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T2DM)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关系密切,但在我国缺乏在社区中的大型筛查及研究。目的 研究经皮无创检测AGEs与T2DM血管性并发症的相关性及在社区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5月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署医联体协议的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30~75岁T2DM患者97例,其中44例T2DM未合并糖尿病并发症(单纯T2DM组),53例T2DM合并糖尿病并发症(T2DM伴并发症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7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受试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肌酐(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皮肤AGEs水平。测定踝肱指数(ABI)作为下肢血管病变评估标准,并将T2DM患者分为无周围血管病变、轻度周围血管病变、中度周围血管病变。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比值),并将T2DM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大量白蛋白尿。测定神经缺陷评分(NDS)作为周围神经病变指标,并将T2DM患者分为无周围神经病变、轻度周围神经病变、中度周围神经病变、重度周围神经病变。结果 三组皮肤AGE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T2DM组和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水平高于对照组;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P<0.05)。同一年龄段,T2DM伴并发症组皮肤AGEs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P<0.05)。随着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白蛋白尿、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加重及T2DM并发症数目增多,皮肤AGEs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84,95%CI(0.73,0.97)〕和皮肤AGEs〔OR=1.35,95%CI(1.17,1.57)〕是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OR=0.14,95%CI(0.03,0.61)〕、FBG〔OR=1.49,95%CI(1.10,2.02)〕、皮肤AGEs〔OR=1.09,95%CI(1.02,1.16)〕是T2DM伴白蛋白尿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OR=0.23,95%CI(0.06,0.86)〕、HbA1c〔OR=1.68,95%CI(1.04,2.71)〕是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皮肤AGEs筛查T2DM并发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95%CI(0.753,0.914)〕,AGEs最佳切点值为71.5 AU,灵敏度为71.7%,特异度为86.4%。结论 皮肤AGEs检测可作为T2DM伴周围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的预测指标,为其用于社区T2DM伴并发症的无创筛查提供理论依据,但在皮肤AGEs与周围神经病变关系中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背景 综合管理对降低2型糖尿病人群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便于社区全科医师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全科医师综合管理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3-8月在嘉定区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既往病史中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人群(n=1 627)的体检资料。依据《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中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2)-1〕和糖尿病肾脏疾病组〔eGFR<60 ml•min-1•(1.732)-1〕。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体质指数(BMI)、腰围、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尿蛋白定量(U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1 627例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疾病104例(糖尿病肾脏疾病组),占6.39%。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年龄、腰围大于单纯糖尿病组,收缩压(SBP)、BMI及高血压史发生率、高脂血症史发生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舒张压(DBP)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LDL-C、HDL-C低于单纯糖尿病组,SUA、UP阳性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年龄〔OR=1.171,95%CI(1.133,1.211)〕、高血压史〔OR=1.892,95%CI(1.070,3.344)〕、高脂血症史〔OR=1.719,95%CI(1.077,2.742)〕、SUA〔OR=8.962,95%CI(5.490,14.629)〕、UP〔OR=8.087,95%CI(4.145,15.779)〕、中心型肥胖〔OR=2.457,95%CI(1.616,3.736)〕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SUA、UP、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要加强对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同时建议将UP检测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监测指标体系中,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3.
背景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P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常被忽略或误诊,如果对糖尿病并发疼痛的危险因素缺乏认知,则易造成延误治疗。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积极预防提供对策。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安庆市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T2DM患者273例,根据其有无PDN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PDN组,n=185)及T2DM并发PDN组(PDN组,n=8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结果 PDN组患者年龄大于NPDN组,T2DM病程长于NPDN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糖尿病肾病(DKD)发生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NPDN组,餐后1 hC肽(1 hCP)、餐后2 hC肽(2 hCP)低于NPDN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OR=1.079,95%CI(1.003,1.160)〕、DR〔OR=7.524,95%CI(1.363,41.541)〕、DKD〔OR=3.547,95%CI(1.134,11.095)〕、FPG〔OR=1.831,95%CI(1.384,2.422)〕、HbA1c〔OR=2.468,95%CI(1.694,3.596)〕是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T2DM病程、DR、DKD、FPG、HbA1c是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临床应注意积极预防、早期干预存在上述影响因素的T2DM患者。  相似文献   

4.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背景 社区管理可促进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行为,有利于维持更好的健康状态。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社区管理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国内外尚缺乏不同社区管理年限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影响的研究。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情况,探究社区管理年限对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行为的影响。方法 于2017年7-9月,选取2017-09-29前在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并纳入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5 08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系统获取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信息、治疗情况和依从性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管理年限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行为的影响。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社区管理年限为(4.05±2.46)年,主要治疗方式是口服降糖药物(10 462例,69.34%),其中,12 156例(80.57%)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达标,7 621例(50.51%)患者体质指数(BMI)控制良好,5 855例(38.81%)患者腰围控制差(中心性肥胖),9 589例(63.55%)患者血压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率为95.55%(13 107/13 717),不同年龄、病程、治疗方式、BMI控制情况、社区管理年限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控制率为87.19%(13 155/15 088),不同性别、年龄、病程、治疗方式、BMI控制情况、社区管理年限的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律运动率为47.45%(7 159/15 088),不同年龄、病程、社区管理年限的2型糖尿病患者规律运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病程、BMI和治疗方式后,中长期管理(1~4年)是规律运动行为〔OR=1.415,95%CI(1.225,1.637),P<0.05〕的促进因素;长期管理(>4年)是服药依从行为〔OR=2.925,95%CI(2.109,4.022),P<0.05〕、饮食控制行为〔OR=2.051,95%CI(1.689,2.481),P<0.05〕、规律运动行为〔OR=2.596,95%CI(2.239,3.016),P<0.05〕的促进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体依从性情况良好,但规律运动情况欠佳,建议社区管理加强对患者规律运动的指导;长期管理比短期管理更有助于培养糖尿病患者良好的依从性行为,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早将确诊患者纳入社区管理,并进行长期管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背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DPN的危险因素,旨在建立并验证一种辅助临床预测DPN患者的可视化评价工具。方法收集2010—2019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5 02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照3∶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 =11 265)和验证组(n=3 755)。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化资料。通过Lasso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由验证组评估DPN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最后,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的鉴别能力、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估。结果15 020例T2DM患者中,无DPN患者8 887例,DPN患者6 133例。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4,95%CI(1.031,1.03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OR=11.881,95%CI(10.756,13.135)〕、糖尿病病程〔OR=1.070,95%CI(1.061,1.078)〕、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1.237,95%CI(1.209,1.266)〕、高密度脂蛋白(HDL)〔OR=0.894,95%CI(0.877,0.901)〕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P<0.05)。利用上述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中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DPN发生的AUC为0.858〔95%CI(0.851,0.865)〕,验证组中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DPN发生的AUC为0.852〔95%CI(0.840,0.86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出较好的拟合度(P>0.05)。DCA显示当患者的阈值概率为0~0.9,使用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DPN风险的净收益更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并验证一种高精度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变量包括年龄、DR、糖尿病病程、HbA1c、HDL),有助于提高DPN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和筛选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1960.01-2012.12)、EMBase(1980.01-2012.1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1969.01-2012.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1.01-2012.12)、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01-2012.12)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98.01-2012.12)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2统计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文献7篇,其中6篇为横断面研究,1篇为病例对照研究,总样本量为3 548例。Meta分析结果:(1)病例对照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MD值为2.37〔95%CI(0.20,4.54)〕;横断面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MD值为5.61〔95%CI(1.54,9.68)〕。横断面研究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为1.02〔95%CI(1.01,1.03)〕。(2)横断面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为1.28〔95%CI(1.03,1.58)〕。横断面研究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对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为0.46〔95%CI(0.22,0.95)〕。(3)病例对照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经济收入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分别为0.54〔95%CI(0.24,1.24)〕、1.77〔95%CI(0.92,3.41)〕及0.74〔95%CI(0.44,1.24)〕。(4)病例对照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自我效能分级(高等水平/低等水平)和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分级(高等水平/低等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分别为0.24〔95%CI(0.10,0.60)〕和0.29〔95%CI(0.10,0.83)〕;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我效能(高等水平/低等水平)和自我效能(中等水平/低等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分别为0.30〔95%CI(0.11,0.87)〕和0.18〔95%CI(0.06,0.52)〕。结论 社会人口学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及心理因素中的自我效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一种多效内分泌代谢调节因子,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促进小鼠周围神经轴突和髓鞘的再生。然而有关人体中FGF21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研究甚少,且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血清FGF21水平与DP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DPN将其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109例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9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FGF21水平并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清FGF21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结果 DPN组血清FGF21水平高于NDPN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FGF21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正相关(r=0.184、r=0.156、rs=0.164、r=0.175,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负相关(r=-0.189,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OR=1.499,95%CI(1.085,1.935)〕、MDA〔OR=1.242,95%CI(1.062,1.452)〕、TNF-α〔OR=1.036,95%CI(1.012,1.060)〕和FGF21〔OR=1.007,95%CI(1.002,1.012)〕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FGF21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可通过调节糖代谢、抑制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对DPN的发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SK305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校正QT(QTc)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系统抽样方法抽取2013年1-12月于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46例为病例组,以同样方式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103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等,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C肽、甲状腺功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QTc间期为使用Balett公式将QT间期校正心率(RR)影响后的数值,即QTc=QT/RR,以QTc>0.44 s为延长,据此将病例组和对照组进一步分为QTc间期正常亚组和QTC间期延长亚组。结果 病例组QTc延长检出率为22.8%(56/246),对照组QTc延长检出率为17.5%(18/103),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0,P<0.05)。病例组中,QTc间期延长亚组与QTc间期正常亚组性别、年龄、病程、BMI、HbA1c、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α、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QTc间期延长亚组与QTc间期正常亚组年龄、TC、脂蛋白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012,95%CI(1.002,1.022)〕、病程〔OR=1.173,95%CI(1.066,1.280)〕、BMI〔OR=1.122,95%CI(1.012,1.232)〕、HbA1c〔OR=1.097,95%CI(1.007,1.187)〕、FT3〔OR=0.950,95%CI(0.901,0.999)〕、FT4〔OR=1.136,95%CI(1.042,1.229)〕、TSH〔OR=1.136,95%CI(1.043,1.229)〕、LDL-C〔OR=1.019,95%CI(1.004,1.034)〕、Hcy〔OR=1.542,95%CI(1.254,1.830)〕进入方程,是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检出率较高,血糖、甲状腺功能、血脂是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占20%以上,由糖尿病引发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其中衰弱已成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第3大类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状况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目的 调查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8年1—6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医保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饮酒状况、吸烟状况、是否经常运动锻炼)、临床资料问卷(糖尿病病程、过去1年因糖尿病加重住院次数、规律药物/胰岛素治疗情况、合并慢性病数)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FRIED等提出的衰弱表型评估患者的衰弱状况,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计算BMI。采用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为99.3%。27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男127例(45.7%),女151例(54.3%);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2.2±5.5)岁;无衰弱130例(46.8%),衰弱前期107例(38.5%),衰弱期41例(14.7%)。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73,95%CI(1.039,1.561),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OR=14.720,95%CI(1.641,132.033),P<0.05;1 000~2 000元:OR=7.631,95%CI(1.153,50.506),P<0.05〕、是否经常运动锻炼〔是:OR=0.119,95%CI(0.019,0.734),P<0.05〕、糖尿病病程〔OR=1.477,95%CI(1.138,1.915),P<0.05〕、过去1年因糖尿病加重住院次数〔OR=14.061,95%CI(3.776,52.359),P<0.05〕、合并慢性病数〔OR=19.779,95%CI(4.677,83.647),P<0.05〕、HbA1c〔OR=34.207,95%CI(8.208,142.566),P<0.05〕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状况受年龄、经济状况、运动锻炼情况、病程、血糖、并发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考虑影响因素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患者衰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2型糖尿病(T2DM)年轻化趋势,微小病变肾病(MCD)合并T2DM在临床上已不罕见,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仍不清楚。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MCD合并T2DM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且肾穿刺活检确诊为MCD合并T2DM患者20例(MCD合并T2DM组),MCD患者306例,利用SPSS 22.0软件从306例MCD患者中随机筛选出100例(单纯MCD组),收集所有患者当次肾穿刺活检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随访资料(从患者首次肾穿刺活检开始随访,到出现复发或到2019年6月随访结束),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单纯MCD及MCD合并T2DM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MCD合并T2DM组患者年龄、收缩压(SBP)、合并高血压所占比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清蛋白(ALB)、IgG水平高于单纯MCD组,男性所占比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红细胞沉降率(ESR)、24 h尿蛋白量低于单纯MCD组(P<0.05)。MCD合并T2DM患者的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程度、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球性硬化小球所占比例高于单纯MCD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5.108,95%CI(1.717,15.200)〕、年龄〔OR=1.068,95%CI(1.006,1.133)〕、高血压〔OR=6.000,95%CI(1.982,18.165)〕、HbA1c〔OR=84.019,95%CI(12.465,566.317)〕、ALB〔OR=1.173,95%CI(1.100,1.250)〕、TC〔OR=0.730,95%CI(0.619,0.861)〕、ESR〔OR=0.978,95%CI(0.960,0.996)〕、24 h尿蛋白量〔OR=0.818,95%CI(0.705,0.948)〕、IgG〔OR=1.568,95%CI(1.288,1.908)〕、球形硬化小球占比〔OR=13.286,95%CI(4.142,42.614)〕、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OR=17.000,95%CI(4.833,59.794)〕、肾间质炎症〔OR=10.111,95%CI(2.684,38.087)〕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G水平〔OR=1.476,95%CI(1.190,1.831)〕、血管损伤程度、肾间质纤维化〔OR=12.433,95%CI(2.032,76.065)〕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MCD合并T2DM组的累积CR率低于单纯MCD组(P=0.027),但两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8)。结论 与单纯MCD患者相比,MCD合并T2DM患者的临床表现较轻微,但病理表现却相对较重,提示临床医师肾穿刺活检的重要性。肾间质纤维化、血管损伤程度重、高IgG水平是MC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且MCD合并T2DM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廖世波  黄淑玉  吴敏  邹毅  朱钊  李玲  黄高  向成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3):2790-2794
目的 探讨外源性胰岛素(EIns)的使用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447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FIns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FIns组(FIns≤8.1 mU/L)、中FIns组(8.1 mU/L12.0 mU/L),各149例。结果 各组初治、使用EIns、酮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史、高血压病史、高尿酸(痛风)病史、高血脂病史、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糖耐量试验后120 min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后峰值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后达峰时间、口服糖耐量试验后血糖极差、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白细胞计数(WBC)、嗜酸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EIns〔OR=3.768,95%CI(2.248,6.314)〕、NAFLD病史〔OR=1.543,95%CI(1.037,2.295)〕、BMI〔OR=1.223,95%CI(1.145,1.307)〕、HbA1c〔OR=0.861,95%CI(0.755,0.983)〕、口服糖耐量试验达峰时间〔OR=0.989,95%CI(0.980,0.997)〕是FIn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使用EIns可能促进T2DM患者FIns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作为2型糖尿病(T2DM)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肢体坏疽、截肢风险增加,且与心脑血管病变存在相关性,严重影响T2DM患者的生存质量。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是新近发现的一个炎性标志物,研究发现其与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目的 探讨MHR与T2DM患者LEA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400例,按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S)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四组:T2DM+AS1(单纯T2DM患者)组109例,T2DM+AS2(T2DM并下肢动脉内膜增厚)组97例,T2DM+AS3(T2DM并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组109例,T2DM+AS4(T2DM并下肢动脉狭窄)组85例。收集四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MHR。结果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胰岛素使用史、体质指数(BMI)、MHR、单核细胞计数(M)、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HDL)、肌酐(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MHR与BMI(rs=0.176,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N)(rs=0.426,P<0.001)、M(rs=0.739,P<0.001)、淋巴细胞计数(L)(rs=0.261,P<0.001)、三酰甘油(TG)(rs=0.215,P<0.001)、尿酸(UA)(rs=0.203,P<0.001)、Cr(rs=0.127,P=0.011)呈正相关,与总胆固醇(TC)(rs=-0.200,P<0.001)、HDL(rs=-0.630,P<0.001)、低密度脂蛋白(LDL)(rs=-0.102,P=0.042)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53,95%CI(1.398,2.456)〕、长病程〔OR=1.323,95%CI(1.002,1.746)〕、吸烟史〔OR=2.854,95%CI(1.440,5.658)〕、高血压病史〔OR=2.116,95%CI(1.281,3.661)〕、MHR升高〔OR=1.777,95%CI(1.190,2.653)〕是T2DM患者发生下肢AS的危险因素(P<0.05),BMI升高〔OR=0.590,95%CI(0.422,0.824)〕是T2DM患者发生下肢AS的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是T2DM患者发生2~4级下肢AS 的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MHR是T2DM患者发生3~4级下肢AS 的危险因素,长病程是T2DM患者发生4级下肢AS 的危险因素,BMI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2、4级下肢AS 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MHR与T2DM患者LEAD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2DM患者下肢AS的严重程度随MHR的增高逐渐增加,并主要体现在3~4级下肢AS 患者中。  相似文献   

14.
省预防医学科研课题(Y2018109);镇江市社会发展重点研发计划项目(SH2019041);镇江市第五期“169工程”科研项目 背景 近年来2型糖尿病(T2DM)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项指南提出T2DM患者NAFLD的筛查应得到充分重视,但临床及基层操作困难。目的 探讨T2DM患者心脏代谢指数(CMI)与NAFL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501例,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336例以及非NAFLD组(non-NAFLD组)165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依据CMI三分位数法将患者分为T1组(CMI<0.765)、T2组(CMI 0.765~1.375)、T3组(CMI>1.375),每组167例。比较NAFLD组和non-NAFLD组患者临床资料,T1组、T2组、T3组患者NAFLD发生率;分析CMI与其余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究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及CMI对T2DM患者发生NAFLD的预测价值。结果 NAFLD组患者年龄低于non-NAFLD组,T2DM病程短于non-NAFLD组,有高血压病史者所占比例、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与皮下脂肪面积比值(VS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UA)、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MI高于non-NAFL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non-NAFLD组(P<0.05)。T2组、T3组患者NAFLD发生率高于T1组(P<0.05);T3组患者NAFLD发生率高于T2组(P<0.05)。CMI与DBP、BMI、VFA、SFA、VSR、ALT、AST、TC、GGT、UA、空腹血糖(FPG)、FC-P、FINS、HOMA-IR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T2DM病程呈负相关(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OR=0.996,95%CI(0.994,0.999)〕、BMI〔OR=1.400,95%CI(1.264,1.551)〕、FC-P〔OR=1.959,95%CI(1.442,2.661)〕、CMI〔OR=2.053,95%CI(1.422,2.964)〕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P<0.05)。CMI预测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95%CI(0.691,0.784),P<0.01〕,最佳截断值为0.69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6%、51.5%。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CMI联合BMI进行拟合,拟合方程Log(P)=-9.103+0.938×CMI+0.358×BMI,CMI联合BMI预测T2DM患者发生N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76,0.856),P<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2%、64.8%。结论 CMI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且CMI联合BMI对NAFLD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CMI有望成为T2DM患者NAFLD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指数是一种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简易指标,前期研究表明TyG指数升高增加了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但其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 探究TyG指数与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2年2月-2019年11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并建立档案的T2DM患者524例,记录其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并计算TyG指数。根据TyG指数,采用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L-TyG)组(TyG<9.16,n=175),中TyG(M-TyG)组(9.16≤TyG<9.68,n=175)和高TyG(H-TyG)组(TyG≥9.68,n=174)。并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n=267)、微量白蛋白尿组(30 mg/g≤UACR<300 mg/g,n=207)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n=50)。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yG指数与UACR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yG指数与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yG指数对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预测价值。结果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TyG指数与T2DM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P<0.05),与体质指数(BMI)、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lg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lgUACR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与lgUACR独立相关〔β=0.443,95%CI(0.373,0.51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长〔OR=1.003,95%CI(1.001,1.006)〕,合并高血压〔OR=2.540,95%CI(1.652,3.813)〕,HbA1c〔OR=1.194,95%CI(1.079,1.322)〕、TyG指数〔OR=6.184,95%CI(3.987,9.593)〕升高,HDL-C下降〔OR=0.446,95%CI(0.224,0.886)〕是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P<0.05)。TyG指数预测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95%CI(0.799,0.865)〕,均大于lgHOMA-IR、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P<0.001)。TyG指数为9.57时,其约登指数最大为0.53,灵敏度为66.1%,特异度为87.3%。结论 TyG指数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其有望成为预测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的新型且简单实用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糖负荷后胰岛素最大分泌能力影响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远期预后,研究其影响因素对初诊T2DM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初诊T2DM患者糖负荷后胰岛素峰值(Imax)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10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T2DM患者411例,根据糖负荷后Imax三分位数将其分为低Imax组(Imax<21.40 mU/L,n=137)、中Imax组(21.40 mU/L≤Imax<48.10 mU/L,n=137)和高Imax组(Imax≥48.10 mU/L,n=137)。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等观察指标。行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检测患者0、30、60、120、180 min血糖(G)及胰岛素(I),计算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ΔI30/ΔG30)、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多项式曲线拟合获得糖负荷后血糖峰值(Gmax)和Imax。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初诊T2DM患者Imax的影响因素。结果 BMI、ΔI30/ΔG30、HOMA-β和HOMA-IR随Imax的升高而增高(P<0.05);G0、G30、G60、G120、G180、Gmax和HbA1c随Imax的升高而降低(P<0.05);低Imax组男性占比高于中Imax组和高Imax组,而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病率低于中Imax组和高Imax组(P<0.05);高Imax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低Imax组和中Imax组(P<0.05);高Imax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低于低Imax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ax与BMI、ΔI30/ΔG30、HOMA-β、HOMA-IR呈正相关(P<0.05);Imax与G0、G30、G60、G120、G180、Gmax、HbA1c、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392,95%CI(0.192,0.803)〕、高血压〔OR=1.745,95%CI(1.028,2.967)〕、高尿酸血症〔OR=2.801,95%CI(1.408,5.587)〕、G0〔OR=0.679,95%CI(0.504,0.913)〕、G180〔OR=0.875,95%CI(0.778,0.985)〕、HbA1c〔OR=0.802,95%CI(0.688,0.935)〕、ΔI30/ΔG30〔OR=2.394,95%CI(1.725,3.322)〕、HOMA-IR〔OR=1.829,95%CI(1.414,2.367)〕是初诊T2DM患者Imax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初诊T2DM患者空腹血糖、HbA1c与Imax呈负相关,性别、高血压、高尿酸血症、G0、G180、HbA1c、ΔI30/ΔG30、HOMA-IR是初诊T2DM患者Imax的影响因素,因此优先控制空腹血糖使HbA1c达标,对于改善初诊T2DM患者糖负荷后胰岛素最大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双  陈雨晴  胡旭  房丽  袁媛  张瑜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1):2661-2668
背景 低血糖是糖尿病管理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其引起的不适症状易使患者产生低血糖恐惧感(FOH),从而影响疾病管理。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FOH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6-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扬州市和苏州市3所三级医院内随机选取近半年内有低血糖发作史的住院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接受过统一培训的研究员当场发放纸质问卷、当场回收,纸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低血糖恐惧量表(HFS-Ⅱ)、糖尿病痛苦量表(DDS)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SDSCA)。T2DM患者FOH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OH与T2DM患者痛苦程度、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286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有效回收率为90.2%。258例T2DM患者HFS-Ⅱ、DDS中文版、SDSCA总分分别为35.0(27.8,47.0)、(36.9±11.0)、(33.2±6.7)分。不同病程、用药方案、疾病了解程度、近半年内发生低血糖次数、DDS中文版总均分、SDSCA总分及有无既往史、严重低血糖、夜间低血糖的T2DM患者HFS-Ⅱ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B=0.259,95%CI(0.074,0.443)〕、疾病了解程度〔比较了解:B=0.362,95%CI(0.003,0.722)〕、近半年内发生低血糖次数〔3~6次:B=0.737,95%CI(0.428,1.045);>6次:B=0.322,95%CI(0.123,0.520)〕、夜间低血糖〔B=0.263,95%CI(0.072,0.454)〕、DDS中文版总分〔B=0.711,95%CI(0.600,0.822)〕及SDSCA总分〔B=-0.019,95%CI(-0.031,-0.006)〕是T2DM患者FOH的影响因素(P<0.05),并可解释总变异的64.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HFS-Ⅱ总分与DDS中文版总分呈正相关(rs=0.749,P<0.05),与SDSCA总分呈负相关(rs=-0.204,P<0.05)。结论 T2DM患者FOH较重且与痛苦情绪、自我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而病程、疾病了解程度、近半年内发生低血糖次数、夜间低血糖、DDS中文版总分及SDSCA总分是T2DM患者FOH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要重视早期心理筛查并指导患者规范自我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可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全世界高发,还与多种胃外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目前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及心内科住院治疗、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20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胃黏膜活检结果评估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FRAIL量表对患者进行衰弱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对衰弱的影响。结果 根据FRAIL量表,47例(22.8%)评估为衰弱,159例(77.2%)评估为非衰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09,95%CI(1.136,1.508)〕,文化程度为小学〔OR=0.107,95%CI(0.026,0.442)〕、初中〔OR=0.127,95%CI(0.028,0.574)〕、高中〔OR=0.013,95%CI(0.000,0.424)〕,白细胞计数〔OR=4.260,95%CI(1.202,15.097)〕,淋巴细胞百分比〔OR=0.793,95%CI(0.676,0.930)〕,中性粒细胞计数〔OR=0.139,95%CI(0.021,0.907)〕,果糖胺〔OR=13.099,95%CI(2.136,80.337)〕,多重用药〔OR=5.679,95%CI(1.486,21.709)〕,跌倒/坠床危险评分〔OR=1.788,95%CI(1.236,2.586)〕,H.pylori感染〔OR=2.912,95%CI(1.036,8.181)〕为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将衰弱患者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进一步分组,其中H.pylori阳性患者26例(55.3%),H.pylori阴性患者21例(44.7%)。H.pylori阳性患者与H.pylori阴性患者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可能是导致其衰弱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在加强衰弱评估的同时,也应重视H.pylori感染带来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