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目的 调查和分析肺结核患者失眠与病耻感的联系。方法 选取2020年10—12月在该院住院的204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结核相关病耻感量表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分析失眠与结核相关病耻感的相关性。结果 共调查肺结核患者204例,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9.0%。202例肺结核患者失眠严重程度得分为6.0(2.0,10.0)分,有36.6%(74/202)的患者存在失眠。病耻感总分为10.0(8.0,11.0)分,各维度得分依次为:负面经历4.0(3.0,4.0)分、情感反应2.0(1.0,2.0)分、应对方式4.0(3.0,5.0)分。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失眠严重程度得分与病耻感总分(r=0.16,P<0.05)及负面经历、情感反应、应对方式等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存在失眠情况,病耻感水平处于中等水平,降低肺结核患者的病耻感,可减少肺结核患者的失眠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首次卒中患者卒中部位与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ISI Web of Science、Ovid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 Direct等国内外数据库1980年1月至2016年3月发表的卒中部位与PSD相关性的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1 95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首次卒中患者卒中部位与PSD的发生无直接相关性[随机效应模型,95%CI(0.89,1.43),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时右侧卒中部位与PSD的发生相关[固定效应模型,95%CI(1.21,1.76),P<0.01],而在卒中后的病程、卒中后患者有无失语上PSD的发生与卒中部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首次卒中患者卒中部位与PSD不具有直接相关性,未来研究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培熔 《河南医学研究》2021,30(10):1802-1803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与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帕金森病患者.待患者入院后,采用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SCI)记录患者病耻感程度,使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估患者创伤后成长情况.将SSCI得分>72分的患者纳入病耻感较重组,将SSCI得分≤7...  相似文献   

6.
7.
曾莉  张建梅  朱亮亮 《重庆医学》2021,50(18):3186-3189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情绪障碍和病耻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华西心情指数(HEI)量表和慢性疾病病耻感(SSCI)量表对2020年3-10月于该院就诊的157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病耻感和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脊髓损伤患者平均情绪障碍得分为(8.61±5.39)分,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为47.13%;病耻感平均得分为(45.93±14.23)分,脊髓损伤时间会影响患者的病耻感评分(P<0.05).病耻感总分与情绪障碍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可通过实施干预措施降低病耻感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及与病耻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对1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31.08%;不同年龄患者抑郁体验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的患者抑郁体验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自我评价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抑郁总分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病耻感总分(r=0.495,P<0.01)、社交因子(r=0.409,P<0.01)、能力因子(r=0.496,P<0.01).与抑郁体验因子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病耻感总分(r=0.474,P<0.01)、社交因子(r=0.349,P<0.01)、能力因子(r=0.491,P<0.01)、治疗因子(r=0.194,P<0.05);与自我评价因子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病耻感总分(r=0.419,P<0.01)、社交因子(r=0.407,P<0.01)、能力因子(r=0.399,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较常见.病耻感越强,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曾莉  张建梅  朱亮亮 《重庆医学》2021,50(18):3186-3189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情绪障碍和病耻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华西心情指数(HEI)量表和慢性疾病病耻感(SSCI)量表对2020年3-10月于该院就诊的157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病耻感和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脊髓损伤患者平均情绪障碍得分为(8.61±5.39)分,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为47.13%;病耻感平均得分为(45.93±14.23)分,脊髓损伤时间会影响患者的病耻感评分(P<0.05).病耻感总分与情绪障碍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可通过实施干预措施降低病耻感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状况,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便利选取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恢复期即将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9例,采用Link等的病耻感量表在患者出院前测量其病耻感,并分别在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通过电话随访评估服药依从性。结果:1在贬低-歧视感知维度得分与量表中点2.50比较无显著差异;在应付方式5个维度中有4个维度保密、退缩、教育、挑战等得分显著高于量表中点2.50;在情感体验维度,被误解得分显著高于量表中点2.50,但是不同/羞耻得分却显著低于量表中点2.50;2患者的住院次数、年龄、病程对病耻感有一定的影响;3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服药依从性与"保密"、"被误解"呈显著相关(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患者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与"保密"应付方式及"被误解"体验有较高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30%~72%的脑卒中患者并发卒中后疲劳,而伴有卒中后疲劳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表现更差,且再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增高。创伤后成长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使患者从创伤中自我恢复,而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 调查首发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创伤后成长状况,分析可能影响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创伤后成长与卒中后疲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严格筛查2017年12月-2018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采用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析其创伤后成长、卒中后疲劳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1%。207例患者PTGI评分为(55.4±11.0)分,FSS评分为(36.4±10.9)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SS评分与人际关系、个人力量、人生感悟、新的可能性、精神改变、PTGI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87、-0.404、-0.684、-0.707、-0.306、-0.768,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β'=0.207)、文化程度(β'=0.407)、医疗付费方式(社会保险)(β'=0.106)、居住情况(β'=0.072)、FSS评分(β'=-0.437)为首发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首发脑卒中早期出现的卒中后疲劳影响恢复期患者创伤后成长,医护工作者应采取干预措施缓解患者早期出现的疲劳现象,从而提高疾病恢复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伟  周燕 《医学综述》2009,15(1):88-92
抑郁是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卒中后抑郁会阻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造成卒中病程迁延,是影响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它是各种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本文主要综述了卒中后抑郁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 PSD)与卒中部位的关系,为PSD的筛查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83例脑卒中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DRS)进行评定,CT检查筛查混杂因素,分析PSD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结果①PSD发生率为31.51%,在入组时抑郁患者和非抑郁患者的职业构成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扣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后,病灶侧别(OR=1.841,95%CI:1.114-3.044),是否基底节(OR=1.815,95%CI:1.056-3.119)和额叶(OR=1.964,95%CI:1.032-3.737)病变对PSD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研究对PSD与脑损伤部位的相关性持肯定态度。大脑左半球、额叶和基底节损伤发生PSD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4.
陈晶  王春霞  赵仁亮 《河北医学》2008,14(2):153-15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甲状腺功能改变与情感变化相关性。方法:对6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单纯卒中组35例和卒中后抑郁组27例)收集两组入院d2、d7及d14两次空腹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腺功能,并与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卒中后抑郁组较单纯卒中组比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显著增高,且卒中后抑郁组比卒中后无抑郁组的变化程度更显著;单纯卒中组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增高,但卒中后抑郁组TSH水平升高不明显;而在入院d14,单纯卒中组FT3、FT4、TSH均恢复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而卒中后抑郁组FT3、FT4虽有恢复但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甲状腺功能发生变化,而FT3、FT4及TSH水平变化与患者并发卒中后抑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康复的关系。方法:9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百优解治疗组(n=4 1 )和对照组(n =4 1 )。6周后根据HAMD抑郁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HAMD评分及MESSS评分均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后抑郁因神经功能恢复而改善;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抗抑郁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发生于脑血管疾病后常见的一种情绪、情感障碍,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消退、行为抑制等。大量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遂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可能是PSD的发病机制之一这一假说。本文将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线粒体DNA缺失、损伤或突变、细胞凋亡等方面综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PSD的关系,为明确线粒体功能障碍在PSD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为今后开发靶向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翌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2):289+291
目的:观察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4例PS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42例,应用米氮平治疗;对照组42例,应用阿米替林治疗;疗程均为6周。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体疗效相当(P>0.05),但米氮平起效快,不良反应较轻。结论: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与脑卒中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发生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进行脑内病变部位的相关分析.结果:73例脑卒中患者合并PSD,总发生率41.71%,其中轻度抑郁22.29%,中度抑郁12.57%,重度抑郁6.85%;PSD发生与卒中类型无关,而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PSD发生率高,脑器质性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其患抑郁的程度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6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1、2、4、6周末分别评定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较前下降(P<0.05),其中治疗后2周末,西酞普兰组评分较阿米替林组评分下降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第6周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西酞普兰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阿米替林(P<0.01)。结论西酞普兰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而西酞普兰起效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相关性。方法 采用6mo纵向设计,选定两个观察时间点:T1入院后48h内;T2相距T1后的第6mo。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抑郁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Barthel指数(BI)测定功能状态以评价日常生活(ADL)的自理能力。对126例脑卒中患者分两个时间段(T1期和T2期)进行现状调查后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结果 126例脑卒中患者中,T1期有60例,T2期有48例发生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7.9%和38.1%,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卒中后抑郁与性别、年龄无关,而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呈正相关p〈0.01。结论 抑郁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对于脑卒中患者,除了重视急性期对脑血管病的积极治疗外,还应重视恢复期肢体功能康复和心理及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