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探索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Flexi-bar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肌电活动、厚度的影响及对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试验一:测量用与不用Flexi-bar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仰卧桥式、卷腹、四点支撑)时腹横肌、多裂肌的肌电均方根值差异。试验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单独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lexi-bar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超声测量腹横肌厚度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 试验一:除仰卧桥式动作下,腹横肌在用与不用Flexi-bar时的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t| < 2.029, P > 0.05)外,其余动作中两组间腹横肌和多裂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 > 2.468, P < 0.05)。试验二:训练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 < 1.944, P > 0.05);训练后,两组VAS和ODI均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 > 6.808, P < 0.001),腹横肌厚度、多裂肌面积均显著增加(|t| > 5.937, P < 0.001);除腹横肌厚度外(t = -1.431, P > 0.05),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411, P < 0.05)。结论 Flexi-bar训练可以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 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Conn上肢康复机器人评价体系、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t| < 2.954,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 7.551, P < 0.00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639, P < 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悬吊固定Flexi-bar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3)和训练组(n = 22),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加用悬吊法固定Flexi-bar棒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运动和平衡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集坐位偏瘫侧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t| > 2.750, P < 0.05),训练组除FMA运动评分外,其他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3.449,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肌表面肌电RMS均提高(| t| > 2.156, P < 0.05),训练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2.368, P < 0.05)。 结论 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躯干肌运动功能,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膝骨关节炎(KOA)老年人下肢关节肌力和症状的影响。方法 2019年7月至10月,82例KOA老年人随机分成对照组(n = 20)、低频组(n = 20)、中频组(n = 21)和高频组(n = 21)。低频组、中频组和高频组进行振幅3 mm,频率分别为15 Hz、30 Hz和45 Hz的振动训练,每次15 min,每周3次,共16周。训练前后进行双侧下肢关节屈伸等速肌力测试,角速度为60°/s和180°/s;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中频组60°/s和180°/s下膝关节伸肌峰力矩均增加(|t| > 2.162, P < 0.05),高频组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均增加(| t| > 2.227, P < 0.05);高频组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均增加(| t| > 1.997, P < 0.05),WOMAC疼痛得分显著减少( t = 16.901, P < 0.001)。训练后,高频组60°/s下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值大于低频组和中频组( P< 0.05);高频组180°/s下髋、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大于低频组(P< 0.05);高频组WOMAC疼痛得分小于其他三组(P< 0.05)。结论 45 Hz振动训练能提高KOA老年人膝和踝关节伸肌绝对力和爆发力,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减轻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8)和试验组(n = 9)。两组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4 mg/d,共12周,试验组行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后行尿动力检查,采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量表、膀胱状况感知评分量表的差异,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尿动力指标和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3.674, |Z| > 2.646, P < 0.05)。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逼尿肌首次收缩压力容积、逼尿肌漏尿点压力、逼尿肌最大收缩压力和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t| > 2.194, P < 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盆底肌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基础上肌筋膜触发点电刺激对下肢截肢后幻肢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5月至11月,本院下肢截肢后幻肢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对照组采用镜像疗法,试验组于镜像疗法治疗前行肌筋膜触发点电刺激,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6分钟步行测试(6MWT)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定成绩均有显著改善(|t| > 8.210, P < 0.001);除SF-MPQ中现有疼痛强度外,试验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 > 5.103, P < 0.001)。结论 单纯镜像疗法可以减轻下肢截肢后幻肢痛患者的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提高行走能力;加用肌筋膜触发点电刺激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嗓音训练改善早期声带息肉患者发声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早期单侧广基型声带息肉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40)和试验组(n = 40)。两组均进行嗓音卫生宣教,试验组增加嗓音训练,每次40 min,每周1次,共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大小、嗓音障碍指数(VHI)和嗓音客观分析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5例、试验组7例脱落。治疗后,试验组声带息肉治愈率和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24.608, P < 0.001);试验组VHI各范畴评分均显著改善( t/Z >11.701, P < 0.001),且显著优于对照组( t/Z >7.027, P< 0.001);试验组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和最长发声时间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Z| >5.012, P < 0.001),且试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t/Z >4.596, P < 0.001)。 结论 嗓音训练可以改善早期声带息肉患者的发声功能,降低嗓音嘶哑程度,改善患者的嗓音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针中极和关元治疗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40例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和电针组(n = 20),两组均行常规治疗,电针组另予电针中极和关元,共4周。治疗前后完成72小时排尿日志,采用尿失禁程度量表进行评分,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结果 对照组17例、电针组18例完成试验。两组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和夜间因排尿护理者被叫起次数显著减少,平均尿量显著增加,尿失禁程度量表评分显著下降(|t| > 4.770, P < 0.001);电针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t| > 2.962, P < 0.01)。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测量容量和膀胱顺应性显著增加,最大膀胱压力和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降低(| t| > 4.052, P < 0.001),电针组优于对照组(| t| > 2.716, P < 0.05)。 结论 电针中极和关元可显著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症状,与减小逼尿肌压力和膀胱压力、增大膀胱容量、改善膀胱顺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负重在适宜人群中的康复疗效。方法 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骨科Evans-Jensen 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且骨折复位符合股内侧皮质阳性支撑(PMCS)的患者4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 n= 22)和试验组(n = 23)。对照组于术后6周行耐受性负重,试验组于术后48 h内行耐受性负重,均由每次10 min、每天3次逐渐递增至每次20 min、每天5次,直到骨折临床愈合。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术后6周、3个月、6个月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 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 =3.716, P < 0.01);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t = 1.540,P > 0.05);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t =6.248, P < 0.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χ2 = 2.198, P > 0.05)。术后6周、3个月和6个月,两组VAS均无显著性差异( t < 1.330, P > 0.05)。试验组术后6周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t = -5.115, P < 0.001),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无显著性差异(| t| < 1.799, P > 0.05)。 结论 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且骨折复位符合PMCS的患者于术后48 h内行耐受性负重可减少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和早期髋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肩袖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肩袖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5),两组均接受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和肩袖肌群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试验组另于肩髃、巨骨、肩前、肩贞予温针灸,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肩关节活动度(ROM)、肩关节等速肌力测试进行评定,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和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脱落5例,试验组脱落4例。治疗后,两组SPA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降低(|t|>5.039,P<0.001),ROM、等速肌力测试R值明显提高(|t|>2.751,P<0.01)。试验组SPADI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616,P<0.001);ROM,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速肌力测试R值高于对照组(|t|>2.214,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缓解袖损伤患者肩关节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肌力恢复,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21年2月至8月,北京同仁医院康复科门诊首次发病的原发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观察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6周。训练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肩关节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JO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提高(|t|>14.835,|Z|>2.070,P<0.05),观察组JOA的疼痛、ADL、ROM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Z=-2.191,t>2.060,P<0.05)。结论神经肌肉控制训练能有效改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DCS组,各14例。两组均行吞咽功能训练,tDCS组行迷走神经tDCS,对照组行迷走神经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和澳大利亚治疗结局量表(AusTOMs)吞咽功能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MMASA评分(|t| > 5.593, P < 0.001)和AusTOMs吞咽功能评分(|Z| > 2.121, P < 0.05)均提高,tDCS组优于对照组(|t| = 2.439, |Z| = 2.079, P < 0.05)。结论 tDCS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可促进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8)和观察组(n = 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1次FES康复踏车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偏瘫侧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10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速度的改变,6分钟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耐力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步行功能,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价能量消耗。结果 观察组脱落2例。训练后,两组腓肠肌MAS评分无明显变化(t < 1.145, P > 0.05);观察组腘绳肌MAS评分显著降低(t = 4.869, P < 0.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 = 1.458, P > 0.05)。训练后,两组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GMFM评分和PCI均显著改善(|t| > 6.241, P < 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 > 2.097, P < 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肌厚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至10月,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悬吊组(n = 20)和水中平板组(n = 20)。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行平板步行训练,悬吊组行天轨悬吊步行训练,水中平板组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双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厚度,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三组健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PASS评分和TUGT时间均改善(|t| > 2.135, P < 0.05);水中平板组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显著增加(|t| > 5.567, P < 0.001)。水中平板组PASS评分,TUGT时间,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较对照组和悬吊组改善(P < 0.05)。结论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强化患侧腹肌,从而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