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属于危重腹部急症,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绞窄性肠梗阻。该病具有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死率为60%~8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患者通常在出现腹膜炎之后通过腹部探查手术才得以有效确诊,因此绝大多数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都容易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进而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如果在临床上能够对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进行及早诊断,对于后续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存活率和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创造了条件,发展了多种医学影像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缺血综合征(acute mesenteric ischemic syndrome,AMIS)临床上较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增多和人类寿命的延长,此类疾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故临床上应重视该疾患的诊断和治疗[1].急性肠系膜缺血综合征主要包括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闭塞性肠系膜供血不足,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很差[1,2].本文对收治的21例AMI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肠炎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血性肠炎是由急慢性肠道供血不足引起。根据发病的缓急和累及肠段不同 ,国外文献 [1 ]将其分为 3型 :1急性肠系膜缺血 ;2慢性肠系膜缺血 ;3结肠缺血。1 急性肠系膜缺血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最常见的病因 ,占 5 0 % ,其次是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引起的低血流状态 ,约占 2 0 %~ 30 %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约占 33% [2 ] 。肠道血液供应丰富 ,一般不发生缺血。但当血压低于 70 mm Hg时 ,肠灌注量与血压呈直线关系 ,肠组织的活力通过增加氧摄取量来维持。血压低于 40 m m Hg时 ,则丧失代偿能力 ,肠管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12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结果 6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均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2例术中行坏死小肠切除术,2例术中行尿激酶溶栓术,治愈2例,死亡4例.6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治疗,4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住院期间死亡4例,8例出院患者随访6~18个月,2例失访,2例于随访期间死亡.结论 腹部增强CT或者CTA是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降低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ASMAE)是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急性肠系膜缺血的70%.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在病程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符,极易漏诊和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目前CT血管造影已经取代传统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家兔急性肠缺血时的D-乳酸等的变化,并探讨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结扎的方法复制家兔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病的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2、4、6小时从股静脉采血,测定D-乳酸,乳酸脱氢酶(LDH)和血红蛋白(Hb)的活性及其相应的变化规律.结果 D-乳酸的活性随肠缺血的时间延长,缺血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与术前相比P〈0.05; Hb在术后2小时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但随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结论 D-乳酸可作为急性肠缺血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肠病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胜肠病是指由于支配肠道的血管本身结构改变(闭塞)和/或功能异常(挛缩),或者全身血液动力学变化(低灌注)导致肠道血流减少而引起的肠壁器质性损害及肠功能障碍。包括小肠缺血和结肠缺血。根据发病情况和病变范围,肠缺血可以分为3类: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缺血陛结肠炎。急陛肠系膜缺血是指突然发作的肠道供血不足,常表现为急性重度腹痛,诊断一般不困难。慢性肠系膜缺血(肠绞痛)是间断或持续的肠道供血不足,无法满足餐后肠道活动的代谢需求。缺血性结肠炎是肠道供血不足导致的结肠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60年至2002年间经治的31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1例中,有急性剧烈腹痛者25例,既往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13例,合并房颤者6例,动脉硬化者16例。29例行手术治疗,存活20例。结论:充分认识本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肠系膜缺血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7例存活,7例死亡),另2例行保守治疗.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及腹部CT对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有重要意义,对早期切除坏死肠管及术后使用抗凝剂在减少死亡率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9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临床缺乏特异性,早期误诊率高。结论:增强对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认识,及时、合理利用理化检查是提高临床早期确诊、正确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代佩灵  张翠丽 《医学综述》2013,19(7):1228-1231
随着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日趋增高,早期生化标志物对AMI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越来越重要,目前主要的AMI早期生化标志物,如髓过氧化物酶、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缺血修饰白蛋白、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等在AMI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本院行CT检查并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21例,采用SIMENSHi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技术,结合横断面CT图像进行评价。结果:21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9例,1例同时有肠系膜动脉及静脉栓塞。CT增强扫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管腔内见充盈缺损。8例合并肠管积气积液扩张,肠壁水肿,增强后呈“面包圈征”:4例呈“脂肪混浊征”;6例呈“漩涡征”;3例合并气腹;8例合并腹腔和/或盆腔积液;3倒合并有肝硬化;3例肝脏灌注异常。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肠系膜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选取115例疑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性胸痛患者,并按胸痛时间分为〈3h和3~6h两个时段,分别进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传统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检测,比较不同时段检测结果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显示,胸痛发生≤6h检测H—FABP对AMI诊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nT、CK—MB、MYO(P值分别为0.026、0.005、0.048);H—FABP的特异性低于cTnT、CK-MB(P〉0.05)。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组与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组间H—FABP敏感性分别为81.6%、78.1%(P=0.095)。无论胸痛发生〈3h还是3-6h,H—FABP联合cTnT检测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均优于cTnT、CK—MB及MYO联合(P值分别为0.005、0.028)。提示,H—FABP在AMI患者早期、快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差,对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院前AMI的诊断提供参考指标。方法疑似AMI患者128例,院前定性测定胸痛患者H-FABP,入院即刻测定其心肌肌钙蛋白(cTnI),以急诊PCI术中造影结果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为诊断标准,统计分析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并与院内测定的心肌肌钙蛋白测定结果比较。结果院前测定急救胸痛患者H-FABP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47%(65/85)、72.09%(31/43),入院即刻测cTn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8.82%(33/85)、79.06%(34/43);联合H-FABP与cTnI联合诊断结果显示,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95%(17/21)、83.33%,(30/36)、73.91(17/23)和88.23%(30/34),各项指标均较高。结论 H-FABP有望作为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监测的一项快速、准确、敏感、特异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 CT 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不全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64例经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明确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观察肠系膜血管聚集、拉伸、牵拉、扭曲,小肠狭窄及扩张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MPR显示:肠道肿块18例,肠道浸润性狭窄6例,肠道炎性狭窄23例,肠套叠9例,漩涡征11例。显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斑块9例,非钙化斑块6例。肠壁增厚35例,肠壁呈环形强化20例,肠壁内点状积气5例,肠系膜水肿8例,肠系膜静脉内积气1例,肠壁无强化5例。腹腔积液13例。(2)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旋转11例,肠系膜上动脉移位45例,肠系膜血管聚集15例,肠系膜血管分散18例,肠系膜上动脉闭塞14例。结论:利用128层螺旋CT扫描,联合血管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后重建技术,可以早期确定梗阻的具体部位、梗阻的原因;客观地分析判断病变肠管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78例经手术或临床明确诊断的肠梗阻病例,行全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采用多平面重组、MIP及VR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肠梗阻的有无、部位、病因及有无合并肠缺血。结果对78例肠梗阻病因诊断结果中,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肠粘连78.26%(18/23),肿瘤94.12%(16/17),腹内、外疝75.00%(6/8),肠套叠83.33(5/6),炎症66.67%(4/6),肠腔内异物80.00%(4/5),肠扭转85.71%(6/7),外伤66..67%(2/3),血运性肠梗阻100%(3/3),CT对梗阻病因诊断总体敏感性87.18%(68/78),准确性82.05%(64/78),假阳性5.13%(4/78),假阴性17.95%(14/78)。结论 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肌钙蛋白I和CK_MB定量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妍 《当代医学》2009,15(9):71-72
目的评估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J)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本院近年收治的AMI病人100例(男7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8±3岁,有较明确的发病时间;正常健康人(排除心脏疾病患者)100例,(男76例,女24例),平均55±2岁;检测心肌酶学、1cTnI,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00例AMI患者发病后4~6小时,cTnI明显高于0.16ug/L,16~24小时达到峰值,可持续7~10天。患者发病后6~84,时检测CK_MB开始升高,16~24小时达到峰值,48小时后开始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AMI组cTnI均大于正常值,对照组5例大干正常值,cTnI对AMI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100/100),特异性为97.0%(97/100);AMI组CK_MB均为大于正常值,对照组20例大于正常值,CK_MB对AMJ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100/100),特异性为80.0%(80/100)。两者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cTnI是诊断AMI最好的方法,CK—MB、cTnI在AM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二者结合可提高AMI的诊断率,为梗死时间提供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早期诊断的价值,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肠道损伤情况。方法 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肠系膜上静脉阻断8cm组(A组)及肠系膜上静脉阻断4cm组(B组),3组按不同时间点(2、8、24、36、48、72h)分为6个亚组,抽取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清中IFABP、α-GST、LDH和CK—MB的活性及变化规律,光镜下观察各时间点肠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A组IFABP于术后2h即明显升高(P〈0.05),36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α-GST术后2h明显升高(P〈0.05),36h后维持在较高水平;LDH、CK—MB升高较晚,术后8h明显升高(P〈0.05),但随着肠道组织损伤加重而逐渐升高。B组IFABP于术后2h即明显升高(P〈0.05);α-GST、LDH于术后8h明显升高(P〈0.05),36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CK—MB升高较晚,术后24h明显升高(P〈0.05),亦于术后36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肠道损伤情况:A组中肠道损伤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术后72h出现肠道全层损坏;B组术后36h损伤最严重,36h后随时间逐渐减轻。结论 综合分析血清中IFABP、α-GST、LDH和CK—MB的活性及变化趋势有助于SMVT的早期诊断及判断肠道组织的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9.
脓毒症心肌损伤(SIMD)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预后和高死亡率,对其早期识别并给予积极的治疗至关重要。B型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等传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SIMD诊断缺乏特异性,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介绍了新型生化标志物包括微小RNAs(miRNAs)、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组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的起源,及其在SIMD中的释放机制,并总结了上述新型生化标志物对SIMD的诊断价值,发现miRNAs不仅对SIM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同时也可能用于改善SIMD;H-FABP、PAPPA、组蛋白、HMGB-1、sTREM-1、NGAL等新型生化标志物对SIMD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多种标志物组合能够提高对SIMD的诊断能力。鉴于目前多数SIMD相关临床研究患者纳入时采用脓毒症1.0或2.0诊断标准,采用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研究偏少,在脓毒症3.0诊断时代,上述生化标志物对SIMD的临床诊断价值将受到挑战,多种标志物组合预测SIMD的价值也需要结合新的临床评估手段重新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检查对腹部胃肠道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患者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诊断价值。结果:27例中,腹腔和(或)腹膜后积液23例,气腹19例,肠管水肿增厚18例,肠系膜血肿15例,肠系膜增厚与周边脂肪界面模糊不清或周边脂肪内有斑点状改变22例。结论:MSCT增强扫描对判断有无肠和肠系膜损伤及其程度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