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升全科医生诊疗能力的重要途径,其设计必须满足全科医生诊疗需求及适应不同全科医生技能水平。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成绩与培训需求的因素,为组织适合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0-12月参加上海市全科医生基层常见病诊疗知识在线继续教育培训的全科医生基本情况、培训成绩、培训内容需求评价、培训内容满意度与培训形式需求评价数据。分析全科医生培训成绩在连续培训时间、城郊区、不同职称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培训内容需求在城郊区、职称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培训内容满意度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结果 完成培训的全科医生3 344例,培训平均成绩为(4.80±2.67)分。连续参加2018、2019年两年培训的全科医生在2019年的成绩〔(5.09±2.60)分〕高于只参加2019年培训的全科医生〔(4.15±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郊区全科医生成绩〔(4.97±2.68)分〕高于城区全科医生〔(4.30±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职称全科医生成绩〔(3.77±2.73)分〕低于初级职称〔(4.82±2.65)分〕、中级职称〔(4.85±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郊区全科医生对指导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自我健康管理技能与脑卒中家庭康复的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及“急诊急救”“妇产科儿科”及“冠心病防治”方面的培训需求更高,而城区全科医生对“影像学与心电图”培训需求更高(P<0.05)。与无职称全科医生相比,初级职称全科医生对“影像学与心电图”方面的培训需求更高(P<0.008),中级职称全科医生对“急诊急救”培训需求更高(P<0.008);无职称全科医生对“营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培训需求高于初、中、高级职称全科医生(P<0.008)。全科医生对本次培训内容满意度为92.54%(844/912),培训内容满意度与培训成绩呈正相关(r=0.098,P<0.05),92.16%(762/1 198)希望接受“手机客户端线上培训。结论 比较而言,连续性定期性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效果更佳,城郊区、不同职称全科医生培训内容需求存在差异。建议组织具有连续性、定期性计划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调整培训难度、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地区、职称全科医生的需求;选择熟悉基层卫生工作的师资科学制定适合基层工作需求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加强手机客户端这一便捷培训形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 郑州市于2008年提出的“片医负责制”初步构建了多区域、深层次、广覆盖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但相关研究表明存在社区间发展不均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不断推进,签约居民的满意度及对服务的利用情况还需进一步调查和分析。目的 探讨郑州市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二阶段抽样法,于2018年9-10月选取郑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的家庭医生签约居民1 000例为研究对象,在扩展型欧洲满意度量表(EUROPEP量表)的基础上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面对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签约居民的基本情况,签约居民对10项基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情况及满意度,签约后居民在社区医疗支出、健康素养、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次数的变化情况,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结果 签约居民对10项基本服务的满意度处于一般以上水平,其中利用较多的服务为基本医疗服务〔(10.16±0.33)次〕、公共卫生服务〔(8.51±0.27)次〕,利用较少的服务为优先转诊服务〔(3.40±0.13)次〕、长期处方服务〔(2.57±0.08)次〕;多数签约居民认为签约后社区医疗支出没有变化(57.9%)、健康素养提升(71.7%)、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次数增加(53.3%);EUROPEP量表30个条目中,“认真耐心地倾听您对病情的诉说(37.6%)”“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36.6%)”“给您提供预防疾病的相关服务(35.7%)”等有关医患沟通和预防保健维度的“非常满意”应答率较高,而“能够得到其他员工(如护士、药剂师)的帮助(15.1%)”“全面地给您提供诊断和治疗(12.2%)”“在候诊室里等待看病的时间(8.4%)”等有关服务组织、技术支撑维度的“非常满意”应答率较低。学历是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患慢性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区域医疗联合体的签约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得分较高(P<0.05)。结论 郑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在落实基本医疗,能够增强居民预防保健意识、促进医患有效交流,但服务组织还不够完善,应进一步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协调合作,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相似文献   

3.
叶霞  鞠梅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5):4470-4476
背景 老年患者身体功能衰退及老年疾病特点导致的超长时间住院对三级医疗机构的急症病床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在目前医疗资源紧缺的环境下,研究老年患者超长时间住院的特征,对促进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老年人对医疗服务满意度有重要意义。目的 对超长时间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其特征及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为制定缩短老年患者住院时间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病例的方法,选取四川省崇州市人民医院2016-2018年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共计686例的病案首页信息,分析超长时间住院老年患者的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超长时间住院老年患者住院时间的因素。结果 686例超长时间住院老年患者占全院同期出院患者0.66%(686/104 068),总住院时间为32 982 d,占全院总住院时间的3.74%(32 982/881 872)。住院时间以31~39 d为主〔343例(50.0%)〕,主要分布在康复科〔293例(42.7%)〕,所患疾病首位为循环系统疾病〔247例(36.0%)〕,合并症个数平均为(7.7±3.4)个,合并症累及系统个数平均为(4.5±1.7)个,改良老年疾病累计评分表(MCIRS-G)评分平均为(24.8±4.0)分,慢病患病率为95.6%(656/686),慢病数目平均(5.4±2.9)个,慢病首位为高血压〔515例(75.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5.057)、抢救次数(β=2.675)、是否发生院内感染(β=4.245)和MCIRS-G评分(β=5.389)是影响住院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 影响老年患者超长住院时间的因素有:年龄、抢救次数、院内感染、共病负担。构建“医养结合”服务照护体系;发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和照护模式;加强老年重点病种管理;重视老年医学学科的发展,提高医院老年疾病诊治能力可缩短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4.
王卓  叶彤  刘慧慧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6):2080-2084
背景 运动锻炼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国关于糖尿病患者运动锻炼状况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锻炼状况的调查。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锻炼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6-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在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锻炼评估量表”两部分。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4份(97.4%)。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运动锻炼得分为(116.70±8.24)分,运动知识、运动意愿、运动行为、社会支持、专业支持5个维度条目水平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12±0.35)、(3.44±0.38)、(2.93±0.70)、(2.89±0.71)、(2.59±0.67)分。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主要生活来源、子女数量、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是否发生过低血糖反应、有无骨关节病是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锻炼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锻炼的专业支持和社会支持不佳,生活状况和患病状况均会影响其运动锻炼情况。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及社会各界应加强运动锻炼在糖尿病防控方面的重视程度,针对不同的个体开展针对性、专业化的健康指导,并给予其相应的帮助与支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蔡毅  崔丹  毛宗福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0):1234-1238
目的 了解三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旨在全面评价三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成效。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法在三明市的1个区、2个县共选取了4家综合医院、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乡镇卫生院),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门诊和住院患者496例为调查对象。于2017年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调查问卷和18条目简明患者满意度问卷进行面对面现场调查。综合医院患者发放问卷386份,回收有效问卷36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9.1%。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一般满意度”“技术服务质量”“医生人际交流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服务经济性”“服务时效性”“服务可及性与便利性”7个维度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医院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这里设备齐全,能给我提供完善的服务”“这里的医生通常会向患者解释清楚做生化检查的原因”2个条目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对其余16个条目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医院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具体维度来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满意度评分最高的维度均为“医生人际交流能力”,分别为(3.97±0.71)、(4.50±0.59)分;满意度评分最低的维度均为“服务经济性”,分别为(3.34±0.71)、(3.87±0.67)分。从具体条目来看,医院患者满意度评分较高的2个条目为“这里的医生对待患者友善礼貌”“这里的医生诊治患者时非常仔细”,分别为(4.16±0.80)、(4.11±0.73)分;满意度评分较低的2个条目为“我确信经济因素不会妨碍我到这里就医”“我在这里需要紧急医疗服务时,等候时间太长”,分别为(3.33±0.96)、(3.34±0.94)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满意度评分较高的2个条目为“这里的医生对待患者友善礼貌”“我想看这里的任何医生都很方便”,分别为(4.62±0.68)、(4.49±0.68)分;满意度评分较低的2个条目分别为“我确信经济因素不会妨碍我到这里就医”“这里设备齐全,能给我提供完善的服务”,分别为(3.74±0.99)、(3.77±0.92)分。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总体高于医院患者,患者对三明市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最高,对服务经济性满意度最低,整体满意度有待继续提高,尤其需要关注医疗卫生服务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团队管理模式,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实施团队管理前)在上海市同仁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和血管外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 850例,及2014年1-12月(实施团队管理后)在上海市同仁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和血管外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 182例。建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团队管理工作组和流程。比较实施团队管理前后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的筛查率,糖尿病性LEAD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糖尿病性LEAD患者血糖、血脂、血压达标率及医疗费用支出、门诊便利性、住院便利性满意度和下肢动脉病变知晓评分。结果 实施团队管理后糖尿病性LEAD筛查率高于实施前〔6.88%(212/3 182)比4.49%(128/2 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团队管理前后糖尿病性LEAD住院患者分别为182、206例,实施团队管理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0.8±1.2)d比(13.8±1.5)d〕、平均住院费用〔(21 434±2 245)元比(26 878±3 212)元〕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团队管理前后糖尿病性LEAD患者分别为362、446例,实施团队管理后患者血糖〔46.0%(205/446)比33.1%(120/362)〕、血脂〔43.9%(196/446)比31.8%(115/362)〕达标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费用支出〔(67.3±13.3)分比(28.2±3.1)分〕、门诊便利性〔(84.6±9.2)分比(67.1±7.4)分〕、住院便利性〔(71.3±8.8)分比(49.2±5.4)分〕满意度和下肢病变知晓〔(79.2±9.7)分比(54.1±9.5)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团队管理有助于LEAD早期筛查,共同管理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血脂控制;有助于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背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慢性病管理服务已经基本覆盖老龄化人口,研究中青年居民慢性病流行病学趋势及多病共存的现状将为确定下一步慢性病管理服务重点提供依据。目的 了解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多病共存情况,为中青年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某社区医院信息系统(HIS)年龄18~50岁患者的诊疗数据,分析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和多病共存病种组合。结果 34 720例18~50岁中青年患者中,8 922例(25.70%)有1种慢性病,3 134例(9.03%)有2种慢性病,3 484例(10.03%)有≥3种慢性病,6 618例(19.06%)患者存在多病共存。不同性别、年龄、签约与否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多病共存比例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慢性病多病共存比例越高,签约者高于未签约者(P<0.05)。患病率排名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压、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功能性肠疾患、脑血管病。2种疾病组合多是“高血压”“糖尿病”“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的两两组合,3种及以上的病种组合多为“肝胆疾病”与其他疾病的组合。结论 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的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不容忽视,病种组合明显区别于老年人群,呈现中青年特异性,需要社区家庭医生提供针对性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8.
背景 目前我国心肌梗死患者约250万。未来15年内,预计将增加7 500万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在年轻人中呈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重返工作是疾病康复的衡量指标之一,但重返工作后心肌梗死患者在疾病管理、预防及工作相关的需求并未满足,患者应对能力较差,身心问题仍然存在。目的 了解重返工作后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6-10月对郑州市某三所三级甲等医院心脏科出院后2年内已重返工作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一般资料及健康需求状况,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及活动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心理疏导和工作中的需求。结果 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有效回收率为95.9%。患者健康需求得分为(130.4±8.7)分,疾病相关知识维度得分为(4.1±0.3)分,用药指导维度得分为(3.2±0.6)分,饮食指导维度得分为(3.1±0.7)分,运动及活动指导维度得分为(3.1±0.7)分,生活方式指导维度得分为(3.3±0.7)分,心理疏导维度得分为(3.5±0.6)分,工作中的需求维度得分为(3.8±0.5)分。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重返工作时间、合并疾病数量和安装支架个数者健康需求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β=4.222)、重返工作时间(β=-1.832)、合并疾病数量(β=1.635)、安装支架个数(β=2.573)是影响重返工作心肌梗死患者健康需求的因素(P<0.05)。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经过康复虽已重返工作,在适应疾病后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健康需求程度仍较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开展针对性教育和指导,提高重返工作后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杨朵儿  汤少梁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8):3459-3466
目的 了解川冀甘3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并采用Tobit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5、7、11月,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四川、河北、甘肃3省9家医院共745例慢性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者户口、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婚姻状况、职业、医疗保险类型、经济来源、过去1年体检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采用欧洲五维健康(EQ-5D-5L)量表调查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比较不同特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放问卷745份,回收721份,回收率为96.8%。川冀甘3省慢性病患者健康效用值为(0.75±0.28)。在5个维度按有困难者占比排序为:疼痛或不舒服(72.7%,524/721),焦虑或沮丧(61.6%,444/721),日常活动(39.5%,285/721),行动能力(38.8%,280/721)以及自我照顾(35.4%,255/721)。川冀甘3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日常活动、疼痛或不舒服、焦虑或沮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b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慢性病病种(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及癌症)是3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婚姻状况、经济来源为四川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BMI分类、婚姻状况、职业、医疗保险类型为河北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BMI分类、婚姻状况、职业、医疗保险类型、慢性病病种(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为甘肃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川冀甘3省慢性病患者在“疼痛或不舒服”“焦虑或沮丧”维度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较差。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慢性病病种(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及癌症)是影响3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基层卫生改革创新性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的影响是政策制定、执行和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3年来开展的基层信息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手段等基层卫生改革措施对糖尿病管理效果的影响,为改善基层糖尿病患者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按照立意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8年8-10月在我国东中西部3个省4个地市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在管糖尿病患者658例。调查其社会人口学、健康行为及基层卫生改革措施接受情况,其中基层卫生改革措施指标包括:是否纳入门诊慢性病报销系统、是否签约家庭医生,以及分时段预约就诊、“互联网+”随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远程医疗、电子药盒提醒服务接受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43.9%(289/65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地市、服药依从性、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否接受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能否得到控制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上过学患者的2.531倍〔95%CI(1.147,5.582)〕,昆山市患者血糖控制率是常州市患者的1.822倍〔95%CI(1.049,3.167)〕,按说明服药偶尔漏服、严格按医嘱服药患者血糖控制率分别是从不服药患者的3.363倍〔95%CI(1.314,8.610)〕和3.876倍〔95%CI(1.629,9.220)〕,签约家庭医生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签约患者的2.466倍〔95%CI(1.523,3.991)〕,接受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接受过患者的2.334倍〔95%CI(1.363,3.999)〕。签约家庭医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优于未签约患者,接受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价的比例高于未签约患者(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互联网+”创新性技术应用等基层卫生改革措施已经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初显效果,且二者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基层医务人员主导的信息化手段更易发挥作用,建议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胡文爽  张柠  封国生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6):1982-1988
背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是实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而慢性病管理又是分级诊疗的重点内容和推进突破口,然而我国基层服务能力不足,未能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需求,无法有效引导患者至基层就诊。目的 分析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的相对满意度及重要性感知,探讨影响患者选择就诊机构的关键因素,为完善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北京市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内、外各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8年7月,对慢性病就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情况,以及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及重要性感知。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社区医疗服务相关因素公因子,建立坐标轴探索各因素相对满意度与重要性关系,进一步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选择就诊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因子分析共提取医疗服务质量感知、服务可及性及医疗费用3个公因子。医疗服务质量感知方面,相对满意度评分为(6.4±2.3)~(8.3±1.7)分,联盟内、外患者评分顺位相同;重要性评分为(8.3±1.5)~(9.0±1.2)分,联盟内、外患者评分前3项均属于此公因子。服务可及性方面,相对满意度评分为(8.1±1.8)~(9.0±1.3)分,其中联盟内“候诊时间”短于联盟外(P<0.05);重要性评分为(8.0±1.7)~(8.5±1.4)分。医疗费用方面,联盟内外患者相对满意度均最低;重要性评分,在两组内顺位相差5位次,联盟内患者对其评分顺位最低(第10),而联盟外则居中(第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疗服务质量感知、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所在社区是否属于联盟内是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尚未达到患者预期,应补足卫生人员、探索个性化管理方式、提高药品配置能力。服务可及性高,但患者对候诊时间的获得感较低,应科学测算资源配置水平,以应对社区就诊人数增长所带来的挑战。样本地区患者对社区医疗费用的敏感度较低,需完善医保政策及患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杨振  张会君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1):3949-3953
背景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因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其医疗事务的沟通决策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提前进行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照护规划与需求表达十分必要。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ACP)实施偏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锦州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280例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ACP接受程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接受度的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71份,有效回收率为96.8%。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态度总分为(73.42±12.96)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为(83.99±21.07)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接受度总分为(66.20±8.31)分。老年人死亡态度中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维度(r=-0.206,P<0.001)、死亡逃避维度(r=-0.260,P<0.001)与ACP接受度呈负相关,自然接受维度(r=0.303,P<0.001)与ACP接受度呈正相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0.361,P<0.001)与ACP接受度呈负相关。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P接受度=73.740+1.602×文化程度-0.234×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0.673×自然接受-0.403×死亡逃避-0.14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论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接受程度整体呈中等偏上水平,死亡态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影响其ACP接受度的重要因素。社区医务工作者除向来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外,还应以口头沟通、宣传手册和海报等多种形式介绍ACP的相关知识,以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对ACP的整体认知;居委会及社会工作团体可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定期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讲座,使老年慢性病患者抱有积极的死亡态度及对临终关怀的有效理解,进而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对ACP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目前基层慢病健康管理中,患者总体参与度不高或被动(甚至被迫)接受健康管理,管理质量差强人意。目的 探索社区高血压签约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下一步家庭医生签约慢病健康管理工作中调整健康管理的服务手段和激活患者参与健康管理的干预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患者参与健康管理的能动性及潜力,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慢病管理质量。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成都市武侯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具有可比性的3家机构,分别是晋阳、火南、华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其高血压签约患者系统中,根据患者建档编号随机各选取12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高血压签约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高血压签约患者的基本资料、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有效回收率为96.9%。不同性别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高血压病程、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子女情况、特殊家庭情况、高血压诊断分级、目前工作状况、焦虑程度、小区内设置健康宣传栏情况、小区内开展健康讲座情况、患者接到健康教育宣传单情况、辖区有无主题公园/街道情况、辖区有无健身室或运动场地情况、对高血压知晓情况、健康满意程度、高血压治疗期望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高血压签约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的因素有年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诊断分级、目前工作状况、焦虑程度及个人家庭因素(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子女情况、特殊家庭情况)、社区健康支持因素(小区内设置健康宣传栏情况、小区内开展健康讲座情况、患者接到健康教育宣传单情况、辖区有无主题公园/街道情况、辖区有无健身室或运动场地情况)、个人健康素养水平(对高血压知晓情况、健康满意程度、高血压治疗期望),要想激活患者能动性,提升慢病管理质量,一方面需要基层医疗机构以健康教育为抓手提高患者健康素养,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包括社会保障、社区建设及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总体签约率及签约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但仍缺乏系统全面的连续性服务研究、跟踪、采集。目的 调查了解农村签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连续性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7月,结合典型抽样方法与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苏中、苏南、苏北地区三个典型县(区)抽取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评估、健康行为等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的感知情况。结果 共计发放问卷1 814份,回收有效问卷1 7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26%。本次调查中发现在横向连续性几个题项上签约患者对服务的感知分数为(4.58±0.519)分,在纵向连续性几个题项上的感知分数为(3.48±0.817)分,699例(40.45%)签约对象对服务连续性评价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患者所在地区、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对家庭医生随访服务和健康行为指导的评价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连续性感知度评价的因素(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还需提高,建议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基层医疗服务新模式,完善家庭医生签约体系,从而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服药依从性是决定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探讨各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路径,以期为医疗卫生人员制定改善服药依从性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7年7-8月,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择某市城市3个社区和2个团场社区(农村)1 15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及服药依从性情况。基于安德森模型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共收集调查问卷1 157份,有效问卷1 090份,问卷有效率为94.20%。结果 1 09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男396例(36.33%),女694例(63.67%);平均年龄为(73.5±7.3)岁;服药依从率为63.21%(689/1 090)。不同倾向特征(居住地)、使能资源(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生活压力、每月降压药费用)、需求因素(自评健康、睡眠障碍)、健康行为(饮酒)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服药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的患者平均共患慢性病数量、平均高血压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地(效应值=-0.113)、睡眠障碍(效应值=-0.114)、自评健康(效应值=-0.076)、饮酒(效应值=-0.150)、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效应值=0.126)对服药依从性产生直接效应(P<0.05)。高血压病程(效应值=0.020)和每月降压药费用(效应值=0.044)通过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产生间接作用;生活压力(效应值=-0.023)通过需求因素(睡眠障碍)产生间接作用(P<0.05)。结论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人员应注意对患者科学宣教,缓解其生活压力,减少因睡眠障碍而带来的服药不依从现象。决策者在制定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时应适当调整政策的申请标准及提高对患者的补偿力度。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在我国,慢性呼吸道疾病(CRD)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慢性病之一,长期的医疗费用支出给其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使其陷入贫困的风险增大。在医保制度实现人口宽度全民覆盖的背景下,是否有效缓解了中老年CRD患者的疾病负担,减轻了因病致贫风险(IME)等问题已然成为掣肘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目的 通过多维度分析,系统把脉和精准锁定我国中老年CRD患者这一健康贫困高危群体发生致贫的脆弱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于2019年7月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微观数据,以920户(2 106例)中老年CRD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WHO推荐的灾难性卫生支出(CHE)、IME方法测算其疾病经济负担,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CRD患者发生CHE的影响因素。结果 920户家庭总体CHE发生率为20.65%(190/920),IME发生率为7.83%(72/920),其中合并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家庭CHE发生率最高,为44.00%(11/25)。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状况户主,家庭是否有住院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病种类,户主参加保险类型CH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主为女性、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家庭有住院患者、合并3种及以上慢性病、其他和未参保户主是灾难性卫生支出高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RD患者自身健康能力的缺失,叠加住院、合并其他类慢性病等多种健康脆弱性,加剧CHE发生风险。现有医保制度,仅保障了老年CRD患者进入卫生领域的权利,缺乏对CRD患者中,其他和未参保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家庭的制度倾斜和贫困人口的精准锁定,需进一步加强对高卫生服务利用群体的医保覆盖深度与高度,加强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与疾病应急救助等多路径健康保障体系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人群易罹患多种慢性疾病,造成多科就诊、多重用药问题普遍,多项研究提示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发生率较高,因此选取老年多重用药患者进行PIM评价,有利于识别老年患者PIM的影响因素,以提高老年人合理用药水平。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老年多重用药患者PIM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2-6月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住院患者病历394份,以Beers标准(2019版)及《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为依据评价其PIM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心血管内科老年多重用药患者发生PIM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患者394例,平均年龄为(74.1±6.2)岁,平均住院天数为(8.1±4.4)d,平均用药种类为(6.8±1.8)种。依据Beers标准(2019版)共199例(50.5%)患者存在PIM 270例次,PIM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苯二氮类和胺碘酮。与疾病或症状相关PIM 14例次、老年人慎用药物37例次、应避免的药物相互作用12例次、肾功能不全应避免或降低剂量的药物22例次。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地尔硫12例,肌酐清除率低于30 ml/min患者使用螺内酯20例。依据《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共262例患者(66.5%)存在PIM 320例次,PIM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为氯吡格雷、华法林和胺碘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依据Beers标准(2019版),年龄、用药种类为PIM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依据《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用药种类为PIM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多重用药患者PIM现状不容乐观,老年人合理用药水平有待提升,用药种类为PIM发生的影响因素。主张老年患者精简用药,针对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下的患者应杜绝使用避免使用的药物,重视药物相互作用,以减少多重用药对老年患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在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和慢性病预防关卡前移的时代背景下,社区健康管理成为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效果的有效措施。PRECEDE-PROCEED模式是将PRECEDE(教育诊断和评估中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与PROCEED(教育和环境干预中的政策、管理和组织策略)有机结合的理论模式。本研究在PRECEDE-PROCEED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实例,从5个模块进行系统评估,5个方面实施干预,3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价,以多维度的视角分析得出影响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创新和优化城市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