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外生科类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手段。【方法】 选取6种中外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各期刊的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以及官方网站的运营现状。【结果】 国内外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以期刊官方网站为主,社交媒体平台为辅的运营模式,运营内容主要为文章导读、论坛会议新闻、人事及其他信息集锦3种类型。生科类学术期刊的新媒体推送形式多为导读+原文官方网站链接,推送形式较为单一。【结论】 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中,应该做到多角度差异化定位,积极构建多媒体矩阵;深挖传播内容,创新推送形式;细分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与受众形成多向互动,积极积累内容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汲取国际顶级生物医学期刊与国内医学期刊的全媒体融合出版优秀案例的实践经验,为国内医学期刊全媒体融合出版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 采用网络调研方法查询各期刊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资料,分析比较国际顶级生物医学期刊和国内不同群体医学期刊全媒体融合出版的现状,总结国内外医学期刊全媒体融合出版优秀案例的特点。【结果】 国际顶级生物医学期刊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和资源,有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和展示方式,通过多种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这些期刊进行集群化运营,有专门的多媒体制作运营团队。国内最大的医学期刊集群——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刊群近几年开展全媒体融合出版的探索和实践,期刊的优势和特色内容得到展示,但是与国际顶级生物医学期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了期刊网站外,医科大学学报采用的新媒体平台基本上只有微信公众号,且大多数学报的公众号消息推送频率不稳定。【结论】 通过分析国内外医学期刊全媒体融合出版的概况,建议国内医学期刊转变传统办刊思维,积极探索全媒体融合出版模式,加深与出版技术支持公司的合作以减少编辑的工作量,开发并扩展期刊的全媒体融合出版内容,加入平台或者期刊集群,配置全媒体专业技术岗位,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从而开展全媒体融合出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研我国科技期刊在B站的传播实践现状,分析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为我国科技期刊科学布局B站、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借鉴。【方法】 利用网络调查法,深度剖析21个科技期刊B站账号的基本情况、发布频率、内容主题特征及传播指数。【结果】 21个科技期刊B站账号布局存在以下特点:账号命名规范,但认证数量较少;视频作品数量差异明显,更新频率整体偏低,部分期刊作品发布缺乏持续性;视频内容以直播录屏形式的讲座/报告/研讨和成果分享为主;整体的传播指数偏低。【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需重视圈层网站传播、主动布局B站,开展多样化选题策划、满足专业需求,强化科普服务理念、推动公众科普,抓住B站传播特点、增强用户黏性,以提升学术期刊社交媒体传播效果,扩大期刊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归纳科技期刊创新成果的公众传播现状,指出以科技期刊为载体的创新成果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以科技期刊为主体的公众传播和推广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研,了解国内外出版商和科技期刊的公众传播案例,总结科技期刊开展公众传播的经验。通过问卷调研,了解科研人员、期刊编辑、新闻记者对于科技期刊公众科学传播的态度。结果 科技期刊重视创新成果在公众传播领域的推送,采用社交媒体、新闻媒体渠道组织丰富的文章呈现方式,为将象牙塔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公众感兴趣的、具有科普效果的内容做了良好的示范。【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围绕创新成果开展科学普及多为自发行为,受限于人力、财力,同时缺乏与媒体有效的沟通机制,科学传播动力不足。开放科学时代,科技期刊开展公众传播需要明确“定位”、做好“分级”、建立“出口”、打通“渠道”、落实“政策”,搭建“科技期刊-传播媒介-大众”这一有效的传播链条,实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新媒体出版在国际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上的应用,为国内期刊开展相关创新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调查、网络调研方法,针对图文摘要、视频摘要、播客这三种媒体业态,研究多家国际期刊和出版集团为提升论文传播效率所开展的相关实践,特别是在三者的提交与同行评议、生产与更新、展示和传播及版权方面的策略。【结果】 国际出版机构对于这三种媒体业态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提交激励机制不完善、展示效果不理想、出版机构持续更新动力不足、对独立性与引用性的关注度低等问题,相关提交、评审、发布、传播、版权等机制有待探讨和完善。【结论】 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方式向着多元化、多媒体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扭转,也将越趋繁荣。国内期刊可结合自身意愿、学科特征、发展规划,以及人力、技术和资金等情况,以国际相关应用先行者的经验为鉴,通过合理规划,以可执行、可持续、渐进的方式,将图文摘要、视频摘要、播客等媒体业态应用于期刊论文的出版和传播中。  相似文献   

6.
王涵  方卿  翟红蕾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0):1310-81
【目的】 对专业性期刊与综合性学术社交媒体的传播内容与运营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学术期刊新媒体运营的建议。 【方法】 以20个专业性期刊公众号与20个综合性学术公众号为分析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其发布的2845篇推文进行质性分析。 【结果】 综合性学术公众号的微信传播指数普遍高于专业性期刊公众号;二者关于论文、学术活动、增值服务3个一级类目的传播内容相似,但二级类目和三级类目的传播内容各有差异;专业性期刊公众号以纸刊论文内容传播为主,服务模式较为单一;综合性学术公众号侧重于目标群体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传播,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产业链更为完善。 【结论】 借鉴综合性学术公众号深挖社交媒体传播的特性,提出知识重组,打造专业内容传播新模式;利用技术赋能,加强学术知识服务与互动;通过学术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多层联动协同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厘清学术期刊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与产生原因,给出具体应对策略。【方法】 以新媒体和危机传播原理为基础,分析学术期刊网络舆情危机的具体案例和传播指数,结合学术期刊特点进行阐释性分析。【结果】 学术期刊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传播力较强,其特点为更强的潜伏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威胁期刊及相关机构形象并引发信任危机,也会影响期刊日常办刊。编辑、作者、审稿人等的失范行为是学术期刊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术期刊出版利益相关人众多以及新媒体的传播也对危机产生发挥了催化剂和提供环境的作用。【结论】 学术期刊要通过执行学术规范和建立危机传播管理制度、主动参与社交媒体并进行实时舆情监测、举办舆情应对与危机传播的人员培训来预防危机产生。当危机发生时,学术期刊要做好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审稿人、作者之间的内部沟通,同时及时回应问题、正确应对媒体、放低姿态并锁定核心利益相关人诉求以做好外部沟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图书出版行业中私域流量运营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学术期刊运营中,为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增强关系强度、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析私域流量的发展及其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结合学术期刊用户的特点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私域流量运营的经验,提出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的传播策略。【结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通过在传播媒介、传播关系、传播内容和传播场域4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高效传播,使期刊影响力得到提升。【结论】 在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应利用用户的关系资源,塑造关键意见消费者,并通过布局热点话题以及创新专题,提升与用户的关系强度;重点运营多资源用户,通过维系情感加强用户对期刊的归属感;积极打通“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通道,利用视频号推荐算法实现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江苏省医药类学术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相关情况,为小型医药类学术期刊社开展知识服务提供路径和方法。【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归纳出医药类学术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路径和具体形式。搜索江苏省50种医药类学术期刊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调查各刊开展知识服务的情况和程度。【结果】 医药类学术期刊开展三个层次的知识服务,包括基本服务、知识检索、知识发现、工具与应用、移动和社交服务及多媒体服务。期刊知识服务情况与期刊影响力有关。江苏省大部分医药类学术期刊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知识服务,但各刊在知识服务层次和形式方面都还有提升空间。【结论】 江苏省医药类学术期刊应完善知识服务形式,挖掘知识服务深度,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运用先进出版技术,扩大用户体量、增强用户黏性,利用期刊集群开展出版融合服务,有条件地开展付费知识服务尝试,为期刊发展赢得更多空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市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方法】 分别从期刊出版基本情况、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在线服务与功能、集约化管理与运行5个方面对重庆市86种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重庆市科技期刊在内容生产上推进数字化改造;英文期刊借助国外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进行网络传播;英文期刊加入OA平台,提供金色/绿色OA模式;60.5%的期刊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媒体平台;网站在线服务与功能日趋多样化,为用户提供多媒体阅读、个性化定制、行业信息、互动交流、继续教育等增值服务;初步探索刊群集约化管理与运行模式。但重庆市科技期刊仍存在单刊编辑出版模式和刊社小集群编辑出版模式平分秋色,媒体融合度不够,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结论】 通过推动学科领域期刊集群化发展、搭建学科领域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将版权保护机制嵌入科技期刊集约化建设、建设期刊数字化出版和知识服务平台、打造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平台,真正实现重庆市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军队医学期刊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为同类期刊提供借鉴。【方法】 以《解放军医学杂志》(以下简称《解医》)的具体实践为例,通过客观分析目前军队医学期刊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医》内外部环境,结合自身定位、学科特点以及办刊优势等因素,提出《解医》在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基础之上的特色化发展策略。【结果】 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大背景下,确立“学术引领,特色为王”的“三个核心出版”建设模式,即围绕内容创新,倡导以专家为核心的领航栏目建设、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应急出版建设以及以学术质量为核心的军事医学主题出版建设。通过充分发挥期刊学术引领作用、打造品牌特色和寻求差异化发展之路,《解医》影响力获得稳步提升。【结论】 军队医学期刊应找准定位,扬长避短,走差异化特色化办刊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移动出版发展的整体图景,发现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方法】 以2019—2020年度CSSCI与CSCD来源期刊目录所涵盖的1454种学术期刊为样本,基于微信、微博和App,从基本信息、资源内容、功能设置、运营效果等维度,对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半数以上学术期刊移动媒体的名称、图标、认证主体、简介等基本信息展示较为明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功能较为丰富,其微博与App功能较为单一;大多数学术期刊移动媒体在发文量、互动效果等方面表现较差;资源内容主要围绕纸刊内容进行开发和推广,但存在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结论】 我国学术期刊移动出版应注重内容创新,构建多渠道传播体系;广泛开展合作,实现内容与服务双驱动;依托内外部激励机制,强化学术期刊运营能力;完善面向新平台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出版转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研我国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特征,探析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发展方向。【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跨界融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结合案例分析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特点。【结果】 科技期刊要坚持从平台、内容、传播3个方面进行跨界发展,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优质内容与跨界服务,增强科技期刊的引领作用。【结论】 科技期刊可通过增强出版跨界关联更多的知识点及服务;也可以在平台上提供更多围绕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还可以拓宽服务对象及范围,通过跨界教育、跨界科普等扩大社会影响,惠及大众,从而实现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14.
邓履翔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2):1481-20
【目的】 分析学术期刊“内容”的内涵变化与角色转换,以及相应的学术期刊传播方式演变,以帮助学术期刊从业人员更好地应对学术出版的未来变化。【方法】 从内容角色转变的视角,将学术期刊出版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学术期刊诞生开始,分别为“内容为本”“内容为王”和“新内容为本”三个阶段,尝试从用户特点、内容生产方式、出版技术、传播技术(工具)、商业模式等方面解析内容在各个时期的角色与功能,以及学术传播方式的特点。【结果】 随着内容“为本”与“为王”的迭代演变,作者、读者、出版者等学术出版共同体成员的角色也在转变,学术期刊也在服务作者、读者以及精准地服务更广大范围的学术共同体人群中不断迭代演变。对这一演变的清晰认识可帮助业界抓住学术信息传播方式改变带来的契机,调整学术期刊出版和学术信息发布的策略。【结论】 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是一个内容的行业,经营好“内容”、打好“内容”牌,将帮助期刊界更好地应对学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建构符合其“人文社科属性”的数字出版、网络传播路径,为高校社科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向。【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抽取135种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现状,对129名编辑进行问卷调研和专题访谈,比较其官方网站、采编系统和微信公众号的状况,并对科研工作者及其对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的态度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高校社科学报存在数字出版、网络传播专项经费匮乏,硬件设施参差不齐,硬件利用率不高;发行量和网络浏览量偏低,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意识不强;缺少数字编辑人才,多数编辑是文科专业毕业,数字素养偏低;学术产品的“二次加工”“精准传播”能力不足,编辑网络传播意识不强等问题。【结论】 高校社科学报应扬长避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抓住国家开发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的机遇,购买或联合自建新型数字出版平台;依托高校“人才”优势掌握“智能化”编辑手段,创新信息管理模式;利用高校“群聚”优势,以“社科学报+”为抓手,与计算机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网络中心、图书馆等部门“强强联合”,发挥传播合力;细分内容传播渠道,加强高校社科学报内容“深度加工”“二次传播”;自主建构或购买“自动化”“一键式”“智能化”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平台,变被动为主动,凝聚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梳理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进程,分析纸本期刊的未来,并为期刊发展提供对策。【方法】 以“印后上网出版”“优先数字出版”“网络首发出版”三个阶段为研究对象,结合传播学“作为仪式的传播”这一理论,总结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演进规律。【结果】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还需解决学术评价、出版容量、论文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期刊应主动接纳网络出版并采取自建网络首发平台等方式巩固自身在学术出版链条中的地位。【结论】 随着网络出版的不断推进,纸本期刊将失去其在学术生产和传播中的实际价值,更多地作为一种“仪式化媒介”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