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导师马融教授从事小儿癫痫的治疗工作数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小儿癫痫的发病大多由于禀赋不足、七情失调、六淫邪气、饮食劳倦、外伤跌仆等,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所致,其中尤以痰邪作祟最为常见。而脏腑受损,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致血液瘀滞,日久痰瘀互结,阻于脉络,遇到诱因遂致气机逆乱,痰瘀上扰,阻滞清窍,壅塞经络,发为癫痫。马师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本病,常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ic cognitive impairment, DCI)在中医方面最基本的病机为先天(肾水)后天(脾土)亏虚,痰瘀毒邪阻滞脑络,其病位在心、脑,水土亏虚为病之本,痰瘀毒邪为病之标。先后天之本受损,邪气趁机而入,在机体积聚渐成痰瘀毒邪,痰瘀毒邪又进一步损伤脏腑,使脏腑更加虚衰,如此不断形成螺旋式发展,虚虚实实,损伤脑络,终致呆症。该病机模式为DCI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疾病患者大多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内外邪合而伤人,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血津液正常运行,气滞津停血阻,久致痰瘀互结之证;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尤其是中晚期阶段往往是痰瘀相互胶结、顽固难化,治疗十分棘手。故从痰瘀互结证形成的病因病机,表现疼痛、麻木、肿块结节等临床共性,杂合寒、热、湿等邪而成的临床个性,辨证论治要点以及相对应的治疗策略等方面探讨痰瘀互结证在风湿性疾病中的运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慢性咳嗽可归属于中医学“久咳”“顽咳”范畴,朱佳教授根据其病因复杂性、病程缠绵性、病位相关性之临床特点,提出慢性咳嗽始于合风、逆于气机、本于脏腑、兼于痰瘀,治法上倡导祛风逐邪以达内外、斡旋气机以顺升降、调达脏腑和阴阳、治痰理瘀以顾兼夹,并运用自拟方祛风宣肺汤化裁治之,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痰瘀毒邪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津血质量异常、脉络损伤的结果,这种毒害物质产生之后成为人体的致病因素.痰瘀毒邪致病特点:(1)各个年龄均可发生,尤以中年以上为多见,可长期潜伏慢性危害,亦可急性致病;(2)体质肥胖超重,易于罹患而发病;(3)痰瘀为阴邪,胶结难除,反复发作,易伤阳气;(4)痰瘀阻塞弥散全身为害,可聚结局部害...  相似文献   

6.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为脾肾两虚,实为痰浊、瘀血、毒邪蒙闭清窍.脾肾两虚为其本,瘀、浊、毒为其标.老年性痴呆主要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有关,继而因虚致瘀、因虚生痰,痰瘀互阻日久化毒,瘀血、痰浊、毒邪既是脏气虚衰的结果,又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虚与瘀、浊、毒相互影响,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而损伤脑络,是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根源.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认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认识:外感实邪,瘀阻肺络;内伤情志,郁而化火;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辨证施治,宜辨病因、辨虚实、辨脏腑、辨气血痰瘀。分五型:邪在肺卫、痰热郁肺、痰浊蕴肺、肺气虚耗、肺肾两虚症。  相似文献   

8.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诊治可参考脏腑风湿理论中顶焦神系脏腑风湿病。仝小林院士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或气血不和、腠理疏松,或脏腑功能异常,进而感受外邪。并且指出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则病邪伏留于体内,日久与生成的痰瘀等病理产物胶着,进而形成顽疾。本案癫痫患者身体素虚,正气不足,又感受寒湿等外邪,且久病伏邪与痰瘀胶着,在透邪散邪、活血通络、固护脏腑的总治则指导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付聪  张娟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2):113+121
毒邪分内外.外毒有外感六淫、戾气.内毒指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毒邪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常表现为热毒、瘀毒、痰毒.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解毒,扶正解毒.  相似文献   

10.
介绍柏正平教授基于痰瘀理论治疗顽固性咳嗽经验.本病初起多因外感六淫致肺失宣肃,或因肺虚、他脏之病累及于肺,病久则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塞肺络,正虚与痰瘀邪实相互为病而呈顽固性发作.柏教授诊治顽固性咳嗽提倡将辨病、辨症与辨证相结合,从表里脏腑辨病辨症,从痰瘀论治,补虚扶正、理气宣肺,着重化痰祛瘀,多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1.
从毒邪论治中风病急性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毒邪,是中医学重要的病因概念之一。毒邪致病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内生毒邪直接影响着中风病急性期的病理变化、预后和转归,在中风病中具有毒性猛烈、毒性火热、依附性以及败坏形体、易攻脏腑等特点。气血逆乱,是中风病发病的始动因素。痰瘀交阻,是中风病病机的核心,并构成毒邪产生的病理基础;腑气不通是毒邪形成的枢纽;毒邪鸱张、败坏形体、损伤脏腑经络,变证丛生;脑络受损,痰瘀交阻贯穿始终。解毒通腑为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张磊辨治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运用"审证求因"的中医思维,总结运动神经元病病因病机为湿热蕴毒、内外合邪,风痰阻络、浊瘀互结以及五脏虚损、元气败衰;通过详辨湿、瘀、痰、风之病邪性质,细察脏腑经络之病位深浅以及精审虚、实、盛、衰之邪正关系,将本病分为湿浊淫筋型、风痰阻络型、痰瘀互结型、瘀热壅阻型、脾虚毒蕴型以及肝肾亏虚型论治。  相似文献   

13.
痰邪是眩晕致病主要因素,痰邪致病易与风、火、湿、瘀病邪相兼为患,治疗痰症眩晕要详辨痰火、风痰、痰湿、痰瘀.依痘不同分而治之,方可彰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相关链接     
“阳化之风挟痰挟瘀入中肺经”是假性球麻痹形成的病理基础中风即风、痰、瘀等邪或可留经客脉,或可直中脏腑。其以相互交结入中机体的部位或病邪演变过程中病邪特性的突出程度之差别,从而决定了中风病复杂的症状及预后表现之异同。假性球麻痹(PBPs)的形成,正与此特点密切相关。中风之后,若肝木过旺,从阳而化,内生肝风,风旋于内,常挟痰挟瘀横窜经隧而伤肢体,内入脏腑而扰神明。木旺则反侮于金,风、痰、瘀相互搏结逆窜肺经,肺经为诸邪所滞而失其所用,临证或为喉中痰鸣,或为声低懒言,抑或音声高亢等中风症(包括PBPs)早期气机逆乱之经证;若肺…  相似文献   

15.
王立忠 《河南中医》2007,27(5):77-78
头痛为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因外感或内伤诸因,以致气血不和,清浊相干,表现为以全头或某一局部疼痛为主症的脑病疾患。而顽固性头痛为临床上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痛苦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偏头痛(血管性头痛)、雷头风、巅疾、头风等。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三阳经均上至于头,风、寒、湿、痰、瘀之邪,内脏虚损均可导致头痛。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理,凡能瘀阻清阳气血运行之邪,均可发为头痛。  相似文献   

16.
黄珊  白彦萍 《北京中医药》2023,(10):1088-1090
白彦萍教授将慢性皮肤病的关键病机总结为“风痰瘀邪久蕴不解,气血失和”,临床多从风、痰、瘀邪论治,而风有内风、外风之分,痰有夹风之痰与络脉顽痰之别,瘀有脏腑之瘀与络脉瘀结之异。因此在治疗上也有疏散外风、搜逐内风,祛风化痰、剔痰散结,以及活血化瘀、通络散瘀的不同。擅用蝉蜕、蛇蜕、僵蚕、全蝎、蜈蚣、土鳖虫、水蛭及各种蛇类药物,借虫蚁蠕动走窜之性,搜剔络中顽痰瘀血,驱逐内外风邪,松动病结,推陈致新。对于病久气血失和,延虚入络者,白教授在补虚的同时以少量虫类药入络达腠,起补而不滞、调畅气血之功。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急性期阳闭证中医论治的思路及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脑出血临床以中风中脏腑阳闭证者居多,其病机由风、火、痰、瘀诸邪胶结成毒,热毒炽盛,上犯于脑,闭塞清窍,人内损伤气血,败坏脏腑所致.治疗应以泻火通腑解毒、豁痰活血为主,佐以养阴凉血、平肝潜阳诸法,方能切中病机,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关幼波教授是现代杰出的中医药名家,一直致力于肝病的诊治,丰富和发展了痰瘀学说,认为痰瘀相互助长,胶固不化,可致诸多病理变化的发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理过程中,痰瘀互结是余邪稽留、脏腑虚损、气血失调共同作用的结果,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治疗上,关教授重视调畅气机,倡导痰瘀同治,凝练出活血化痰一法,并将该法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的全程,提高了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梁慕华 《河南中医》2012,32(5):582-582
肺癌的发生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入侵有密切关系,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是本病的关键.治疗当以扶正培本、理气活血、祛痰消瘀、调理脏腑为大法.赵时雨教授经过临床验证,应用二陈汤合归脾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从痰瘀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浊、瘀血、毒邪密切相关。从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一要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 ,正确地选法用方 ;二要把动脉粥样硬化放在脾、肾、肝等“脏腑失调”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 ,从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上来认识其发病机制和辨治规律 ;三是从痰瘀毒论治不可拘泥于热毒 ,要重视阳虚寒凝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注意发现在病理情况下 ,中医证型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出寒热辨证的规律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