国医学肾虚是衰老主要原因的论述是一致的。肾者“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五脏六腑之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精化为气”。张景岳注曰 :“精化为气是调元气 ,由精而化也。”阴精可以转化为气 ,为人体元气之根。所以老年之证 ,无论生理性的变化 ,还是病理性的致损 ,总以肾之精血亏耗 ,脏阴之损害为先 ,这是导致老年性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老年气虚 ,是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