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百度竞价排名对我国中文核心医学期刊的影响,为学术期刊如何应对虚假期刊网站的危害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为依据,选择250种中文核心医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搜索”调查目前中文核心医学期刊在百度检索结果中的排名位置及虚假网站情况。【结果】中文核心医学期刊的认证官网排在百度检索结果首页第1位的只有80种,仅占250种期刊的32%;排名第2位及以后的期刊170种,占250种期刊的68%,其中在检索首页无正规认证官网的期刊17种,占6.8%。存在迷惑性极强的虚假“官方网站”的有173种期刊,共占250种期刊的69%。【结论】我国中文核心医学期刊在百度竞价排名规则中深受其害,政府、期刊学会、期刊自身及作者均需做出努力,从成立期刊联盟、加强辨别虚假网站知识宣传及增强维权意识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是全球人文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工作的推进,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成为新文科建设理念下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方法】 以CNKI、WoS、Google Scholar为文献来源,结合计量方法获取相关文献,通过文献阅读法,构建“抽象化—具体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结果】 对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的基础研究、特征标准、评价指标“三方内容”进行综述,分析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研究存在的“四个挑战”:发展进程缓慢、意识形态差异、评价体系构建难题、期刊自身制约。【结论】 对未来人文社科期刊研究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解决国际本土之争、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数据驱动、创新评价方法的“五大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英文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现状,为英文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化评价提供新思路。【方法】 抽取可量化的学术影响国际化、形式特征国际化、收录发行国际化3个维度的指标,构建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评价模型。使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将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多维指标映射到二维坐标的4个象限和三维空间结构图中。【结果】 我国53.85%的英文人文社科期刊是2010年及以后创办的,多采用“分散办刊”的运营模式和“借船出海”的出版发行模式。英文人文社科期刊中,34.62%属于低学术影响国际化、高形式特征国际化的“明星期刊”;26.92%属于低学术影响国际化、低形式特征国际化的“普通期刊”。 【结论】 当前,“引进来”仍旧是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非常重要的方式;“专业期刊”在我国学者思想“走出去”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还需思考如何“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7—2021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刊的现状及问题,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刊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遴选出我国在2017—2021年新创办或者更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11种。通过期刊网站、中国知网、期刊微信公众号等采集新刊基本信息、发文量、新媒体使用和开放获取情况等数据,对新刊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刊发展建议。【结果】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企业是创办新刊的主力军。新刊以季刊为主,也普遍重视新媒体传播,很多新刊来源于创办多年的集刊。人文社会科学新刊存在地区分布和学科分布不均衡、出版周期长、发文量少、国家扶持力度小等问题。【结论】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刊,在优化新刊结构和布局的前提下,国家应该启动新刊资助计划。新刊自身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吸引优质稿件,适时调整出版周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高校自然科学综合性优秀期刊栏目设置现状,为科技期刊专业化转型和期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12种高校自然科学综合性优秀期刊2021年各期次的目次表和总目次表,统计与分析其栏目设置情况。【结果】 66%的期刊在目次表中有稳定的栏目设置,仅47%的期刊在总目次表中设置栏目。在栏目设置方式方面,标识性特色栏目占比为43%,以专题、专栏、专辑和专刊为主;非标识性特色栏目占比为31%,以学科特色为主体内容,栏目设置突出区域特点、问题导向和学科优势;学科“小综合”栏目占比为20%,栏目设置突出差异化;创新前沿栏目占比不足20%,栏目创新性略显薄弱。【结论】 高校期刊应重视在目次表与总目次表中的栏目设置,不同期刊需采用与其学科优势相匹配的栏目设置方式;同时加强栏目创新设计,适当区分专刊与专辑、专栏与专题,分类分步推进综合性期刊专业化转型;可考虑把栏目设置纳入期刊定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赛  朱娜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5):655-569
【目的】 总结中国科学院人文社科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 以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主办的22种人文社科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客户端及主流媒体平台的融合出版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22种期刊均开通了官网并被三大中文网络数据库收录,95%的期刊提供开放获取,91%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未能利用学习强国、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存在媒介形式单一、媒体运营质量低、互融性差等问题。【结论】 人文社科类期刊要逐步构建新媒体矩阵,提升移动端媒体运营质量,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国外代表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数据期刊政策进行调查分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数据论文出版乃至科学数据的共享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方法】以数据生命周期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数据生命周期差异,构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结果】从数据计划、数据创建、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发布、数据共享6个阶段,展开探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数据期刊的具体政策内容。【结论】建议制定基于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期刊政策,并健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数据期刊政策中的数据质量和评议标准,加强数据期刊与数据存储库的建设与合作,同时鼓励该学科类数据期刊采用国际引用与共享规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被Scopus数据库收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走出去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采用多元统计和分析法对Scopus数据库收录的我国主办的83种人文社科期刊,从收录规模、学科领域、语种情况、对外出版和传播机构、主办单位、是否有CN号、期刊版权归属以及是否开放获取8个维度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各维度的相关特征。【结果】 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被Scopus收录的比例低;学科覆盖面较广,涉及较多的是社会学科,人文艺术学科,商业、管理和会计学科等;被收录的主要为英文期刊;大多通过国外出版集团对外传播;被收录期刊的主办单位以我国高校为主;多数英文期刊没有CN号;有些期刊的版权不属于中方;被收录期刊开放获取模式转型趋势明显。【结论】 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应进一步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多举措办好英文期刊,加强中文期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期刊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增强自主化对外传播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和主管单位应加强期刊管理和提供保障,适当增加开放获取期刊比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建构符合其“人文社科属性”的数字出版、网络传播路径,为高校社科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向。【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抽取135种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现状,对129名编辑进行问卷调研和专题访谈,比较其官方网站、采编系统和微信公众号的状况,并对科研工作者及其对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的态度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高校社科学报存在数字出版、网络传播专项经费匮乏,硬件设施参差不齐,硬件利用率不高;发行量和网络浏览量偏低,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意识不强;缺少数字编辑人才,多数编辑是文科专业毕业,数字素养偏低;学术产品的“二次加工”“精准传播”能力不足,编辑网络传播意识不强等问题。【结论】 高校社科学报应扬长避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抓住国家开发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的机遇,购买或联合自建新型数字出版平台;依托高校“人才”优势掌握“智能化”编辑手段,创新信息管理模式;利用高校“群聚”优势,以“社科学报+”为抓手,与计算机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网络中心、图书馆等部门“强强联合”,发挥传播合力;细分内容传播渠道,加强高校社科学报内容“深度加工”“二次传播”;自主建构或购买“自动化”“一键式”“智能化”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平台,变被动为主动,凝聚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0.
2013—2018年我国新创办科技期刊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详细分析2013—2018年我国新创办的151种科技期刊的多项统计数据,为今后科技期刊出版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年检资料、问卷、实地调研、样刊阅读、公开数据查阅、相关数据库检索等方式对这些新创办科技期刊的出版经营数据进行采集和统计分析。【结果】 我国科技期刊地域分布不均衡状况有进一步加重趋势,相当一部分新创办科技期刊在编辑队伍建设和稿源拓展方面有待改进,学/协会和高校已经成为创办科技新刊的主要力量,英文科技期刊已经成为创办新刊的主要方向(占53.6%),学科领域和行业划分的精细化以及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将对期刊出版资源产生很大需求。【结论】 今后期刊出版资源的配置应该重点关注科技期刊地域分布不均衡、主办单位的人力财力投入不充分等问题,同时为国家相关学科发展战略提供所需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的现状,以切实发挥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的作用,为期刊的品牌建设、学术创新、影响力提升和办刊质量提高提供策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范围内397名专题/专栏合作对象(包括期刊主编、编委、审稿人、作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期刊专题/专栏建设的态度和意见,从合作对象视角探讨影响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成功率和有效性的因素。【结果】 合作对象态度上,表示支持专题/专栏建设工作的比例较高(71.28%),但供稿率不高(43.37%),存在态度和行为分离的现象。排名前5的供稿率影响因素是期刊被本专业领域研究者认可、期刊被数据库收录情况、期刊影响力、期刊品牌、期刊的处理速度。最优的约稿方式是行业内的学术带头人联系约稿,其次是熟识的专家委托和期刊主编亲自联系进行约稿。合作对象最希望获得的帮助是稿件快速审理发表和确定选题方向。【结论】 为提高学术期刊专题/专栏建设质量,应进一步挖掘重要合作对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供稿率的合作对象;努力挖掘和利用影响合作对象供稿的因素,在期刊品牌建设、扩大影响力方面下功夫;优化约稿方式方法,重视行业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同时通过稿件快速审理发表、帮助确定选题并提供发表后推广等服务,提高合作对象对专题/专栏建设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