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虹霖  胡芳  程丽丽  朱丹 《骨科》2018,9(2):148-151
目的 比较游乐园式功能锻炼与视频功能锻炼方法对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收集本科室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3例,男54例、女29例,年龄为2~14岁,平均6.5岁。伤后至就诊时间为(7.1±2.8) h。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儿分为:视频组42例,术后康复运用视频功能锻炼方法;游乐园组41例,术后康复运用游乐园式功能锻炼方法。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儿对两种功能锻炼方法配合的依从性(根据2000年美国Mariond护理评价分类系统进行设计)和肘关节功能恢复程度(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肘关节ROM值)。结果 游乐园组患儿依从性较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并且平均锻炼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视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游乐园式功能锻炼指导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既可以促进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又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小儿骨科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种常见的克氏针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5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64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克氏针髓内置钉组(A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48.2±18.3)岁,Mayo分型Ⅰ型3例,Ⅱ型16例。克氏针双皮质置钉组(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3.5±20.4)岁,Mayo分型Ⅰ型3例,Ⅱ型17例。带孔克氏针组(C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2±17.5)岁,Mayo分型Ⅰ型4例,Ⅱ型21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3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价,末次随访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结果:3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VAS、软组织激惹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优于B组(P<0.05);C组在术后VAS、术后软组织激惹情况优于B组(P<0.05)。3组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均高于B组(P<0.05)。结论:较之传统的双皮质置钉方式,克氏针髓内置钉和带孔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软组织激惹少,手术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年肱骨髁间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98例成年肱骨髁间髁上骨折,于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后采用Mayo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将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损伤类型、骨折AO分型、合并损伤(同侧骨折或神经损伤)、合并糖尿病、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入路、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并发症作为影响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8例随访6个月后骨折均愈合,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优41例,良35例,可14例,差8例,优良率7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开放性骨折、AO-C3型骨折、合并同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合并糖尿病、开始功能锻炼时间≥14 d、术后出现并发症是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年肱骨髁间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部分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差,这与高龄、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合并损伤、合并糖尿病、未早期功能锻炼及术后出现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毕松超  陈涛  杨建东  张亮  冯新民 《骨科》2017,8(6):423-42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于苏北人民医院骨科行椎体成形术(PVP/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病人177例,男19例,女158例,年龄为52~91岁,伤椎总数为298个。所有病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均没有合并其他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或病理骨折的疾病,均顺利完成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8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49例)。再发骨折组发生新发骨折,包括14例邻近椎体再骨折和14例跨跃式椎体再发骨折。对两组病人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7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5±3.2)个月。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骨折病史、骨密度是病人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均P<0.05)。两组性别、基础椎体骨折数目、手术方式、骨水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骨密度为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高龄、低骨密度、既往存在骨折病史是PVP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6年4月,通过肘关节置换术治疗3例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1例男性,38岁,伴血友病关节炎,AO分型为C2型骨折,行一期肘关节置换。2例女性,年龄分别为66、82岁,伴类风湿关节炎,其中1例AO分型为C1型,行一期肘关节置换;另1例AO分型为C2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失败后接受肘关节置换术。以Mayo评分评估其肘关节功能。结果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1例伴血友病关节炎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术后的Mayo评分为良(75分),2例伴类风湿关节炎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中,内固定手术失败后接受肘关节置换的患者Mayo评分为良(85分),另1例患者的Mayo评分为优(95分)。3例肘关节置换患者近期随访均未出现疼痛、假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对年龄偏大、骨质疏松明显、骨折粉碎难以复位和固定、关节毁损严重的老年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实施肘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冯泉  李杰  薛汉中  孙亮  杨娜  田丁  何晓  张堃 《骨科》2020,11(6):541-546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35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2例住院期间未发生DVT的下肢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术后都常规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嘱咐病人出院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至术后35 d,记录术后35 d复查时双下肢DVT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35 d门诊复查双下肢超声结果将病人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身体质量指数、合并其他骨折、合并内科疾病、术后的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对上诉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病人出院后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402例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发生DVT的有56例(13.9%),其中2例(0.50%)发生肺栓塞,2例均合并有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发生在术后3周,1例在术后4周发生致死性肺栓塞。周围型52例,单纯中央型0例,混合型4例。膝关节以近的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5.5%(36/232),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3.8%(8/58),膝关节以远骨折病人DVT发生率10.7%(12/112)。两组间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冠心病、术后1 d D-二聚体、出院时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207,95% CI(2.007,8.553),P=0.009]、合并其他骨折[OR=7.111,95% CI(2.297,22.011),P<0.001]、术后住院时间<7 d[OR=1.448,95% CI(1.225,1.718),P=0.020]、出院时D-二聚体偏高[OR=1.355,95% CI(0.892,12.626),P=0.027]是出院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出院前常规使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出院后嘱咐病人口服利伐沙班35 d,但是出院时没有DVT的下肢骨折病人术后35 d仍有发生DVT的可能(13.9%),严重者还会发生肺栓塞,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出院时D-二聚体是出院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树灏  张堃  冯东旭  衡立松  蔡枭  田丁  杨娜  张军  朱养均 《骨科》2019,10(4):307-313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病人骨折后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对超过24 h住院病人血栓发生率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 183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受伤时间至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分析24 h内住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入院时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多发伤、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对超过24 h住院的病人进行DVT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 在髋部骨折后24 h内入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中,未发生DVT有292例,发生DVT有82例,血栓发生率为21.93%(82/374)。分析DVT组和非DVT组之间的数据,年龄(P=0.005)、骨折部位(P<0.001)、入院时血红蛋白(P=0.002)、入院时红细胞压积(P=0.00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髋部骨折24 h内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粗隆间骨折[P=0.002,OR=2.510,95%CI:(1.397,4.510)]和粗隆下骨折[P=0.023,OR=4.798,95%CI:(1.237,18.605)]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股骨颈骨折发生DVT风险的2.51倍、4.80倍。45~59岁、60~75岁、≥75岁年龄段病人分别是<45岁病人发生DVT风险的3.12、3.20、6.45倍。24 h内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低,延迟住院后DVT发生率逐渐升高,在受伤后8~14 d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高,达到48.86%。结论 髋部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DVT,DVT的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年龄≥75岁、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病人发生DVT的风险最高。髋部骨折后,随着入院时间的推迟,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入院后应当第一时间对DVT进行诊断和预防,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微创化与精准化价值。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6月,收治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18例接受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机器人组),15例接受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透视组),19例接受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传统组)。记录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机器人组和透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组透视时间最长、辐射剂量最大,机器人组透视时间最短、辐射剂量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高于透视组和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与透视组术后3 d VAS评分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经皮内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精度高、创伤小、辐射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满足适应证时可作为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9.
杜一鑫  陈建军  曹斌豪  曾利  郑锋 《中国骨伤》2019,32(11):997-1002
目的:比较外侧入路与前侧入路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在肱骨干中段骨折微创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术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患者骨代谢活性与桡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采用MIPO术治疗肱骨干中段骨折患者76例,分为前侧入路组(A组)和外侧入路组(B组)。A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18~74(48.21±5.79)岁;交通事故伤24例,重物压砸伤6例,高处坠落8例;左侧18例,右侧20例;AO分型:A型15例,B型17例,C型6例;采用前侧入路方式进行微创MIPO术治疗。B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0~73(48.40±5.81)岁;交通事故伤26例,重物压砸伤5例,高处坠落伤7例;左侧17例,右侧21例;AO分型:A型15例,B型18例,C型5例;采用外侧入路方式进行微创MIPO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检测并比较手术前后血清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胶原C端肽(collagen C-terminal peptide,CTX)及护骨因子(osteoprotegerin,OPG)变化,并观察术后桡神经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5.4±2.1)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A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52±1.81)d、(13.27±3.01)周,B组分别为(9.61±1.99)d、(14.83±3.0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BGP、OPG、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个月BGP、OPG水平分别为(7.10±0.58)ng/ml、(173.67±9.12)pg/ml,高于B组的(6.63±0.62)ng/ml、(152.80±9.23)pg/ml,而A组的CTX水平(224.52±12.67)μg/ml,低于B组(259.13±13.54)μg/ml(P<0.05)。A组术后未出现桡神经损伤,B组术后4例出现桡神经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5)。结论:相较于外侧入路,前侧入路在肱骨干中段骨折微创MIPO术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可改善骨代谢活性,降低桡神经损伤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骶骨翼髂骨(SAI)螺钉与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Denis Ⅱ、Ⅲ型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同一术者采用SAI螺钉或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的48例Denis Ⅱ、Ⅲ型骶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按内固定不同分为两组,采用SAI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22例(SAI螺钉组),男14例,女8例;年龄为(32.55±15.06)岁(13~72岁);Denis Ⅱ型21例,Denis Ⅲ型1例。采用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26例(髂骨螺钉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为(37.35±12.08)岁(13~51岁);Denis Ⅱ型24例,Denis Ⅲ型2例。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再手术发生率、住院时间、Matta复位质量评分系统、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SAI螺钉组和髂骨螺钉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7.23±23.61) min、(122.12±33.54)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0.45±213.64) mL、(534.62±231.42) m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73,P=0.569;t=1.918,P=0.061)。SAI螺钉组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为0(0/22),显著低于髂骨螺钉组的23.08%(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SAI螺钉组与髂骨螺钉组复位质量、功能结果、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I螺钉组1例术后出现螺钉穿出髂骨外板,髂骨螺钉组3例术后出现臀部疼痛。结论 SAI螺钉三角固定和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治疗Denis Ⅱ、Ⅲ型骶骨骨折均能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但SAI螺钉三角固定的螺钉突出及手术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AO重建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9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16周骨折全部愈合.采用Aitken-Rorabeck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72.6%.伤后9周出现异位骨化1例.结论:肱骨髁间骨折手术前积极止血及消除肌肉水肿,手术解剖复位,手术中严密止血,关节囊重建,术后双重引流,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将对肱骨髁间骨折愈后疗效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4例。骨折按AO/OTA分型:C1型10例(22.7%),C2型18例(40.9%),C3型16例(36.4%)。术后随访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44例中39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6个月(13.0~31.0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7周(12.0~21.0周)。术后12.0个月Mayo评分平均为82.4分(45.0~100.0分)。结论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能对骨折进行有效固定,保证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LCP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AO分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LCP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3 d开始保护性功能锻炼。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及X线片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43个月,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活动度:屈伸87°±3°,屈曲114°±4°,伸直27°±6°,旋前65°±4°,旋后67°±5°。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55~100(87±4)分,优13例,良3例,可4例,差1例。术后并发症:4例出现暂时性尺神经麻痹,1例关节僵硬,1例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结论切开复位LCP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能提供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韩志强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072-1075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双解剖锁定板治疗C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对15例采用切开复位双解剖锁定板治疗的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4~67岁,平均40.8岁。致伤原因为跌伤9例,交通事故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合并尺神经损伤1例。左侧9例,右侧6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按AO/ASIF分类,C1型3例,C2型8例,C3型4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肱三头肌舌形肌瓣入路双解剖锁定板固定,同组医生手术,术后早期活动,定期复查。术后2周、6周、10周、14周、22周按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术后肘关节功能。术后1年、4年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19.4个月。术后22周Cassebaum评分,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86%。Mayo评分为60~100分,均分90.8分,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切开复位双解剖锁定板治疗C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综合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综合疗法对预防肘部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收集肘部骨折经手术内固定患者60例,分为2组。一组30例应用综合疗法,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3~63岁,平均(43.53±7.74)岁;两部位以上骨折15例(髁间合并鹰嘴及或尺骨冠状突骨折8例,内外肱骨髁合并桡骨小头骨折3例,鹰嘴合并冠状突骨折3例,鹰嘴合并桡骨小头骨折1例),一处骨折15例(肱骨内或外髁骨折8例,尺骨鹰嘴或冠状突骨折6例,桡骨小头骨折1例)。另一组30例按以往程序治疗,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4~67岁,平均(46.13±6.22)岁;两部位以上骨折15例(髁间合并鹰嘴及或冠状突骨折7例,内外髁合并桡骨小头骨折2例,鹰嘴合并冠状突骨折5例,髁间合并桡骨小头骨折1例),一处骨折15例(肱骨内或外髁骨折6例,尺骨鹰嘴或冠状突骨折8例,桡骨小头骨折1例)。两组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进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包括肘关节活动度),以及安全性评定(X线复查包括骨折移位、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等方面)。随机选取2002年至2006年30例肘部骨折经手术内固定的病例作为历史对照,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7~62岁,平均(47.17±7.83)岁;两部位以上骨折15例(髁间合并鹰嘴及或冠状突骨折7例,内外髁合并桡骨小头骨折1例,鹰嘴合并冠状突骨折6例,冠状突合并桡骨小头骨折1例),一处骨折15例(肱骨内或外髁骨折9例,尺骨鹰嘴或冠状突骨折5例,桡骨小头骨折1例),这组回顾性进行术后6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与以往程序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Mayo评分综合疗法组的(91.00±7.81)分,优于以往程序组的(76.83±10.71)分和历史对照组的(73.17±11.99)分(F=24.98,P〈0.05)。其中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综合疗法组的(102.40±9.16)°,优于以往程序组的(83.57±6.21)°(t=9.325,P〈0.05)。综合疗法组经每次X线复查未发现内固定失效松脱、明显的骨折移位、异位骨化等现象。以往程序组Mayo评分(76.83±10.71)分与历史对照组的(73.17±11.99)分无明显差异(LSD两两比较,P=0.172〉0.05)。结论:综合疗法分阶段不同治疗方法组合由不同主体实施来预防肘部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是一种有效、安全和必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重建钢板固定和尺神经前置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目的评价AO重建钢板固定及常规尺神经前置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1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68例,随访资料完整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1岁。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36例。43例肱骨髁间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14例,C2型18例,C3型11例。行切开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并常规行尺神经前置。取肘后正中切口,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32例,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6例,合并鹰嘴骨折经骨折端进入5例。术后早期行肘关节CPM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2~37个月,平均17.7个月。术后12~18周,骨折全部愈合。采用Aitken-Rorabeck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33例,良4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6.1%。6例尺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无一例发生迟发性神经麻痹。伤后4周出现异位骨化2例;肘内翻3°1例,但不影响肘关节的功能;切口感染3例。肘关节功能受限2例,其中1例伸屈为43°,另1例为62°。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及早解剖复位,尺神经前置能减少尺神经麻痹的发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杨勇  黄品强  方俊武 《中国骨伤》2009,22(5):335-336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62岁,平均42.3岁。按AO/ASIF分类:C2型17例,C3型13例。21例内外侧均采用重建钢板,9例外侧采用重建钢板,内侧采用1/3管形钢板。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无骨不连、骨化性肌炎、迟发性尺神经受压、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按Aitken—Rorabeck标准评分系统对其肘关节功能评定,优16例,良10例,可2例,差2例。结论:手术解剖复位重建肘关节稳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练,是肘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经尺骨鹰嘴截骨是治疗肱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较好入路。  相似文献   

18.
肱骨髁间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2年1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术后不愈合经再手术后治愈的2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1~86岁,平均46.6岁;左侧15例,右侧11例.原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3例,C2型14例,C3型9例;开放性骨折10例.此次治疗除4例行全肘关节置换术外,其余22例采用重新内固定+自体骨植骨,其中4例患者发生再次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经二次手术治愈.总结并分析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 26例患者最终治疗前共进行30次手术(其中有4例患者进行了 2次手术),其中不稳定固定28次,术后行石膏外固定16例,有明显骨缺损21例.本组患者平均随访11.4个月(4~41个月).4例行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肘关节平均屈曲112°(90°~130°),伸直18°(0~35°);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平均85分(80~90分).其余22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此22例患者术前肘关节平均屈伸55.0°±9.0°(40°~80°),MEPS评分(47.3±7.8)分(35~60分),其中可4例,差18例;术后平均屈伸66.8°±10.5°(50°~90°),MEPS评分(81.4±11.1)分(65~100分),其中优7例,良9例,可6例;术后与术前肘关节平均屈伸和MEP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的固定、石膏外固定所致肘关节僵硬、明显骨缺损是肱骨髁间骨折术后不愈合的最主要原因.双接骨板垂直固定或平行固定是更加稳定的固定,结合结构性植骨,可使骨折获得愈合,但最终的肘关节屈伸范围仍较差.  相似文献   

19.
AO技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AO技术结合CPM功能锻炼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效果。方法:15例肱骨髁间骨折按AO/ASIF分类,C13例、C27例、C35例,均采用经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髁间用螺丝钉固定,肱骨远端内外侧骨柱用双钢板固定,一块重建钢板,一块1/3管型钢板,术后早期CPM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18年,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2例并发尺神经炎,无切口感染、肘内翻畸形及骨化性肌炎发生,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结论:AO技术结合术后早期CPM功能锻炼对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极其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肘内外侧联合入路和肘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12年10月至2016年5月,对18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12例,女6例;年龄4~56岁,平均33.5岁。按AO分型:C1型3例,C2型8例,C3型7例。8例行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10例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所有患者术前排除神经、血管损伤。结果:1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现异位骨化。按改良的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4例,良3例,可1例。结论: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力求解剖复位、坚强固定,配合早期功能锻炼是肱骨髁间骨折手术取得成功、最终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