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在不损伤黏膜层的情况下,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剥除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0月对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在腹腔镜术中进行内镜检查,进行定位和黏膜下注射,然后在腹腔镜下行不损伤黏膜层的剥除术,回顾性总结分析这15例治疗效果。 结果 15例小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因术中并发症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3.4±15.8)min,术中出血(19.7±13.3)ml。所有患者均未放置胃管,术后流质饮食时间(1.6±0.5)d,术后住院时间(3.3±0.6)d;术后所有标本假包膜完整,病理均为胃间质瘤,其中12例极低危险度,2例低危险度,1例中危险度。 结论 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短期治疗效果满意,并且术后康复快,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理念,是胃小间质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辅助内镜下治疗源于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所有内镜下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10年12月至2013年10月33例经病理证实为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详细记录临床病理表现、超声所见、内镜切除的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33例患者其中22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例接受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其中ESD治疗中有5例穿孔,气胸1例,均内镜下处理以及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EFR患者因穿孔大转行腹腔镜手术治疗。33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月随访,无局部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内镜辅助内镜下治疗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明确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例经超声内镜和CT检查确认无转移灶的胃巨大间质瘤行内镜切除治疗,切除标本送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记录内镜操作时间及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术后第2、6和12个月复查胃镜及超声胃镜,第12个月复查全腹部三期CT扫描,统计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10例内镜下成功切除,内镜切除成功率为83.3% (10/12);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的6例浆膜层均能保持完整性,无意外穿孔发生,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的4例术中采取主动穿孔,主动穿孔率为33.3% (4/12),穿孔后均能通过内镜下完成缝合;术中出血均超过100 ml,通过氩气、电凝及钛夹均能成功止血;8例最小横截面直径在3.5 cm以下的瘤体顺利经食管完整取出,另2例最小横截面直径超过3.5 cm的瘤体在胃腔内分割后通过贲门取出;9例瘤体最大直径小于5.0 cm者术后证实为低度危险胃间质瘤,另1例最大直径大于5.0 cm者证实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随访1年,所有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腹腔转移.2例内镜切除治疗失败者,瘤体最大直径均大于5.0 cm,因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转外科行手术治疗,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发生率为16.7% (2/12),术后病理均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结论 内镜下切除最大直径在5.0 cm以下且无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是安全而有效的,最小横截面直径小于3.5 cm的瘤体更适合经内镜切除,可通过贲门顺利取出.但最大直径超过5.0 cm的胃巨大间质瘤,高度危险的可能性大,术中易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内镜切除应谨慎.  相似文献   

4.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探讨胃间质瘤不同内镜超声征象与其危险分级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镜中心行普通胃镜及内镜超声检查,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胃间质瘤的89例患者资料,比较不同危险程度胃间质瘤内镜超声下特征。89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63例、低危险度21例、中危险度5例,内镜超声下胃间质瘤直径、回声均匀性、溃疡、边界是否规则及囊性变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指导下套扎器套扎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黏膜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小间质瘤45例,瘤体直径0.5 ~1.3 cm,以六连环套扎器行内镜下间质瘤套扎治疗,套扎后用超声内镜观察间质瘤是否套入圈套中.术后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月复查胃镜以了解愈合情况.结果 胃黏膜下来源于固有肌层小间质瘤45例中,位于胃底32例,胃体11例,胃窦2例.7例行细针穿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黏膜下间质瘤.行胃黏膜下间质瘤的套扎术,成功44例,成功率97.8%.3例术后黑便,无一例发生穿孔.结论 在超声内镜指导下对胃黏膜下固有肌层小间质瘤行套扎术,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超声(EUS)发现的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行ESE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周围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7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均成功挖除,2例ESE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术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其中胃底8例,胃体8例,胃窦1例。病变最大直径0.7~4,3(平均1.5)cm。全组未出现ESE术后出血,随访2~30个月,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ESE治疗小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手术室内腹腔镜与胃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6例的临床资料,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6例病变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固有肌层间质瘤,直径约1.2~2.5cm。采用气管插管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术室完成手术。6例患者中l例直接经胃镜行ESD切除胃内间质瘤病变后,腹腔镜下偶然发现胃壁外浆膜层另一腔外隆起型间质瘤。予以腹腔镜切除.1例胃镜ESD切除穿孔经腹腔镜修补缝合。4例经胃镜辅助定位腹腔镜切除缝合。手术时间平均(104-4-30)min。术中出血量为(40±18)ml,术后平均住院(84-2.5)d。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均符合间质瘤。随访6—3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手术室内胃镜联合腹腔镜行微创治疗胃间质瘤具有麻醉安全、手术补救及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胃镜发现并由超声内镜和CT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若出现穿孔或难以完整切除的情况则给予腹腔镜介入治疗.结果 共对20例患者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操作时间40~ 120 min,平均74.8 min.切除肿瘤的最大直径1.5 ~3.5 cm,平均2.6 cm.其中3例因出现较大穿孔而需腹腔镜介入进行全层切除.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17例为间质瘤,3例为平滑肌瘤.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部分肿瘤的完整切除需要腹腔镜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 EUS)辅助腹腔镜治疗在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患者145例,术前均接受胃镜检查,80例接受EUS检查。然后在胃镜和术中EUS引导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术后随访2~20个月。结果腹腔镜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69.5 min,出血量50~150 mL、平均74.3 mL,8例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病例。平均排气时间24.5 h,住院时间4~9 d、平均6.7 d。133例为良性单发肿瘤,12例为交界性肿瘤。129例胃间质瘤,16例为平滑肌瘤。病理切缘肿瘤检查均为阴性,瘤体直径(2.9±4.6) cm。术后随访2~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术前胃镜、超声内镜联合应用能够早期发现病变,初步判定胃间质瘤的性质、危险程度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术中腹腔镜、胃镜和EUS的联合可充分发挥微创治疗胃间质瘤的优势,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评价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与疗效,探讨内镜下治疗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内镜下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136例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136例胃间质瘤患者中共发现胃间质瘤138个,34例(34个瘤体)行EFTR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100%(34/34),其中2例发生术中活动性出血,1例发生术后穿孔及迟发性出血; 102例(104个瘤体)行ESD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99. 0%(103/104),其中10例发生术中穿孔,1例发生术中出血,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 ESD组术后感染率小于EFTR组(P=0.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SD治疗发生迟发性出血在不同病灶部位(P 0. 001)及瘤体大小(P=0. 00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ESD与EFTR治疗疗效相当,对位于胃底胃体交界处、直径在2~5 cm之间的瘤体易出现ESD术后迟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2.
《中华消化杂志》2022,(4):240-246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 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 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 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肿瘤是否整块切除, 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 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对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察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腹腔镜下成功切除23例,2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40~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0 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24.5 h,48 h拔除胃管。住院时间为3~9 d。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无死亡及复发、转移病例。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胃神经鞘瘤(G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间断性腹胀不适1月余”入院。腹部CT检查示胃体大弯侧团状软组织肿物,直径37.9 mm,部分突出于胃腔外;腹部增强CT检查示动脉期见胃窦体交界处一团状软组织肿物,部分突出胃腔外,边缘较清晰,瘤体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见瘤体轻—中度强化影,病灶周围腹腔内可见轻度增大的淋巴结影;超声内镜见胃窦体交界大弯侧黏膜下一隆起性病变,球形,表面光滑,胃体可见陈旧性出血斑,超声胃镜扫描见一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类圆形病灶,呈高低回声混杂,回声不均匀,弹性成像以蓝色为主。结合病史,初步诊断为胃占位性病变?胃间质瘤?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胃体大弯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GS,顺利出院。术后正常随访1 a,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GS表现为腹胀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漏诊误诊;腹部增强CT检查、超声内镜检查有一定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明确诊断需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GS的首选方法,如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等,术后不推荐放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胃镜腹腔镜联合方法治疗胃窦体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选择8例胃窦体固有肌层肿瘤,术前超声内镜诊断肿物起源固有肌层,黏膜层良好,胃窦体前壁4例、后壁2例、胃体小网膜囊内1例、胃体大网膜下1例。病变大小1.5~3.5cm,平均(2.4±0.7)cm。先在腹腔镜下分离显露病变,后在内镜进行病变黏膜下注射,最后由腹腔镜剥离切除病变并保留黏膜。随访观察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内镜辅助腹腔镜剥离切除,无出血、感染和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间质瘤6例,神经纤维瘤2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后胃黏膜未见异常,胃壁蠕动正常,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腹腔镜剥离切除技术是胃窦体固有肌层肿物重要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外科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收集2008-06~2014-06于该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明确为胃间质瘤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38.6(40.69±6.23)个月,随访率为96.77%。其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45%、72.84%、60.47%。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核分裂像、肿瘤大小、肿瘤坏死及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生存率与年龄、性别、生长类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差异。COX回归分析提示,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χ~2分别为7.148和6.347(P0.05)。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3.276和4.266;95%CI分别为1.437~7.476和1.271~10.622。结论胃间质瘤的总体预后一般,肿瘤细胞核分裂像、肿瘤大小、肿瘤坏死及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胃间质瘤术后的预后因素,其中,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重新评估胃小间质瘤(直径<2 cm)的潜在风险,评价内镜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胃小间质瘤的处置策略。 方法 2008年9月至2015年12月,584例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重点调查胃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分析其潜在风险;总结ESD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并与同期纳入的45例疑诊为胃小间质瘤而选择定期内镜超声(EUS)监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584例胃SMT中,间质瘤(239例,40.9%)最为常见,其中203例(84.9%,203/239)属于胃小间质瘤,核分裂象数均≤5/50高倍视野(HPF),但94例(46.3%)有EUS下不良因素,主要包括强回声和异质性,EUS下不良因素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00)。203例胃小间质瘤均成功行ESD,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84个月,81.4%(144/177)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未发现间质瘤复发和转移。45例定期EUS监测的患者中,38例(84.4%)伴有胃肠道症状,随访期间84.2%(32/38)的患者诉症状未得到缓解,12例(26.7%)有较重的的心理负担且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结论 胃小间质瘤合并EUS下不良因素的发生率高,且随着肿瘤的增大发生率升高。ESD切除胃小间质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明确诊断,能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理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下皮圈套扎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29例(间质瘤直径<12 mm),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术后行常规内镜及EUS随访.结果 28例患者完全治愈,创面在术后4~6周(平均4.8周)内愈合良好;1例患者瘤体未完全脱落,行再次套扎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行内镜下金属夹止血;其他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全部随访36~51个月,1例术后3个月复发,腹腔镜下切除;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12 mm的胃肠间质瘤,内镜套扎术治疗并进行术后超声内镜系统随访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非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施行内镜下切除闭合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46例患者经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非腔内生长型胃黏膜下肿瘤,采用内镜下切除闭合术切除肿瘤,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后证实为间质瘤.术后内镜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46例非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经内镜下切除闭合术治疗后均完全切除,切除后2例保留完整的浆膜层,44例术中遗留切口,切口最大径1.5 cm,行钛夹夹闭切口,予抑酸、胃肠减压、静脉应用抗生素等辅助治疗.病理报告全层切除46例,肿瘤直径为0.5~3.7 cm.44例患者术后48~72 h后进食,未见明显不适;2例术后出现气腹、局限性腹膜炎,其中1例切口1.5 cm患者术后第2天切口裂开,再次钛夹夹闭裂开切口,辅助治疗10~12 d,该2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均形成白色溃疡瘢痕.结论 对于非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闭合术是一种安全、经济、创伤小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比内镜下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不同直径的胃间质瘤的手术成功率、时间经济成本以及并发症等,分析内镜下切除不同直径的胃间质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无远处转移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除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和手术组,每组根据肿瘤直径不同分为r<2 cm亚组及2 cm≤r≤5 cm亚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比较2组在不同肿瘤直径下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后的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及发生率等。[结果]在肿瘤直径r<2 cm的患者中,内镜组及手术组的胃间质瘤均成功切除且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肿瘤直径2 cm≤r≤5 cm的患者中,内镜组有1例因为术中出血较多转外科手术治疗,内镜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4.12%;手术组的手术成功率为100%,但有1例外科手术后因为吻合口发生了瘘再次行手术进行修补;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小于手术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肿瘤直径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