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背景 成都市武侯区自2014年开始“基层医疗转型”,开展以人为中心主动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PCAC)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同时团队长在团队内部进行二次考核,但是目前缺乏科学、合理、有效、易于操作的团队内部使用的考核指标体系。目的 构建一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家庭医生团队合理、科学地评价团队内部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初步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签约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并编制专家咨询问卷。于2019年12月-2020年3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了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签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为100.0%(35/35)和100.0%(25/25)。两轮专家咨询的熟悉程度分别为(0.71±0.05)和(0.74±0.13),判断依据分别为(0.79±0.12)和(0.88±0.10),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09)和(0.81±0.10)。两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77(χ2=322.054,P<0.001)和0.215(χ2=242.762,P<0.001)。最终构建了一套包含3个一级指标〔面对面服务(0.400 0)、非面对面服务(0.100 0)、面对面/非面对面服务(0.500 0)〕、10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考核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考核指标体系,可客观、科学地评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广东省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广东省全科医生团队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实施效果,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客观的参考。方法 结合我国和广东省相关政策,采用文献回顾等研究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Structure-Process-Outcome)”框架为基础,初步建立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并编制专家咨询问卷。于2016年10月—2017年2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两轮专家(n=27)咨询,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系数。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为90.6%(29/32)和93.1%(27/29);专家对一级指标的权威系数为(0.82±0.11);第2轮咨询中指标总体协调系数为0.272(P<0.001),不同机构专家组内的协调系数均>0.453。最终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均较高,第2轮专家组内咨询意见趋向一致,协调性较好,咨询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3.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所有区(县)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但现行绩效考核指标难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构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推进。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国内外文献及使用成熟的评估工具,并经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指标池,设计了德尔菲专家咨询表。于2020年3-5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在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30名,经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均全部收回且有效,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30名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为0.850~1.000,平均值为0.913,均达到可接受标准。第一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44(P<0.05)、0.254(P<0.01)和0.268(P<0.01),第二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58、0.354和0.495(P均<0.01),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评价结果稳定、可靠。最终构建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59项三级指标。结论 咨询专家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且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经两轮咨询,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的评价意见趋于一致,有足够的协调性,本研究构建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前我国各地区均已形成符合当地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但尚缺乏科学、可行的效果评价工具。为此,本研究构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旨在进一步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质、高效发展。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并经小组讨论形成初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专家咨询表。于2021年9月—2021年12月,采用德尔菲法,以Better Together模型为理论基础,“结果框架”为指导,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最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立各指标权重。结果 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两轮专家咨询表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75%,权威程度系数分别为0.898和0.877;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两轮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245(χ2=393.205,P<0.001)和0.252(χ2=453.417,P<0.001)。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以人群健康、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成本控制、居民认可、亲密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具体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8个...  相似文献   

5.
蔡利强  侯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14-3817
目的 探讨“1+1+1”组合签约对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的影响,为下一步家庭医生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选取2017年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信息系统中与家庭医生进行“1+1+1”组合签约的6 390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在大团社区卫生中心医院信息系统中调阅组合签约前后家庭医生服务效果信息(包括组合签约居民基本情况和选择区/市级医疗机构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处就诊的次数及医疗费用,首诊服务、慢性病配药服务及转诊服务利用情况,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组合签约后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处就诊次数在中心就诊次数中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21%(66 901/111 120)比43.07%(47 891/111 204),χ2=22.328,P<0.001〕。组合签约前后在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位就诊次数分别为15(25)、15(24)次,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48,P=0.967);组合签约后居民家庭医生处中位就诊次数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6)次比7(14)次,Z=24.641,P<0.001〕。组合签约后居民中位年医疗费用低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018.8(4 398.7)元比2 247.8(4 911.4)元,Z=10.542,P<0.001〕。签约前后社区居民首诊机构选择、慢性病配药机构选择、转诊机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签约后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首诊机构及慢性病配药机构者占比、选择上转至区/市级医疗机构及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者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签约后抗生素处方占比、门诊补液占比低于组合签约前,合理使用抗生素占比高于组合签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开展“1+1+1”组合签约工作,建立稳定契约关系,提供分级诊疗服务,在提高家庭医生有效利用率、控制医疗费用、影响就医行为、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工作中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吕韵  景日泽  王德猛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6):1995-2002
福建省厦门市以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以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创设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厦门市“三师共管”模式在打造“多快好省”品牌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签约服务费用筹资与分配机制、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及非经济激励机制,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及签约率的大幅提高,产生了良好的医患联动,从而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柔性引导“患者愿意去、基层接得住、医院舍得放”的制度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长宁区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家庭医生工作模式,规范家庭医生服务。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长宁区区属全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主任、分管主任)共20人作为第一轮咨询专家;选取长宁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管理人员及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共40人作为第二轮咨询专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结果 第一轮专家咨询共发出问卷20份,有效回收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为95.0%;第二轮专家咨询共发出问卷40份,有效回收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为97.5%。专家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894,熟悉程度系数为0.905,权威程度系数为0.900。第一轮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21(χ2=12.11,P>0.05);第二轮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42(χ2=49.76,P<0.05)。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一级指标7项,分别为资料信息化管理、签约、基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签约与医疗服务、满意度、医疗费用,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29项。 结论 构建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较好地涵盖了目前家庭医生工作的重点,可作为近阶段评估家庭医生服务、改进服务提供机制、完善服务内涵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家庭医生工作室是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同时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6年开始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紧扣签约服务的“签、约、服”三环节构建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建立了“三定”(定岗、定任务、定分配)、“三优”(优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渠道)、“两衔接”(全科医生与市级专家、社区卫生与市级医院资源整合衔接)的有效签约服务模式。本文介绍了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并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马文翰  常艺  徐超  赵亚利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404-2413
背景 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工作正在成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提供形式,但是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团队的、能够反映团队整体有效性的评估工具。 目的 在投入-中介-产出-再投入(IMOI)模型基础上建立一套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以指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自我改进与持续发展。 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个人访谈法,初步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2021年5—7月,采用德尔菲法分别对24、21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结合课题组分析与专家建议确定评估指标。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7.5%(21/24)、100.0%(21/21),专家权威系数为0.88~0.91。两轮专家咨询的指标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138(P<0.001)、0.255(P<0.001),可行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263(P<0.001)、0.257(P<0.001)。最终构建了7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评估指标,其中一级指标7个(团队建设、成员素质、团队关系、团队过程、团队服务结果、认知及满意度、团队再发展,权重分别为0.155、0.155、0.097、0.141、0.155、0.155、0.141)、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48个。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IMOI模型的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从团队视角反映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有效性,可为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考评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在被大力推进。与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相比,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更能调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目的 构建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与半结构访谈,初步拟定“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草案。在草案基础上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并在2021年10月—2022年4月实施并完成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0%。第一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61 6,两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067(P<0.001)和0.712(P<0.001)。最终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5个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基于签约服务费构建的包括3个一级指标(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的绩效分配体系具备一定逻辑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签约服务的劳务价值,有利于发挥签约服务费的专项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人群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科医学管理的重要方法,国际疾病统计分类(ICD)是通过诊断分类记录人群特征的重要分类方法,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和研究较少。目的 通过对成都市武侯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实施ICD-10诊断规范化干预行动,提炼诊断规范干预实施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方法 根据实施研究综合框架(CFIR)设计问卷,对武侯区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门诊医生及其所在机构管理者进行调查,调查ICD-10诊断规范化行动可能存在的应用障碍和风险;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库自动提取2017年6月-2020年10月不同阶段诊断种类的触发记录及规范化率,以及行动实施过程(2019年11月-2020年7月)中的咨询数据。结果 83.1%(133/160)的调查对象认为推动基层医疗的诊断规范化非常重要。对应用ICD-10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作用预期集中(50%以上选择率)在人群管理(59.4%,95/160)、风险分层(55.6%,89/160)和诊断质量(53.8%,86/16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特征中人群管理(群体干预)、风险分层、患者沟通、团队内部工作安排、诊断质量、基于管理人群的科研数据获取、建立患者信任感、与外部资源沟通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促进作用是推动基层医疗诊断规范化重要性的影响因素(P<0.05)。项目实施观察9个月中,总门诊诊断数为161.09万人次,通过微信咨询群提出的问题率仅为0.01%,频次最高的是信息系统操作相关(19.5%,38/195)。干预期间未新增需自定义的ICD外诊断名称,干预后大部分疾病诊断占比上升,诊断结构及顺位均有较大变化。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必要尽快实施诊断规范化干预工作;ICD-10是适宜的规范化分类工具;国家需加强对基层医疗相关数据化标准的协同研发和应用管理工作,为数据驱动的基层医疗服务业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钟宇  刘露霞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9):2412-2417
背景 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签约中还存在辖区资源整合、履约服务、协同服务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提质增效是当前重要的服务抓手。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融合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2345”模式,形成了资源合、共签约、服务深、同管理的大健康良好格局,有一定借鉴意义。目的 介绍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融合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及其成效。方法 2017年10月-2019年9月,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家庭医生工作室为责任单元,抓住签约服务这个“牛鼻子”,以区域“大健康”服务为理念,在街道牵头,多部门参与下,齐抓共管,围绕一个网格体系、两种协同机制、三类宣传联动、四条共管路径、五项内涵清单,对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服务工作汇总分析。结果 截至2019年9月,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率为28.08%(5 086/18 109),高于中心整体签约率〔22.98%(14 352/62 453)〕,工作室续约率达91.41%(4 649/5 086),解约人群中84.67%(370/437)属于拆迁搬离渝中区。签约人群预约服务构成比中预约门诊、预约市级检查、预约上门服务分别提升159.07%(2 744/1 725)、12.41%(149/1 201)、21.92%(260/1 186);预约转诊和预约专家服务分别下降48.36%(118/244)、24.55%(108/440)。201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控制率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评估构成比、专家评估构成比、预约检查构成比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2019年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服务满意度分别为87.03%、92.5%,高于非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服务满意度(分别为42.91%、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融合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2345”新模式,提升了百姓依从性、获得感和满意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与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糖尿病管理工作愈加艰巨。如何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效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规范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已成为糖尿病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旨和目标。目的 了解成都市武侯区家庭医生签约信息化管理平台(EPM)中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块的应用情况,为进一步优化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依据,进而规范2型糖尿病基层管理服务流程,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方法 2017年11—12月,以成都市武侯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家庭医生团队共52个,成员共170名。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糖尿病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武侯区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服务规范》和《武侯区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知、信、行情况(包含6个条目),EPM系统中糖尿病管理模块的使用意愿(包含1个条目),EPM系统中糖尿病管理模块的优化需求(整体优化需求1个条目,临床管理路径优化需求5个条目,智能化决策功能优化需求3个条目),EPM系统中糖尿病管理模块具体使用的角色调查(包含6个条目)。结果 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有效回收率为97.6%。166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中,全科医生、医生助理、健康促进师、辅助成员的比例约为4∶4∶1∶1。《规范》的知、信、行情况调查中,161人(97.0%)知晓《规范》内容;认为EPM系统中糖尿病管理模块与《规范》中的管理路径完全相同的仅有65人(39.2%);认为EPM系统中现有模块对其规范地、有效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起到作用者有96人(57.8%)。EPM系统中糖尿病管理模块的使用意愿调查中,愿意使用EPM系统中糖尿病管理现有模块的有99人(59.6%)。EPM系统中糖尿病管理模块的优化需求情况中,认为需要糖尿病诊断情况(包括诊断、病程、并发症模块)的有150人(90.4%);认为需要甲状腺触诊模块的有112人(67.5%);认为需要足部痛觉、温度觉、震动觉检查情况模块的有146人(88.0%);认为需要合并症评估模块的有154人(92.8%);认为需要转诊评估模块的有148人(89.2%);认为需要根据前期信息采集和评估情况,自动生成个性化的控制目标,包括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血脂值、血压值等模块的有162人(97.6%);全部人员(100.0%)认为需要根据前期信息采集和评估情况,自动生成综合评估报告模块;认为需要根据前期信息采集和评估情况,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包括膳食处方、运用处方、减重处方、戒烟处方、限酒处方等模块的有165人(99.4%)。EPM系统中糖尿病管理模块具体使用的角色调查情况中,认为基础信息收集部分主要应该由医生助理来完成的有111人(66.9%);认为疾病信息收集、健康评估、患者个性化控制目标的制定、患者个性化健康指导主要应该由全科医生来完成的分别有94人(56.6%)、133人(79.5%)、142人(85.5%)和95人(57.2%);认为患者随访主要应该由护士来完成的有120人(72.3%)。医生助理、健康促进师、辅助成员在基础信息收集、疾病信息收集使用模块的人员负责情况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武侯区家庭医生团队普遍认为EPM系统现有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块对现实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其中最希望优化的系统功能主要是临床管理路径和智能化决策功能。  相似文献   

14.
黄艳丽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36-4342
背景 以患者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提升基层全科医生的接诊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在岗能力建设方向,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基层实际接诊环境下的患者需求和服务供给差距的大数据分析。目的 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诊断的大数据分析,真实反映一个典型的城市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接诊能力特征,从而精准识别基层首诊能力需求,为提升基层首诊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规则对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20年门诊产生的2 897 689条真实世界ICD-10诊断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其呈现的诊断结构、顺位和4种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评估诊断深度。采用数据结构、分布等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99.31%(2 877 653/2 897 689)的诊断记录集中在频次大于30的912种诊断编码(六位编码)中,87.31%(2 392 603/2 740 333)的诊断编码(三位编码)记录集中在前10顺位。其中预防类诊断记录相对更为集中,主要为体检(含儿童保健体检)和预防接种服务。1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11家已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中诊疗能力A级标准,但疾病顺位与“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能力标准中的诊断编码目录有所差异。机构间平均ICD-10诊断种数、常见诊断种数、预防类或临床类的种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5%。排名前10类(三位编码)的诊断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高度一致,其他常见的诊断还包括睡眠障碍、急性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和失眠症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睡眠障碍等慢性病患者更容易有较高(>5次/年)的就诊频次,体检是频次较高前10位中人均年就诊频次最低的内容。常见慢性病的诊断记录高度(90%以上)集中于本类诊断中“未特指”类编码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就诊人次(4 268人次)和人数(1 675人)低于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诊断聚集性明显,特别是在预防保健领域。常见诊断高度集中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应的服务内容和人群。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接诊能力范围已达到优秀标准,但对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进行综合的诊断性评估上还需改进,特别是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急性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等疾病综合诊断评估能力的建设和诊疗质量管理。全科医生在大量接诊负荷下,特别是在常见慢性病接诊上存在一定的“诊断惰性”,建议至少从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团队、机构供给和保障三层系统地设计基层首诊能力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黄艳丽  曹裴娅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43-4348
背景 “就诊频次”是真实反映患者对医疗机构利用情况的重要数据,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且未对“就诊频次”反映出来的就诊行为与签约服务的关系进行研究。目的 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城市基层门诊服务签约/非签约患者的就诊频次特征,以及影响签约患者就诊频次的因素,以期识别不同特征的患者对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的倾向性和影响因素,帮助家庭医生团队更好地投入资源,与患者建立更为稳定的服务关系。方法 于2021年1月,通过居民健康信息中心,脱敏患者身份、联系方式和具体疾病诊断信息后,提取成都市武侯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18个服务站自2020-01-01至2020-12-31的门诊患者就诊行为和签约状态数据,分析患者就诊频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获取2020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300 634例成年人的数据,产生了1 243 436次门诊记录,平均就诊年龄(51.5±18.4)岁,平均就诊频次(4.14±5.94)次。仅有9 448例(3.14%)患者会产生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行为,其中签约患者中仅有17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成年人中34.73%(104 399/300 634)为签约患者,总门诊人次中63.91%(794 710/1 243 436)为签约患者就诊。86.04%(168 840/196 235)的非签约患者为偶发就诊,69.93%(137 229/196 235)病情相对简单;52.30%(55 812/104 399)的签约患者为持续管理就诊,29.90%(31 211/104 399)病情相对简单。以人数计算,签约患者主动预约到诊率为40.29%(42 061/104 399),固定就诊率为37.86%(39 522/104 399);以频次计算,签约患者主动预约到诊率为18.58%(147 685/794 710),固定就诊率为18.12%(144 009/794 710)。签约患者与非签约患者年龄、就诊频次、接受中医服务人数、特殊门诊就诊人数、就诊频次、诊断复杂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情复杂程度、是否主动预约到诊、是否固定就医、是否利用中医服务、年龄、是否在特殊门诊就诊、签约所在机构和医生签约人群规模是患者就诊频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成都市武侯区签约患者与家庭医生已建立了较稳定的服务关系。要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签约服务功能:一方面可以从频繁及异常频繁就诊、中医利用度高、特殊门诊就诊这几个特征的非签约患者入手提高签约数量;另一方面可根据签约患者的影响因素特征,通过绩效考核指标的调整,进一步将签约患者就诊频次控制在合理的互动区间,以进行科学的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6.
钟艳熙  王俊舟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6):2051-2056
背景 成都市武侯区自2011年以来大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尚缺乏针对小学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了解我区小学生家长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和签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的服务范围和覆盖率。目的 了解武侯区小学生家长对于小学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评估小学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探讨影响小学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小学生家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随机抽取成都市武侯区3所小学,并于2019年9-12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被抽取的3所小学的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学生家长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家长基本情况、签约服务需求及签约意愿。向2 991例小学生家长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 988份,问卷有效率为99.90%。结果 55.29%(1 652/2 988)小学生家长为一到三年级小学生的家长。544例(18.20%)家长签约家庭医生后最希望孩子可以享受健康教育服务,424例(14.19%)家长最希望孩子接受视力保健知识方面的健康教育服务;从小学生疾病诊疗需求角度,463例(15.50%)家长最希望家庭医生能联系口腔科专科资源;753例(25.20%)家长认为小学生签约家庭医生最大的优势是可及性好。2 293例(76.74%)小学生家长有意愿为孩子签约家庭服务,不同小学生所处年级、家庭平均年收入、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被调查家长职业、是否知道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具体位置和是否听过或者接受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小学生家长的签约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小学生家长为孩子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因素主要为小学生所处年级、家庭平均年收入、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被调查家长职业和是否听过或者接受过庭医生签约服务(P<0.05)。结论 成都市武侯区小学生家长对促进小学生健康管理的关注度高,为小学生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愿较大。高家庭年收入水平和高学历家长可能将促进签约服务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未能打通管理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资源配置各环节直达居民终端。目的 深入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后可以发现,其管理完全可实现智能化,本研究基于此假设,尝试改造两条代表性社区业务线,以观察其智能化运行可行性、运行结果和是否值得推广。方法 2016年12月-2019年6月,借助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契机,通过一线观察分析寻找原因,挖掘成因找对策,最终提出“防漏免等极简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并将其信息化。进一步将“防漏免等极简管理系统”信息化工具应用在社区妇幼保健和中医骨伤门诊两个基本服务模块。结果 运行结果显示,“防漏免等极简管理系统”在遗漏防控、服务总量、候诊时间、资源空置等4项指标上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能效。结论 以把握社区卫生服务独特特征为前提、提炼出防漏免等管理和设计思想的“防漏免等极简管理系统”,可用于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各个工作条线的改善,以此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体验度和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市新一轮社区综合改革背景下,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竞聘重组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形式,明确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内容,开展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建立家庭医生团队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机制等举措,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运行效果来看,模式构建后,常住人口及慢性病患者人群签约率、社区就诊率上升,基本医疗质量指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指标明显改善,社会评价指标、全科医生人力资源指标有所改善,科研能力有所提升。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构建,对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与费用“守门人”作用,建立有序就医格局,促进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