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蛋白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含量是衡量样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更为准确地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含量和粒径,本研究探讨了溶液折光率对于微流成像系统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例,通过常见的外界刺激条件(冷冻-解冻)制备高浓度的蛋白质不溶性微粒,并将此微粒稀释至不同折光率的溶液(由PEG1000、海藻糖制备)中,利用微流成像系统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含量。结果:当溶液的折光率接近蛋白质不溶性微粒折光率时,利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的不溶性微粒含量低于实际的微粒含量。此外,随着溶液折光率的增加,采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出的不溶性微粒的粒径也随之减小。结论:蛋白质溶液的折光率发生改变,会影响利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准确性。因此,利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蛋白制剂中不溶性微粒时,需要考虑到制剂处方的折光率对于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必要时可以采用稀释的方法降低折光率对蛋白质颗粒的屏蔽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滤操作对一种免疫球蛋白G2(immunoglobin G2,IgG2)亚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单抗)生物类似药(similar biotherapeutic product,SBP)候选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利用微流数字成像(microflow digital imaging,MDI)技术对某厂家生产的IgG2亚型EGFR单抗SBP候选药与其原研药(reference biotherapeutic product,RBP)中不同粒径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比较;采用0.22 μm的滤器对EGFR单抗SBP候选药进行过滤,并采用MDI法立即对不同粒径和性质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和分析;再将过滤后的EGFR单抗SBP候选药在室温静置2 h,并采用MDI法对不同粒径和性质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某IgG2亚型EGFR单抗SBP候选药中不同粒径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高于RBP;用0.22 μm的滤器过滤后,EGFR单抗SBP候选药中的不溶性微粒数由8.51×105粒·mL-1降为1.52×104粒·mL-1,且主要成分蛋白聚体、气泡和纤维均明显减少;室温静置2 h后,其中的不溶性微粒数由1.52×104粒·mL-1增加至3.23×104粒·mL-1,且增加的微粒主要为蛋白聚体。结论:与原研药相比,该EGFR单抗SBP候选药蛋白聚体水平较高,过滤后有明显改善,但随着放置时间延长,蛋白聚体含量又有明显增加。这提示我们需加强研发,以提高SBP候选药的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单克隆抗体(单抗)稳定性研究中,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size exclusion-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SEC-HPLC)、微流数字成像(microflow digital imaging,MDI)技术、澄清度及可见异物检查在不同粒径级别蛋白聚体监测中的交互作用。方法:分别采用SEC-HPLC、MDI、澄清度及可见异物检查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靶点单抗在4℃储存6个月、37℃和6000 lx光照条件下储存28 d后,蛋白聚体、不溶性微粒、澄清度及可见异物的不同变化。结果:SEC-HPLC结果表明,与样品在4℃储存6个月的结果相比,抗TNFα单抗的蛋白聚体含量在37℃和6000 lx照度处理28d后均增加均不明显。使用MDI技术可见,抗TNFα单抗经37℃和6000 lx照度处理28 d后,1~10 μm、10 μm以上、25 μm及以上粒径的微粒数量比在4℃储存6个月的样品有明显增多,且增多的微粒主要为蛋白聚体。通过目视法对样品的澄清度和可见异物检查发现,37℃储存和6000 lx照度处理28 d后的抗TNFα单抗澄清度低于4℃储存的样品;各储存条件下的抗TNFα单抗均未检出可见异物。结论:在单抗稳定性研究中,纳米级、微米级蛋白聚体的形成上并不具有一致性,因此,应采用多种方法对蛋白聚集情况进行表征和分析,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郑雪 《中国药师》2017,(2):374-376
摘 要 目的:考察4 种常用中药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不同浓度配伍的不溶性微粒数变化,为临床选择药物浓度提供参考。方法: 将复方苦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用0.9%氯化钠注射液制成低浓度和高浓度溶液,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通则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测定其配伍前与配伍后0,2,4,5 h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4种中药注射剂原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4种中药注射剂不同浓度下≥25 μm不溶性微粒数量都很少,几乎不随时间变化;4种中药注射剂≥10 μm不溶性微粒数总体呈现高浓度输液中的微粒数略多于低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高浓度中药注射剂输液中≥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较低浓度中药注射剂输液略多,建议临床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进行药物稀释,并尽快使用。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比较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BFS)与传统输液包装材料在物理方面和化学方面对药品的影响。方法: 试验采用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细菌内毒素采用终点显色基质法分析样品中内毒素的含量;不溶性微粒采用全取样光阻法分析样品中的微粒大小及数量。结果: 细菌内毒素测定结果显示BFS与传统包装材料无明显差异;不溶性微粒测定结果显示,BFS包装的产品≥5 μm和≥10 μm粒径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少于传统包装的产品,≥25 μm和≥50 μm粒径的微粒数量则差异不明显。结论:BFS内在质量优于其他传统输液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考察消癌平注射液与胰岛素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观察室温下24h内消癌平注射液与胰岛素在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溶液外观、不溶性微粒、pH的变化,以及配伍液中绿原酸和胰岛素的含量变化。结果: 配伍液在室温24h内性质稳定、外观、pH无明显变化,无气体沉淀产生、不溶性微粒12h内无明显变化,但24h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升高。主要成分绿原酸及胰岛素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该试验条件下,12h内消癌平注射液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考察注射用肌氨肽苷与不同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考察注射用肌氨肽苷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溶液在0,0.5,1,2,4,8 h时的外观、pH、不溶性微粒数及次黄嘌呤和多肽含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不同配物溶液均为澄明液体,pH无明显变化,次黄嘌呤和多肽的含量均符合要求。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10 μm的不溶性微粒数最少,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规定,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时,个别时间点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不符合规定;各配伍溶液≥25 μm的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规定。结论:注射用肌氨肽苷最适配伍溶媒为10%葡萄糖注射液。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通过考察肾康注射液与5种常用溶媒配伍的稳定性,选择最佳溶媒配伍方案,以便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将肾康注射液与5种不同溶媒配伍后,定时考察配伍后溶液的pH、不溶性微粒数、有效物质原儿茶醛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5种溶媒按药品说明书比例配伍2 h后不溶性微粒数均有所增加,其中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最多, 且2 h后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增加。5种配伍溶液的pH无明显变化。原儿茶醛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6 h内原儿茶醛的含量变化率:0.9%氯化钠注射液>5%果糖注射液>10%转化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其中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原儿茶醛含量下降近20%。结论: 肾康注射液在不同溶媒中稳定性不同,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注射液中原儿茶醛含量下降明显且不溶性微粒数较多。临床应选择稳定性更好的葡萄糖以及转化糖注射液作为溶媒,配伍后的溶液应尽可能在2 h内用完。  相似文献   

9.
杨莎  袁军  高必兴  杨蕾  李曦 《中国药事》2019,33(8):904-911
目的:开展四川省内大黄药材及其饮片的专项评价性抽检工作,了解四川省内大黄药材及饮片的整体用药情况,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方法:依据法定标准进行检验,并开展探索性研究,建立不同基原大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确定3种不同基原大黄的区别特征和大黄共有成分,并对35批大黄样品(包括大黄药材5批次,大黄饮片24批次,酒大黄6批次)进行分析。结果:共抽样105批次大黄药材及其饮片,其中97批次合格,合格率92.4%;8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7.6%;3种不同基原大黄HPLC指纹图谱区别特征明显,不同基原大黄共有峰10个,35批大黄样品和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85。结论:通过本次抽检,发现四川省内大黄药材及其饮片总体质量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提示应进一步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 考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在常用的4种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果糖注射液、木糖醇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方法考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与4种溶媒配伍后分别在0,0.5,1,2,4,8 h内产生不溶性微粒数量和pH的变化。结果: 在8 h内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与4种溶媒配伍后的外观及pH无明显变化。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符合药典规定。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小于5%葡萄糖注射液。在果糖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数超过药典标准,尤其在4h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增多。在木糖醇氯化钠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数略高于药典标准。结论:建议大株红景天注射液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不推荐果糖注射液,木糖醇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虽然说明书未提及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用0.9%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本试验可为糖代谢异常患者用药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微流成像技术收集的抗体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图片进行分类建模,以建立不溶性微粒的分类和溯源分析方法。方法:本研究首先制备并用微流成像系统获得气泡、硅油液滴、玻璃颗粒、反复冻融产生的蛋白颗粒4种不同类型颗粒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部分。采用3种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即ResNet50、DenseNet201和ShuffleNetV2,对训练集中的图片进行训练和识别,建立数据集,并用于对测试集图片的识别。此外,通过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将CNN模型识别和人眼分类的准确性和速度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各模型对于测试集的识别准确率都达到96%以上,且DenseNet201模型具有更优的稳定性;与人眼识别相比,准确率没有显著差异,识别速度更快且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CNN模型能够对蛋白质制剂中不溶性微粒图片进行分类和溯源分析,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药品的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注册分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研究中伦理初始审查意见,为今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材料准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伦理委员会2018年至2023年1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伦理初始审查意见,并对问题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类型问题在不同注册分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研究中及新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颁布实施前后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合计收集50份伦理初始审查意见,主要集中于与志愿者知情同意及安全和获益相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80.00%和66.00%。同时,两类问题的发生率均在新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提示相关从业人员在临床试验伦理材料准备的时候一定要把志愿者的权益和保障放在首位,并且不断更新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以规范项目的伦理申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物临床试验现场核查过程中疗效指标相关问题的关注点,为药物临床试验现场核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内外药物临床试验实施和检查相关指导性文件,对疗效指标相关核查要点进行总结;并结合近年来现场核查经典案例,梳理核查过程中不同试验设计的药物临床试验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及对应的常见问题,分析现场核查的关注点。结果: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了疾病临床终点或相关重要临床事件类疗效指标、量表类疗效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类疗效指标、影像学结果类疗效指标4类常用疗效评价指标的现场核查关注点。结论:不同类型的疗效指标具有不同的评估要求、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现场核查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考虑适当的关注点,才能使核查工作更加高质高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基于蒙药材霞日森登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质量控制方法,结合化学识别模式分析不同产地霞日森登的质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杨梅素、二氢杨梅素、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花旗松素7种Q-Marker含量,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并与外标法(ESM)及标准曲线法所得结果比较结果差异;通过霞日森登HPLC指纹图谱及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识别模式对11批霞日森登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QAMS,内参物二氢杨梅素与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花旗松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569、1.435、1.426、1.467、0.794(杨梅素为0.489,因偏离大去除),且11批霞日森登样品3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获得指纹图谱及共有模式,经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不同产地的11批霞日森登可聚为4类。结论:通过建立的指纹图谱和QAMS能精准测定霞日森登中Q-Marker的含量,可用于霞日森登的质量评价,为评估霞日森登的质量提供了更为科学与全面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不同企业甘精胰岛素有关物质分析用系统适用性试验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示企业完善质量标准,更科学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液质联用方法对不同企业有关物质分析用系统适用性试验进行研究评价,发现存在多种问题。结果:部分企业系统适用性溶液中所用的“0A-甘精胰岛素”的结构经LC-MS/MS确认后,发现与理论序列不同,部分企业采用酶切方法制备系统适用性溶液,存在杂质较多、操作步骤复杂、溶液易浑浊等问题。结论:建议企业提高对系统适用性试验的重视程度,加强研究,完善质量标准,科学有效地进行药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中药卷柏药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梳理卷柏历史沿革,对其基原进行本草考证;同时采用综述的方法对不同品种卷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相应的阐述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不同基原的卷柏品种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功效主治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在临床实践中,应辨证用药,合理选择卷柏基原品种,并扩大或加强对卷柏地方品种的开发和使用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药品包装材料(药包材)异常毒性与急性全身毒性检查法,研究用急性全身毒性检查法代替异常毒性检查法的可能性。方法:对不同国家、地区的药典、法规和标准中急性全身毒性检查法和异常毒性检查法进行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选择93批不同类型药包材进行急性全身毒性和异常毒性检查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结合各国、地区对药包材急性全身毒性和异常毒性检查的要求,以及两者方法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全身毒性检查法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结论:针对药包材急性毒性风险,特别是不断涌现的新型药包材产品,从生物学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使用急性全身毒性检查法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控制风险,用急性全身毒性检查法替代异常毒性检查法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孙程洁  成殷  俞佳宁 《中国药事》2023,37(5):504-512
目的:为我国申请加入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建立与国际统一的检查标准,提出细胞治疗产品GMP检查亟需关注的差异点。方法:对我国细胞治疗产品指南与PIC/S先进治疗产品GMP附录进行整体梳理和对比分析,并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我国与PIC/S GMP附录原则及考虑要素基本是一致的,但从法规体系、框架结构、适用范围、具体要求均有所区别。结论:分别从质量风险管理、起始生物材料的检查、与国际检查标准的统一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此类产品GMP检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徐刚领  武刚  崔春博  崔永霏  杨雅岚  王兰 《中国药事》2022,36(11):1260-1266
目的:评价近效期末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igand 1,PD-1)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使用中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实际使用条件将近效期末抗PD-1单抗药物稀释至1.0mg·mL-1和5.0 mg·mL-1,制备使用中稳定性样品,并对不同取样点下样品的外观、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蛋白质浓度、纯度、配体竞争抑制活性、生物学活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0 mg·mL-1和5.0mg·mL-1 2个浓度点在不同时间取样点样品均为无色澄清溶液且无明显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蛋白质浓度分别为0.9 mg·mL-1和4.3~4.5 mg·mL-1;SEC-HPLC单体的峰面积百分比均为99.3%,聚体峰面积百分比为0.7%~0.8%;配体竞争抑制活性为95%~110%,生物学活性为74%~89%。结论:研究表明近效期末抗PD-1单抗药物使用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