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熊逸凡  赵东宝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645-1647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的尿酸盐过度沉积导致的炎性关节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升高,如何进行相应的急性发作期控制和慢病管理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至今,国内外相继推出多部相关指南,其中,2016年美国医师协会(ACP)推出《美国医师协会临床实践指南:急性和复发性痛风管理》指南较有权威性,主要分为急性痛风发作的管理和降尿酸治疗的管理方面。本文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选择近期推出的国内外痛风指南〔2016年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EULAR)痛风指南、2017年英国风湿病学会(BSR)痛风指南和2016年中国痛风指南〕进行比较,并就不同点探讨了深层原因,值得我国广大基层医生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敏  孟娟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5):3148-3153
近年来,国内外痛风治疗指南不断更新,使痛风诊治逐渐变得规范。随着《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的公布,一些模糊的概念越来越清晰。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科医生在痛风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全科医生的角度论述《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并与我国最新版痛风治疗指南进行对比,为全科医生诊治痛风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艳斌  谢雯 《中级医刊》2014,(12):104-107
近年来,关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迅速,2009年欧洲肝病学会( EASL)发布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治指南,同年美国肝病学会( AASLD )发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疗指南,2010年AASLD发布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治指南,2011年英国胃肠病学会发布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治指南,同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发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针对我国具体国情,2009年曾经组织国内相关专业部分专家编写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治专家共识。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2013年再次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形成了2013版新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专家共识。在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个人经验,对该共识进行简单解读。  相似文献   

4.
曹雯  陈国芳  刘超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3920-3923
随着对痛风研究的不断深入,2016—2017年发布了《英国风湿病学会(BSR)痛风管理指南》和《美国临床医师协会(ACP)临床实践指南:急性和复发性痛风管理》,包括对痛风的诊断、启动治疗的时机、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关于痛风诊断基因层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新的基因位点被发现;超声诊断对临床诊断痛风有一定的价值;降尿酸药物Lesinurad和Arhalofenate可以被用于治疗痛风。本文通过对指南进行解读,对痛风诊断和药物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痛风治疗方法和药物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生率逐年升高。2009年3月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联合国际心肺移植学会发布了《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更新》,对2005年版的部分诊疗建议进行了调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李为民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对该指南进行了精彩解读。  相似文献   

6.
2022年5月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日本呼吸学会(JRS)、拉丁美洲胸科协会(ALAT)四大学会联合发表成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更新)和进行性肺纤维化(PPF)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对2018版ATS、ERS、JRSALAT发布的IPF临床实践指南进行部分更新,并提出了PPF的定义。在2022版成人IPF和PPF临床实践指南发布近1周年之际,该文重新审视并解读指南变更对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研究及实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未来IPF、PPF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及热点。  相似文献   

7.
陈娟  尹学红  孟庆华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3):2863-2871
本文结合2018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发布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中关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诊疗,引发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诊疗环节中社区管理的讨论,以期全科医生在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提高该类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等。  相似文献   

8.
《河南医学研究》2005,14(2):184-184
2005年3月22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首部欧洲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指南(www.escardio.org)。欧洲指南的要点之一是,如果附近没有导管室,心肌梗死患者胸痛发作最初3h内可接受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最好在90min内进行。然而,即使溶栓十分成功,溶栓治疗也不应被视为最终治疗,如果可行的话,溶栓后应进行有创的诊断和治疗。溶栓后病人可能感觉很好,但有证据表明他/她仍应接受心导管检查,最好是在溶栓成功后24h内进行。由于美国和欧洲的基础设施不同,对于到达导管室时间和距离这些问题,欧洲指南和美国指南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美国内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2011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诊疗指南是在该学会2007年指南基础上,由美国胸科医师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2011-09-29,《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和《循环》(Ciculation)在线发表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发布的更新版外周动脉疾病(PAD)治疗指南,是继欧洲心脏病学会(ESC)8月颁布PAD诊治指南后,该领域又一看点,指南更新点如下。  相似文献   

11.
邱嘉裕  徐珺  潘晓林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6):4549-4554
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不断更新,UGIB患者的管理逐渐规范,但在临床处理过程中仍有难点尚待解决。2021年5月美国胃肠病学会在2012年《溃疡出血患者管理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针对溃疡引起的UGIB患者的初始管理、内镜评估时间、内镜治疗方式和内镜治疗后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新的临床指导建议。本文对2021年指南的主要内容及重点更新内容进行解读,并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进行对比,以期为临床治疗UGIB提供诊疗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秀芳  刘丽  周郁秋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5):1916-1920
背景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可以并发肾、心脑血管等多器官疾病,目前痛风发病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已经得到揭示,但鲜有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全面评估痛风患者的疾病认知和健康素养状态。目的 探讨东北地区中青年痛风患者的健康素养,并了解痛风患者的一般感知能力及知识需求状况,为增强我国痛风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改善其自身管理能力、提高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招募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大庆油田总医院、大庆市人民医院、大庆市第五医院3家医院确诊为痛风的中青年患者,信息饱和后停止招募,共招募13例患者。采用非结构式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资料进行收集,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如下主题:痛风患者的疾病感知能力〔包括对痛风的认知及知晓情况较差;严重的疼痛可影响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感知导致疾病发作或加重的原因为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就诊状况及行为(包括首次发病对疾病认识缺乏;就医体验不良)、痛风药物管理计划(包括药物选择依从性低、治疗方案的知晓及应对差)、痛风非药物管理计划(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社会资源互动、疾病信息挖掘)。结论 东北地区中青年痛风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对疾病相关信息获取途径单一,对疾病和治疗判断片面,因此不能有效进行疾病管理,阻碍医疗决策制定。提示根据需求状况、针对具体薄弱环节提升痛风患者的健康素养、提高知识水平对改善患者健康结局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姜文才  李雁卓  李佳  徐琳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8):2355-2358
痛风性关节炎易复发,其典型特征是累及关节和邻近组织的尿酸盐沉积,痛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肥胖、慢性肾脏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近年来,不断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勃起功能障碍(ED)是痛风的并发症之一。然而我国对ED是否是痛风的并发症存在争议,加上国民性观念保守,使得痛风并发ED缺乏重视。本文报道1例痛风性关节炎并发ED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痛风与ED的相关关系、潜在机制以及诊治方向,为全科医生提供警示和参考,以期在今后的防治过程中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及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EULAR)发布的新的痛风分类标准和既往临床常用痛风分类标准在中国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并对比其在不同病程患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因足踝关节炎(除外多关节炎或合并腰痛患者)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疑诊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已行关节腔/软组织结节穿刺明确诊断痛风或焦磷酸盐沉积症的患者,既往已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经随访1年、经2名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最终诊断定义为痛风的判定标准:关节疼痛或肿痛症状自首次发作病程未超过2年者定义为早期痛风,病程2年以上者定义为长病程痛风。2015年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又被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仅包括临床指标,不包括影像学检查,在此简称“标准临床版(临床参数)”;另一种则包括所有临床以及滑液检验、单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检验、影像学指标,在此简称“标准完整版(含影像学、MSU检测)”。结果: 共284例患者入组,219例诊断为痛风,65例最终诊断为非痛风导致的关节炎。2015年标准完整版(含影像学、MSU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13%和95.38%。2015年标准完整版(含影像学、MSU检测)、2015年标准临床版(临床参数)、2010年荷兰标准、197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ARA)分类标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82、0.983、0.963、0.928;在94例早期痛风患者中,各标准的AUC分别为0.973、0.968、0.916、0.910;在长病程痛风患者中,各标准的AUC分别为0.987、0.991、0.982、0.936。以1977年ARA分类标准为参考标准,在病程≤2年的痛风患者中,2015年标准完整版(含影像学、MSU检测)、2015年标准临床版(临床参数)、2010年荷兰标准诊断敏感性的比值比(odd ratio, OR)分别为1.562 (1.003~2.435)、1.500 (1.001~2.346)和1.812 (1.177~2.791),在长病程痛风患者中,OR值分别为1.702 (1.300~2.229)、1.607 (1.224~2.110)、1.821 (1.396~2.377)。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2015年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对不同病程痛风患者的诊断均优于1977年ARA分类标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2019年2月,加拿大卒中协会更新了第6版卒中患者《最佳实践建议:卒中后抑郁、认知、疲劳》(以下简称《建议》)。在2015年版《建议》的基础上,2019年版《建议》主要对卒中患者的抑郁、认知、疲劳方面的最佳实践建议、筛查和评估、治疗进行了补充与完善。相较于2015年版《建议》中的内容,2019年版《建议》对于证据不足的部分,增加了一个标题为“临床考虑”的新部分,代表基于较弱证据或专家共识的建议。2019年版《建议》表明预防性应用抗抑郁药物对一些卒中患者是有效的,此外还更新了筛查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评估工具及卒中后疲劳管理的相关信息。鉴于国内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卒中后患者抑郁、认知、疲劳方面的指南或共识,故笔者对2019年版《建议》进行解读,旨在为我国医护工作者进行卒中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改善卒中患者的照护结局。  相似文献   

16.
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只要把握好急慢分治和转诊指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是哮喘防治的最佳平台。本建议参考近期国内外相关行业标准、研究数据及管理指南,就儿童哮喘临床诊治策略发表更加具体的认识和解读,并对临床实践提出更具操作性的要求和方案。本建议分为儿童哮喘的早期筛查、儿童哮喘肺功能检查、儿童过敏症状的识别和过敏原检查、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哮喘治疗策略、儿童哮喘维持期治疗推荐方案和双向转诊标准及流程7个部分,围绕儿童哮喘的治疗目标,对诊疗过程进行梳理,重点掌握各项“关键点”,尤其是按照“治疗时间轴”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在上海市已进入第二周期的建设。在该周期,新版指南相继发布,基层版指南、指导原则、规范化管理方案也相继发布,为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实践提供了丰富证据。然而,从指南到实践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空间及功能定位的诸多限制,如何从“指南的逻辑正确”下沉并转化为“实践的操作正确”,还需要根据指南证据、结合社区实情进行科学开发。目的 基于前期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开发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近期发布的临床实践循证证据,开展第二期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开发,以期为同行开展相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第二期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的开发包括开发前筹备阶段、开发阶段、信息化实现阶段、下线使用前验收阶段。其中,前两阶段于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完成。开发前筹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回顾法和2轮小组讨论法,最终梳理出更新版国内、外骨质疏松防治循证依据,制定出路径开发项目管理方案;开发阶段,以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期开发的第一版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3轮专家咨询、2轮小组讨论,开发出指导社区实践的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第二版)。结果 开发前筹备阶段形成的文献库,较之前更新了7项国内指南和5项国外指南。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的开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管理和执行代表、综合医院骨科专家、信息公司共同参与,并借助第三方医疗卫生咨询公司进行数据回收、分析和翻译。最终形成的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第二版),详细呈现了社区人群的筛查诊断逻辑、与综合医院的转诊逻辑、保证居民不脱落的跟踪随访逻辑。结论 从指南到实践,需要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公司、第三方沟通协调和翻译者的分工协作。本研究围绕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的探索过程可为同行开展新业务探索提供参考,研究所开发的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第二版)为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实践的落地奠定了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