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特点,探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非杓型组),杓型30例(杓型组),比较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结果两组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最高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杓型组血压变异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异性较大,这可能是其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的重要原因,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上除应控制血压水平外,还要重视对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赵本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458-1460
针对原发性高血压个体中非杓型血压模式与有关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女性、绝经期妇女、钠敏感、SA、睡眠质量、易怒、敌意、抑郁、压力、社会支持、社会经济地位与非杓型高血压有关.了解与夜间血压模式改变关联的潜在性因素有助于我们确定原发性高血压中的非杓型患者和具有潜在性器官损害的个体,通过对这些与非杓型高血压关联因素的了解,为进一步针对夜间血压节律变化开展干预控制措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清晨血压的影响。方法人选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清晨及晚上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治疗12周,并于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变化,并计算出血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并于治疗期间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方法测量清晨血压,并计算出清晨血压平均值及达标率。结果12周后晚上服药组血压昼夜差值百分比高于清晨服药组(P〈0.05),且家庭自测清晨血压无论是SBP还是DBP,晚上服药组均低于清晨服药组,且达标率较好(P〈0.05)。结论晚上服药组能更好地调整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并降低清晨血压。  相似文献   

4.
杓型与非杓型血压的性别差异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左室肥厚(LVH)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随血压昼夜节律及性别不同存在差异[1].血压参数与左室重量、室间隔厚度的相关性在两性间也不完全相同.我们用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相结合的方法对20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血压昼夜模式及性别对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研究非杓型与杓型高血压和血、尿β2微球蛋白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血、尿β2微球蛋白的测定,将患者分成非杓型与杓型两组,比较两组之间血、尿β2微球蛋白的差异。结果:非杓型与杓型两组之间血、尿β2微球蛋白浓度测定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A型行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研究A型行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20例研究对象分为A型行为高血压组(A组)及单纯高血压组(B组),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比较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A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B组(t=2.137,P=0.035),夜间平均舒张压A组明显高于B组(t=4.215,P=0.000);A组患者收缩压非杓型改变率高于B组(X^=6.400,P=0.011),舒张压非杓型改变率明显高于B组(X^2=13.297,P=0.000)。结论:血压夜节律与A型行为显著相关,提示A型行为可能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刘利宏 《四川医学》2010,31(9):1347-1348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时实际的血压变化。方法对3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对血压测量值、昼夜血压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①血压负荷值:〈10%19例(6.29%),10%~40%108例(35.76%),〉40%175例(57.95%);②血压增高主要峰值时间:上、下午均增高173例(57.28%),上午增高100例(33.11%),下午增高10例(3.31%),夜间增高19例(6.29%);③昼夜血压变化率及分型:杓型112例(37.09%),非杓型164例(54.30%),超杓型19例(6.29%),反杓型7例(2.30%)。结论 ABPM能提供丰富的血压数据,反映血压的波动、变异及昼夜节律,利于优化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与ACE I/D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其ACE I/D基因多态性,然后对其全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ABPM),根据ABPM结果分为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组。结果 D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II型在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I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高于杓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与ACE基因DD型相关。  相似文献   

9.
雷莉 《吉林医学》2010,31(19):3047-3048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治疗的比较。方法:137例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比较各种血压参数。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正常血压杓型曲线达到93.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时间治疗学能达到平衡控制24 h血压,全面保护靶器管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荆珊  王鸿懿  孙宁玲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133-135,139
目的探讨早晨和晚上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6个月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和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1例,随机分为早晨服药组(n=230)和晚上服药组(n=230),分别给予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1片/次,1次/d,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时测量24 h动态血压。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的达标率分别为91.8%(202/220)和91.5%(206/225)。24 h动态血压监测表明,治疗后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共190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早晨服药组104例,晚上服药组86例,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转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和晚上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均能够明显降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室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能显著降低夜间血压水平,纠正异常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A型行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120 例研究对象分为A型行为高血压组(A组)及单纯 高血压组(B组)、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 M)比较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A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B组 (t=2.137,P=0.035),夜间平均舒张压A组明显高于B组(t=4.215,P=0.0 00);A组患者收缩压非杓型改变率高于B组(χ2=6.400,P=0.011)、舒张压非杓型 改变率明显高于B组(χ2=13.297,P=0.000).结论血压昼夜节律与A型行为显著相关,提示A型行为可能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与β2微球蛋白(β2-MG)关系。方法:对32例杓型高血压及38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尿β2-MG测定。结果:两组间随测血压(CBP)、日间血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杓型高血压组在24h平均血压、夜间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尿β2-MG方面均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肾脏损害可能与夜间血压水平、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非杓型高血压和尿酸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和血尿酸的测定,将患者分成非杓型与杓型两组,比较两组之间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非杓型与杓型两组之间血尿酸浓度有显著差异。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比杓型高血压患者往往有更高的血尿酸浓度。动态血压监测结合血尿酸测定,为早期预防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测。对确诊为高血压左室肥厚的60例高血压患者,杓型和非杓型各30例的UCG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杓型高血压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高于杓型高血压。表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易并发左室肥厚(LVH)。LVMI的增加使心脏左室功能相应下降,射血分数与LVMI呈负相关(P<0.01)。本研究可能为高血压心脏病治疗提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非杓型与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68例,血压正常的志愿者80例,行24h动态血压、24h动态心电图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检测HRT指标:震荡斜率(TS)和震荡初始(TO),测量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血压正常/杓型组TS值明显高于血压正常/非杓型组(10.0±3.4比8.0±1.5,P=0.004),TO值明显低于血压正常/非杓型组(-2.9[-3.6,-2.2]比-2.0[-2.3,-1.9],P=0.037);高血压/杓型组TS值明显高于高血压/非杓型组(8.4±3.5比6.2±2.9,P=0.012),TO值明显低于高血压/非杓型组(-2.1[-3.4,-2.0]比-1.6[-1.9,-0.2],P=0.003)。Spearman’s相关性分析血压正常和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与TS和TO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正常和高血压患者的HRT异常与血压昼夜波动减弱相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和非杓型血压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右心室结构及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4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病例特点分为代谢综合征组(n=242)和非代谢综合征组(n=200),完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间患者非杓型血压、杓型血压与超声心动图右心室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m/Am)和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关系。结果:伴有代谢综合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无代谢综合征的患者24 h平均血压及夜间平均血压均较高(P<0.05)。伴有代谢综合征的非杓型血压患者右心房舒张长径、横径及Tei指数均升高(P<0.05),而右心室Em/Am较杓型血压组降低(P<0.05)。代谢综合征及血压昼夜节律在右心室重构中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非杓型血压及二者相互作用可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右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9.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刘凤琴(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MONICA(Multinationalmonitoringoftrendanddeterminantsincardiovascula...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非杓型的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清晨顿服缬沙坦80mg,观察组晚间服用缬沙坦80rag。给药8周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O.05),且治疗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分别为18.8%和46.8%,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间服药缬沙坦可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