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 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 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家庭医生工作室是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同时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6年开始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紧扣签约服务的“签、约、服”三环节构建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建立了“三定”(定岗、定任务、定分配)、“三优”(优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渠道)、“两衔接”(全科医生与市级专家、社区卫生与市级医院资源整合衔接)的有效签约服务模式。本文介绍了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并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背景 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作用,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其就医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分级诊疗制度作用的发挥。目的 了解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分级诊疗制度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分析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为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2017年7-8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徐州市60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及其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4份,有效回收率89.0%。534例慢性病患者中,41.9%(224/534)的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76.6%(409/534)的患者赞成分级诊疗制度。287例患者最近一次就医选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占53.7%,247例选择综合医院就诊,占46.3%。居住地〔OR=2.142,95%CI(1.331,3.448)〕、平均月收入〔3 000~4 999元:OR=4.489,95%CI(2.165,9.311);≥5 000元:OR=5.773,95%CI(2.216,15.037)〕、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30 min:OR=3.421,95%CI(1.685,6.947)〕、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30~59 min:OR=0.480,95%CI(0.255,0.906);≥60 min:OR=0.244,95%CI(0.126,0.472)〕、疾病严重程度〔中度:OR=1.799,95%CI(1.053,3.071);重度:OR=2.559,95%CI(1.400,4.679)〕、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OR=0.288,95%CI(0.186,0.445)〕、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是:OR=0.311,95%CI(0.188,0.513)〕是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率不高,且居住地、平均月收入、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疾病严重程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情况是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因此卫生行政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规范慢性病诊疗流程,促进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背景 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节约医疗费用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居民的就医趋高现象突出,基层常受到“冷落”,浪费了卫生资源,阻碍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实施。目的 了解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意愿,并探讨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农村居民就诊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原因,为完善基层首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4个县的800例农村居民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基本情况、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看法及基层首诊意愿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回收率为95.4%。763例农村居民中,患常见病时,82.1%(626/763)的居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因主要是距离近、收费低;病情较重时,95.1%(726/763)的居民选择综合医院,原因主要是医疗水平高、设备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一年医疗费用低、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远、有基层就医经历、支持分级诊疗制度、认为现行的医保制度能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的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较高(P<0.05)。结论 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趋于合理,上一年医疗费用、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基层就医经历、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态度及现行的医保制度能否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与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有关。  相似文献   

5.
“1+1+1”分级诊疗模式指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1家区级和1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形成“1+1+1”签约组合模式。其目的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以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科学合理的就医格局。本文结合近年来西部地区分级诊疗实施现状,从政府、医疗机构、患者3个层面分析了西部“1+1+1”分级诊疗模式推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发展建议,以期助力西部地区分级诊疗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6.
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本文介绍了我国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三阶段目标,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现状为基础,认为其在开展过程中尚存在工作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保障政策亟需完善、宣传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的工作应重点围绕明确签约服务内容、突出重点人群、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调动全科医生积极性、强化签约服务吸引力、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支持、强化信息化支撑、加强宣传8项任务进行,希望这些建议可以为各地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了解云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对推动云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云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分3部分:第1部分从2017年11-12月医改专题书面调研中选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部分进行分析;第2部分对2016年《云南省年卫生统计资料》和《2017云南省统计年鉴》进行分析;第3部分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取云南省213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2018年5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情况。定性研究选取4名负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管理者、36名具体从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结果 卫生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云南省全科医生数4 737名,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0.99名(不足1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6名,除昆明市外,其余州(市)均低于全国水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的知晓渠道主要是医生告知(65.3%)、电视和广播(64.8%)、宣传栏(54.5%)、微信和微博(50.7%);群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程度较低,213名被调查对象中,只有13名(6.1%)表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部了解,63名(29.6%)表示了解小部分。定性访谈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效果不理想,群众知晓率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压力大;信息化建设薄弱,工作效率低;配套措施不完善。结论 云南省全科医生数整体偏低,且职称、学历偏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较低。建议加大全科医生和执业(助理)医师培养,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宣传,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云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8.
刘彩茵  江冬冬  王全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5):3073-3078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的续签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宜昌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抽取于2017年9—1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75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有:居民的一般情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的知晓、认知、利用及满意度情况,居民的续签意愿。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3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8.0%。结果 735例居民中,有续签意愿者占85.9%(631/735)。年龄、健康状况、从家步行至最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花费的时间、对基层首诊的看法(是否赞成基层首诊)不同的居民续签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情况(是否知道自己的家庭医生),认知情况(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能降低发病率、医疗费用及提高就医便捷性),利用情况(是否享受到上门服务、电话随访、免费体检及建立健康档案),满意度情况(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家庭医生服务态度及总体情况是否满意)不同的居民续签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居民年龄、是否赞成基层首诊、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的满意度、对总体情况的满意度是居民续签意愿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宜昌市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的续签意愿较高,居民年龄、是否赞成基层首诊、是否信任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必要、对家庭医生医疗水平的满意度、对总体情况的满意度是居民续签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吕韵  景日泽  王德猛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6):1995-2002
福建省厦门市以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以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创设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厦门市“三师共管”模式在打造“多快好省”品牌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签约服务费用筹资与分配机制、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及非经济激励机制,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及签约率的大幅提高,产生了良好的医患联动,从而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柔性引导“患者愿意去、基层接得住、医院舍得放”的制度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法律法规,探讨在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服务双方的法律权责。方法 于2017年7—8月,在浙江省、安徽省、北京市、上海市4个地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符合本研究目的的医务人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成员、行政管理人员)389例、社区居民360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受试者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权利义务的认知情况。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开展德尔菲法,邀请20名专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履行的责任进行评价、修改。结果 回收医务人员有效问卷320份,在列出的20项权利和14项义务中:重要程度排在前3位的权利为“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89.7%,287/320)、“获得健康安全工作环境的权利”(87.5%,280/320)、“要求签约患者提供自己真实的信息”(87.5%,280/320);重要程度排在前2位的义务为“关心、爱护、尊重患者”(90.3%,289/320)、“保守患者的病情及个人隐私,未经允许不得向其他人透露”(90.0%,288/320)。回收社区居民有效问卷342份,在列出的7项权利和10项义务中:重要程度排在前2位的权利为“受到关心、爱护、尊重的权利”(91.5%,313/342)、“获得符合合同规定的诊疗服务的权利”(90.0%,308/342);重要程度排在前4位的义务为“将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实告知自己家庭医生团队”(96.5%,330/342)、“将自己身体的变化情况及时告知自己的家庭医生团队”(95.3%,326/342)、“尊重家庭医生团队”(91.8%,314/342)、“与自己的家庭医生团队保持有效沟通”(90.0%,308/342)。根据专家咨询结果,最终确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方享有权利16项、履行义务15项;确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接受方享有权利8项、履行义务11项;确定双方在签约服务过程中履行的责任有7项。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方对签约过程中权责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应当理顺并明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方当事人的权责利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史华伟  李娟  梁亚浩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18-2323
背景 为深化医疗改革,让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更精准地提供健康服务,无锡市自2018年起面向区域内常住人口推出了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目的 分析推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老龄人口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而为完善、推广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自评调查问卷对879例老龄个体开展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下无锡市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首诊的现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79份,回收有效问卷8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者4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身体状况,接受社工的上门服务情况,上一年度平均月收入,接受长期、动态、循环往复的健康管理情况,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情况的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状况(经常患病:OR=2.223,P<0.05;一般:OR=1.449,P<0.05)、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较高(2 000~3 000元:OR=1.153,P<0.05;>3 000~ 4 000元:OR=1.138,P<0.05;>4 000元:OR=2.367,P<0.05)、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较短(15~30 min:OR=1.145,P<0.05;<15 min:OR=1.438,P<0.05)、知晓分级诊疗制度(OR=1.367,P<0.05)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OR=1.573,P<0.05)是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的影响因素。老龄人口健康服务需求意愿前三位分别是:专业的用药指导75.8%(635/838)、科学的养生指导73.1%(612/838)、科学的保健指导72.6%(608/838)。结论 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有待提高,老龄人口身体状况、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是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否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其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建议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应该更充分考虑健康服务相关需求,进而使其成为缓解老龄社会医患矛盾、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和保障养老效率的利器。  相似文献   

1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实现基层首诊、推进分级诊疗、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健康中国为背景,通过梳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文献,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供方、需方及运行机制3个角度,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及质量不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接受度不高,全科医生培养与培训机制不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欠缺,医保支付机制导向性不强,沟通宣传机制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建议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医疗”。  相似文献   

13.
王沛  刘军军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54-3159
背景 近年来,多重慢病现象严重。探究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多重慢病患者有序就医,进而推动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目的 了解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8-11月,基于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数据,根据研究需要筛选出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成人样本(n=666),通过前倾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使能因素(户口性质、家庭成员数、年收入、医疗保险、照护人员、看病点满意度、看病点水平),需求因素(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情况、因病住院、两周不适)建立影响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被调查的666例多重慢病患者中,83例(12.5%)以诊所为一般就医机构,71例(10.7%)以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为一般就医机构,104例(15.6%)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为一般就医机构,58例(8.7%)以专科医院为一般就医机构,350例(52.6%)以综合医院为一般就医机构。不同年龄、户口性质、家庭成员数、年收入、医疗保险、看病点水平、因病住院情况的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前倾因素中的年龄变量,使能因素中的户口性质变量、家庭成员数变量、年收入变量、医疗保险变量、看病点水平变量,需求因素中的因病住院变量是影响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因素(P<0.05)。结论 应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通过网格化划分服务范围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满足多重慢病患者就诊需求;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积极转变卫生服务提供模式,为多重慢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吸引多重慢病患者基层首诊;提高多重慢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力度,为低收入患者和重点人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加大宣传教育,使多重慢病患者树立科学就医观念以改变传统就医模式,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资源多集中于三级医院,导致分级诊疗难以落实到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高要求,因此医药卫生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模式可以通过整合内部医疗资源,引导优质资源下沉,进而实现分级诊疗的目标。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的“专全结合”慢性病管理团队为例,介绍了团队内的综合医院专科医师、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及健康管理师如何开展医联体特色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并分析其特点和积极作用,为分级诊疗的全面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必然途径,居民作为卫生服务的需求方,其首诊意愿与基层首诊的顺利推行息息相关。目的 了解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天津市16个行政区划中随机抽取和平区、北辰区、河北区3区,选取760名在该时段有基层就诊经历的社区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及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5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9.2%。结果显示,90.3%(681/754)的居民表示愿意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作为首诊医生。不同年龄、家庭年收入、医疗保险类型、候诊时间、对签约家庭医生满意度、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对自身健康问题的了解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患慢性病情况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较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诱导需求是世界各国均存在的医疗卫生服务现象,会导致患者的利益受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增加,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动和开展,卫生费用从大医院流入社区,契约式社区医疗服务的利益博弈与优化策略研究成为签约背景下的重要研究方向,关乎医改实施的成败。本文从社区卫生服务诱导需求入手,结合经济学理论对社区全科医生诱导需求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美国、澳大利亚、欧盟国家现状及相关研究,总结各国经验,分析我国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生诱导需求的因素,并提出以下建议:通过扩大家庭医生群体数量,采用约束和监督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形式,对社区家庭医生进行防范和规制;通过市场竞争向医生传递压力,增加其诱导需求成本;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力度,加快基层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透明度,削弱诱导需求的影响,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疾病知识和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均缺少政策匹配制度。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签约获得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方向。目的 探索信息分诊模式下“1+1+1”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为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方法 按基线可比选取2019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服务人口在5万~10万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情况(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考核分)及随机分层抽取各医疗机构每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的10%,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其中1家为干预社区即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1年;以自制问卷形式、医院信息系统和签约APP信息同步开展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签约居民首诊意愿就诊率、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率等指标的统计,汇总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的干预社区签约居民首诊意愿率和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高于4个非干预的对照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与其中3个对照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类似于政策性干预签约服务,服务效果较好,可推广应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出台各项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2011年开始,2016年全面推开,政府通过完善制度、保障经费和人员、规范服务形式和内容等措施来促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化、规范化、优质化,但目前关于重庆市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和签约现状的研究仍比较缺乏。目的 了解重庆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和签约现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8年3—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重庆市北碚、彭水、巴南、永川、梁平、合川、沙坪坝、秀山、黔江、垫江、大足、开州12个区(县)的2 40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情况。共发放问卷2 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3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8%。结果 2 342例居民中有2 153例(91.93%)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总体需求。2 342例居民中已签约的有1 358例(57.98%),未签约的有984例(42.02%)。不同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业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非常需要”排序前5位的条目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及时诊治(43.42%,1 017/2 342)、孕妇/儿童/老年人体格检查与健康评估(34.93%,818/2 342)、定期体格检查/健康评估(33.69%,789/2 342)、家庭医生出诊(32.96%,772/2 342)、已经确诊的慢性病管理(32.45%,260/2 342)。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以往就医/签约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不同的居民签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较大,但签约率较低,需求最大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及时诊治。居民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以往就医/签约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都会影响居民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政府应该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包,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9.
背景 预约就诊对缩短患者非医疗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效果。然而,社区预约接受度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设计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约就诊制度亟待解决。目的 分析社区居民预约就诊服务利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预约就诊服务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2-3月,基于便利性原则在上海市黄浦区10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站点门诊,对1 000例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及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和利用状况、社区预约就诊服务知晓和利用状况。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预约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3%。993例被调查居民中,患病726例(73.1%);857例(86.3%)知晓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通过社区医院了解服务〔88.4%(758/857)〕。857例知晓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中,728例(84.9%)和家庭医生签约,698例(95.9%)知道签约的家庭医生是谁。993例被调查居民中,46.0%(457/993)知道社区开展预约就诊服务,其中,48.4%(221/457)使用过全科预约就诊服务,54.3%(248/457)使用过非全科预约就诊服务。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签约医生是谁会增加全科预约就诊行为,而有其他慢性病(除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外)、对医生服务态度评价一般或比较好或非常好(相比于非常不好)、通过电视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会减少全科预约就诊行为(P<0.05);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和签约家庭医生会增加居民非全科预约就诊行为,通过社区医院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接诊医生态度评价一般或比较好或非常好(相比于非常不好)会减少非全科预约就诊行为(P<0.05)。结论 要改善社区预约就诊现况,需要重点从有长期慢性病随访或管理需求的居民入手,以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手段,并兼顾其他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在非全科预约就诊方面,还额外需要从优化门诊流程、控制等候时长等方面入手,通过践行分时段预约及便利的远程预约和解约方式,改进就诊患者的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