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安全、有效使用伏立康唑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60例真菌感染患者131次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测定结果,探讨血药浓度分布情况及联合免疫抑制剂对患者血药浓度的影响,并分析血药浓度与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差异较大,有51.15%(67/131)的血药浓度在1.0~5.0μg/mL,而41.98%和6.87%的监测结果分别低于和高于有效治疗浓度范围.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53.33%(32/60),其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为(1.35±1.55)μg/mL,低于未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的(3.37±2.39)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0%(57/60),治愈组的血药浓度为(4.78±2.28)μg/mL,高于好转组和无效组的血药浓度(P<0.05),并且伏立康唑血药浓度高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上升(P<0.05).结论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差异较大,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有利于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伏立康唑药物基因检测与血药浓度监测方法,指导伏立康唑临床个体化用药.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血液内科接受伏立康唑治疗或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0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使用酶联免疫放大法测定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根据基因型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制定或者调整伏立康唑临床治疗方案.结果 10例患者的CYP2 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为快代谢型3例、中间代谢型5例和慢代谢型2例;酶联免疫放大法测定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回收率均符合相关要求.根据基因型调整伏立康唑剂量后,患者血药浓度均在推荐范围内(0.5~5.0μg/mL).结论 CYP2C19基因检测联合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指导伏立康唑临床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注射用伏立康唑临床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对该药的药物利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价,为合理应用伏立康唑提供依据。方法:以伏立康唑的应用指南作参考,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制定伏立康唑药物利用评价细则,并对我院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62例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研究发现临床应用伏立康唑时在给药途径、溶媒选用和配制方面符合标准率均为100%,但在用药指征、配伍禁忌、病原学检查、滴注时间、用药疗程和用药监护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而且我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特殊级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存在操作漏洞。结论:伏立康唑药物利用评价方法可用于该药的药物利用评价,评价结果说明我院注射用伏立康唑的使用还存在普遍不合理应用现象,需加强合理用药宣传和监管,我院的电子监管系统仍然有操作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郑力航  郑小帆 《右江医学》2012,40(4):534-535
目的评价伏立康唑口服给药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7例曾用其他抗真菌药效果不佳的真菌血症患者,改用口服伏立康唑(美国辉瑞制药公司)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改用伏立康唑口服治疗后,患者治疗起效时间为2~5天,疗效显著。结论伏立康唑口服给药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安全有效、经济方便。  相似文献   

5.
氨茶碱是临床常用的平喘药,其有效成分为茶碱,由于茶碱代谢个体差异大,且治疗窗窄(7~20μg/ml)。当超过20μg/ml,毒副作用增强,甚至危及生命[1]。为了解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口服氨茶碱后,剂量与血药浓度及疗效的关系,本文对42例住院口服氨茶碱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仪器与试剂:RA-1000型生化分析仪,氨茶碱分析试剂盒(美国Ttechnicon公司);氨茶碱片。1.2病例资料:42例为我院呼吸内科患者,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和(或)肺心病的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女14例…  相似文献   

6.
190例癫痫患者丙戊酸血浓度监测及个体化给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90例服用丙戊酸的癫痫患者进行丙戊酸血浓度监测,分析总结了417份血药浓度与剂量及疗效的关系,达到丙戊酸治疗血浓度范围(50~100ug/ml)但未有效控制症状的有34例次,占15%;不在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而症状控制良好的有43例,占21%。结果表明,丙戊酸血浓度监测对癫痫药物合理应用有重要指导作用,但个体化给药还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8.
伏立康唑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存在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多、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2012年我院开展了临床药师在呼吸科对伏立康唑不良反应进行重点监测的项目,一是对伏立康唑的安全性做出进一步评价,促进合理用药,二是对单一药品不良反应重点监测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及意义进行探究。经过为期6个月的临床监测,这一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使医务人员对伏立康唑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不良反应重点监测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模式显示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以把开展伏立康唑不良反应重点监测的经验、方法推广到对其他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中,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完善我国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90例服用丙戊酸的癫痫患者进行丙戊酸血浓度监测,分析总结了417份血药浓度与剂量及疗效的关系,达到丙戊酸治疗血浓度范围(50~100μg/ml)但未有效控制症状的有34例次,占15%;不在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而症状控制良好的有43例,占21%。结果表明,丙戊酸血浓度监测对抗癫痫药物合理应用有重要指导作用,但个体化给药还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雷玲 《医学综述》2014,20(19):3646-364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人体血浆中伏立康唑的浓度,为伏立康唑临床药物个体化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乙酸乙酯-二氯甲烷(75∶25)为萃取剂,用ZORBAX Extend-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劳拉西泮为内标,在0.1 mol/L磷酸二氢钠-水-乙腈(20∶35∶45)、256 nm波长条件下对血浆样本中利康唑的浓度进行检测。方法学考察后,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海军总医院感染科室中口服伏立康唑治疗(40例)及静脉注射伏立康唑治疗(20例)的真菌感染患者为受试对象,采用HPLC法检测患者血浆中伏立康唑的浓度。结果口服组各个时间点血浆中伏立康唑在色谱柱中保留时间为5.88.2(7.0±0.9)min,注射组各个时间点血浆中伏立康唑的保留时间为6.28.2(7.0±0.9)min,注射组各个时间点血浆中伏立康唑的保留时间为6.28.7(7.4±0.8)min。劳拉西泮保留时间为5.28.7(7.4±0.8)min。劳拉西泮保留时间为5.26.3(5.7±0.4)min。线性关系为Y=0.5238X+0.002(r2=0.9997),定量下限口服组为0.1 mg/L,静脉注射组为0.12 mg/L。0.2、2.0和8.0 mg/L 3个浓度的相对回收率分别为83.24%、84.06%和80.27%;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0%。结论采用HPLC方法能够检测患者血浆中伏立康唑的浓度。经方法学考察发现该HPLC检测方法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并且本方法操作简单,分析结果准确,可为临床检测伏立康唑血浆浓度和药动学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定量药理学是上个世纪末在传统的药动学基础之上形成的新型学科,其主要运用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定量描述、解释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行为。近年来定量药理学中涉及的模型化和仿真预测在新药研发、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个体化用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主要从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药物监测这两个方面综述了定量药理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4家医院儿科病人为期1年的药物不良反应协作监测,对1856例住院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前瞻性观察。发现107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其中A型反应79例(73.8%),B型28例(26.2%)。药物不良反应致停药者48例,需处理者31例,致死者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致住院者2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庄院时间,共用药物数量,疾病构成有关。小儿某些生理特征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360例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4种儿科杂志360例个例报道性药物不良反应的综合分析,发现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某些特征。表现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多;误服过量中毒病例多;过敏性休克和肝肾功能衰竭是药物致死的重要原因;药物通过皮肤粘膜吸收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妇女孕期哺乳期用药对胎儿或婴儿可造成危害等。期望医务工作者能认识到儿科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特殊性,掌握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薛锦花 《当代医学》2010,16(31):141-142
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4年1月~2009年6月的82例ADR报告表。结果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用药是发生ADR的主要途径。结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登记,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四家综合医院儿科住院病人及国内四种儿科杂志报道的儿童病人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与分析,以期发现儿童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方法:对1856例住院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前瞻性观察及对国内4种儿科杂志个例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360例的综合分析。结果:住院病人中107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其中 A 型反应79例(73.8%),B 型28例(26.2%),药物不良反应致停药者48例,需处理者31例,致死者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致住院者2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共用药物数量、疾病构成有关。小儿某些生理特征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显著影响。结论:通过多中心监测的实践,认为在一般集中监测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协调中心,统一判定标准,参与人员的培训是协作监测的关键;儿童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某些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曲妥珠单抗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特异性拮抗剂,是治疗乳腺癌的第一个分子靶向药物,自1998年上市以来,已有20余年的临床应用史。但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其引发的不良反应报道也越来越多。通过查阅文献,就曲妥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类型、监测及防治手段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9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ADRs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293例抗菌药物ADRs报告按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发生时间、药品分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常见ADRs症状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93例ADR s报告中10岁以下儿童48例(16.38%),50岁以上患者有124例(42.32%);引起ADR s的药物有53种,主要为青霉素类82例(27.99%)、头孢菌素类83例(28.33%)、氟喹诺酮类68例(23.21%)和硝基咪唑类19例(6.48%)。ADRs发生时间在30min以内的228例(77.82%);ADRs损害以皮肤粘膜系统损害为主,共196例(66.89%),其次是消化系统54例(18.43%);45例(15.36%)新的和严重的ADRs。结论抗菌药物ADR s发生与年龄、给药途径、用药频率密切相关。应加强ADRs监测和药学监护,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徐瑞岭  陈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6,(28):3912-3914
目的:探讨甲硝唑的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00年—2016年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甲硝唑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整理并筛选甲硝唑不良反应的案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药原因、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用药剂量、过敏史、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85例甲硝唑不良反应病例;甲硝唑的不良反应在21岁~60岁患者中发生较多,占99.68%;患者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较多,占64.32%;甲硝唑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原因主要包括预防感染(术后)、牙周疾病和胃肠道感染,分别占24.32%,17.29%和15.14%;甲硝唑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3 d内,占85.96%;1例(0.54%)患者死亡。结论甲硝唑在临床使用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强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19.
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相关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了解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经血/骨髓培养确证的18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全部给予伏立康唑规范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8例患者CD4+T细胞计数均小于50copies/μl,以反复发热、乏力、咳嗽、消瘦、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用伏立康唑治疗14d后,有效6例(33.3%),显效7例(38.9%),无效5例(27.8%),总有效率72.2%。治疗28d时,有效11例(61.1%),显效3例(16.7%),无效4例(22.2%),总有效率77.8%。治疗后TB疗前-疗后为(12.68±20.74)μmol/L(P=0.02)、ALT疗前-疗后(20.80±35.17)U/L(P=0.02)、AST疗前-疗后(86.01±110.07)U/L(P<0.01),三个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疗前-疗后(0.497μmol/L,P=0.62)、BUN疗前-疗后(0.631mmol/L,P=0.53)、K+疗前-疗后[(0.15±0.90)mmol/L,P=0.49],三个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伏立康唑治疗AIDS合并PSM疗效较确切,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少,可达预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