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加阿卡波糖(拜糖苹)或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对血糖控制、血糖波动及低血糖的影响。方法 60例口服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治疗前后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监测患者血糖水平,观察日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的变化,同时观察夜间低血糖发生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组LAGE、PPGE及CV-FPG均低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P〈0.05);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均低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既能减少血糖波动、稳定控制血糖,又可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128-131
目的探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和饮食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10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2例,采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血糖检测仪。在筛选访视和第3个月随访时收集并完成患者相关资料采集。结果研究组血糖波动最大幅度、血糖漂移幅度均值及低血糖发生例次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血糖达标天数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TG、TC、HDL-C、LDL-C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便捷、及时的监测血糖,提高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并通过血糖监控结果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和管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比较胰岛素泵治疗血糖达标的2 型糖尿病(T2DM)患者改用不同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后的血糖变异性。方法选取住院T2DM 患者360 例,均给予胰岛素泵控制血糖,待血糖控制达标后,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Asp+Det)组、门冬胰岛素30(Asp30组、诺和灵50R(Nov50R)组,每组各120 例。记录患者出院时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治疗3 个月后来院复查血糖及相关指标,并采用72 h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获取患者第3 个24 h 内平均血糖(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1 d 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变异系数(CV)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结果①各组3 个月后体重指数、餐后2 h 血糖(2 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ov50R 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总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高于Asp+Det组和Asp30组,Asp+Det组和Asp3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各组24 hM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ov50R 组和Asp30 组LAGE、MAGE、CV 及CV-FPG 高于Asp+Det 组,Nov50R 组LAGE、CV 及CV-FPG 高于Asp30 组。结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血糖达标后改用Asp+Det治疗较单用Asp30 或Nov50R 血糖控制更平稳,且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糖变异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内皮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109例老年ACS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T2DM组与非T2DM组,按有无MACE分为MACE组与无MACE组。记录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入院后MACE。辅理善瞬感扫描式血糖监测系统检测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内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绝对差(MODD)、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ELISA法检测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血管病变特点,进行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结果与非T2DM组比较,T2DM组MODD、PPGE、LAGE、MAGE、FBG、HbA1c增高,eNOS水平降低,血管单、双支病变和轻中度病变较少,多支病变及重度病变较多,Gensini评分较高。与无MACE组比较,MACE组Gensini评分、LAGE、MAGE、MODD、PPGE升高,eNOS水平降低。Logistic回归显示,LAGE、MAGE、eNOS和Gensini评分是老年T2DM合并ACS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AGE和MAGE对该类患者MACE有预测价值。 结论LAGE和MAGE是老年T2DM合并ACS患者MACE的危险因素,减少血糖变异可能通过改善内皮功能降低其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血糖水平及日内血糖、餐后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方法:对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监测一日三餐前30 min、餐后2h及晚睡前共7次指尖微量血糖,计算1天7次微量血糖的标准差( 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并根据PPGE水平分为2组:PPGE>2.2mmol/L 组和PPGE≤2/2 mmol/L组。结果:患者HbA1C、SDBG、LAGE和UAER水平,PPGE>2.2mmol/L组明显高于PPGE≤2.2mmol/L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PPGE、SDBG及LAGE呈正相关(P<0.01)。 UAER与LAGE、PPGE、SDBG及HbA1C呈正相关(P<0.O1),其中与LAGE的相关性最强。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血糖控制参数后,LAGE仍与UAER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497(P<0.001)。结论:随着HbA1e水平的升高,日内血糖及PPGE显著增加;血糖波动特别是日内最大血糖波动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其作用独立于持续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胰岛素泵治疗,观察组予胰岛素泵联合利格列汀5mg每日1次治疗,直至血糖达标。通过指尖血糖和动态血糖监测(CGM)评估血糖波动。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和达标时胰岛素的使用总量,血糖达标后血糖波动指标及低血糖发生率,以及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结果:观察组平均血糖水平(MBG)6.52±0.83 mmol/L,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56±0.86 mmol/L,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1.62±0.49 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6.36±1.17 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0.95±0.36 mmol/L,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GAUC)5.47±0.79,高血糖时间比(PT10.0)(4.09±2.52)%,低血糖时间比(PT3.9)(4.03±2.5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7.82±1.56天和6.04±1.09天,达标所需胰岛素总量分别为46.25±8.87 U和39.93±3.15 U,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使用总量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与治疗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利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与单用胰岛素泵治疗比较,更能有效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风险,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GLT-2抑制剂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湖南省某三级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二甲双胍和胰岛素降糖。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SGLT-2抑制剂的代表药物达格列净,对照组使用西格列汀,各治疗12周。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糖波动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糖变异系数(CV)、平均血糖、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的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低于治疗前,葡萄糖的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CV、平均血糖、SDBG、PPGE、LAGE、TI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平均血糖、△SDBG、△PPGE、△LAGE、△CV、△TIR等指标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SGLT-2抑制剂可有效控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助胰岛素泵在社区空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周口市中医院的120例2型糖尿病的空巢老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研究组接受瞬感扫描式血糖监测系统联合胰岛素泵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参数、胰岛素指标及其用量、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SDSCA)评分、血脂指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内脂素、胰岛素用量、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BMI和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脂联素、胰岛素、C肽、SDSCA评分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瞬感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助胰岛素泵能够有效调节社区2型糖尿病空巢老人血糖,对患者血糖管理和健康生活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及分析特殊膳食调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性及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8月-2022年8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妊娠及糖尿病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特殊膳食调理。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干预前后的氧化损伤指标[活性氧(ROS)、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一氧化氮(NO)]、常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变异性相关指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结果:观察组的血糖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氧化损伤指标、常规血糖指标及血糖变异性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8周后,两组ROS、AOPP、常规血糖指标及血糖变异性相关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O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观察回顾性与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使用,对比2种CGMS在血糖监测中的优缺点。方法:将确诊的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回顾性CGMS组(31例)和实时CGMS组(17例),观察24h平均血糖水平(24h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波动系数(GV)、高血糖时间及低血糖时间等指标。结果:(1)所有患者d3的24hMBG、LAGE、GV、高/低血糖时间等均较d1显著降低,而低血糖时间较d1增多;(2)2种监测方法上述各指标在d3均有显著差异(P〈0.05);(3)与指尖微量血糖仪相比,CGMS可检出更多的无症状性低血糖。结论:2种CGMS均可提高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并检测无症状性低血糖,其中实时CGMS更有利于及时调整血糖。  相似文献   

11.
虎静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9):1057-1060
背景 糖尿病患者罹患骨质疏松症(OP)的风险较高,持续高血糖对骨密度(BMD)的不良影响已有较多报道,但血糖波动与OP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新诊断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OP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15例新诊断男性T2DM患者,计算其体质指数(BMI);空腹8 h以上于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血钙(Ca)、血磷(P)、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测定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胰岛素(2 hINS)、餐后2 h C肽(2 hC-P),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腰椎(L1~4)的BMD。通过监测患者的7段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 h血糖、2:00血糖)评估血糖波动,计算血糖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平均血糖(MPG)。依据患者是否合并OP分为T2DM合并OP组60例及T2DM组55例。分析两组各指标的差异及血糖波动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T2DM 合并OP组HOMA-IR、HbA1c、SDBG、PPGE、LAGE、CV-FPG、MPG高于T2DM组,HDL、FC-P、2 hC-P、BMD低于T2DM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诊断男性T2DM患者的BMD与年龄、2 hPG、LDL、HOMA-IR、HbA1c、SDBG、PPGE、LAGE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01、-0.325、-0.436、-0.111、-0.603、-0.506、-0.324、-0.712,P<0.05),与Ca、2 hC-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29、0.015,P<0.05);校正年龄、BMI后,BMD与2 hC-P呈正相关(r=0.008,P<0.05),与HbA1c、SDBG、LAGE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9、0.285、0.399,P<0.05)。结论 对于新诊断男性T2DM患者来说BMD与2 hC-P呈正相关,与HbA1c、SDBG、LAGE呈负相关,血糖波动与其BMD密切相关,控制血糖波动对防治OP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对门冬胰岛素30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门冬胰岛素30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单纯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组(CSII组),阿卡波糖联合CSII组(CSII+ Aca组),西格列汀联合CSII组(CSII+ Sig组).每组各30例,强化治疗2周,最后3d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观察24 h内平均血糖(24 h 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1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餐后血糖尖峰值(PGS)、餐后血糖达峰时间(△t)、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餐后血糖漂移时间(T总).治疗结束时比较胰岛素用量之差(△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率、血糖谱.结果 治疗2周后,CSII+ Sig组和CSII+ Aca组的日内血糖波动指标(24 h MBG、LAGE及MAGE)及餐后血糖波动指标(PGS≧△t、PPGE、T总)均显著低于CSII组(P<0.05);而CSII+ Sig组与CSII+ Aca组之间血糖波动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3组△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率,CSII+ Sig组均偏低(P<0.05).结论 短期CSII治疗联合应用西格列汀,其降糖效果不低于联合应用阿卡波糖,能平稳降糖,减轻该类患者全天血糖波动,有效减少△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我国糖尿病人群多,血糖达标率低,患者血糖监测意识薄弱,且目前对血糖监测与血糖控制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强化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以期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合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社区糖尿病管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8年7-12月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随访的血糖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软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监测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每3个月按其意愿自己在家或者来本中心检测1次血糖,持续6个月;监测组患者每周来家庭医生工作室检测1次血糖,家庭医生需及时做好血糖记录,收集患者提供的饮食与运动记录资料,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持续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 干预方法与时间在BMI、HDL-C、TC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FBG、2 hPBG、HbA1c、LDL-C、TG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在BMI、HDL-C、T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方法在FBG、2 hPBG、HbA1c、LDL-C、TG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BMI、T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FBG、2 hPBG、HbA1c、LDL-C、HDL-C、TG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后6个月监测组FBG、2 hPBG、HbA1c、LDL-C、TG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干预后6个月FBG、2 hPBG、HbA1c、LDL-C、TG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强化血糖监测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血脂水平,值得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脆性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脆性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的发生情况,以提高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并给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的糖尿病患者56例,分为A、B两组。A组(/7,=17)为脆性糖尿病组,B组(n=39)为非脆性糖尿病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PT3.9)、低血糖发生次数、高血糖发生率(PT7.8、PT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波动系数(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的Prr3.9[(7.7+8.6)%]、PT7.8[(62.9±18.1)%1、PT11.1[(46.3±23]3)%]、SDBG(4.41±1.01)、LAGE[(15.10±3.55)mmol/L]和MAGE[(10.10±2.49)mmol/L]等指标均高于B组[(3.7±2.8)%、(38.2±14.5)%、(10.8±6.7)%、(2.38±0.35)、(7.20±1.87)mmol/L、(5.30±1.37)mmol/L1的糖尿病患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测得的HbA1c[(8.2±1.7)%、(7.9±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夜间和凌晨发生低血糖情况[11(64.7%)]与B组患者[13(33.3)%1比较,差异有高度差异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脆性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认真分析和采取措施消除引起脆性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主要诱因,可有效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和血糖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3例,根据颈动脉有无病变分为A组(颈动脉无病变组)和B组(有病变组)。所有患者均接受3d动态血糖检测(CGMS),计算平均空腹血糖(MFBG)、平均餐后2h血糖(MPBG)、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低血糖时间比(血糖〈3.9mmol/L),并检测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果两组间性别、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B组病程、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lc、MAGE、SD、LAGE、MPBG、低血糖时间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血管病变不仅与血压、血糖、血脂、HbAlc有关,而且和血糖波动密切相关,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灵汤治疗2型糖尿病(T2DM)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4例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灵汤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及其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了解健康人群及不同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情况,并与Hcy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标准差(SD)、血糖波动次数(N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有并发症组患者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均P<0.05);平均血糖(MBG)与HbA1c呈正相关(P<0.01),而MAGE与HbA1c无关(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Hcy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糖波动是独立于HbA1c之外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子,Hcy的水平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尝试利用不同升糖指数(GI)饮食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波动模型。方法应用高糖高脂饲料喂食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2型糖尿病(T2DM)大鼠,根据血糖和体重水平将其分为高GI饮食组(波动组)和低GI饮食组(稳定组),然后采用定时投食的方法,高GI组喂以高GI饲料,低GI组喂以低GI饲料。7天后经尾静脉采血法测定各组大鼠三餐前及餐后2h血糖,连续测定5天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胰高血糖素(glucagon)和胰岛素(insulin)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度指数(ISI)、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稳定组和波动组糖尿病大鼠体重、血清FBG、TC和T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动组和稳定组大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均显著升高,ISI显著降低(P<0.01),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稳定组和波动组糖尿病大鼠MAGE和LAG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稳定组相比,波动组MAGE和LAGE水平明显增加(P<0.01)。结论在不影响大鼠整体血糖水平的情况下,高GI饮食组糖尿病大鼠比低GI饮食组大鼠具有更加明显的血糖波动。运用高GI饮食和低GI饮食喂养2型糖尿病大鼠可以成功构建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波动模型,且该模型可保证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9.
日的对比观察BIAsp30与BHI30胰岛素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能力.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观测分别用BIAsp30与BHI30胰岛素药治疗前后早餐前后、午餐前后和晚餐前后的血糖动态变化及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血糖控制效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O.05).血糖动态监测:观察组患者早餐后峰值和晚餐后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P〈O.05).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患者(12.5%).结论BIAsp30皮下注射给药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较BHI30具有更强的血糖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