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检查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MSCT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观察MSCTA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分析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68例疑似患者中,经DSA检查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6例,检出率为82.35%,经MS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4例,检出率为79.41%;MS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时间短于DSA检查,检查费用低于DSA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灵敏度为94.64%,特异度为91.67%,准确度为94.12%,阳性预测值为98.15%,阴性预测值为78.57%。Kappa检验显示:MSCTA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κ=0.810,P <0.001)。结论:MSCTA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较好,与DSA检查一致性强,且检查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年发病率为6/10万。再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要杜绝再出血,关键是早期明确SAH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随着CT技术的不断成熟,CT血管造影(CTA)在SAH早期病因诊断上逐渐体现出其准确率高、安全性好的优势。2007年-2009年我院对32例早期SAH患者进行了CTA检查,同时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对比。 相似文献
3.
<正>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颅脑损伤中较常见的改变。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继发性病变,可发生于各个部位的蛛网膜下腔。较重的颅脑损伤病例,几乎无不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自1858年Wilks首先提出了外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后,100多年来,TSAH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10 a来的研究进展显著[1-2]。笔者分析了2007年4月—2009年7月诊治的122例颅脑外伤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转归,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化验室检查,不难作出诊断,而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例,还需要影像学检查,如超声,X线,CT,X线平片不能显示阑尾形态,B超也同样存在自身局限性,而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因其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及后处理功能强大,从而能良好的显示阑尾形态及其周围结构,故在我院MSCT已经成为症状不典型阑尾炎的主要检查技术。本文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的。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 1977~ 1999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82例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5 4例 ,女 2 8例 ,男∶女为 1.93∶ 1。年龄 <1岁 6例 ,~ 3岁 4例 ,~ 7岁 11例 ,~ 9岁 14例 ,~ 14岁 4 7例。安静时发病 18例。绝大多数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可伴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方面的变化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1.2 实验室检查 :82例全部进行脑脊液检查 ,首次均为一致血性 ,部分为皱缩红细胞 ,压力正常或稍高。 37例进行复查 ,脑脊液正常或明显好转。查脑电图者 9例 ,8例为慢波 ,1例为局限性慢波。查头部 CT者 2 2例 ,18例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MSCTV)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近三年拟诊的48例下肢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SCTV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B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V诊断与B超诊断下肢DV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V诊断下肢DVT图像清晰,检出率高,有显著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高级血管分析(AV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5例经临床考虑为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CTA,利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高级血管分析AVA技术观察椎动脉形态学变化及与邻近骨结构的关系,准确测量狭窄段长度。结果:35例患者中,20例患者有异常血管,其中双侧血管异常5例,单侧血管异常15例,走行迂曲12支,狭窄15支,4支有管壁钙化性斑块。结论:MSCTA检查可做为椎动脉狭窄筛选的首选检查方法,AVA软件使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及原因的分析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冠脉成像与造影对冠脉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19 例冠脉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冠脉成像,并随机抽取同期进行冠脉造影患者114 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MSCT 与CAG 在冠脉病变数与冠脉斑块检查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MSCT 检查病变中有57 例显示出狭窄CAG 中有46 例显示出狭窄,MSCT 灵敏度为91.2%,假阳性率为8.8%(5/57),CAG 灵敏度为78.3%,假阳性率为13.1%(6/46),MSCT 检查明显高于CAG,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 一种安全可靠、准确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对预测及早期诊断冠脉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腹症发病特征为急性发作的剧烈腹痛,致病因数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临床确诊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多层螺旋CT因其使用多排探测器技术,拥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排列的探测器阵列,既有快速螺旋扫描能力,也有三维后处理能力,能显著提升图象质量和显示细微结构能力的成像技术特点,成为临床确诊急腹症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于头颈部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 募集本院检查确诊为头颈部夹层动脉瘤(CDA)患者共30人,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分析比较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30例CDA 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例,急性脑梗死患... 相似文献
11.
董皓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6)
目的对比MRI的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与CT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发病2 d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MRI检查序列包含SE序列的T1WI和T2WI以及FLAIR序列,CT与MRI检查时间间隔少于2 h。对比分析它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结果FLAIR在确定病变范围方面要优于CT。结论FLAIR序列对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高,临床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在行MRI检查时应常规应用FLAIR序列,以提高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影像、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8例SAH患者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动脉瘤是SAH患者的主要病因,以青年居多;高血压动脉硬化次之,以中老年多见;血管畸形所致的SAH以青年多见。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脑CT、DSA、腰穿可确诊。结论颅内动脉瘤是SAH最常见的病因;CT显示出大脑侧裂池、鞍上池、桥池及环池高密度影,应高度怀疑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3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9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11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纤维性纵膈炎和嗜酸性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各2例、结缔组织病与肝肺综合征各3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观察肺实质的变化,比如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样改变、室间隔移位、马赛克样征象以及肺血管、纵膈和右室扩大等。结果:3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多层螺旋CT检出29例(96.67%),其中肺动脉血栓12例。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相比,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马赛克样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高压具有突出优势,可提供客观、有效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fislicespiralCT,MSCT)后处理成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0例鼻骨骨折MSCT后处理成像[多层面重建(muhiplanarreconstruction,MPR)及三维重建(Vol.Rend,VR)]的影像资料。结果:80例鼻骨骨折中,单侧鼻骨骨折53例(线样骨折48例伴轻度移位10例,粉碎性骨折5例),双侧鼻骨骨折27例;合并邻近部位骨折20例(鼻中隔骨折6例、眶壁骨折5例、上颌骨额突骨折9例)。本组MSCT后处理清晰的显示了鼻骨骨折线的形态、类型及其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成像能够全面反映鼻骨骨折的情况,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冠心病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标准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B组患者采用低剂量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检测过程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CTD Ivol和ED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扫描可以使射线剂的使用剂量显著降低,并且不会对该类患者的诊断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多层螺旋CT与单层螺旋CT诊断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患者86例,按照术前诊断手段将其分成多层螺旋CT组和单层螺旋CT组,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诊断资料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判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均较单层螺旋CT检查高(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多层螺旋CT手段,对胰腺进行检查,可为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进行准确的判断,临床价值优于单层螺旋CT检查,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道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8):189-19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大脑纵裂的大脑镰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正中部、小脑幕呈线形高密度影的脑出血病人100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有纵裂或大脑镰高密度影,占100%。小脑幕呈线形高密度影为95例,占95%。蛛网膜下腔出血77例,占77%,其中漏诊22例,均为破入脑室的脑内血肿。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内血肿65例,占65%。外侧裂呈高密度影为22例,占22%。脑沟呈高密度影为32例,占32%。脑池呈高密度影为14例,占14%。脑室呈高密度影为36例,占36%。硬膜下血肿8例,占8%。硬膜外血肿11例,占11%。合并硬膜下积水6例,占6%。脑积水1例,占1%。脑梗塞1例,占1%。外伤原因24例,占24%。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表现为基底池、外侧裂池、脑沟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偏密征是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量积血的一个可靠的CT征象。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同样也会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建议一周后复查CT。大脑镰为正中部线形高密度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正常组16例和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肿瘤组30例行MSCT灌注成像扫描,分析正常胰腺与胰腺癌MSCT灌注特点,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BF、BV、MTT和PS值分别为(3864.6±413.7)mL·min^-1·kg^-1、(282.6±128.5)mL/kg、(7.54±3.83)S、(281.4±83.7)mL·min^-1·kg^-1。肿瘤组BF、BV、MTT和PS值分别为(2056.2±532.1)mL·min^-1·kg^-1、(176.3±162.3)mL/kg、(8.12±2.95)S、(436.5±7913)mL·min^-1·kg^-1。两组的BF、BV和PS平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BF:P〈0.01,BV:P〈0.05,PS:P〈0.01);MTT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先期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34例胃癌患者CT检查。结果:34例胃癌均有不同程度的胃壁增厚或隆起,胃底贲门部10例,胃窦部14例,胃小弯侧6例,胃大弯侧1例,弥漫浸润(皮革胃)3例。胃周围间隙侵犯7例,淋巴转移15例,远处脏器转移5例。本组病例中I期5例,II期11例,III期13例,IV期5例。本组胃癌CT分期正确31例,正确率91.17%。结论:多层CT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方法,并有助于临床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自2001—04~2005—06收治的71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28例老年患者与43例青壮年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头颅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43例青壮年患者(〈60岁)相比,28例老年人(〉60岁)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多无明显诱因(P〈0.05),以意识障碍、头晕、抽搐(P均〈0.05)、精神症状(例数过少未做统计学处理)等不典型临床表现首发较多,脑膜刺激征阳性率低(P〈0.05)。临床上易误诊为高血压病[两组比较发病时血压升高无统计学意义,但误诊高血压病较多,考虑与基础高血压病较多(P〈0.05)有关]、癫痫(P〈0.05)、脑实质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而且误诊率及死亡率高(P均〈0.05)。结论: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起病多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及死亡率高,需结合腰穿及头颅CT检查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