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郁有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郁证为常见疾病之一 ,临床多用逍遥、归脾、甘麦大枣汤等方药治之 ,然疗效常不尽理想 ,笔者在多年临证中体会到 ,治疗郁证 ,不能仅仅注重药物的运用 ,还当见病知人 ,因人因病而异地运用心理疗法及运动疗法 ,使药逍遥人亦逍遥 ,如此方能取得理想疗效。郁证的发病 ,往往与患者的性格特征有关 ,据临床所见 ,平素具有孤僻内向 ,敏感多疑、心胸狭窄、抑郁寡欢 ,多思多虑等性格特点之人 ,易患郁证。由于肝主疏泄 ,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且“思出于心 ,而脾应之” ,故平素情志不舒 ,多思多虑或所思不遂 ,既可因影响肝之疏泄而致气机郁滞 ,情志异常 ,脾…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世界上已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抑郁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糖尿病合并抑郁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糖尿病合并抑郁在中医学中应属于"脾瘅""消渴""郁证"等范畴,在"百合病""脏躁""癫证"等病中亦有记载。现代一些医家将其称为"消渴郁证"。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有一定优势,但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遣方用药。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其发病机制在进一步揭示,多种因素均可致病。本文就糖尿病合并抑郁相关研究、共病机制、相关因素及中西医临床防治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刘颖  徐云龙  苏靖  李宗洋  金美英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23-1427
糖尿病与抑郁焦虑之间可能是双向影响关系,抑郁焦虑可增加糖尿病风险,糖尿病也可继续加重抑郁焦虑状态,其根源与肝的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基于肝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入手,探讨消渴郁证从调畅气机、平衡升降、柔肝养血进行调控,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运化及气机的升降,以期对消渴郁证的诊治思路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从四家论郁证的学术主张可以发现,刘完素认为郁热互生,两者可互为诱因,因此对于郁证的具体治疗,也多结合火热病的证治而提出,同时又根据“郁”的部位在表、在里或表里同病而有所不同:张从正治病重视心理因素,多以情解郁,通过言语改变患者认知和情感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李果重脾土,认为脾气壅滞是郁证的产生关键.故从脾治郁,所创立的“升阳散火”法是其治疗郁证的又一特色;朱丹溪始创“六郁”,其代表方越鞠丸乃治都证之首推方剂,寓意深刻。,这些对于我们进一步进行郁证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施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消渴,治之以兰《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6.
刘媛  魏军平 《中医杂志》2014,(10):889-892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属中医"消渴合并郁证"范畴,对糖尿病的病情和预后均有不利影响。中医认为,消渴的发生与情绪抑郁关系密切,消渴合并郁证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消渴的脏腑亏虚为本,郁证的痰凝气滞血瘀为标。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药治疗以疏肝为主,并有从心论治、从基础病论治者,其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均与抗抑郁药相当,而对于一些具体症状如失眠的改善则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更少;非药物疗法如情志护理、养生功法、耳穴压豆等也对改善抑郁症状有较好的疗效,这些疗法既可与口服抗抑郁药或口服中药治疗相结合,又可在患者不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7.
从"肝"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仅缘于"肝"与目的特殊联系,亦在于由糖尿病(消渴)发展至消渴目病过程的病机演变规律。消渴日久,耗竭肾阴,肾为肝之母,肾亏日久,"母病及子",累积肝脏,并发目疾。消渴与消渴目病的防治,均宜"壮水清火",消渴以肾虚为本,治宜"壮水",以肾为主;合并目病以相火为标,治宜"清火",以肝为先。故临床防治消渴目病常在补肾经方基础上,辅以清泻肝火之品,巧用其归经特点与轻清上浮之性,使药达病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郁证分为广义郁证和狭义郁证,广义郁证是由于七情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证,狭义郁证包括西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均高,对患者身心和社会均造成影响,故探索狭义郁证的治法非常重要。从病因病机、辨治思路、临证分型等方面系统阐述张杰教授治疗郁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张杰教授认为郁证以情志失调为主,六郁互杂为辅,肝脾失调为本;治疗上理气开郁,虚实分治,肝脾建中。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肝脾功能的失常与其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中焦脾胃不和而致的肝脾不和是其重要病机之一,在脏腑失和基础上,气血不和、阴阳不和又产生各种病理产物。四逆散是《伤寒论》经方,为调和肝脾祖方,其药性药效、升降配伍之精妙皆在于“和”。基于消渴肝脾不和的病机,结合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四逆散可发挥和肝脾、和气血、和阴阳的作用,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注重病证结合,活变活用以达到治疗疾病、预防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两方面,一般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尿病前期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脾瘅"的论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可见嗜食肥甘厚味,易损  相似文献   

11.
介绍郭利华主任医师治疗肿瘤之郁证经验。郭教授认为,郁证是肿瘤发生、发展、恶化的重要内因之一,也是大多数肿瘤患者易产生的症状,所以郁证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肿瘤的转归。而肝郁脾虚证不仅是肿瘤常见的证型,亦是郁证最关键的证型及影响因素。故肿瘤之郁证以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治疗上在抗肿瘤的同时要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为主要治法,以疏调汤合越鞠丸加减治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再论脾与消渴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及相关材料,结合用药实践,以临床表现、疗效为依据,认为消渴病(糖尿病)虽以肺胃肾而分上中下三消,实皆与脾的转输功能失常有关,综观古今治消渴之方,用治脾之药过半数以上,故治消渴病当以治脾为重。  相似文献   

13.
文通过阐述消渴病与肝脏的关系,指出肝强克脾、肝强犯胃、肝强灼肺、水亏肝强可导致消渴病的三多一少症状。以此为基础的消渴病日久发展至消渴目病,其病机多有病久伤阴耗血的特点,而肝开窍于目,阴血不足则目窍失养,治之宜柔肝以补肝体,这就为柔肝法治疗消渴目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探讨了临床上运用柔肝法对消渴目病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4.
中医妇产科有关围产期抑郁的论述散见于郁证性妊娠及产后的诸多病证。种种躯体不适凡由七情内伤所引起或诱发加重,或由精神衰弱及中恶所致,或伴有抑郁障碍类或精神行为障碍类表现,即属于郁证性妊娠病和郁证性产后病。其病机有气血痰瘀多端,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明了郁证妊娠产后病,不仅有助于确定从郁论治的策略和选方用药,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树立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相似文献   

15.
郁证发微(二十六)——郁证嘈杂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嘈杂的病脉证治。从病证特点看,嘈杂具有郁证不定愁诉的特征;从病因病机看,嘈杂可因肝胃不和、肝气郁结化火、思虑伤及心脾以及七情内伤导致痰湿诸郁所引起;从治疗方药看,嘈杂可以疏肝理气解郁、健脾养心安神、行气开郁化痰甚至非药物情志开导方法进行治疗并获效。嘈杂不仅可见于脾胃病,也可见于郁证。郁证性嘈杂有单纯郁证及病郁同存之分,单纯郁证嘈杂为肝病、为心病、为Ⅱ类脾病(脾心病,属于郁证范畴),治疗但须从郁论治;病郁同存为肝胃同病,治疗需要调理脾胃与解郁并举。  相似文献   

16.
对消渴之脏腑病机,医家阐发重在肝、脾、肾三脏。笔者将晚近十余年各家论综述之,以供临证参考。IR与消渴(格致条论)指出;“司疏泄者,肝也。”疏.疏通,市陈,遣散之意;泄,升发,发泄,调畅之意。肝司疏泄,涉及“肝主谋虑”之能;关系“土得木则达”之用;影响到“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情;又统气血津液的调畅与贮藏。简言之,肝主疏泄乃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故此,诸多医家认为肝之疏泄失常是导致消渴的重要病机。李氏认为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肝郁化火,灼耗肺胃肾之阴,致使其机能乖乱,消渴由发。治以疏肝解郁为主“’。季氏则将…  相似文献   

17.
黄国庆  邱笑琼 《新中医》2013,(1):180-181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的范畴,其主要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糖尿病之阴虚历代医家多认为以肾阴虚为主。《石室秘录》谓:"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之不足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消渴,小便反多,  相似文献   

18.
朱丽君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0):472-473
益气养阴治消渴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50011)朱丽君脏腑功能衰退是老年性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如《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病变的脏腑以肺、脾、肾为主。糖尿病患者,多数有气短神疲,虚胖乏力,或日渐消瘦等正气虚弱之象,多因脾不健运,精气不...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主观性头晕(CSD)是前庭功能障碍和精神性疾患之间交互反应而导致的一种具有身心交互作用的临床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眩晕”范畴,但与“郁证”密切相关。该类眩晕以肝、脾、肾病变为重点,并与肝的病变更为密切,故中医治疗主要以从肝论治、补气血、化痰瘀为主。但在中医临证辨治CSD时,发现患者除慢性眩晕症状外,多具有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故可从厥阴病的角度选用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辨治规律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近年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手段的结合,使消渴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笔者揣度前辈之旨,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导师的经验,就糖尿病临床辨治规律略陈己见,不足之处,望同道斧正。 1 病出多因,郁滞为本,首责肝脾 消渴病是多因素所致的慢性渐进性病证。《内经》论:“消渴责之热,而发病有三:一曰过食肥甘,二曰情志失调,三曰脏腑柔弱。”《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