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栗浩  文谦  胡航绮  赫英  潘慧  李宁 《中国针灸》2023,(2):135-14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电针对腹部手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20例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电针组(联合组,80例)、经皮穴位电刺激组(80例,中止1例)、电针组(80例,中止1例)和对照组(80例,中止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加速康复外科(ERAS)标准化围手术期管理。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梁门、大横;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内关、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联合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予连续波,频率2~5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自术后第1天开始,至肛门恢复自主排便,并能耐受经口进食固体食物为止。观察各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和耐受经口进食固体食物时间的综合结果(GI-2)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耐受经口进食固体食物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各组患者术后1、2、3 d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治疗结束后评价患者对每种治疗方法的接受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电针组GI-2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耐受经口进食固体食物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申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行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 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80例拟行UBE手术的LDH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申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关元、气海、秩边、束骨穴治疗。观察2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术后首次排尿等待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平均尿流率与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和首次排尿等待时间明显缩短(P<0.05),首次排尿时平均尿流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潴留疗效(38/40,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32/40,80.00%)(P<0.05)。结论 申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UBE术后LDH患者尿潴留发生率,促进其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以“气机升降”理论为组方选穴原则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TEAS对患者自主神经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4例择期行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双穴组、多穴组,每组68例。多穴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 TEAS足三里、天突、膻中、中脘、太冲、内关至术毕,双穴组仅TEAS足三里、内关,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电刺激。对比3组患者的术后腹胀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情况;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监测心率变异性,监测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值(LF/HF)、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以评价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术后6、24 h,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腹胀及恶心呕吐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多穴组优于双穴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且多穴组优于双穴组(P<0.05)。术后1、2 d,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L...  相似文献   

4.
施佩姝  罗德胜  谢妃蓉  刘艳 《新中医》2024,56(5):169-173
目的:观察内关、足三里、合谷三穴经皮电刺激对老年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 取180 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电刺激组各90 例。均给予康复治疗,电刺激组给 予真内关、足三里、合谷三穴经皮电刺激,常规组给予假内关、足三里、合谷三穴经皮电刺激。观察2 组临床 疗效及胃肠道功能恢复(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时间) 情况,比较2 组术前2 d 及术 后3 d 时的兴奋性胃肠激素指标[胃动素(MTL)、胃泌素(GAS)、P 物质(SP) ]、抑制性胃肠激素[血管活性 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 ]指标值的变化。结果:电刺激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 68.89%,对照组为53.3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首次肛 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2 组MTL、GAS 水平均较术前下降(P< 0.05),SP 水平均较术前增加(P<0.05);电刺激组MTL、GAS、SP 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 2 组VIP、SS 水平均较术前下降(P<0.05),CCK 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电刺激组VIP 水平低于常规 组(P<0.05),SS、CCK 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内关、足三里、合谷三穴经皮电刺激可促进老年 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抑制性胃肠激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疗程为7 d。治疗7 d后,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肠鸣音、首次排气与排便时间的情况,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的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4例。最终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改善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DAO、D-乳酸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DAO、D-乳酸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29/32),对照组为74.19%(23/3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能快速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的月经性偏头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4例给予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于月经前8 d开始,选取脑户、率谷、百会、头维4个头部穴位分别注射稀释后的甲氧氯普胺1 m L(2.5 mg),隔日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水突穴体表电刺激于月经前7 d开始,与穴位注射交替进行,隔日1次,4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34例口服氟桂利嗪2.5 mg,每晚1次,疗程3个月。2组均于治疗后3,6个月分别观察镇痛效果、头痛发作频率及时间。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发作频率及头痛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或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及时间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治疗月经性偏头痛临床效果确切,且无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值得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穴对全麻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诱导前电刺激组、全程电刺激组及对照组。诱导前电刺激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行手术侧对侧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穴电刺激,频率2/100 Hz,持续30 min。全程电刺激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行手术侧对侧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穴电刺激,频率2/100 Hz,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相同穴位只贴电极片不行电刺激。分别于术后6 h、12 h、24 h及48 h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诱导前及手术全程电刺激组术后6 h及12 h恶心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3组间术后各时间点呕吐发生率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及手术全程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穴,可有效预防全麻下行膝关节手术患者恶心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早期疼痛的疗效。方法: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术后均采取多模式镇痛治疗方案,治疗组联合董氏奇穴经皮穴位电刺激。结果:两组VA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董氏奇穴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减轻膝关节炎膝关节单髁术后早期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促进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DNF—mRNA)表达的影响,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机理。方法:日本大耳白兔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模型组(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西药组(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塞米松)、传统针刺组(针刺翳风、颧醪、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穴)、电针刺激组(电针针剌翳风、颧髂、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穴),每组分为术后7d、14d、21d、28d4个时间组,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兔面神经核中神经元的变化。采用伊红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细胞形态的改变,用原位杂交方法对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并用表达阳性细胞数定量分析。结果:穴位电刺激后伊红染色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现象比其它4组明显改善,且兔面神经核中BDNF—mRNA的表达,电针刺激组表达明显多于其他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电刺激对损伤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电针干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谵妄(PO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治疗组在围手术期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及术后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 d、手术结束时及术后1 d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的浓度变化,并比较两组术后3 d POD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 d POD发生率与同组出恢复室时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2、3 d POD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组术后1 d(均P0.05),治疗组术后3 d POD发生率明显低于同组术后2 d(P0.05)。治疗组不同时间点(出恢复室及术后1~3 d)POD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1 d S100β浓度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 d S100β浓度与同组手术结束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1 d S100β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电针治疗能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并减少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