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MRI及X线研究腰椎退行性滑脱(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LDS)患者椎间盘及椎旁肌肉含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腰椎MRI和X线检查诊断为LDS患者72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7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高度改变及椎旁肌含量变化情况,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LDS的独立诱发因素。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更大,前椎间盘高度下降显著,多裂肌萎缩而竖脊肌肥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椎间盘高度下降、多裂肌萎缩是LDS的独立诱发因素(P<0.05),而竖脊肌肥厚是独立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椎间盘退变、前椎间盘高度下降、多裂肌的萎缩是导致LDS的原因;竖脊肌肥厚可能是一种补偿机制,以补偿腰椎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11年9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采用椎间盘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疾病的24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8~3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210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1d,术中出血量平均208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VAS评分术前为(6.7±1.1)分,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3±0.7)分、(2.2±0.6)和(1.4±0.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ODI评分术前为(39.5±2.4)分,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5±3.2)分、(13.1±2.3)分和(10.1±1.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100%。结论椎间盘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组织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远期疗效观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罗栩伟 《西部医学》2010,22(8):1529-1531
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突出症、椎体不稳和椎管狭窄等。主要生物化学改变为基质降解、水分丢失、细胞衰老凋亡、加速退变的细胞因子出现等。体内外研究证实早期的基因治疗为延缓、阻止甚至逆转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了可能,其中选择有效的目的基因和合适的载体是其关键。基因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克服了直接注射活性细胞因子短期生物学调节作用的缺点,然而在基因长期持续有效表达及其安全性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腰椎退行性变260例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资料调查,我国到2020年每4个人就有一位老年人,老龄问题将会在未来社会更加突出。腰椎退行性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现就我院2002~2003年260例门诊病人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结合临床、X线平片加以分析,以提高对腰椎退行性变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及如何减缓“衰老”的速度,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间脊柱融合术对下腰椎退变性腰椎间盘病变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2002年7月-2006年6月下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病例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43—59岁,平均55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3.5年。病变节段:单节段24例(L4,5节段14例,L5/S1节段10例);双节段12例(L4,5与L5/S1);所有患者均采用椎间脊柱融合术手术治疗。结果 36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23个月,植骨愈合时间3~10个月,平均6个月。伴有神经根性症状的患者,术后第一天即出现根性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天根性症状基本缓解。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转变为阴性。下腰痛症状卧床休息1个月后出现明显好转,但随着下床活动后其症状常有反复,80%患者3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20%患者术后半年症状基本缓减。术后1例单纯髂骨植骨前路脊柱融合术患者1个月后复查X线片示髂骨块向前滑脱约5mm,经卧床休息3个月达到植骨融合,余35例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下腰椎退变性腰椎间盘病变应用椎间脊柱融合术,同时采用内同定,植骨融合率高、椎间隙稳定,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腰椎生物力学失衡与椎问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并建立了大白兔腰椎的生物力学失衡的实验模型后,处死实验动物,暴露出相应椎间隙,切下L3、L4、L5椎问盘,分别进行腰椎阍盘组织形态学观察、炎性介质测定、胶原酶活性测定.结果:静力失衡组和动力失衡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动静力失衡组椎问盘炎性介质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动力失衡或静力失衡组;动静力模型组椎问盘胶原酶活性较动力组和静力组均高.结论:腰椎生物力学失衡导致腰椎间盘退变,故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疾病的关键在于恢复患者腰椎的动力平衡,代偿其静力平衡.重建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系统.是防治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疾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CT在诊断腰椎退行性变上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CT组和DT组,分别采用CT和DR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经不同诊断方式诊断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并就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腰椎退行性变主要有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小关节增生、椎管狭窄等。CT组中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小关节增生、椎管狭窄所占比例分别为62.82%、52.56%、39.74%、35.90%;DR组则分别为59.72%、52.78%、40.28%、31.94%。诊断准确程度上,CT组的确诊率为98.72%,明显高于DR组(86.11%),而CT组的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0.00%,1.28%)均低于DR组(5.56%,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在诊断腰椎退行性变上更加清晰准确,诊断效果优于优于DR诊断,能够为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8.
临床应用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用于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8月起,对9例单节或多节颈椎间盘病变为主的退行性变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随访6个月~14个月。术后首先对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其次随访中对患者颈椎的生理弯曲、人工颈椎关节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了解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术后影像学随访与术前比较生理弯曲排列满意,原有病变形成的后凸生理弯曲消失,均获得满意纠正,人工间盘与上下终板间紧密贴合,无透光区、无位移,随访中无失稳及脱位发生。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手术操作简单,出血量少,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良好,在减压的同时重建了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并且更重要的是恢复了椎间关节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一种新的大鼠尾椎椎间盘退变模型并在磁共振成像(MRI)下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取20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手术方法以尾椎C5和C6椎体为中心,分别钻入两枚交叉克氏针,以定制碳纤维环固定于交叉克氏针上,通过碳纤维棒的弹簧加压。对照组手术方法同前,区别在于通过碳纤维棒的弹簧不加压。于术后2个月行MRI检查。结果实验组加压椎体间椎间盘变小,椎体弯曲。对照组T2信号值仅轻度改变,而实验组T2信号值明显降低[(502.89±12.93)比(334.57±27.09),t=9.712,P<0.05]。结论椎体加压模型可成功复制静态压力所致椎间盘退变,为深入研究椎间盘退变分子机制及力学信号传导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皮穿刺兔腰椎终板椎体侧,注射平阳霉素对腰椎终板及椎间盘的影响&#65377;【方法】 选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兔设第5腰椎(L5)为实验组&#65380;第4腰椎(L4)为对照组&#65377;穿刺腰椎终板椎体侧,L5注射平阳霉素(2 mg/mL) 1 mL,L4注射生理盐水1 mL&#65377;术后第1&#65380;2&#65380;3&#65380;4&#65380;5周及3月随机选取6只行MRI检查,并取病理送检&#65377;测量对比第4周实验组MRI与病理切片的椎体病变面积&#65377;【结果】 对照组MRI和病理学检查均无特异性变化,实验组MRI及病理第1 ~ 2周变化不明显,第3周MRI出现FST1WI低信号,T2WI及FST2WI呈稍高信号,第4周信号变化更明显;第3 ~ 4周病理终板椎体侧骨结构紊乱,软骨终板细胞减少&#65380;结构紊乱,纤维环及髓核无明显变化;第5周出现软骨终板和椎间盘退变表现,第3月退变表现更加明显&#65377;实验组第4周MRI与病理切片病变区面积有明显正相关性(r = 0.965,P < 0.001)&#65377; 【结论】 采用经皮穿刺兔腰椎终板椎体侧注射平阳霉素的方法可诱发腰椎终板及椎间盘退变&#6537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IDEAL和T2mapping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有腰椎间盘退变症状的患者30例,分别进行腰椎矢状位T2 IDEAL成像、矢状位T1Flair加权成像、横轴位椎间盘T2FSE成像及矢状位T2mapping成像。在矢状位IDEAL水相位图像上,参考Pfirrmann分级方法,把L2-L3、L3-L4、L4-L5、L5-S1椎间盘进行分级,然后在正中矢状位T2 mapping图像上选择感兴趣区(ROI),测量椎间盘中髓核(NP)的T2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椎间盘退变分级与T2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一共测量120个椎间盘T2值,随着分级的增加,L2-S1椎间盘NP的T2值减小,Ⅳ级与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EAL和T2 mapping成像结合起来分析,定性定量的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在椎间盘退变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的T2和T2*值与退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明确T2和T2*值是否可以作为影像学生物标记定量评价IVD退变。方法 2015年3月-2015年6月间,对66例下腰痛患者采用3.0T MRI行腰椎常规结构成像和定量成像(T2和T2*mapping)。Pfirrmann分级由两位放射诊断医生依据矢状位T2WI通过协商进行。在正中矢状位的T2 map和T2*map上由一位放射诊断医生手工绘制感兴趣区尽可能包括髓核和内层纤维环测量IVD的T2和T2*值。采用Pearson相关比较IVD的T2和T2*值与Pfirrmann分级相关性,并对相邻的Pfirrmann分级的T2和T2*值比较。结果 IVD的T2和T2*值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2和-0.354,P值均小于0.001。PfirrmannⅠ级到Ⅲ级T2和T2*值显著降低,Ⅲ级到Ⅴ级下降变缓。除Ⅳ级与Ⅴ级IVD的T2和T2*值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相邻的Pfirrmann分级IVD的T2和T2*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VD的T2和T2*值具有作为影像学生物标记定量评价IVD的退变潜在可能性,有助于IVD退变的早期诊断和客观评价退变程度。晚期IVD退变T2和T2*值下降变缓,以形态学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13.
退变前后兔腰椎间盘细胞凋亡及蛋白多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细胞凋亡及蛋白多糖在兔腰椎间盘退变前后的改变。方法:建立动静力失衡性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用Tunel法和Bitter法检测造模5月后椎间盘细胞凋亡程度及蛋白多糖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退变椎间盘细胞凋亡数目增多及蛋白多糖含量的减少可能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疗效差的原因分析。[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176例病人中的27例疗效欠佳原因分析。[结果]引起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对合并椎管狭窄或神经根管狭窄认识不足,椎板或关节突切除太多造成脊柱不稳及定位错误等。[结论]充分利用CT、MRI和椎管造影,腰椎片等明确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1例成年人肝豆状核变性(HLD)的颅脑MR表现,以提高对HLD成年期的认识。方法 21例HLD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其中3例作MRI增强检查。结果颅脑MRI检查21例中,20例有异常发现。累及豆状核(壳核及苍白球)20例,丘脑15例,中脑10例,额顶叶10例,桥脑7例,尾状核3例,胼胝体压部2例,小脑齿状核1例。20例合并脑萎缩;3例MRI增强检查中,2例未见异常强化,1例额叶病灶呈轻度脑回样强化。本组21例中,2例额叶病灶及1例小脑齿状核病灶稍不对称,其余病灶均呈两侧对称性分布。结论成年人HLD颅脑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即对称性的双侧豆状核、丘脑异常信号,可同时累及额顶叶白质,多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雌激素在SD大鼠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30只8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平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通过切除双侧卵巢和颈后肌肉创建雌激素缺乏大鼠颈椎动静失衡模型,实验组补充外源性雌激素。造模后3月通过观察颈椎间盘形态、细胞凋亡率及测量蛋白多糖含量来比较3组之间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形态学观察比较实验组椎间盘退变程度重于对照组而轻于模型组;椎间盘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3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蛋白多糖含量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3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雌激素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具有抑制作用,能够延缓椎间盘的退变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前椎缘骨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丰县人民医院影像科2013年5月-2015年6月诊断的12例腰椎前椎缘骨影像学表现。8例由CT诊断,2例由MRI诊断,2例由CT与MRI共同诊断。结果病变位于腰椎椎体前上缘11例,前下缘1例,其中位于L4椎体6例,L5椎体4例,L3椎体1例,同时位于L4及L5椎体1例。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前缘骨质局部缺如,缺损区内见软组织密度或信号灶,病灶超出相邻椎体前缘连线,椎间盘前纤维环前凸,前纵韧带明显受压前凸。结论腰椎前椎缘骨主要发生于L4、L5椎体前上缘,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行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9年7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0例.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160例患者,疗效优:85例,良:47例,优良率为82.5%,无效率为17.5%,VAS评分改善率75.8%,5例术后1天出现头痛,占3.1%.结论:经皮椎间盘内臭氧注射行髓核消融术可缓解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是一种操作方法简便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卢照应  叶君健 《医学综述》2007,13(2):131-133
椎间盘退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生物力学研究在探讨椎间盘退变发生及发展相关问题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实验力学研究缺陷多,限制了研究的进展。本文拟介绍一种新型的力学分析技术——有限元法及其模型在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