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A)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对58例ITP患者,50例SLE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进行ANA、ACA检测,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ANA、ACA阳性和阴性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TP及SLE患者ANA和AC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ANA阳性和阴性的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ACA阳性和阴性的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ANA阳性和阴性的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ACA阳性和阴性的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TP疾患中,ANA阳性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的一种标志,或者可能是ITP的自身抗体,但不能作为辅助诊断标准;ACA阳性可能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可间接反映ITP患者血小板的受损情况.ANA、ACA阳性与ITP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无明显关系.对ANA、ACA阳性的ITP患者应进行随诊,警惕是否会发展成为SLE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pin antibody,ACA) 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69例SLE患者(SLE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ACA水平,同时对SLE组患者进行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 stranded DNA antibody,dsDNA)、尿蛋白定性、补体C3、血小板计数等测定.结果 SLE组血清ACA阳性23例,阴性46例.SLE组血清ACA抗体水平为(13.18±11.53)kRU·L-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01±2.67)kRU·L-1(P<0.01).ACA阳性组ANA平均滴度高于ACA阴性组(1∶2 549.2 vs 1∶1 32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A阳性组抗dsDNA、尿蛋白定性阳性率分别为60.9%、65.2%,均显著高于ACA阴性组的34.8%、30.4%(P<0.05或P<0.01).ACA阳性组补体C 3、血小板计数分别为(0.43±0.17)g·L-1、(91.42±16.19)×109·L-1,均显著低于ACA阴性组的(0.59±0.19)g·L-1、(108.24±22.05)×109·L-1(均P<0.01).结论 ACA在SLE的发病及病情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对SLE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曾有血小板减少现已恢复正常SLE患者(B组)、18例无血小板减少SLE患者(C组)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c-mpl抗体、TPO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mpl抗体在SLE总的阳性率为18.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抗c-mpl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38),抗c-mpl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 double-strained D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率、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通过与TPO竞争结合c-mpl,阻断TPO-c-mpl通路,引起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曾有血小板减少现已恢复正常SLE患者(B组)、18例无血小板减少SLE患者(C组)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c-mpl抗体、TPO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mpl抗体在SLE总的阳性率为18.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抗c-mpl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38),抗c-mpl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 double-strained D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率、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通过与TPO竞争结合c-mpl,阻断TPO-c-mpl通路,引起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配型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固相凝集法检测39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清中的抗血小板抗体,抗体阳性者与供者之间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对其中的17例进行配合性输注,15例随机输注。结果: 交叉配合组与随机输注组24 h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分别为(9.05±3.11)×109/L和(2.77±1.88)×109/L,交叉配合组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组,两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8.2%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P<0.05)。结论: 配合性输注血小板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及干扰素-α(I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SLE患者60例(SLE组)和正常健康人30名(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pDC在各组的相对计数;ELISA法测定血清中INF-α的浓度。结果: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明显低于稳定期患者(P<0.01)。抗dsDNA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外周血pDC的相对计数低于抗dsDNA抗体阴性的患者(P<0.01);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与dsDNA定量和ANA定量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在P0抗体、抗U1RNP抗体、抗Sm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病变阳性组的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低于阴性组患者(P<0.01);血液系统损害阳性组的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低于血液系统阴性组患者(P<0.01);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在颊部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补体3、补体4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均无相关关系(P>0.05)。SLE患者血清中IFN-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显著降低,SLE的pDC相对计数与病情相关,检测pDC相对计数可作为临床判断SLE病情活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74例,分为rhTPO+达那唑组(观察组)37例,达那唑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300U/kg),1次/d, 共14d,停用rhTPO后再观察14d。对照组口服达那唑14d后,如血小板≤20×109/L可皮下注射rhTPO(1.0μg/kg),1次/d, 14d ,停用rhTPO后观察14d。两组在整个试验阶段口服达那唑200mg/次,3次/d。比较两组前14d血小板计数的最高值和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值的曲线下面积及有效率,比较对照组应用rhTPO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及其差值。结果 观察组前14d血小板计数和升高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4d内血小板计数值的曲线下面积中位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rhTPO治疗14d内显效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至≥100×109/L)(16例、43.24%)明显高于对照组(3例、8.10%)(P<0.01)。观察组良效者(血小板计数升高≥30×109/L)(9例、24.32%)与对照组(10例、2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近期有效observation率(显效+良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14d血小板升高未达有效的患者给予rhTPO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与使用rhTPO前相比明显升高,有效率达到62.5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rhTPO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 C1q 抗体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儿童 SLE 的早期诊断提供经验。方法选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初诊住院 SLE 患儿40例,同期健康儿童20例。记录患儿和健康儿童抗 C1q 抗体、抗 dsDNA 抗体、抗 SM 抗体、抗 U1RNP 抗体、抗 SSA 抗体、抗 SSB 抗体、补体 C3、C4等相关免疫检验指标并分析其与抗 C1q 抗体的相关性。结果1)SLE 患儿与健康儿童平均年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0例 SLE 儿童抗 C1q 抗体阳性率为37.5%,而健康儿童组抗 C1q 抗体均为阴性,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P〈0.01),抗 C1q 抗体对儿童 SLE 的诊断敏感度为37.5%,特异度为100%;抗 dsDNA 抗体对儿童 SLE 诊断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95%;抗 SM 抗体对儿童 SLE 诊断的敏感度为22.5%,特异度为90%。3)抗 C1q 抗体阳性组的抗 SM 抗体、抗 RNP 抗体、抗 SSA 抗体、抗 SSB 抗体、补体 C3、C4与抗 C1q 抗体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 dsDNA 抗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8,P=0.02);4)抗 dsDNA 抗体与抗 C1q 抗体正相关(r=0.51,P〈0.01)。结论抗 C1q 抗体对儿童 SLE 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抗 dsDNA 抗体阴性的儿童 SLE 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例SLE血小板减少患者、9例血小板正常患者和12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TGF-β1水平。SLE病例,用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标准化骨髓涂片中的巨核细胞。结果SLE血小板减少组血清中TGF-β1浓度(3.63~32.84μg/L,中位数为10.64μg/L)和SLE血小板正常组患者血清中TGF-β1浓度(2.43~26.51μg/L,中位数为18.03μg/L)均减少,低于正常对照组(11.95~39.51μg/L,中位数为27.5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伴血小板减少组骨髓涂片均为巨核细胞计数正常或增多,颗粒巨核细胞增多,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伴有明显的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结论TGF-β1没有直接参与SLE血小板减少患者巨核细胞的负性调节,但TGF-β1作为一种强烈的免疫抑制因子,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中抗dsDNA抗体,ANCA,抗磷脂抗体及补体C3、C4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活动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符合美国ARA标准(1982)的SLE病人的临床情况,并对抗dsDNA抗体,补体,ANCA,抗磷脂抗体等指标与SLE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结果C3下降较C4下降对诊断SLE活动更具价值,dsDNA抗体升高(尤其是〉30%),对SLE活动的判断很有价值。C3下降(尤其是〈0.5s/L)及dsDNA抗体升高,应对病情活动加以判断,当补体C,、C。均低而dsDNA抗体升高时对诊断SLE活动价值最大。64例活动期患者ANCA阳性率略高于非活动期患者,检测SLE患者的ANCA可能有助于判断该疾病的活动性。抗磷脂抗体对病情活动监测有意义,联合测定对于SLE的早期诊断、监测、治疗更有意义。结论血清中自身抗体:ds-DNA抗体、ANCA、抗磷脂抗体及补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性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引起狼疮性肾炎(LN),从而极大地影响SLE患者的生存率。β2微球蛋白(β2-MG)是存在于人有核细胞膜上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目前还未明确。目的 探讨血清β2-MG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评价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及肾内科就诊的SLE患者260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根据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组(SLEDAI评分0~9分)118例、中度活动组(SLEDAI评分10~14分)76例、重度活动组(SLEDAI评分≥15分)66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177例、肾功能轻度异常组45例、肾功能中度异常组23例、肾功能重度异常组9例及肾功能极重度异常组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及肾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疾病活动度组患者年龄、LN检出率、β2-MG、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清蛋白(ALB)、血肌酐(Scr)、eGFR、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C3、C4、24 h尿蛋白定量(U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肾功能组患者年龄、病程、LN检出率、β2-MG、Hb、PLT、ALB、Scr、C3、SLEDA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β2-MG与年龄、LN、Scr、抗dsDNA抗体、UTP、SLEDAI评分呈正相关,与Hb、PLT、ALB、eGFR、C3呈负相关(P<0.05);eGFR与LN、Hb、PLT、ALB、抗RNP抗体、C3呈正相关,与年龄、β2-MG、Scr、BUN、抗dsDNA抗体、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5);SLEDAI评分与LN、β2-MG、Scr、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RNP抗体、UTP呈正相关,与年龄、Hb、PLT、ALB、eGFR、C3、C4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β2-MG〔OR=1.197,95%CI(1.004,1.427)〕、PLT〔OR=0.992,95%CI(0.984,0.999)〕、eGFR〔OR=0.983,95%CI(0.968,0.998)〕、抗dsDNA抗体〔OR=2.239,95%CI(0.801,6.256)〕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P<0.05);LN〔OR=9.687,95%CI(1.004,93.500)〕、β2-MG〔OR=1.407,95%CI(0.797,2.481)〕、Scr〔OR=1.248,95%CI(1.154,1.351)〕、抗RNP抗体〔OR=5.149,95%CI(1.028,25.785)〕为SLE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β2-MG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栓前状态的关系。方法蛋白C(PC)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凝固法测定蛋白S(PS)活性、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采用金标法,狼疮抗凝物(LA)检测采用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测定法。结果SLE患者蛋白S、蛋白C活性显著下降,狼疮抗凝物(LA)增加,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率增加,表现为抗凝蛋白系统功能减弱;同时LA和ACA与PS、PC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LA和ACA可能是导致PS、PC活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PS、PC活性下降可能进一步诱发血栓。因此,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统的联合检测对SLE并发血栓可能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及抗核抗体谱多肽谱对狼疮性肾炎(LN)诊断的有效指标。方法对80例LN组、7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非LN组及104例非SLE组分别用间接荧光法(IIF—ANA)和线性免疫印迹法(uA—ANA)进行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双链DNA及11项抗核抗体谱多肽谱分析。结果LN组抗核抗体阳性率(〉1:100)为100%(80/80),LN组荧光核型均质型42.5%(34/80)显著高于非IN组21.79%(17/78)与对照组5.77%(6/104),P〈0.05;LN组颗粒核型53.75%(43/80)明显低于非LN组73.08%(57/78),P〈0.05。LN病例核均质型主要表现有抗Hi、Nud、dsDNA抗体,x2为8.26、23.05、26.39(e均〈0.05)。抗核抗体谱多肽谱分析,LJN组仅抗dsDNA抗体55.0I)%(44/80)高于非LN组23.08%(18/78),差异有显著性,P〈0.C15。结论SLE伴狼疮性肾炎的病人ANA荧光核型主要表现为均质型,抗dsDNA抗体阳性率显著性增高,可视为预测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沈慧君 《黑龙江医学》2010,34(9):646-64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发生率与SLE病情活动指数(DAI)、脏器损伤指数(SDI)、抗心磷脂(aCL)抗体阳性率、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率及肾脏、神经精神系统受累率的关系。方法分析453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3例SLE患者中,213例(占47%)无贫血,193例(占42%)合并非溶血性贫血,合并溶血性贫血者47例(占10.3%)。溶血性贫血组DAI(17.6分±6.1分)、SDI(1.83分±1.8分)、aCL抗体阳性率(33.8%)、肾脏、神经精神系统受累率(81.7%和32.6%)高于非贫血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0.6分±5.3分、1.1分±1.3分、24.7%、43.9%和18.0%)及非溶血性贫血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3.7分±4.2分、1.2分±1.0分、24.1%、57.6%和19.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性贫血组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73.4%高于非贫血组(55.7%)及非溶血性贫血组(61.2%),且与非贫血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发生HA者有更高的病情活动度、损伤指数、肾脏、神经精神系统受累率及抗ds-DNA抗体和aCL抗体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以蛋白c(PC)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凝固法测定蛋白S(PS)活性;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采用金标法;LA检测采用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法。结果SLE患者Ps、Pc活性显著下降,狼疮抗凝物(LA)增加,ACA阳性率增加,表现为抗凝蛋白系统功能减弱;同时LA和ACA与P5、PC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LA和ACA可能是导致Ps、Pc活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PS、Pc活性下降进一步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统的联合检测对SLE并发血栓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谢乐静 《医学综述》2014,(8):1479-1481
目的研究外周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作用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深圳罗湖医院收治的SLE患者30例(SLE组)、风湿关节炎(RA)患者30例(RA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的外周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Ficolin-3水平及相关实验指标。结果 RA组和健康对照组Ficolin-3水平均低于SLE组(P<0.005);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血清内Ficolin-3水平高于血小板计数正常者(t=2.179,P<0.05),抗Sm抗体阳性、抗SSA抗体阳性Ficolin-3水平均低于抗Sm抗体阴性和抗SSA阴性患者(t=3.118,2.209,P<0.05)。抗Sm抗体和抗ds-DNA分别与Ficolin-3联合检测对SLE进行性诊断时,阳性率上升为90.0%(27/30)和86.7%(26/30)。结论胶凝纤维蛋白可能参与了SLE患者的发病,胶凝纤维蛋白3联合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对诊断SLE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神经精神性狼疮(NPLE)患者的脑脊液(CSF)水平。方法检测25例NPLE和20例非NPLE狼疮患者脑脊液的脑压、常规、生化以及一些免疫指标,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anti-dsDNA)抗体,检查方法同血清测定。结果NPLE组的脑脊液压力、细胞数、蛋白含量水平升高(P〈0.05)。NPLE患者的ANA,anti-dsDN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非NPLE患者(P〈0.05)。两组患者脑脊液中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LE患者脑脊液的改变与神经系统受累的严重程度一致,检查CSF,尤其是一些免疫学指标,对NPLE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及门诊健康体检者,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uA水平,其中94例SLE患者、50例疾病对照组和30例正常对照组。结果 SLE患者血清AnuA阳性率为78.7%,疾病对照组为8.0%,正常对照组全部为阴性;AnuA对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7%、97.4%,其敏感性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NA比较,特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敏感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A阴性的SLE患者中,AnuA阳性率分别为88.1%、91.4%、81.8%。结论 AnuA在SLE患者血清中水平明显增高,AnuA测定在SLE诊断中有很高的特异性,特别是对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抗体阴性的SL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关系,探讨AITD的发生与SLE病情活动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09年7月—2013年10月住院初治的220例SLE并筛查了甲状腺功能[游离甲状腺三碘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巩)、TSH]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正常者160名作为对照,比较SLE患者与正常者间AITD的患病率和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同时比较SLE合并AITD组与单纯SLE组患者的甲状腺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并分析两组患者与SLE疾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以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sDNA)抗体滴度、补体C,、C。、总补体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作为SLE病情活动度指标]。结果220例SLE患者,合并AITD45例(20.5%),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6例(13.3%),甲状腺功能减退(包括亚临床型)26例(57.8%),桥本甲状腺炎13例(28.9%);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74例(33.6%);AITD患病率(20.5%)和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33.6%)均明显高于正常者(分别为3.13%和7.50%,均P〈0.05)。SLE合并AITD组的甲状腺自身抗体的阳性率(62.2%)明显高于单纯SLE组(21.5%,P〈0.05),两组SLE患者的抗dsDNA抗体、补体C3、C4、总补体活性、SLEDAI评分等狼疮活动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有较高的AITD的患病率及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SLE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者更易患AITD,而与SLE病情活动无关,因此,在随访中应注意监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