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级医院-社区-家庭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慢性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院外早期心脏康复的临床效果,并以此探讨心衰患者的一种慢性病例管理模式。方法纳入我院心脏中心因心力衰竭住院后达到稳定期出院的患者15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1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进行实验观察。对照组出院后采用传统的康复方式,观察组采用三级医院-社区-家庭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康复后1年的心功能指标(LVEF、LVEDD、6MWT、NT-proBNP)。结果治疗后,两组间LVEF、LVEDD、6MWT、NT-pro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三级医院-社区-家庭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对慢性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院外早期心脏康复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 骨关节炎是老年人群的第三大常见慢性病,患病人群和高危人群基数均较大。目前,尚缺乏关于社区骨关节炎规范化防治的研究,社区内仍未形成完整、科学的骨关节炎标准化服务流程,使得骨关节炎长期健康管理服务无法提供。目的 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可实际应用的“社区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标准化防治流程”(简称“防治流程”),并详细分析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及难点。方法 于2020年3-12月,分3个阶段开展“防治流程”的开发,包括筹备阶段、开发阶段、信息化阶段。筹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回顾法、调查法、小组讨论法,形成与骨关节炎防治相关的指南/标准类文献库,并确定“防治流程”涉及的环节、服务范围等。开发阶段,经多轮小组讨论、焦点小组访谈,并结合试运行情况,完成标准操作流程(SOP)1.0至SOP 4.0的不断修订、完善。信息化阶段,以筹备阶段检索到的数据库和SOP 4.0为依据,梳理出“防治流程”中涉及的指标数据库,为进一步信息化开发做好准备。结果 筹备阶段,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指南/标准类文献10篇,确定的“防治流程”涉及社区动员、评估(筛查)、诊断、干预、跟踪随访5个环节,以社区动员、评估(筛查)、跟踪随访3个环节为开发重点。开发阶段,形成的SOP 4.0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所需工具、服务人员、服务所需技能、对应服务内容(清单)、所涉服务费用(成本)、生成数据清单、本条操作循证依据共10项内容,形成了完整版“防治流程”。信息化阶段,整理出涉及上述5个环节的数据结构表。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防治流程”可指导社区医务人员基于社区现有资源完成整个社区人群的骨关节炎防治工作,报告的开发流程可以为同行开展骨关节炎及其他单病种社区防治单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体系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一步利用医院、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资源,以充分扩展和完善脑卒中患者延续康复护理范围和内容,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寻找一条更为简便、快速、高效、实用、廉价的新路径。 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期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91例,按他们出院后属于该院社区街道居住和不属于该院社区街道居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取符合条件的实验组98例患者,对照组93例患者。住院的病房护士及社区护士一起为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医院-社区-家庭整体康复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出院护理,均在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分别对191例脑卒中患者做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心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和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评定。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HAMD量表评分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施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加明显。 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康复都有积极的作用,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身心整体恢复,值得在各医疗机构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4.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家庭医生工作室是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同时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6年开始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紧扣签约服务的“签、约、服”三环节构建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建立了“三定”(定岗、定任务、定分配)、“三优”(优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渠道)、“两衔接”(全科医生与市级专家、社区卫生与市级医院资源整合衔接)的有效签约服务模式。本文介绍了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并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吕韵  景日泽  王德猛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6):1995-2002
福建省厦门市以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以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创设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厦门市“三师共管”模式在打造“多快好省”品牌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签约服务费用筹资与分配机制、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及非经济激励机制,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及签约率的大幅提高,产生了良好的医患联动,从而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柔性引导“患者愿意去、基层接得住、医院舍得放”的制度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法律法规,探讨在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服务双方的法律权责。方法 于2017年7—8月,在浙江省、安徽省、北京市、上海市4个地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符合本研究目的的医务人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成员、行政管理人员)389例、社区居民360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受试者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权利义务的认知情况。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开展德尔菲法,邀请20名专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履行的责任进行评价、修改。结果 回收医务人员有效问卷320份,在列出的20项权利和14项义务中:重要程度排在前3位的权利为“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89.7%,287/320)、“获得健康安全工作环境的权利”(87.5%,280/320)、“要求签约患者提供自己真实的信息”(87.5%,280/320);重要程度排在前2位的义务为“关心、爱护、尊重患者”(90.3%,289/320)、“保守患者的病情及个人隐私,未经允许不得向其他人透露”(90.0%,288/320)。回收社区居民有效问卷342份,在列出的7项权利和10项义务中:重要程度排在前2位的权利为“受到关心、爱护、尊重的权利”(91.5%,313/342)、“获得符合合同规定的诊疗服务的权利”(90.0%,308/342);重要程度排在前4位的义务为“将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实告知自己家庭医生团队”(96.5%,330/342)、“将自己身体的变化情况及时告知自己的家庭医生团队”(95.3%,326/342)、“尊重家庭医生团队”(91.8%,314/342)、“与自己的家庭医生团队保持有效沟通”(90.0%,308/342)。根据专家咨询结果,最终确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方享有权利16项、履行义务15项;确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接受方享有权利8项、履行义务11项;确定双方在签约服务过程中履行的责任有7项。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方对签约过程中权责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应当理顺并明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方当事人的权责利关系。  相似文献   

7.
背景 精神心理疾病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全科医师协作精神心理专科有利于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治和管理,但当前其协作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障碍,仍需探索更多优化的策略。目的 分析和探索全科医师诊治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专科协作瓶颈与策略,为其策略应用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社区精神疾病的诊治。方法 2018-01-01至2018-05-31,在Web of Science、PubMed、Elservier数据库标题检索(“mental” OR “psycho” OR “psychiatry”)AND(“primary care” OR “general practice” OR “general practitioner” OR “family medicine”),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标题检索“全科”与“心理”“全科”与“精神”“家庭医生”与“精神”“家庭医生”与“心理”,获得发表时间为2014-01-01至2017-12-31的文献。剔除重复及未能获取的文献,入选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经过对文献的检索和筛选,共得到157篇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的文献。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意义的文献有8篇,分别提到了全科与专科协作诊治精神心理障碍在获得临床诊治疗效、节省费用、管理疾病、降低病耻感和被歧视率、提高基层技能以及节省普通精神服务医疗资源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现况调查的文献有3篇,皆提示了当前协作不佳的现况。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策略的文献有72篇,其中41篇涉及的协作策略为系统计划、项目及模型,其余31篇涉及各种非系统性协作策略;但协作策略多处于构建阶段,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诊治对象的文献有74篇,其中涉及青少年、儿童的最多,为29篇,其余涉及各类人群。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影响因素与障碍方面的文献有16篇,其中协作影响因素包括经济、人力、药物处方和技术水平等,协作障碍涉及临床、经济、职能、法律和监管机构多个层面。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观点的文献有7篇,包括全科医师、精神科医师、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患者。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培训的文献有11篇,其对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开展进行了报道和反馈,但这在实际工作中的长期应用和开展有待进一步研究。涉及全科与精神心理专科协作探索的文献有4篇。结论 全科医师在诊治社区门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方面与精神心理专科的协作存在问题和瓶颈,包括全科诊治不足、双方对协作诊治认知欠缺以及其他影响协作诊治的障碍多。而协作策略的方向包括项目支持和资源优化,其中项目支持需注意对协作项目的落实和持续,资源优化体现在对有限协作相关资源的合理投入和应用以及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自2019年12月以来在中国武汉市开始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网底”,对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社区防控和关口前移具有重要基础作用,这也正是评估和认可家庭医生的角色和责任的关键时刻。本刊特邀请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主席李国栋教授从家庭医生作为抗击疫情的“守门人”、基层医疗团队的协调者,全面提升能力、积极进行业务创新等方面来阐述家庭医生和基层医疗团队在面对这一全球危机时的挑战和责任。  相似文献   

9.
日间手术模式在欧美国家已开展了30余年,并逐步建立了从院内到院外的连续性康复模式以保障患者就医安全.我国部分省市也开始实施日间手术模式,但由于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的协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院后支持薄弱,患者后续医疗护理问题仍显突出.本文通过对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的团队建设、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郑宏  鞠康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5):4328-4333
背景 作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的创新项目,长宁区组建多学科服务团队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残疾者“医院-社区一体化”职业康复服务。目的 分析严重精神障碍残疾者“医院-社区一体化”职业康复规范化建设的实施状况。方法 从团队组织、服务路径、培训模块、日常运作等方面阐述规范化建设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康复率、肇事肇祸率、满意度等指标完成情况。结果 长宁区初步形成了由政府部门及街镇提供社会支持,由专业机构和高校提供技术支撑、由多学科服务团队提供专业干预和指导,由社会组织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医院-社区一体化”职业康复规范化建设模式。这一模式为严重精神障碍残疾者建立了职业康复路径和培训模块,提供了职业康复训练、精神健康社会服务、心理疏导为一体的综合干预。截至2017年累计接受服务的严重精神障碍残疾者62例,2016—2017年年均服务人次数2 124例次,严重精神障碍残疾者抽样满意度从96.7%(60/62例次)提高至99.3%(142/143例次),家属抽样满意度从95.1%(78/82例次)提高至98.6%(140/142例次),年均规范康复率为99.5%(4 227/4 248例次),年均疾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为4.8%(3/62),肇事肇祸事件发生率为0。结论 长宁区开展的“医院-社区一体化”职业康复规范化建设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现有体系中对严重精神障碍残疾者及其家属的服务,满足了多元康复需求,推进辅助性就业,为完善相关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各地开始开展对于居家医疗服务模式的探索。本文通过广泛考察和访谈比较了3种探索中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政府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家庭病床服务,转型期的公立医院通过整合院内院外医疗资源开展的上门医疗服务,民营医疗机构根据市场上不同层次的服务人群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医疗服务,发现这3种模式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关于上门医疗服务行为的相关法律尚不完善,居家医疗服务人员需要专业化培训,很多上门医疗服务项目尚未被纳入我国医保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史华伟  李娟  梁亚浩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18-2323
背景 为深化医疗改革,让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更精准地提供健康服务,无锡市自2018年起面向区域内常住人口推出了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目的 分析推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老龄人口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而为完善、推广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自评调查问卷对879例老龄个体开展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下无锡市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首诊的现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79份,回收有效问卷8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者4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身体状况,接受社工的上门服务情况,上一年度平均月收入,接受长期、动态、循环往复的健康管理情况,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情况的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状况(经常患病:OR=2.223,P<0.05;一般:OR=1.449,P<0.05)、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较高(2 000~3 000元:OR=1.153,P<0.05;>3 000~ 4 000元:OR=1.138,P<0.05;>4 000元:OR=2.367,P<0.05)、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较短(15~30 min:OR=1.145,P<0.05;<15 min:OR=1.438,P<0.05)、知晓分级诊疗制度(OR=1.367,P<0.05)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OR=1.573,P<0.05)是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的影响因素。老龄人口健康服务需求意愿前三位分别是:专业的用药指导75.8%(635/838)、科学的养生指导73.1%(612/838)、科学的保健指导72.6%(608/838)。结论 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有待提高,老龄人口身体状况、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是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否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其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建议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应该更充分考虑健康服务相关需求,进而使其成为缓解老龄社会医患矛盾、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和保障养老效率的利器。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推广,作为居民“全方位、全过程健康服务”的提供主体,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也将实现从“守门人”到“健康管理者”再到“健康代理人”的角色转变,其工作感知对签约服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签约后的工作感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4-10月,结合典型抽样和分层抽样法对贵州省、青海省、安徽省、广东省、福建省和江苏省共1 042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的感知情况,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个人收入、工作负担等。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感知情况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地区、岗位和职称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感知差异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的相关性。结果 1 042例调查对象中,85.93%(873/1 016)的成员感知签约后服务内容有所增加;86.86%(879/1 012)的成员感知签约后服务方式有所区别,其中,71.44%(628/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增加了上门服务,32.99%(290/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单次诊疗服务时间更长,93.97%(826/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增加了随访服务;40.77%(413/1 013)的成员感知签约后自身服务态度更好;58.61%(599/1 022)的成员感知签约后个人收入增加;81.94%(835/1 019)的成员感知签约后工作负担加重;91.09%(930/1 021)的成员表示愿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94.62%(967/1 022)的成员感知所在团队工作能够协调有序开展,94.72%(968/1 022)的成员感知团队模式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呈正相关(rs=0.121,P<0.01)。不同地区团队成员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个人收入和工作负担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岗位团队成员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个人收入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成员对个人收入和工作负担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感知相比传统诊疗服务,签约服务的服务内容更加综合化,服务方式更加个性化;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的组织状态及服务价值的感知较好,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的意愿程度普遍较高;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感知签约后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相匹配,不同地区、岗位、职称的成员对个人收入变化的感知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均缺少政策匹配制度。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签约获得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方向。目的 探索信息分诊模式下“1+1+1”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为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方法 按基线可比选取2019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服务人口在5万~10万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情况(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考核分)及随机分层抽取各医疗机构每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的10%,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其中1家为干预社区即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1年;以自制问卷形式、医院信息系统和签约APP信息同步开展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签约居民首诊意愿就诊率、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率等指标的统计,汇总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的干预社区签约居民首诊意愿率和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高于4个非干预的对照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与其中3个对照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类似于政策性干预签约服务,服务效果较好,可推广应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出台各项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强基层”“大健康”背景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合理就医秩序和完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家庭医生相关政策颁布及推行进行讨论,分析其经验、问题与不足,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进一步推行提供借鉴。在文献综述及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家庭医生相关政策发展和实践进程进行梳理,指出我国家庭医生政策大致经历了酝酿萌芽、试点探索、渐进推广和全面实施4个发展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内容及推行情况、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提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六方面参考建议:推进家庭医生制度政策保障,借助医保支付调整医疗资源分配;加强家庭医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增强家庭医生工作热情;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依托医疗联合体,推进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was a needs assessment to inform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home-based telerehabilitation network for rural elderly patients. We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elerehabilitation studies and a needs-assessment by interviewing 43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homecare nursing staff, members of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nd service agencies, social workers, discharge planners, researchers,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ists. The survey addressed perceived need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 the us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ies for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All respondents agreed that there are unmet needs among elderly people who are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settings, and identified several problems including: medication noncompliance, isolation, limited access to specialists and community-based services. Our findings defined 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lient-oriented rural telehealth network that will be used to guide patients discharged to homecare following stroke, through a complex array of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spanning all levels of care.  相似文献   

17.
罗琴  梁海伦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833-1838
近年来,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各地陆续在实践中探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各地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等地均在不同方面有所创新。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已有部分文献指出了家庭医生制度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但缺乏统一的分析框架。慢性病护理模式(CCM)在国外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虽其医疗团队中由护士主要承担工作任务,而我国家庭医生制度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但二者均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CCM高效的工作机制和流程设计,可以为我国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工作模式及流程提供借鉴,以推进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本文在CCM框架下,通过理论研究发现现今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在服务提供系统的人员和流程、医疗卫生服务组织的协同性、患者自我管理支持、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决策支持、资源分配机制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阻碍了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在CCM基础上,结合各地已有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践,本文对其未来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完善医疗服务流程,建立高效的团队服务模式;促进分级诊疗,实现卫生医疗服务组织协调联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注重患者自我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蔡耀婷  方荣华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5):1938-194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位居常见慢性病的第5位。骨质疏松症易导致脆性骨折、残疾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6%,预计到2050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将达到2.02亿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将达600万人,将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骨质疏松症系统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及将其应用在骨质疏松症管理中的必要性,分别从组建多学科协作管理团队、构建互联网在线健康管理平台、健全患者健康档案、加强全科医生团队专科知识培训、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骨质疏松症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路径,指出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路径应用在骨质疏松症管理中切实可行,可建立高效、规范的骨质疏松症管理模式,以应对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快速增长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社区居家养老因弥补了机构养老的不足而有望成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精准识别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养老服务。目的 基于养老服务需求方视角,了解南宁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3-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宁市符合纳入标准的≥60岁社区老年人505例。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由调查员协助老年人填写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养老方式选择情况(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为了便于进行社区居家养老影响因素的研究,按老年人养老的地点将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统一归为社区居家养老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505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96.2%。91.3%(444/486)的老年人并不清楚所在社区是否有养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中心;53.1%(258/486)的老年人表示知道所在的社区是否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7%(266/486)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哪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不是很清楚;34.0%(165/486)的老年人知道社区能提供疾病诊治服务。41.3%(201/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为老服务项目;39.3%(191/486)的老年人认为其不需要社区提供任何日常生活照料服务;66.7%(324/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提供体检、康复、老年护理服务;60.0%(292/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健康咨询、保健指导;48.0%(233/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上门看病、送药服务。60.9%(296/486)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其次是社区居家养老,占20.0%(97/486),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最少,占19.1%(93/486)。受教育程度〔高中或中专:OR=3.379,95%CI(1.307,9.802);大专及以上:OR=3.955,95%CI(1.508,10.371)〕、退休前工作〔有:OR=5.097,95%CI(2.382,10.908)〕、子女数〔2个:OR=8.198,95%CI(2.982,22.537);3个及以上:OR=3.607,95%CI(1.521,8.552)〕、自理情况〔完全不能自理:OR=4.165,95%CI(1.570,11.050)〕、受照顾情况〔保姆照顾:OR=0.046,95%CI(0.010,0.209)〕是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家庭养老仍然是南宁市城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且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逐渐增多,社区居家养老或将成为大趋势。经济条件好(高学历、退休前有工作)、家庭支持条件好(有配偶和多个子女)、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目前,国际与国内Ⅱ期门诊心脏康复的参与率偏低,国外研究显示以家庭为基础的心脏康复临床获益等同于医院门诊心脏康复,且可靠安全,但居家心脏康复在我国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心内科住院且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干预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3个月后的体质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吸烟情况。并根据出院前6 min步行试验结果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细分为6 min步行距离≥400 m组和<400 m组,进一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结果 两组入院时血压、TC、LDL-C、LVEF、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前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TC、LDL-C、BMI低于干预前,6 min步行距离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TC、BMI低于干预前,6 min步行距离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TC、LDL-C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LDL-C、BMI及6 min步行距离干预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后戒烟率为70.6%(24/34),对照组戒烟率为39.4%(13/33),两组戒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6 min步行距离≥400 m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出院时、干预后3个月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3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均较出院时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距离<400 m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均较出院时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后患者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吸烟、BMI)、改变行为方式、改善日常体力活动能力(尤其对于6 min步行距离<400 m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