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背景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高,且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OP及其引起的骨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防治OP刻不容缓。了解我国OP的患病情况是开展OP防控工作的前提。目的通过Meta分析了解中国老年人OP的患病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VIP)中关于中国老年人OP患病率相关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01-01至2021-03-20。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8篇横断面研究,包含68 93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7.7%〔95%CI(33.8%,4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国≥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9.6%〔95%CI(33.4%,45.9%)〕,2010—2020年为35.9%〔95%CI(31.1%,40.8%)〕;中国南方地区≥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9.7%〔95%CI(34.0%,45.5%)〕,中国北方地区为35.7%〔95%CI(30.1%,41.2%)〕;中国男性≥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27.3%〔95%CI(23.9%,30.7%)〕,中国女性为48.4%〔95%CI(42.7%,54.1%)〕;中国60~69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2.2%〔95%CI(28.6%,35.7%)〕,70~79岁老年人为41.9%〔95%CI(36.9%,46.9%)〕,≥80岁老年人为51.8%〔95%CI(43.9%,59.7%)〕。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中国老年人OP患病率为37.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2.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轻度认知障碍(MCI)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了解其患病率对于推进健康老龄化有重要意义,但近10年尚缺乏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全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进行全面报道。 目的 了解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展老年公共服务政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21年1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Ovid、Springer Link、EmBase等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的原始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患病率相关数据,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模型合并效应指标。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7篇文献,样本量共计137 599。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总体患病率为19%〔95%CI(17%,21%)〕。人口学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7%〔95%CI(15%,19%)〕和19%〔95%CI(17%,21%)〕;城市和农村地区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1%,22%)〕和23%〔95%CI(16%,30%)〕;有配偶和无配偶的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分别为16%〔95%CI(14%,19%)〕和24%〔95%CI(20%,28%)〕;60~64岁老年人群MCI患病率为13%〔95%CI(9%,17%)〕,65~69岁为12%〔95%CI(9%,15%)〕,70~74岁为17%〔95%CI(13%,20%)〕,75~79岁为26%〔95%CI(20%,31%)〕,80~84岁为33%〔95%CI(24%,42%)〕,≥85岁为42%〔95%CI(22%,62%)〕;我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随教育程度增长而降低,文盲组(受教育年限<1年)MCI患病率为30%〔95%CI(25%,35%)〕,大学组(受教育年限>12年)的患病率下降为10%〔95%CI(7%,13%)〕。空间分布结果:各省份之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差异明显(15%~37%),各区域之间差异明显(17%~22%)。时间分布结果:近10年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11%~28%)。 结论 近10年中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不同省份、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另外,女性、受教育程度低、高龄、农村、无配偶群体患病率偏高。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3.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睡眠障碍作为常见问题之一,危害着老年人群的健康。 目的 系统评估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 方法 2021-05-31至2021-06-16,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Knowledge和PsycINFO数据库,搜集关于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情况的研究,检索不限起始时间,截止日期为2021-05-3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11条标准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1篇研究,纳入研究的总样本量为81 354例,其中有睡眠障碍者32 8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为46.0%〔95%CI(41.7%,50.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0.0%〔95%CI(30.9%,49.2%)〕、49.4%〔95%CI(42.8%,55.9%)〕;年龄60~70、>70~80、>80岁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35.1%〔95%CI(28.8%,41.4%)〕、46.1%〔95%CI(33.8%,58.4%)〕、44.4%〔95%CI(32.7%,56.2%)〕;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1.5%〔95%CI(32.8%,50.2%)〕、44.0%〔95%CI(36.4%,51.7%)〕;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6.3%〔95%CI(37.6%,55.1%)〕、37.9%〔95%CI(26.7%,49.1%)〕。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患慢性病情况是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应重视老年人睡眠障碍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降低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背景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便秘已成为我国人群普遍存在的问题。便秘虽不致死,但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而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调查数据对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患病率进行全面报道。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19-12-31,收集有关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的横断面研究。由两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独立进行筛选、提取,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11条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9个研究,包括37 242例调查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总患病率为10.9%〔95%CI(8.8%,13.0%)〕。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7.0%〔95%CI(4.1%,10.0%)〕和11.5%〔95%CI(9.3%,13.7%)〕;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患病率分别为9.3%〔95%CI(3.7%,14.8%)〕和10.5%〔95%CI(5.8%,15.1%)〕;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初/高中、大专及以上组的患病率分别为12.2%〔95%CI(7.4%,17.0%)〕、12.3%〔95%CI(8.1%,16.4%)〕、13.2%〔95%CI(8.2%,18.1%)〕;南方和北方地区患病率分别为7.4%〔95%CI(5.6%,9.2%)〕和15.0%〔95%CI(10.6%,19.4%)〕;调查时间为2003年以前及2004-2008、2009-2013、2014-2018年组的患病率分别为5.0%〔95%CI(3.0%,7.0%)〕、6.3%〔95%CI(1.3%,11.3%)〕、11.2%〔95%CI(4.9%,17.5%)〕、13.4%〔95%CI(9.1%,17.7%)〕。结论 我国成年人慢性便秘患病率在逐年增高,不同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地区人群患病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进程。随着慢性病的日益流行,慢性病共病为慢性病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慢性病共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目的 系统评价2010-2019年我国中老年人群(≥45岁)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为慢性病共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2010-01-01至2020-01-01月公开发表的文章,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25篇横断面研究,涉及173 0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5%,4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3%,50%)〕,男性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8%〔95%CI(31%,45%)〕;共病2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为23%〔95%CI(20%,26%)〕,共病3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1%〔95%CI(9%,14%)〕;2016-2019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3%〔95%CI(28%,58%)〕,2010-2015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4%,47%)〕;南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4%,49%)〕,北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8%〔95%CI(27%,49%)〕。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背景 近几年来全球维生素D营养状况备受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可能存在差异,我国关于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地区儿童维生素D水平的营养状况。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等数据库,收集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地区(南/北)、样本量、性别、年龄、结局指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血清25(OH)D水平缺乏(<20 μg/L)率}等信息,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04-08。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2以及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9篇文献,133 441例健康儿童青少年,平均血清25(OH)D水平为(29.62±12.45)μg/L。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95%CI(17.5%,25.4%)〕,南方地区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17.5%〔95%CI(13.1%,22.0%)〕,北方地区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29.0%〔95%CI(19.4%,38.6%)〕。不同性别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OR=0.99,95%CI(0.95,1.03),P=0.71〕、血清25(OH)D水平〔SMD=0.01,95%CI(-0.24,0.26),P=0.9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婴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幼儿组〔SMD=0.16,95%CI(0.06,0.27),P=0.002〕、学龄前组〔SMD=0.77,95%CI(0.55,1.00),P<0.000 01〕、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0.65,95%CI(0.27,1.04),P=0.000 1〕,南方地区婴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幼儿组〔SMD=1.51,95%CI(0.31,2.72),P=0.01〕、学龄前组〔SMD=6.22,95%CI(3.97,8.47),P<0.000 01〕、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6.80,95%CI(2.95,10.65),P<0.000 5〕,北方地区婴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幼儿组〔SMD=1.23,95%CI(0.33,2.12),P=0.007〕、学龄前组〔SMD=8.41,95%CI(2.04,14.79),P=0.01〕。幼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前组〔SMD=0.61,95%CI(0.43,0.80),P<0.000 01〕、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0.65,95%CI(0.27,1.04),P=0.001〕,南方地区幼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前组〔SMD=5.53,95%CI(3.57,7.49),P<0.000 01〕、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6.07,95%CI(3.04,9.10),P<0.000 1〕,北方地区幼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前组〔SMD=6.56,95%CI(1.19,11.92),P=0.02〕。学龄前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0.33,95%CI(0.15,0.51),P=0.000 4〕,南方地区学龄前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1.89,95%CI(0.58,3.21),P<0.005〕,北方地区学龄前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4.94,95%CI(1.51,8.38),P=0.005〕。结论 中国大陆儿童维生素D缺乏仍较严峻,不同性别儿童维生素D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儿童维生素D水平和年龄密切相关,但是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背景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规模未来还将持续快速增长。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上升,老年人血脂异常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受样本量、研究设计方案、调查地域、调查对象群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状况研究结果不一。目的系统评价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获取有关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5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横断面研究,样本总量101 831,患病人数45 7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47.0%〔95%CI(40.0%,54.0%)〕,高胆固醇(TC)、高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9.7%〔95%CI(13.8%,25.5%)〕、20.8%〔95%CI(16.2%,25.4%)〕、15.3%〔95%CI(10.7%,19.8%)〕、20.2%〔95%CI(7.9%,32.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LDL-C血症患病率为17.2%,高于女性的9.0%(P<0.001);女性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48.8%)、高TC血症患病率(24.0%)、高TG血症患病率(23.4%)、低HDL-C血症患病率(20.4%)均高于男性(分别为39.5%、12.9%、19.0%、14.7%)(P<0.001)。年龄方面,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60~69岁为39.9%,70~79岁为31.8%,≥80岁为31.4%)(P<0.001);60~69岁老年人高TC血症患病率(12.9%)、高LDL-C血症患病率(10.0%)均高于70~79岁(分别为12.1%、9.4%)与≥80岁老年人(分别为9.5%、6.5%),70~79岁老年人高TG血症患病率(19.3%)、低HDL-C血症患病率(10.5%)均高于60~69岁(分别为16.4%、9.7%)与≥80岁老年人(分别为15.5%、9.5%),≥80岁老年人各类血脂异常患病率均低于60~69岁、70~79岁老年人(P<0.001)。西部地区老年人高TG血症患病率为20.0%,高于东部地区老年人的19.7%(P<0.001);东部地区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49.3%)、高TC血症患病率(23.0%)、高LDL-C血症患病率(21.3%)、低HDL-C血症患病率(13.5%)均高于西部地区老年人(分别为36.8%、11.4%、7.8%、7.8%)(P<0.001)。结论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不同性别、年龄段、地区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及各型血脂异常患病率存在差异。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背景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全球呈高发趋势,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GERD与患者的焦虑抑郁密切相关,因此,准确地了解GERD患者的精神状态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诊治。但是,目前尚缺乏此方面基于中国人群的系统性分析。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国GERD患者焦虑抑郁患病情况。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2020年5月,收集关于中国GERD患者焦虑抑郁患病情况的调查研究。采用Stata 12.0、Revman 5.1软件对焦虑抑郁患病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90 537例受调查者,文献质量整体较好。Meta分析结果显示,GERD患者焦虑患病率为41%〔95%CI(31%,51%)〕,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焦虑患病率为36%〔95%CI(25%,48%)〕,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焦虑患病率为51%〔95%CI(44%,58%)〕。GERD患者抑郁患病率为37%〔95%CI(32%,42%)〕,RE患者抑郁患病率为34%〔95%CI(28%,39%)〕,NERD患者抑郁患病率为45%〔95%CI(23%,67%)〕。结论 中国人群GERD患者中焦虑抑郁呈高发趋势,GERD患者患焦虑抑郁的风险更大,临床工作中准确地了解GERD患者的精神状况将有助于更好地对GERD患者进行诊疗。  相似文献   

9.
背景 高尿酸血症(HUA)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是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高”。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但尚不清楚该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状况。目的 调查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现状及可能危险因素,为HUA及相关慢性病的防治和社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高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3-5月开展的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档案信息收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析HUA患病率以及人群分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HUA的影响因素。结果 8 600名老年体检人群的HUA粗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1.76%(男性24.15%,女性19.66%)和24.10%(男性24.21%,女性20.58%);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25.312,P<0.001);60~69岁年龄组,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51.121,P<0.001);70~79岁及≥80岁年龄组,不同性别HUA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及不同性别HUA粗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P<0.001)。HUA组和非HUA组社区老年体检人群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运动情况、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肥胖、CKD、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患病率、白细胞计数、总蛋白、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27,95%CI(1.11,1.45)〕、年龄〔OR=1.01,95%CI(1.00,1.02)〕、饮酒情况〔经常饮酒对比从不饮酒OR=1.43,95%CI(1.19,1.70)〕、运动情况〔经常运动对比不运动OR=0.84,95%CI(0.73,0.98)〕、高血压〔OR=1.47,95%CI(1.30,1.66)〕、糖尿病〔是,血糖控制不佳对比否OR=0.76,95%CI(0.65,0.88)〕、中心性肥胖〔OR=1.29,95%CI(1.13,1.48)〕、肥胖〔OR=1.43,95%CI(1.23,1.66)〕、CKD〔OR=4.59,95%CI(3.91,5.38)〕、痛风〔OR=5.07,95%CI(3.54,7.28)〕、白细胞计数〔OR=1.08,95%CI(1.04,1.11)〕、总蛋白〔OR=1.04,95%CI(1.03,1.06)〕、血清清蛋白〔OR=1.03,95%CI(1.01,1.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1,95%CI(1.00,1.01)〕与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率较高,且与许多不良临床指标有关联,需加强社区居民HUA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1960.01-2012.12)、EMBase(1980.01-2012.1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1969.01-2012.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1.01-2012.12)、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01-2012.12)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98.01-2012.12)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2统计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文献7篇,其中6篇为横断面研究,1篇为病例对照研究,总样本量为3 548例。Meta分析结果:(1)病例对照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MD值为2.37〔95%CI(0.20,4.54)〕;横断面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MD值为5.61〔95%CI(1.54,9.68)〕。横断面研究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为1.02〔95%CI(1.01,1.03)〕。(2)横断面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为1.28〔95%CI(1.03,1.58)〕。横断面研究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对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为0.46〔95%CI(0.22,0.95)〕。(3)病例对照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经济收入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分别为0.54〔95%CI(0.24,1.24)〕、1.77〔95%CI(0.92,3.41)〕及0.74〔95%CI(0.44,1.24)〕。(4)病例对照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自我效能分级(高等水平/低等水平)和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分级(高等水平/低等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分别为0.24〔95%CI(0.10,0.60)〕和0.29〔95%CI(0.10,0.83)〕;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我效能(高等水平/低等水平)和自我效能(中等水平/低等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值分别为0.30〔95%CI(0.11,0.87)〕和0.18〔95%CI(0.06,0.52)〕。结论 社会人口学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及心理因素中的自我效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樊刚  王忠  王丽  段军仓  黄磊  李小雷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5):3120-3128
目的 系统评价预防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对多支血管病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NEJM,中国知网(CNKI)、CBM中关于PCI对多支血管病变STEMI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为2001年1月-2015年7月,并根据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1.0统计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预防性PCI组和单纯罪犯血管PCI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再次PCI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率。结果 最终纳入合格文献9篇,总样本量为1 650例,均为英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1)预防性PCI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低于单纯罪犯血管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46(0.32,0.67),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样本量>200例亚组〔OR(95%CI)=0.47(0.28,0.78),P<0.05〕、样本量≤200例亚组〔OR(95%CI)=0.46(0.25,0.85),P<0.05〕、随访时间>1年亚组〔OR(95%CI)=0.45(0.23,0.88),P<0.05〕、随访时间≤1年亚组〔OR(95%CI)=0.49(0.30,0.78),P<0.05〕中预防性PCI患者的MACE发生率均低于单纯罪犯血管PC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预防性PCI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单纯罪犯血管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52(0.35,0.77),P<0.05〕。(3)两组患者的再发心肌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95%CI)=0.67(0.30,1.51),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样本量≥149例亚组〔OR(95%CI)=0.54(0.25,1.15),P>0.05〕、样本量<149例亚组〔OR(95%CI)=1.14(0.18,7.11),P>0.05〕、随访时间>1年亚组〔OR(95%CI)=0.85(0.12,6.00),P>0.05〕、随访时间≤1年亚组〔OR(95%CI)=0.69(0.27,1.72),P>0.05〕中两组患者的再发心肌梗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预防性PCI组患者的再次PCI率低于单纯罪犯血管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37(0.28,0.50),P<0.05〕。(5)两组患者的行CABG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95%CI)=1.31(0.64,2.67),P>0.05〕。结论 与单纯罪犯血管PCI相比,预防性PCI可以减少多支血管病变STEMI患者的MACE发生率、死亡率及再次PCI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综合评价世界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流行趋势,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基础参考资料。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Springer、Elsevier、EMBase、SSC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FD)中关于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相关心血管事件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14年3月。采用RevMan 3.1.0软件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篇,总样本量为519 052人。世界人群具有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数发生率为0.47%〔95%CI(0.22%,1.03%)〕,具有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数发生率为16.26%〔95%CI(11.18%,23.05%)〕。亚组分析显示,女性人群具有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数发生率为23.25%〔95%CI(19.34%,27.69%)〕,男性人群具有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数发生率为8.08%〔95%CI(4.56%,13.92%)〕,不同性别间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数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08)。结论 世界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发生率较低,女性优于男性。建议关注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提高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背景伴随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居民医疗与养老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医疗与养老服务仍互不衔接,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将医疗与养老资源进行有序衔接,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连续性的照护服务。目的综合分析我国居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参与意愿。方法2020年12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有关居民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参与意愿的文献,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0年12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纳入研究的有效样本量为14 089,其中共有4 268例居民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参与意愿。纳入研究的文献的JBI评分为14~18分,得分均≥总分的70%,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较高。居民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意愿率为40.5%〔95%CI(33.3%,47.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学历〔OR(95%CI)=0.71(0.59,0.85),P<0.01〕、子女数量〔OR(95%CI)=1.72(1.40,2.11),P<0.01〕、婚姻状态〔OR(95%CI)=0.71(0.57,0.88),P=0.02〕、是否独居〔OR(95%CI)=1.30(1.14,1.49),P<0.01〕、患病情况〔OR(95%CI)=1.34(1.09,1.64),P<0.01〕、知晓度〔OR(95%CI)=1.91(1.61,2.26),P<0.01〕是居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居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参与意愿较低,高中及以上学历、子女数量≤1个、非在婚、独居、患病、知晓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居民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参与意愿相对更强。应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不断丰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内涵等方式,提高居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明确指出,需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最终确定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但关于PSCI的影响因素研究尚存在争议,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为PSCI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7篇文献,包含8 677例患者,其中PSCI患者4 322例,非PSCI患者4 3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95%CI(1.06,1.14),P<0.000 01〕、受教育程度〔OR=0.82,95%CI(0.78,0.85),P<0.000 01〕、高血压〔OR=2.69,95%CI(1.90,3.81),P<0.000 01〕、糖尿病〔OR=1.95,95%CI(1.58,2.39),P<0.000 01〕、心房颤动〔OR=2.92,95%CI(1.92,4.45),P<0.000 01〕、卒中史〔OR=2.68,95%CI(1.95,3.68),P<0.000 01〕、Fazakas评分〔OR=1.86,95%CI(1.57,2.21),P<0.000 0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4,95%CI(1.17,1.77),P=0.000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08,95%CI(1.02,1.14),P=0.006〕、饮酒〔OR=2.85,95%CI(2.00,4.04),P<0.000 01〕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史、Fazaka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6个月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以减少PS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粪便菌群移植(FMT)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危重性艰难梭菌感染(CD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5月。按照PICOS原则制定检索策略,对检索词同时进行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提取文献相关信息,包括样本量、CDI类型、是否合并炎症性肠病(IBD)、年龄、捐赠者、移植方式、粪便制剂、随访时间等。采用英国国立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推荐的对病例系列的质量评价清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结果 纳入24篇文献,共743例患者,663例获得临床缓解,临床缓解率为89.2%,合并缓解率为87.6%〔95%CI(84.0%,90.4%)〕。亚组分析显示,经上消化道实施FMT的患者合并缓解率为81.5%〔95%CI(75.3%,86.5%)〕,低于经下消化道实施FMT患者的合并缓解率89.7%〔95%CI(85.5%,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冷冻制剂实施FMT的患者合并缓解率为85.5%〔95%CI(78.4%,90.6%)〕,与采用新鲜粪便制剂实施FMT患者的合并缓解率为88.3%〔95%CI(84.1%,9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IBD患者合并缓解率为72.7%〔95%CI(53.1%,86.3%)〕,与未合并IBD患者的合并缓解率87.8%〔95%CI(84.6%,9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篇文献发现了可能与FMT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呕吐、发热、腹胀等,多为自限性,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接受FMT治疗后死亡的患者中,死亡原因与患者本身其他疾病有关,没有证据证明与FMT治疗相关。结论 FMT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危重CDI安全有效,且经下消化道实施FMT较上消化道有更高的临床缓解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日益增加,其高发病率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危害。目前研究提示慢性病的发生与高水平的尿酸值有关,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其他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目的 分析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选择完成血液检查的4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9 022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结果 9 022例研究对象中,高尿酸血症患者1 117例,其中男628例,女489例,总体患病率为12.38%,男性患病率为14.65%(628/4 287),女性患病率为10.33% (489/4 73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21(1.399,1.877)〕、高脂血症〔OR(95%CI)=1.465(1.245,1.724)〕、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801(0.687,0.934)〕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心脏病及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555(1.273,1.899)〕、高脂血症〔OR(95%CI)=1.510(1.203,1.895)〕、糖尿病〔OR(95%CI)=0.649(0.474,0.890)〕及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772(0.623,0.957)〕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96(1.363,2.111)〕及高脂血症〔OR(95%CI)=1.452(1.146,1.839)〕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关联性。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需要针对高尿酸血症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 S-Detect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可以实现超声图像定性及定量自动分析,为医师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提供参考,但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验证其鉴别诊断价值。目的 评估S-Dete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搜集有关S-Detect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准确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01-06。由2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和质量,采用Meta-Disc 1.4和Stata 15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S-Detect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合并灵敏度、合并特异度、合并阳性似然比、合并阴性似然比、合并诊断比值比、AUC分别为0.84〔95%CI(0.81,0.86),P=0.003 6〕、0.71〔95%CI(0.69,0.73),P<0.000 1〕、3.31〔95%CI(2.45,4.47),P<0.000 1〕、0.22〔95%CI(0.17,0.29),P=0.000 6〕、15.93〔95%CI(9.85,25.78),P<0.000 1〕、0.89〔95%CI(0.84,0.94)〕。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S-Dete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可以作为甲状腺常规彩超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8.
背景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是乳腺癌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及早识别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结论尚存争议,且国内尚无相关系统评价。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女性BCRL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CINAHL、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第一作者、发表时间、研究类型、样本量、水肿测量方式、水肿程度、随访时间、BCRL相关影响因素(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情况、淋巴结转移阳性情况、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愈合并发症情况、化疗情况、放疗情况)〕、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1篇文献,BCRL患者共2 618例,文献质量整体在中等及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59,95%CI(1.95,3.45),P<0.000 01〕、体质指数〔OR=2.33,95%CI(1.91,2.85),P<0.000 01〕、高血压情况〔OR=4.76,95%CI(2.53,8.94),P<0.000 01〕、淋巴结转移阳性情况〔OR=1.22,95%CI(1.06,1.39),P=0.005〕、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OR=2.30,95%CI(1.88,2.81),P<0.000 01〕、腋窝淋巴结清扫术〔OR=8.29,95%CI(2.32,29.60),P=0.001〕、淋巴结清扫数目≥15个〔OR=1.12,95%CI(1.06,1.19),P<0.000 1〕、术后愈合并发症情况〔OR=4.11,95%CI(3.26,5.17),P<0.000 01〕、化疗情况〔OR=3.17,95%CI(2.16,4.63),P<0.000 01〕、放疗情况〔OR=2.69,95%CI(2.32,3.13),P<0.000 01〕是BCRL的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40岁、体质指数≥24 kg/m2、高血压、淋巴结转移阳性、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增加、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清扫数目≥15个、术后愈合并发症、化疗、放疗是BCRL的危险因素。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局限性,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胡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41-4343
目的:对学龄前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和城乡之间的横断面进行龋齿患病率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万方、CNKI,检索时间从2010年—2014年,纳入所有调查不同年龄段和城乡之间的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率的文献,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估计其OR值和95%CI。结果共纳入16个有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龋齿患病率的调查研究,包括3岁~4岁年龄组18527例,5岁~6岁组17697例;以及6个有关城乡地域差别的儿童龋齿患病率的调查研究,包括城市组8084例,乡村组5605例。按照调查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岁~4岁年龄组和城市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和5岁~6岁年龄组和乡村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合并=0.61(95% CI 0.58,0.63),OR合并=0.83(95% CI 0.77,0.89)]。结论研究结果显示,3岁~4岁年龄组和城市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比5岁~6岁年龄组和乡村组的儿童龋齿患病率要低,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是由于纳入研究的患者存在选择性偏倚、混杂性偏倚以及诊断性偏倚的中、高度可能性,影响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李玲  杨明  李雪峰  刘福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1):1400-1405
背景 雷芬那辛是第一个仅需一天给药一次的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维持治疗的抗毒蕈碱类药物,国内尚未见其治疗COPD的系统评价。目的 系统评价雷芬那辛治疗COPD的疗效与安全性,为COPD的药物治疗提供选择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linicalTrials.gov等数据库,收集雷芬那辛相关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9年5月。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严格筛选,记录第一作者、发表时间、NCT编号、国家地区、干预措施、样本例数、性别、年龄、种族、疗程、疗效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谷值(trough 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峰值(peak FEV1)、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应答率〕及安全性指标(严重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疗效和安全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合计样本量2 175例,文献质量总体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雷芬那辛组改善trough FEV1效果优于安慰剂组〔MD=146.78,95%CI(133.52,160.05),P<0.000 01〕,peak FEV1〔MD=129.50,95%CI(115.69,143.31),P<0.000 01〕、SGRQ应答率低于安慰剂组〔OR=1.60,95%CI(1.29,1.98),P<0.000 1〕。雷芬那辛组严重不良反应〔OR=0.93,95%CI(0.44,1.94),P=0.84〕、上呼吸道感染〔OR=1.42,95%CI(0.72,2.82),P=0.31〕、头痛〔OR=0.88,95%CI(0.49,1.58),P=0.66〕、咳嗽〔OR=1.06,95%CI(0.62,1.82),P=0.82〕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雷芬那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OR=0.54,95%CI(0.33,0.87),P=0.01〕。结论 雷芬那辛治疗COPD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