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在其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2月住院的重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中位数67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描述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mNGS病原学结果及治疗过程。 结果 9例中,4例发病前接触过鸟类或禽类。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乏力、肌肉酸痛;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和降钙素原明显升高,部分患者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胸部CT检查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叶斑片状实变影。所有患者均进行mNGS检测,均检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予多西环素单药或联用莫西沙星为基础的治疗,均痊愈。 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发病率低,但病情危重,对疑似病例应尽早完善mNGS检测,及时启动以四环素类药物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南京梅山医院呼吸科收治的8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结果 8例患者均高热起病,伴其他临床特征如下:8例咳嗽、1例胸痛、4例肌肉酸痛、1例腹泻、1例呼吸困难、2例乏力;8例患者均有鸟类/家禽接触史:2例养鸽子,3例养鸡,1例养鹦鹉,1例运输家禽、1例邻居养鸽子;实验室检查可见淋巴细胞计数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低钠血症;胸部CT示8例患者单肺病变居多且以下肺为主,主要胸部CT影像学表现是磨玻璃影、实变影、支气管空气征及细网格征;8例患者均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进行检测,mNGS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39~757条),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调整抗生素为米诺环素、莫西沙星治疗后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鸟类/家禽接触史是重要诊断线索,对疑似患者肺泡灌洗液mNGS检测能明确诊断,米诺环素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3.
李静  王开金 《重庆医学》2024,(8):1231-1236
目的 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早诊早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收治的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的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WBC、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Fe2+、AST、ALT、脑钠肽(BNP)、尿白蛋白]、影像学表现、mNGS检测结果、治疗及转归并总结归纳。结果 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47~90岁,中位年龄57.5岁;主要表现为发热10例(其中5例高热),咳嗽7例,相对缓脉7例,头痛5例,咯痰4例;80%的病例有明确鸟类或家禽类接触史。8例WBC正常,7例LYM降低,8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9例CRP升高(5例>200 mg/L),6例PCT正常,10例血Fe2+降低。9例肺部表现为边界模糊的斑片实变影,1例表现为反晕征,所有患者病灶均累及胸膜,但胸腔积液者仅3例。10例患者均以支气...  相似文献   

4.
吴蕾  李敏哲  曹渊  巨清  吕行  陈洁  赵峰 《热带医学杂志》2023,(10):1386-1391
目的 分析总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疾病早期诊断能力及救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2018年1月-2022年1月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方法确诊的14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4例患者中仅2例有明确的鸟类或禽类接触史。所有患者均急性高热起病,10例伴呼吸道症状。白细胞计数正常13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7例。所有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沉均显著升高。所有患者胸部CT均表现为斑片影和/或实变影,可累及不同肺叶,但所有患者肺下叶均受累。所有患者均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外周血mNGS检查确诊。经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莫西沙星、阿奇霉素单药或两药联合方案,13例患者均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 高热伴胸部影像学异常应考虑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可能,其快速精准诊断有赖于m NGS技术,早期靶向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合并横纹肌溶解(R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确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 对合并RM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及诊疗过程进行总结分析。21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中10例(47.6%)血肌酸激酶(CK)升高, 5例(23.8%)合并RM。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合并RM患者均为重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气促、头痛、肌肉酸痛, 2例继发急性肾损伤(AKI)及神志改变。所有患者肌酶谱(CK、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5例患者胸部CT表现以肺大片实变为主, 1例合并磨玻璃改变, 2例并发少量胸腔积液。患者入院后经mNGS检查很快确定诊断并及时予针对性治疗, 除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 其余4例患者好转出院。提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容易继发RM, 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经宏基因二代测序(macrogene second-generation sequencing,m NGS)技术确诊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胸部CT图像。结果 7例(70%)患者与鸟(禽)类或其粪便有接触史。入院胸部CT均表现为团片状渗出实变影,均位于单肺,其中累及单叶8例(80%)、双叶2例(20%);10例(100%)均伴有支气管充气征,9例(90%)有磨玻璃影,8例(80%)局部小叶间隔或小叶内间隔增厚;1例(10%)病灶呈“扇形”改变,1例(10%)病灶见“反晕症”,9d内复查9例(90%)有进展,表现为病灶融合增大呈更大范围实变或新出现病灶。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鸟(禽)类接触史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9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胸部CT影像.结果 39例患者的肺部病变均表现为实变影,并表现有支气管充气征36例,磨玻璃影23例及胸腔积液28例,实变影、磨玻璃影及胸腔积液同时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2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经mNGS诊断的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并有气管镜下肺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的患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住院时间(11~13)d;5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发热;其中有3例合并低氧血症;其伴随症状包括畏寒、寒战、乏力、头痛、咳嗽咳痰、肌肉酸痛、听力下降等。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计数基本无明显异常,炎性因子中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偏高。肺部CT表现中,单侧病变较多,以右侧为著(3例);形态有肺部实变、磨玻璃影、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肺泡灌洗液mNGS结果显示,5例患者BALF均检出鹦鹉热衣原体;肺组织活检病理示肺间质内纤维明显增生,部分纤维化,伴组织细胞反应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对疑似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肺炎患者,尽快明确诊断并及时抗感染治疗,避免肺间质进一步受损最终导致肺功能恶化以及进展为重症肺炎。  相似文献   

9.
邱晨辉  叶健 《浙江医学》2021,43(18):2030-2033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通过受感染的鸟类传播。由于病原学培养及血清学诊断困难,其误诊和漏诊时有发生,大规模流调也难以开展。本文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其中2例有病情快速进展,重症化趋势。均有禽类、鸟类接触史,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1例行高流量呼吸支持治疗,最终通过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辅助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3例患者经治疗好转出院。本文提示病原学诊断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中具有重要地位,而mNGS对于诊断这种少见复杂的感染性疾病是有效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辅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实变影且规范治疗有效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实变影完全吸收比率以及发热时间和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结果] 治疗组2周后实变影完全吸收比率为84.2%,常规组为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时间及平均静脉应用抗生素时间比较,治疗组均小于常规组(P<0.05).[结论] 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辅助治疗胸部CT提示实变影患者可获益,对于胸部CT实变影吸收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蕴毅  周正  齐景宪  王昱林 《重庆医学》2023,(11):1682-1687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助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确诊的9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男5例,女4例,7例患者有家禽类接触史,年龄为47~69岁,中位年龄为5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9例、咳嗽9例、乏力9例、呼吸困难7例、肌肉酸痛5例、头痛4例等,1例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白细胞计数正常4例、轻度升高5例,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9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9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9例,降钙素原(PCT)升高9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5例。胸部CT均表现为斑片状实变影、其中9例伴有支气管充气征,累及单侧肺叶6例、双侧肺叶3例、胸腔积液6例。9例患者均由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检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治疗上7例使用多西环素治疗、2例使用阿奇霉素治疗、7例使用莫西沙星治疗,其中3例使用西维来斯他纳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后呼吸衰竭症状明显好转。9例患者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有明显肺部症状、病情进展较快、经验性抗...  相似文献   

12.
程长昆  姜长舟 《安徽医学》2024,45(3):326-330
目的 比较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病原菌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和常规培养检测结果 ,分析mNGS检出阳性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3月安庆市望江县医院的13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BALF样本,进行mNGS和常规培养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阳性率、病原体分布和一致性,分析mNGS检出阳性与患者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mNGS检出阳性率为76.9%,常规培养检测阳性率为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GS能够检测出更多种类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真菌和非典型病原体。mNGS与常规培养检测结果在细菌、真菌和非典型病原体方面具有中等一致性,在病毒和寄生虫方面具有较低一致性。mNGS检出阳性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外周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等因素相关,是影响mNGS检出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mNGS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BALF中的病原学诊断优于常规培养检测,能检测出更多和更广的病原菌,有助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合理用药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诊断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经阜阳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确诊的32例阜南县人民医院和阜南县第三人民医院COVID-19患者的CT征象,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早期单发或多发纯磨玻璃影4例(12.50%),局部血管影稍显增粗,短期复查,密度增加,范围扩大。进展期多发磨玻璃影伴周围间质性肺炎改变16例(50.00%),磨玻璃影内小叶间隔增厚,呈网格状改变,周围见条索状纤维化灶;多发磨玻璃影伴部分实变影12例(37.5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灶内见"晕征"1例, "反晕征" 1例。重症期两肺多发实变影,严重者呈"白肺"表现;两侧胸腔少量积液6例(18.75%);胸膜肥厚5例(15.62%)。结论 COVID-19患者CT征象主要有多发磨玻璃影,间质性肺炎改变,出现"晕征""反晕征""白肺征",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结合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均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为COVID-19早期确诊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2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6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武汉旅行或居住史,4例患者有发热,3例有咳嗽,2例有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2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6例患者胸部CT检查均可见肺部异常表现,病灶均为双侧分布,下肺病灶多于上肺,主要表现为双侧肺野外带多发磨玻璃影、实变影、“铺路石”征及不同程度纤维化。发病后较晚行胸部CT检查可见肺实变和明显纤维化。结论 COVID-19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SARS-CoV-2核酸检测能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正>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所导致的罕见疾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易误诊。本文报道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1例,血液及痰液mNGS检测结果为鹦鹉热衣原体,予多西环素抗鹦鹉热衣原体治疗效果不佳,予多西环素+莫西沙星联合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1 病例资料患者男,主因“咳嗽咳痰发热5d”于2021年3月16日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确诊的21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分为重症组(10例)和非重症组(11例),分析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21例患者中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7±11.6)岁,均为急性起病,12例有禽类接触史。18例患者发病时间为秋冬季节。所有患者均有高热,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闷及乏力。重症组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脑钠肽前体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组。影像学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实变影及斑片影,周围伴有渗出,重症组患者中更易出现双肺受累、双侧胸腔积液、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治疗方面,11例患者单用四环素类药物,3例患者单用大环内酯类,2例患者单用呼吸喹诺酮类,5例患...  相似文献   

17.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指在医院外罹患的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常见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流血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而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衣原体肺炎的一种,属于非典型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在临床上较比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且致病性强,因而临床快速早期诊断对治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及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抢救鹦鹉热重症肺炎1例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6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实验室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有禽类接触史9例(56.3%),发热14例(87.5%),咳嗽咳痰12例(75.0%),胸痛5例(31.3%),呼吸困难5例(31.3%),腹泻4例(25.0%),咯血2例(12.5%)、嗜睡2例(12.5%),神志不清2例(12.5%),呼吸衰竭2例(12.5%);16例(100.0%)降钙素原升高,12例(75.0%)中性粒细胞升高,6例(37.5%)肌酶升高;16例(100.0%)有肺实变;莫西沙星、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治疗有效。结论 对不明原因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要注意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可能,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有助于其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64指数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以25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临床表现分为脓毒症普通组(n=180)和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组(n=70),同时选取50例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64,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CD64指数及CRP、WBC水平的差异以及CD64指数水平与CRP、WBC水平的相关性,评价外周血CD64指数水平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组患者外周血CD64指数、CRP水平显著高于脓毒症普通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而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组患者WBC水平与脓毒症普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应治疗后,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组患者外周血CD64指数、CRP及WB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CD64指数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85,P<0.01),而与WBC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03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外周血CD64指数>6.36作为早期诊断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界限时,诊断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8%和88.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95% CI:0.792~0.913)。结论 CD64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者中高表达,其可作为早期诊断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有效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家庭群居爆发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临床与胸部HR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2020年2月3所医院经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10例(4个家庭),其中男性6例(中位年龄60.5岁),女性4例(中位年龄5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扫描并行薄层HRCT重建,由两名10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分析新冠肺炎HRCT病变发生部位、形态、分布、密度等特点,以及治疗前后HRCT征象变化。并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4个家庭中首例确诊病例均有武汉确诊病例或武汉疫区接触史,4例为输入型病例(占40%),平均潜伏期5 d。实验室检查中5例(50%)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4例(40%)淋巴细胞明显降低;8例(80%)C-反应蛋白增高,10例(100%)乳酸脱氢酶增高。10例(100%)患者胸部CT均有阳性表现,其中7例(70%)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病变界限大多清楚。8例(80%)累及多个肺叶,2例(20%)为单肺叶病变。绝大多数病灶位于胸膜下和肺外周处,以双肺下叶为著。5例患者(50%)病变内可见细支气管充气征,9例患者(90%)病变内可见增粗细小血管影。7例患者(70%)治疗后复查胸部CT,3例(30%)原肺内胸膜下病变出现不同程度实变及纤维化,2例(20%)实变影转变为GGO,1例(10%)原肺内GGO消失,又出现新发GGO,1例(10%)病变范围有增大。结论 新冠肺炎具有家庭群居爆发的特点,均可有输入性病例,潜伏期较短,其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有助于治疗后患者病变动态观察;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NCP做出临床诊断和提供疫情防控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