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220例老年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据结果分析各年龄段高血压特点。方法:将22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者110例为观察组,110例正常血压者列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有无晨峰现象,再将两组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110例中杓型血压38例(34.5%),非杓型血压56例(50.9%),反杓型血压14例(12.7%),超杓型血压2例(1.8%),晨峰现象33例(30.0%);对照组110例中杓型血压86例(78.2%),非杓型血压18例(16.4%)、反杓型血压2例(1.8%),超杓型血压4例(3.6%),无晨峰现象。观察组患者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全面清晰地记录高血压各时间段的血压值,确定血压类型,反映靶器官损害情况,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4年1-9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43例,其中男性250例,女性193例,年龄(60.36±12.11)岁,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结果分为:正常血压组(n =158)、杓型血压组(n=59)和非杓型血压组(n =226),比较3组间血压、血压变异性(采用血压标准差表示)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以有无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非杓型血压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60.6%)明显高于杓型血压组(42.4%)(P<0.01);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均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或P<0.05);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颈动脉硬化独立相关[OR=0.952(95% CI:0.929~0.975);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促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来探讨老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105例年龄60~79岁的老年人和99例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MP),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始数据分析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老老年组的高血压患病率(79%)高于老年组(40%),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0, P>0.05).非杓型血压例数(92例)明显多于老年组(68例),但2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6, P>0.05).(2)老老年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24 h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d SBP/BPL)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n SBP/BPL)均高于老年组,2组比较,n SBP、24h-PP和n SBP/B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老老年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24 h平均脉压指数(24h-PPI)、白昼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d DBP/BPL)及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n DBP/BPL)均低于老年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年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及非杓型血压呈上升趋势,老老年人血压变化特点以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收缩压血压负荷值明显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A型行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120 例研究对象分为A型行为高血压组(A组)及单纯 高血压组(B组)、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 M)比较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A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B组 (t=2.137,P=0.035),夜间平均舒张压A组明显高于B组(t=4.215,P=0.0 00);A组患者收缩压非杓型改变率高于B组(χ2=6.400,P=0.011)、舒张压非杓型 改变率明显高于B组(χ2=13.297,P=0.000).结论血压昼夜节律与A型行为显著相关,提示A型行为可能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患者按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49例)与非杓型组(83例),对患者行横断面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血压负荷及24 h收缩压、收缩压负荷均高于杓型组(P<0.05);非杓组年龄>60岁、合并靶器官损害、超重和肥胖、睡眠质量差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杓型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也显示年龄增长(OR=1.071, 95%CI 1.027~1.117)、靶器官损害(OR=5.457, 95%CI 2.134~13.959)、体质指数>24 kg/m2(OR=4.341, 95%CI 1.652~11.411)、睡眠质量差(OR=2.579, 95%CI 1.039~6.403)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对老年人、有靶器官损害、超重和肥胖、睡眠质量差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疗效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及早期预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2例,依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n=96)和非杓型组(n=146),所有高血压患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卧立位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水平;并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肾功能的测定,了解靶器官损害情况.结果:(1)2组间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杓型组n SBP、n DBP、24 h HR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杓型组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血钾、血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非杓型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质量指数、肌酐水平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调节血压昼夜节律中起到重要作用,血压呈非杓型分布的高血压患者心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程度较杓型高血压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孕妇的血压变化特点及动态监测意义。方法:选取43例妊高征孕妇设为A组与43例正常孕妇设为B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孕妇均行24 h的血压动态监测,分析比较两组孕妇血压变化的特点与差异。结果:A组孕妇的各项ABPM指标均显著高于B组孕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孕妇的血压节律以非杓型为主,B组则以杓型为主,两组孕妇的差异显著(P<0.05);A组孕妇的SBP非杓型率明显高于DBP非杓型率(P<0.05)。结论:妊高征孕妇血压昼夜较高,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血压分布的特征,血压动态监测有利于妊高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仪监测100例老年EH患者的ABPM,彩色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CAS者为研究组,无CAS者为对照组,研究ABPM参数与CAS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血压曲线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占66.0%;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的动态脉压,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分别是(53.5 6.8,53.7 7.5和53.6 8.3)mmHg]均较对照组[分别是(48.9 8.1,48.1 10.8和48.5 9.8)mmHg]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05)。CAS的总发生率是64.0%,而杓型组中CAS的发生率是53.0%,非杓型组是68.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脉压(PP)增大与CAS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非杓型与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68例,血压正常的志愿者80例,行24h动态血压、24h动态心电图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检测HRT指标:震荡斜率(TS)和震荡初始(TO),测量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血压正常/杓型组TS值明显高于血压正常/非杓型组(10.0±3.4比8.0±1.5,P=0.004),TO值明显低于血压正常/非杓型组(-2.9[-3.6,-2.2]比-2.0[-2.3,-1.9],P=0.037);高血压/杓型组TS值明显高于高血压/非杓型组(8.4±3.5比6.2±2.9,P=0.012),TO值明显低于高血压/非杓型组(-2.1[-3.4,-2.0]比-1.6[-1.9,-0.2],P=0.003)。Spearman’s相关性分析血压正常和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与TS和TO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正常和高血压患者的HRT异常与血压昼夜波动减弱相关。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颈内动脉狭窄血压变化及对脑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血压变化及对脑梗塞的影响。[方法]对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监测诊断的70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行头颅MRI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狭窄组与非颈内动脉狭窄组比较24 h平均SBP(t=2.039,P<0.05)、夜平均SBP(t=2.766,P<0.01)、24 h平均PP(t=3.147,P<0.01)、白天平均PP(t=2.361,P< 0.05)、夜平均PP(t=3.622,P<0.01)均明显增高。颈动脉狭窄患者呈非杓型血压者明显增加(P<0.05),且非勺型组发生脑梗塞明显增多(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收缩压及平均脉压明显增高,昼夜节律消失,发生脑梗塞的危险性增加,抗高血压治疗控制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也要尽可能缩小脉压。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控制夜间血压.纠正昼夜血压节律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方法 对1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男117例)女(63例),年龄70-89岁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于EH所至靶器官损害(脑血管意外、肾损害、充心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比较.结果 (1)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SBP)与上述各项事件有明显相关性,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DBP)亦和上述事件有相关性.(2)动态血压中"杓型变化者"比"非杓型""反杓型"变化者的EH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血压负荷>25%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信号之一,"非杓型"患者比"杓型"患者更易发生肾损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原发性高血压所至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丁瑜  陈岭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0):1303-130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动脉硬化指数及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3例,按照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非杓形组66例和杓形组47例。分别检测动脉硬化指数、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情况。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动脉硬化指数及肾损害的关系。结果:非杓形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P0.01),2组的动脉硬化指数、脉压、血压昼夜变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胱抑素、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血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动脉硬化指数及肾脏损害有关,非杓型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血压负荷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67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①LVH组较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均显著增高;②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白昼舒张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无LVH组;③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显著高于无LVH组,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P<0.001);④正常对照组和无LVH组的非杓型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而这两组和LVH组之间非杓型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密切,并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重要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赵喜梅  刘俊  陶春明  周利民  沈童童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72-1373,147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入选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硬化组(38例)和非硬化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①硬化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SBP)、脉压(PP)、血压变异性(SSD、DS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高于非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非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阮锡勇 《吉林医学》2012,33(33):7220-722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1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A峰值与二尖瓣E峰值的比值(A/E)增大,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昼夜节律者更容易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24 h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和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及运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血压变化.观察厄贝沙坦对66例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结果 厄贝沙坦能明显降低高压病患者的24 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夜间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均P<0.01);对心率无明显影响(P>0.05).降压总有效率为93.9%.对夜间血压高于正常值(非杓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厄贝沙坦能明显降低夜间血压(P<0.01),而对夜间血压已属正常(杓型)者,厄贝沙坦无进一步降压作用(P>0.05).厄贝沙坦不良反应小,对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 厄贝沙坦降压有效、平稳,不影响正常血压的生理节律特征,夜间无过度降压危险,对晨间血压上升也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ABPM)与脑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仪检测200例老年EH患者的ABPM,彩色经颅多普勒仪测量颅内脑底动脉,有脑动脉粥样硬化者(AS)为研究组,无AS者为对照组,研究ABPM参数与AS之间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血压曲线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66.0%),两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的动态脉压,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均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05).脑动脉粥样硬化(AS)的总发生率是64.0%,而杓型组中AS发生率是53.0%,非杓型组是68.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脉压(PP)增大与脑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性。方法收集门诊体检患者76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73例高血压患者(无脑梗死)为对照组,检测体质量指数、血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颈动脉内膜厚度、24 h动态血压监测等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监测指标。结果血压呈非杓型者比血压呈杓型者更易发生无症状脑梗死(P〈0.05),颈动脉内膜厚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呈非杓型者比血压呈杓型者更易发生无症状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曲线形态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认知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 根据患者的动态血压曲线形态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生化指标、MoCA子项目评分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结果:非杓型血压组、超杓型血压组、反杓型血压组与杓型血压组在记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超杓型血压组、反杓型血压组与杓型血压组在注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正常血压曲线组患者的MoCA评分明显高于异常血压曲线组,MCI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超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MoCA评分低于非杓型血压组,且MCI的发生率较高,超杓型血压组患者的MCI发生率明显高于反杓型血压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具有异常动态血压曲线形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更高,超杓型血压曲线患者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治疗.记录ABPM用药前后血压及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经治疗后24 h昼夜收缩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日间和夜间收缩压负荷均较治疗前出现显著下调(P<0.05);心率也显著下降.经治疗后,有7例患者由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恢复为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