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4):381-386
医生-患者关系可以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医生代理理论是研究医生行为的经济管理学理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签约患者和家庭医生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合同契约的方式加以规范.家庭医生的效用取决于自己的收入及签约患者的总健康,而收入和患者总健康取决于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本文运用医生代理理论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 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签约服务费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激励,这种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会影响家庭医生的诊疗行为。目的 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的实施对家庭医生诊疗行为,包括服务数量、平均服务时间及接诊患者费用的影响,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7-9月在厦门市、杭州市余杭区、上海市长宁区、北京市西城区和房山区共选择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所有在岗的家庭医生进行普查,共调查家庭医生420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环境基本特征、激励机制及家庭医生签约相关的认知和行为。运用两水平方差成分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405份,有效回收率为96.4%。对应分析结果显示,签约服务费占比 10%~20%的家庭医生组与占比<10%组相比,每日转诊数减少0.84人(P=0.01),接诊患者的月总费用增加32%(P=0.01),次均费用增加13%(P=0.02)。签约服务费占比>20%~30%的家庭医生组与占比<10%组相比,平均接诊时间减少1.96 min(P=0.01),接诊患者的月总费用增加36%(P=0.02)。签约服务费占比>30%的家庭医生组与占比<10%组相比,每日接诊数增加14.68人(P<0.01),平均接诊时间减少2.66 min(P<0.01),接诊患者的月总费用增加53%(P<0.01),次均费用增加22%(P=0.01)。结论 提高签约服务费占收入比例可以提高家庭医生的每日接诊人数,减少每日转诊人数,有利于提升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患者下沉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签约服务费占比的提高会减少家庭医生的平均接诊时间,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过程中,要平衡好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的关系;要继续推进构建家庭医生作为患者医疗费用“守门人”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服务制度下的医生弹性薪酬模型及影响因素,为医疗改革、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实施提供支持。方法 根据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家庭医生薪酬制度相关政策文件,将家庭医生服务制度下医务人员的弹性薪酬分为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预付后的结余、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按病种打包服务费、传统按项目付费的医疗收入3个部分,参考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中的医生净收益函数,构建医务人员的弹性薪酬模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于2016年10月在海淀区家庭医生服务制度试点机构选取居民3 182例,分析患者年龄、患病情况与医疗支出的关系。结果 根据构建出的弹性薪酬模型发现,医保支付方式、医生行为、患者特征会影响医务人员的弹性薪酬,当医生的生产力达到最大且服务对象病情较轻、医疗支出较少时,其弹性薪酬达到最大。对海淀区的实证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居民的医疗支出大体上呈上升趋势;就诊频率大、病情重的少部分患者是影响医保控费和医生薪酬的重点人群。结论 建立符合家庭医生服务制度特点的医务人员弹性薪酬模型是必要的,采用混合支付方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利用信息化和数据化手段进行患者细分和个性化绩效考核是实现医保、医生、患者三方共同利益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医生代理理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效果研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课题组对签约服务中的供方(家庭医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家庭医生团队由全科医师、护士和公卫人员等组成,各方各有侧重与专业分工.家庭医生为签约服务第一责任人,是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核心,承担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的主...  相似文献   

5.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实现基层首诊、推进分级诊疗、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健康中国为背景,通过梳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文献,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供方、需方及运行机制3个角度,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及质量不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接受度不高,全科医生培养与培训机制不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欠缺,医保支付机制导向性不强,沟通宣传机制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建议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医疗”。  相似文献   

6.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工作的重点,是实施分级诊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保障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基石。本文通过剖析上海市“1+1+1”签约服务模式、厦门市“三师共管”签约服务模式、杭州市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定远县“按人头总额预付”签约服务模式、盐城大丰区“基础包+个性包”签约服务模式、深圳罗湖模式6种国内特色家庭医生签约模式,从签约服务的主体、方式、内容、医联体的形式、签约服务费用的支付、医保支付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政策逻辑和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瓶颈,提出城市和乡村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想模式,希望为各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慢性丙型肝炎按人头付费和按项目付费两种不同付费方式的优劣.探析实行丙肝人头付费方式后的效果及问题,为其他病种的付费方式改革提供实证参考.方法:利用历史回溯法和比较法,分别对在我院按丙肝人头付费方式和按项目付费方式的住院患者费用中各类费用构成比例进行研究.筛选出进行48周疗程的23个样本,比较两种不同付费方式患者的自负费用情况.结果:人头付费方式的发生费用中的检查比例、治疗费比例和患者自负比例明显低于项目付费.药占比有所上涨,但实际发生药品费降低.结论:丙肝人头付费的方式比项目付费更具有优势,能明显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少患者自负金额、自负比例,从而减轻患者的个人负担.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激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现状和研究进展,重点从工作资源配置、签约服务内容优化、团队绩效考核机制探索、签约服务医保支付方式转变、签约服务意愿和满意度5个方面进行阐述。虽然目前我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医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签约服务认可度较低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要注重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完善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加强区域医疗服务协同、优化签约服务内涵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背景 要提高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同激励因素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影响不同。目的 比较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激励因素现状、满意度及激励因素偏好,为进一步细化完善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7-9月在厦门市、杭州市余杭区、上海市长宁区、北京市西城区和房山区共选择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所有在岗的家庭医生团队人员676人(包括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普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医生团队人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环境基本特征、激励机制及激励因素偏好情况。对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及激励因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6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月收入、总收入中家庭医生专项资金占比和签约服务费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高于从事护理和公共卫生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收入与家庭医生工作价值匹配程度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者认为收入与工作价值匹配的比例高于从事护理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福利待遇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不同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参加阶段性进修培训、相关专业课程培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参与阶段性进修培训者占比高于从事护理与公共卫生工作者(P<0.016 7);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过去1年参加相关专业课程培训者占比高于从事护理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过去3年职务提升与职称提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绝大多数都认为个人收入和福利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这一比例在家庭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成员中分别是95.6%(387/405)、95.7%(180/188)和98.8%(82/83);培训机会、社会认可和尊重、职称晋升机会排在第2位、第3位和第4位;但对家庭医生来说单位管理制度是排名第5的激励因素,对护士来说工作量是排名第5的激励因素,对公共卫生人员来说排名第5的则是工作条件。结论 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激励机制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收入、福利待遇与培训学习情况优于从事护理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且不同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激励因素的偏好有所不同。应当继续优化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薪酬结构,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的收入及签约服务费,完善经济激励措施;加强基层培训学习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医疗卫生人员权益,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的深入推进,新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将逐渐形成,建立国家层面的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越来越有必要。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评价现状,分析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内容、指标设置以及激励措施落实情况的认知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借助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6—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培训会,培训会分别在我国山东济南、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及重庆市4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开展。选取来自全国32个省级及114个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人员227名;同时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济南、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及重庆市4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的364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为研究对象。调查于2017年6—7月举行,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的基本情况、对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情况的认知、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措施落实情况的认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591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95.3%。结果 591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分别有70.1%(414/591)、92.0%(544/591)、70.1%(414/591)、68.4%(404/591)认为应设置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农村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计划生育特殊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有92.4%(546/591)、81.6%(482/591)、72.6%(429/591)认为应当设置签约对象满意率、“签约服务包”设计内容完成率、签约对象电子健康档案合格率;分别有85.4%(505/591)、78.3%(463/591)、66.2%(391/591)认为应设置签约对象基层就诊率、签约对象签约医生就诊率、签约对象预约转诊率。591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49.1%(290/591)反映本地区/机构有签约服务费等相关激励措施。回答有签约服务费等相关激励措施的290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78.3%(227/290)反映签约服务费能够用于家庭医生团队激励,39.0%(113/290)反映签约服务费在绩效工资总量内。290名认为有签约服务费的应答者中,27.6%(80/290)反映来源于财政补助,31.4%(91/290)反映来源于医保基金,80.3%(232/290)反映来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30.0%(87/290)反映来源于签约居民个人。结论 较大比例的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应同时注重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同时应加强基层首诊的落实。另外,建议保证签约服务经费来源,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家庭医生收入做增量,调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景日泽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31-3138
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动分级诊疗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供需角度阐述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目前需方研究多集中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知晓率、签约(续签)率和意愿、满意度等方面;供方研究多集中于签约服务主体(家庭医生团队构成)、激励机制、培养和教育、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效果评估多基于需方角度。对此本文认为从供方研究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证研究缺乏,完善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和团队构成、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培养和教育等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The financing, pay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services are closely related. Canada's health care system is financed publicly, from tax revenue, and administered in each province by a single government payer. Although the chief method of payment to physicians is fee for service (FFS), the need to control costs and organize practice more efficiently has led to increased interest in FFS variants, such as capping payments at a certain level or fixing a budget, and alternative payment methods such as capitation-based payment, salary and combinations of these methods. Although solo practice is reportedly still the chief method of practice organization, it is being steadily replaced by arrangements in which physicians share expenses or calls, and by formal partnerships and group and team practices. As medical practice in Canada continues to shift from solo to group and team practice alternative payment methods that facilitate these models will become more common.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fee-for-service payment may create an incentive for some physicians to make inappropriate clinical decisions that will maximize income, physicians are no more prone to this kind of behaviou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s. Remuneration method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a predictable effect upon practice, as shown by Hutchison and associates' report in this issue (see pages 653 to 661) that the capitation system used by Health Service Organizations in Ontario has not had the intended effect of reducing hospital utilization. However, many essential activities performed by physicians do not fit in a fee-for-service system. The real challenge is to achieve flexibility and balance in any payment system to correct the prevailing gross inequities between different areas of practice and to ensure that disincentives for activities such as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service evaluation are eliminated.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Medical consortium is a specific vertical integration model of regional medical resources. To improve medic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control the health insurance costs by fee-for-service plans (FFS), capitation fee and 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s),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attitudes of doctors towards the different health insurance payment in the medical consortium in Shanghai.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randomly on 50 doctors respectively in 3 different levels medical institutes.
Results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90% of doctors in tertiary hospitals had the tendency towards FFS, whereas 78% in secondary hospitals towards DRGs and 84% i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towards capitation fee.
Conclusions  There are some obvious differences on doctors’ attitudes towards health insurance payment in 3 different levels hospitals. Thus, it is feasible that health insurance payment should be supposed to the doctors’ attitudes using the bundled payments along with the third-party payment as a supervisor within consortium.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的重大举措,但其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引入文献计量学理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找出需优先解决的问题,便于政府确定主要治理方向,进一步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目的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明晰影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问题清单,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问题的严重性。方法 于2019年4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尚存问题相关的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为2009-2018年。收集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问题的相关表述,基于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对问题清单进行归纳分析,选取问题覆盖地域、作者单位层次、问题涉及领域范围指标来计算问题的严重性,采用聚类分析法将问题划分为严重、一般、不严重3类。结果 共纳入合格文献222篇,归纳出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问题22类。其中严重问题有3个,均属于结构层问题,分别为:家庭医生团队专业人才数量缺乏;家庭医生专业水平相对不足,学历偏低,服务能力较弱;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了解,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不信任。结论 本研究得出了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问题的严重性排序,确定了严重问题,政府下一步主要治理方向为:增加家庭医生数量,提升家庭医生素质,关注居民个人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