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微信公众号”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7年5—11月,在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册管理和参加“关爱体检”的人群中,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基于“微信公众号”成立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小组,开展同伴支持教育,同时由医师、护士、营养师组成健康管理小组,通过“微信公众号”为患者提供定期知识宣教、血糖监测、个体化健康行为指导和用药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的血糖和血脂指标、健康调查简表(SF-36)得分以及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bA1c、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微信公众号”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参与度,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微信健康教育平台,提高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方法 以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间到我院内分泌科首诊的120名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微信组和对照组(59例 vs. 61例)。对照组按就诊时医师指导自行用药、控制饮食、锻炼,并监测血糖;微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微信教育小组通过微信平台定期向患者发送微信,指导其饮食、运动及用药等,及时解决患者微信反馈问题,共干预6个月。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微信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血压等指标变化。结果 干预3个月后,微信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15.3±2.35 vs. 11.46±3.25)和空腹血糖(7.23±0.69 vs. 8.40±0.99)、餐后2h血糖(9.76±1.28 vs. 11.41±1.73)、糖化血红蛋白(7.46±0.59 vs. 8.06±1.00)、收缩压(126.56±10.24 vs. 130.39±10.44)、舒张压得分(75.41±7.73 vs. 79.88±9.48)优于对照组。微信干预6个月与干预3个月比较,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19.53±2.62 vs. 15.3±2.35)进一步提高,其空腹血糖(6.62±0.70 vs. 7.23±0.69)、餐后2h血糖(9.00±0.85 vs. 9.76±1.28)、糖化血红蛋白(6.92±0.72 vs. 7.46±0.59)、收缩压(123.05±8.82 vs. 126.56±10.24)、舒张压(72.27±5.97 vs. 75.41±7.73)持续改善。结论 微信平台干预作为一种新型健康教育形式,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血压控制,在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方面优势突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在儿外科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64例住院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常规病房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用微信公众平台,由公众平台对应行信息推送、答疑.比较2组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并细化到入院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心理指导、出院宣教知晓率,并比较2组患儿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护士重复宣教的频次.结果:观察组知晓率8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P<0.01);观察组重复宣教的频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能提高宣教的知晓率,减少护士重复宣教频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7.
微信因具有操作便捷性、人际交流高时效性、内容推送丰富性、消息推送精准性等特点而受到高校图书馆的关注。调查了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现状,分析了开通、宣传推广、内容设置等情况,得出高校图书馆应在创新微信服务内容、增加读者的体验度等方面建设好微信平台。 相似文献
8.
孙成文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6):497-498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老年糖尿病人数大大增加 ,其并发症和死亡率很高。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维护人们的健康 ,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 ,社区应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做为切入点 ,对社区老年病患者进行科学管理 ,改变生活中不良行为 ,加强心理和卫生方面的教育。现将广外地区 5 2例糖尿病患者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北京市广外大街社区 2个居委会 45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者 5 2例。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或医生帮助填写等方式共发放 6 0份… 相似文献
9.
11.
目前,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影响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有很多因素。怎样根据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找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作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作了描述,并且为以后有关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扬州市农村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扬州市农村社区实施糖尿病自我管理项目6个月后的效果。方法按照以社区为基础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24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接受6个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课程。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方面的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中的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及与医生交流评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的9个方面(整体健康自评、精力、健康担忧、疲劳、气短、疼痛、疾病对患者生活影响、情绪低落及社会活动/角色受限)得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看门诊次数和急诊次数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6个月后,增加了参加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培养了健康的行为,改善了躯体和精神部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减少看门诊次数和看急诊次数。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目的观察初次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行基于微信注射相关风险管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解放军第九〇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且出院后初次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时按出院月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两组住院期间均行常规的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教育;出院后,观察组在微信公众号观看讲解胰岛素注射知识与技术的视频,微信群每周推送糖尿病相关知识。结果出院后4周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注射胰岛素时的正确皮肤消毒[36(58%)与11(18%)例,χ2=21.42,P<0.01]、注射前排气[62(100%)与51(82%)例,χ2=12.07,P<0.01]、注射后停留10 s[60(97%)与47(76%)例,χ2=11.52,P<0.01]、正确处理废用针头[49(79%)与18(29%)例,χ2=31.20,P<0.01]、注射部位轮换[48(77%)与35(56%)例,χ2=6.16,P=0.01]、正确储存胰岛素[62(100%)与57(92%)例,χ2=5.21,P=0.02]及正确处理低血糖情况[52(84%)与38(61%)例,χ2=7.94,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6.41±0.76)与(7.19±0.81)mmol/L,t=5.61,P<0.0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71±0.64)%与(7.37±0.78)%,t=5.18,P<0.01]、低血糖发生率[10%(6/62)与24%(15/62),χ2=4.64,P=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微信进行注射相关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胰岛素注射的技能,降低居家胰岛素治疗的风险,提高血糖达标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107-110
目的 探讨微信平台+健康管理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应用效果,为脑卒中开展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在江西省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外筛查干预信息平台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宜春市彬江、高城和灵泉3 个社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40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0)与试验组(n=200),试验组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管理模式,对照组由基层项目医院实施管理,比较两组管理12 个月后的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行为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结果、临床相关指标及预后结局。结果 试验组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不良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临床相关指标:血压、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预后结局:血压、血糖正常率高于对照组(P<0.01),脑卒中发病率(0.50%)低于对照组(3.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验组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管理模式后,提高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减少脑卒中暴露因素,改善临床相关指标,一定程度上减少脑卒中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