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从案例分析出发,探讨中文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来稿的有效对策。【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2020—2021年《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编辑部发现的7篇涉嫌学术不端的典型来稿,分析其类型、特征和原因,并针对期刊审编校出版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推出相应的整改举措,以探索建立单刊学术诚信体系的实践对策。【结果】 7篇来稿涉嫌学术不端的类型主要是代写代投、抄袭剽窃、数据造假等。通过回溯这7篇来稿的投稿及审稿过程,发现存在投稿时作者信息及证明材料不全、外审环节的同行评议质量不高、查证学术不端后的处理及宣教措施不明等情况。对此,编辑部推出相应的整改举措,包括提高投稿要求、加强审稿控制、注重档案管理、加快制度建设、重视宣传教育和提升服务能力等;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些策略对学术不端来稿的防范效果显著。【结论】 中文科技期刊应从自身做起,通过严格落实三审制度、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注重刊风学风建设,建立起期刊自己的学术诚信体系,从而保障期刊内容质量,树立中文期刊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2.
近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学术期刊出版平台在后台监测到部分用户使用虚假的手机号和Email地址注册账号,这些账号的投稿IP地址与作者所在单位所属行政区域严重偏离,涉嫌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此类行为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我们已将排查到的稿件信息通报各编辑部,杂志社新媒体部也将对此类账号做封禁处理,相关稿件一律做退稿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NHC)通报的医学学术不端论文情况,探讨医学学术不端论文的有效防范对策。【方法】 以2021年6月3日至12月31日NHC通报的309篇医学学术不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作者特征(职称、科室、工作单位、署名作者数)、论文特征(发表与撤回时间、被引用情况)、学术不端行为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09篇学术不端论文共有署名作者1378位,被通报作者数为1019位,共计被通报1168人次。除不知情作者(36位)外,有174位署名作者未被工作单位通报处罚。1019位被通报作者中,69.08%的作者工作单位在山东;81.24%的作者拥有中级或副高级职称;医师与护师分别占84.09%与11.49%;骨科领域作者最多(占7.85%)。(2)截至2022年1月31日,309篇学术不端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3.6次;有撤回声明并注明撤回日期的论文有201篇,撤回后其新增被引频次平均为3.9次/篇。仅30篇(14.93%)论文撤回后未再被引用。(3)论文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数据造假(162篇,52.43%),第三方代写、代投或买卖论文(138篇,44.66%),编造研究过程(101篇,32.69%),不当署名(74篇,23.95%)与图片造假(31篇,10.32%)。【结论】 NHC通报的医学学术不端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数据造假,第三方代写、代投或买卖论文,编造研究过程;部分作者存在多次学术不端行为。我国医学学术不端论文防范与医学科研诚信建设任重道远,国家层面、医学科研机构、国内医学期刊等需要携手共筑抵抗医学学术不端行为的围墙,维护学术道德、净化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学术期刊编辑及时、准确地辨别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提供现实依据,以充分发挥编辑在防范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工作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调查《广东农业科学》2007—2013年发表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数量、类型、年际变化和疑似源文献类型,深入分析2012—2013年不端文献的重合度、重合内容、产生历程以及作者特征等。结果 找出以上文献的“漏网”原因以及编辑部管理工作上的漏洞,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已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复制和拼凑,而是已经演化为隐式的深层次学术不端。结论 编辑部应严格规范审稿流程、强化责任编辑的学术把关职责、执行收稿时查重+发表前二次检测以及双系统检测、建立学术不端问题共享数据库、注重刊后学术不端文献的撤销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界定、防范和处理认知,为有效防控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发生,为科技期刊编辑部防范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指导,亦为相关部门辨识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简明、全面、一致、准确和实用的原则,设计针对期刊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2种问卷,并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的调查回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严格界定和划分学术不端、学术不当和学术失当行为;梳理15种学术不端、9种学术不当和10种学术失当行为的具体表现;总结6种学术不端、5种学术不当和5种学术失当行为的处理方式;明确引发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制度和环境因素以及调查对象对我国相关文件政策的认知情况;总结15种期刊编辑人员和8种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对策;确定20%的文字复制比是目前编辑部普遍容许的最高复制比。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对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应采取退稿和撤稿等严厉措施,同时应尽量减少学术不当和学术失当行为。【结论】 在处理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时,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要减少研究人员不懂学术规范而引起的学术不端边缘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出一种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的面向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学术不端防范和处理导则的制订方法,从而为编辑部制订学术不端防范和处理导则提供参考。【方法】 在梳理已有政策文件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科技期刊特点和办刊实际,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进行明确界定,进而提出面向科技期刊的学术不端防范和处理导则制订的方法和应包含的主要内容。【结果】 梳理出典型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当行为、学术失当行为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而提出面向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防范和处理导则的制订步骤、原则,指出该导则须涵盖学术不端及边缘行为的界定、示例、防范措施、处理原则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结论】科技期刊编辑部以制订和实施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防范和处理导则为抓手,分别对典型学术不端、学术不当和学术失当行为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措施,有助于科技期刊编辑部精准有效地防控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  相似文献   

7.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已正式启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索多种形式的学术不端文献。以杜绝抄袭、伪造、篡改及其他(不当署名、一稿多  相似文献   

8.
正《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已正式启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索多种形式的学术不端文献。以杜绝抄袭、伪造、篡改及其他(不当署名、一稿多  相似文献   

9.
《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5):323-323
<正>《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已正式启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索多种形式的学术不端文献。以杜绝抄袭、伪造、篡改及其他(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一学术成果多篇发表等)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0.
《疾病控制杂志》2014,(10):1002-1002
为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研究环境,《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于2010年1月正式启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索多种形式的学术不端文献。  相似文献   

11.
邹强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2):1431-56
【目的】 分析医学期刊论文来稿中的可疑“枪手”论文的明显特征,以提高编辑审查意识。【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案例汇总等方法,从作者署名、稿件内容、撰写形式等方面总结“枪手”论文的特征。【结果】 随着各类中英文反剽窃软件的普及,论文剽窃现象有所减少,而“枪手”论文却与剽窃呈此消彼长之势。编辑可以通过作者署名,稿件内容,稿件类型,字体、格式这4个相关问题中寻找“枪手”论文的线索并加以识别。【结论】 “枪手”论文相对剽窃而来的论文更隐蔽,很难通过工具发现,主要依靠编辑同行在编辑工作中加强对可疑稿件的审核。期待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代笔论文交易链的打击,净化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对科研诚信问题频发现状,发挥学术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学术期刊科研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科研环境,助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剖析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及成因,结合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及思考,在分析学术期刊独特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具体路径。【结果】 从顶层设计、内控管理、文化培育层面,提出学术期刊在加强学术失信防范、学术不端惩戒、科研信用管理、科研诚信教育等方面的建议。【结果】 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是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关口,应切实把好科研诚信关,打造良好学术生态,推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相似文献   

13.
贺晨  许洁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2):1527-15
【目的】 对国际学术出版商的学术出版伦理政策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出版伦理建设提供相应建议。【方法】 使用文献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五大国际学术出版商官方网站的学术出版伦理建设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摘录和深度解读,利用规范伦理学逻辑进行分析,审视五大学术出版商的立场和动向。【结果】 五大国际学术出版商的学术出版伦理政策贯穿出版全流程,明确作者、编辑和同行评审的责任和义务,并根据学术出版模式变化进行调整和更新,建立反馈纠错机制。【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参考国际学术出版商的学术出版伦理建设,优化学术出版主体的伦理指导服务,落实学术出版新动态下的伦理审查,同时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4.
英文科技期刊论文图片学术不端审读方法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青 《浙江预防医学》2022,33(5):591-236
【目的】 尝试通过针对图片不当处理检测方法的实践,提出明确的图片检测规范和具体的检测标准。【方法】 通过梳理近年来图片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特征,使用Photoshop、Droplets及Forensically三种计算机辅助识别工具,在期刊日常工作的不同阶段进行图片不当处理检测,以完善图片不当处理的检测方法。【结果】 构建并完善图片不当处理的检测方法和判断分级标准,并在论文发表前和发表后,分别检测到有3.2%和1.3%的论文存在图片不当处理。【结论】 期刊编辑部应提高对图片不当处理的重视,并加强对作者关于正确处理图片的引导,期刊主管部门则应注重对期刊学术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张兰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2):1417-523
【目的】 试图找出高校教师在学术论文发表中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学术期刊规避高校教师作者的不端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深度访谈并编码高校教师、期刊编辑、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影响因素的看法,构建高校教师论文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模型。【结果】 学术素养、制度政策、把关服务和学术环境4个主类属是影响高校教师在论文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因素。【结论】 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努力。提升高校教师的学术素养是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的前提。此外,高校应创新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术监督惩处机制,编辑和审稿专家要认真履行把关职责,社会、高校和学术期刊应创设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6.
国际同行评议中审稿意见造假现象及相关的学术不端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同行评议中对于审稿专家审稿意见造假这一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其对学术不端的防范举措。【方法】 针对英文科技期刊办刊实践中所发现的审稿专家批量捏造或制造审稿意见的现象,探析其外在存续条件与内在动机,阐述这类造假意见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而总结出发现和防范此类学术不端审稿专家的有效方式。【结果】 在国际同行评议中,审稿专家审稿意见造假的学术不端情况并非个例,所提出的方式可有效发现和防范此类审稿专家。【结论】 在国际同行评议中,英文科技期刊需要针对审稿专家审稿意见造假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学术不端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图表数据学术不端案例调研与防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科技论文图表数据中的学术不端基本类型和表现特征,探讨期刊编辑部的具体识别和防范措施。【方法】 以PubPeer网站和相关文献中的真实事件为调研样例,总结图表数据学术不端的类型和表现特征,针对以上类型提出对应的甄别和防范措施。【结果】 图表数据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分为图表数据伪造、剽窃和篡改三种类型。编辑可通过重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结果分析、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分析图片以及利用统计学方法检查表格数据来甄别图表数据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期刊编辑部应加强以下措施来防范图表数据学术不端:重视学术诚信教育,在编辑加工环节制定详细的图片处理声明,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核查不同修改稿中的数据更改。此外,期刊编辑部还应建立完备的学术不端处理机制并积极推动同领域期刊共享诚信档案,共同推进和谐学术生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06—2020年国内学术不端研究进展与文献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国内学术不端相关研究进展与热点、梳理相关主题观点及不足,为后续研究和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学术不端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收录的2006—2020年的CSSCI论文,从发文量变化、研究热点分析、主要观点述评三个方面分析国内学术不端研究状况。【结果】 学术不端发文量呈总体增长趋势;研究热点是论文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检测与防治;对学术不端含义的认识较深刻但仍有分歧、对成因的分析较全面但缺乏关联、对治理的探究较周密但仍有欠缺。【结论】 国内学术不端研究虽成果丰硕,但在广度、深度、对实践的关照上仍有待加强,建议未来研究提出服务于防治目标的定义,加强编辑和学术期刊在学术不端治理中作用的研究,加强实证研究并深入探究其发生机制,加强对现有治理策略成效的评估研究,探索构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术不端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