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亚滨 《中外医疗》2012,31(22):133+135-133,135
目的分析儿童高血压与儿童营养过剩性肥胖的相关性。方法将儿童的体重指数(BMI)作为营养状况指标,应用整群分层及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60名儿童的血压及BMI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排除年龄、性别的影响后,儿童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BMI均是独立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635和0.2264(P〈0.05);SBP和DBP值随BMI增加而增加(P〈0.05)。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RR)以及SBP与DBP超标率均随BMI增加而增高。SBP、DBP与BMI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BMI和年龄对SBP和DBP值有影响(P〈0.05)。在调整年龄因素后,高一级体重分类,患高血压的RR是低一级的2.21倍;其RR的95%CI为2.09~2.68。结论儿童的SBP、DBP与BMI独立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珊  王苏英  叶小丽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35-1136
目的探讨女性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跟踪随访2001年参加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女性人群,复查该人群3年后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Cho),观察体质量正常者与超重、肥胖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BMI变化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BMI与其他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超重、肥胖人群由2001年的22.48%上升到2004年的26.83%;超重、肥胖组的多种心血管危险素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BMI的变化与SBP、DBP、TG及Cho的变化具有线性关系,随着BMI的上升,SBP、DBP、TG及Cho水平相应增加。结论女性超重、肥胖既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同时也可以促进其他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高血压人群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8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非高血压成年人27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CLIA)法测定血清全段甲状房腺激素(iPTH)水平。按照血清25(OH)D水平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4组,即1~16 μg/L组(65例)、17~25 μg/L组(68例)、26~34 μg/L组(66例)、35~65 μg/L组(72例)。按照血清iPTH水平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4组,即7.8~34.1 ng/L组(65例)、34.2~48.4 ng/L组(70例)、48.5~60.2 ng/L组(65例)、60.3~109.2 ng/L组(71例)。比较各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血压前期患病率(preHBP)、生化常规〔包含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尿酸(B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和25(OH)D或iPTH。结果 不同25(OH)D水平组间年龄、SBP、DBP、preHBP、ALB、ALT、Cr、TC、LDL-C、i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PTH水平组间年龄、DBP、ALB、25(O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与年龄、SBP、DBP、preHBP、γGT、BUA、TC、LDL-C、iPTH呈负相关(P<0.05)。iPTH水平与年龄、DBP、preHBP 、TC呈正相关(P<0.0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水平与SBP、DBP之间存在线性依存关系(P<0.05);iPTH水平与DBP之间存在线性依存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逐渐调整并增加混杂因素后,25(OH)D与血压水平之间依存程度并无明显变化,随着25(OH)D水平的升高,SBP、DBP水平逐渐降低,并且这一趋势不受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年龄及性别的影响(P<0.05);在逐渐调整并增加混杂因素后,iPTH水平与DBP之间依存程度并无明显变化,随着iPTH水平的升高,DBP水平亦逐渐升高,并且这一趋势不受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年龄及性别的影响(P<0.05)。结论 低25(OH)D水平和高iPTH水平可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性高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的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因打鼾行睡眠监测的291例患者,均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多导睡眠监测,统一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编制的《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发病情况问卷调查表》对受试者进行调查和规范血压测量。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OSAHS组(AHI≥5次/h)和非OSAHS组(AHI<5次/h)。OSAHS患者又分为轻度OSAHS(AHI 5~15 次/h)、中度OSAHS(AHI 16~30 次/h)及重度OSAHS(AHI>30 次/h)患者。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OSAHS组与非OSAHS组的高血压患病率,评价不同程度OSAHS患者DBP、SBP情况,评价DBP、SBP与AHI、氧减指数(ODI)、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及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睡眠呼吸暂停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OSAHS组高血压的患病率(59.1%,133/225)高于非OSAHS组(34.8%,2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79,P=0.001)。重度OSAHS患者SBP、DBP水平均高于轻度OSAH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与AHI呈正相关,与ODI、MSaO2、LSaO2呈负相关|SBP与AHI无相关关系,与ODI呈正相关,与MSaO2呈负相关。OSAHS的影响因素有:性别〔OR=0.391,95%CI(0.199,0.770)〕、BMI〔OR=1.165,95%CI(1.076,1.262)〕、SBP〔OR=0.966,95%CI(0.943,0.990)〕、DBP〔OR=1.068,95%CI(1.030,1.109)〕。结论 OSAHS患者高血压患病率高,DBP与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通过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OSAHS相关性高血压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研究中心住院患者692例,将超重或肥胖,腰围:男≥90 cm、女≥80 cm,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血压作为MS基本症候群,根据患者组分不同分为MS1组(272例,仅具有MS基本症候群)、MS2组〔270例,具有MS基本症候群伴三酰甘油(TG)异常〕、MS3组〔150例,具有MS基本症候群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30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并测量受试者baPWV。结果 各组年龄、体质量、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TC、TG、LDL-C、HDL-C、FPG、2 hPG、hs-CRP和baPW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S1组、MS2组、MS3组年龄、体质量、BMI、腰围、SBP、DBP、PP、MAP、FPG、2 hPG、hs-CRP和baPWV均高于对照组|MS2组和MS3组体质量、BMI、腰围、SBP、DBP、PP、MAP、FPG、2 hPG和baPWV均高于MS1组|MS3组男性腰围、SBP、PP、TC、LDL-C和baPWV均高于MS2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S患者年龄、BMI、SBP、PP、MAP、TG、FPG及2 hPG与baPWV呈正相关,DBP、HDL-C与baPWV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SBP、DBP、2 hPG、TG是MS患者baPWV的因素(P<0.05)。结论 MS患者异常组分越多,引起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性别、年龄、BMI、血压、2 hPG、TG是MS患者baPWV增加的危险因素,对MS患者进行baPWV检测有利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6.
背景 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均是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单一因素对CVD发病的影响已得到充分阐明,但关于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二者联合对CVD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通过一项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在中国人群中对CVD发病的影响,并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联合作用。方法 选取参加开滦研究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随访且同时完成臂踝脉搏博传导速度(baPWV)测量者为观察对象,排除baPWV测量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和踝肱指数(ABI)<0.9者,最终共有33 820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aPWV、心率、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教育程度、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及降糖药物情况等资料。研究随访至2017-12-31,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为终点事件。根据baPWV是否>1 400 cm/s以及同期观察对象是否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将观察对象分为非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1组)、非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2组)、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3组)和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4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探究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的影响,并分析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的联合作用。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34±2.38)年,CVD的发病密度为51.67/万人年,各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28%、1.94%、1.75%、4.70%。4组年龄、男性占比、baPWV、BMI、FBG、TC、TG、LDL-C、HDL-C、SBP、DBP、baPWV、心率、BMI、FBG、TC、TG、LDL-C、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比例、服用降糖药物比例、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动脉硬化情况〔HR=2.60,95%CI(1.88,3.61)〕、baPWV/baPWV的标准差(baPWV-SD)〔HR=1.22,95%CI(1.12,1.33)〕、原发性高血压情况〔HR=2.05,95%CI(1.59,2.64)〕、SBP/SBP的标准差(SBP-SD)〔HR=1.26,95%CI(1.14,1.38)〕均为CVD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与G1组相比,各组发生CVD的HR分别为3.33〔95%CI(2.08,5.33)〕、2.81〔95%CI(1.57,5.03)〕、5.98〔95%CI(3.79,9.43)〕,且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无交互作用(P=0.789),在删除服用降压药物人群后重复上述分析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 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均是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两者间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健康体检者肾功能进展的危险因素,为延缓肾功能下降,提高人群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5—2012年徐州市中心医院体检超过4次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有下降趋势且符合肾功能进展者37人154人次为病例组,与其性别相同、年龄相近未见肾功能下降趋势者111人447人次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血肌酐(Scr)、尿素氮、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黏度(PV)、体质指数(BMI)等指标。肾功能进展危险因素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血压分级肾功能进展者所占比例比较采用趋势χ2检验。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入组时eGFR、Scr、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8年平均eGFR低于对照组,8年平均Scr、尿素氮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FPG、TG、TC、LDL-C、P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SBP、DBP、BM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Logistic回归3种模型中DBP始终为危险因素〔模型1:OR=1.027,95%CI(1.011,1.044),P<0.05;模型2:OR=1.028,95%CI(1.004,1.053),P<0.05;模型3:OR=1.027,95%CI(1.003,1.052),P<0.05〕。随高血压分级升高,肾功能进展者所占比例升高(χ2趋势=10.312,P=0.001)。结论 DBP是肾功能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健康人群应保持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控制DBP,以延缓肾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顽固性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血浆醛固酮(PA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0月于河南省中医院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顽固性高血压合并OSA患者513例为研究对象。17例不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患者和16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次/h患者均被剔除,剩下的4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PAP组(n=240)和对照组(n=240)。CPAP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接受CPAP和药物治疗和单独药物治疗3个月。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24 h ABPM指标〔日间收缩压(SBP)、日间舒张压(DBP)、夜间SBP、夜间DBP、24 h SBP、24 h DBP〕、Epworth嗜睡评分、PAC水平、肾素水平。结果 最终有468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CPAP组232例、对照组236例。根据治疗前24 h ABPM结果,以血压<125/80 mm Hg(1 mm Hg=0.133 kPa)为假性顽固性高血压,≥125/80 mm Hg为真性顽固性高血压。CPAP组中假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13例,真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19例;对照组中假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33例,真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03例。真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CPAP时间与假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AP组利尿剂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假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单独药物治疗与CPAP和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前日间DBP、夜间SBP、夜间DBP、24 h SBP,治疗后日间DBP、AHI、Epworth嗜睡评分、PA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后日间DBP、AH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AP和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后夜间DBP、AHI、Epworth嗜睡评分、PA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单独药物治疗与CPAP和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前夜间SBP、24 h SBP、AHI,治疗后日间SBP、日间DBP、夜间SBP、夜间DBP、24 h DBP、AHI、PA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后AH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AP和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后日间SBP、日间DBP、夜间SBP、夜间DBP、24 h DBP、AHI、Epworth嗜睡评分及PA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前PAC为因变量,年龄、BMI、血氧饱和度<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CT90%)、治疗前24 h SBP、治疗前24 h DBP、治疗前AHI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为y=0.198×CT90%+0.058(P=0.023,R2=0.026)。以治疗后PAC为因变量,年龄、BMI、CT90%、治疗前24 h SBP、治疗前24 h DBP、治疗前AHI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为y=0.168×24 h DBP+0.113(P=0.015,R2=0.094)。结论 PAC可能参与了OSA和顽固性高血压的发生过程,CPAP能有效改善顽固性高血压合并OSA患者的PAC水平。  相似文献   

9.
张楠  姜天  张一  章秋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2):4041-4045
背景 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进而引发2型糖尿病(T2DM),严重影响人类健康。鸢尾素(irisin)是一种新发现的肌肉和脂肪因子,在代谢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T2DM合并超重肥胖患者的血清irisin水平会出现何种变化值得研究。 目的 观察T2DM超重肥胖患者血清irisin水平情况,并探讨血清irisin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19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糖尿病超重肥胖组(n=78)和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n=41)。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且BMI正常的健康者为对照组(n=52)。比较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血清irisin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清irisin水平与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血清irisin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三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血清irisin水平低于对照组,糖尿病超重肥胖组血清irisin水平低于对照组、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risin水平与HDL-C呈正相关(rs=0.304,P<0.05),与SBP、DBP、BMI、TG、HbA1c、FBG、FINS、HOMA-IR呈负相关(rs值分别为-0.271、-0.420、-0.372、-0.164、-0.418、-0.348、-0.293、-0.34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b=-0.049,P=0.011〕、HbA1c〔b=-0.156,P=0.009〕、FINS〔b=-0.21,P=0.038〕是血清irisin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论 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较健康者明显降低,尤其是合并超重肥胖患者,且血清irisin水平与血压、BMI、血脂、血糖及IR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血尿酸(SUA)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常伴随甲状腺功能改变。但目前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高尿酸血症(HUA)患病风险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HUA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H患者26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HUA分为非HUA组(166例)与合并HUA组(10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吸烟史、饮酒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SUA、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H患者发生HUA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SUA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DBP、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TG、LDL-C、Scr、SU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HUA组EH患者FT3水平高于非HUA组(t=-5.06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843,95%CI(1.121,7.215),P=0.028〕,BMI值高〔OR=1.126,95%CI(1.020,1.234),P=0.018〕,TG〔OR=1.824,95%CI(1.300,2.560),P=0.001〕、LDL-C〔OR=2.804,95%CI(1.157,6.795),P=0.022〕、Scr〔OR=1.071,95%CI(1.041,1.102),P<0.001〕、FT3〔OR=2.297,95%CI(1.326,3.977),P=0.003〕水平升高为EH患者发生HUA的危险因素;高龄〔OR=0.959,95%CI(0.931,0.989),P=0.007〕为EH患者发生HUA的保护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H患者FT3水平与SUA水平呈正相关(r=0.327,P<0.001)。 结论 男性,BMI值高,TG、LDL-C、Scr、FT3水平升高可能是EH患者发生HUA的危险因素,高龄可能是EH患者发生HUA的保护因素,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EH患者FT3水平与SUA水平呈正相关;血清FT3水平升高的EH患者更易发生HUA,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高尿酸血症(HUA)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是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高”。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但尚不清楚该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状况。目的 调查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人群HUA的流行现状及可能危险因素,为HUA及相关慢性病的防治和社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高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3-5月开展的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档案信息收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析HUA患病率以及人群分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HUA的影响因素。结果 8 600名老年体检人群的HUA粗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1.76%(男性24.15%,女性19.66%)和24.10%(男性24.21%,女性20.58%);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25.312,P<0.001);60~69岁年龄组,男性HUA粗患病率高于女性(χ2=51.121,P<0.001);70~79岁及≥80岁年龄组,不同性别HUA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及不同性别HUA粗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P<0.001)。HUA组和非HUA组社区老年体检人群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运动情况、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肥胖、CKD、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患病率、白细胞计数、总蛋白、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27,95%CI(1.11,1.45)〕、年龄〔OR=1.01,95%CI(1.00,1.02)〕、饮酒情况〔经常饮酒对比从不饮酒OR=1.43,95%CI(1.19,1.70)〕、运动情况〔经常运动对比不运动OR=0.84,95%CI(0.73,0.98)〕、高血压〔OR=1.47,95%CI(1.30,1.66)〕、糖尿病〔是,血糖控制不佳对比否OR=0.76,95%CI(0.65,0.88)〕、中心性肥胖〔OR=1.29,95%CI(1.13,1.48)〕、肥胖〔OR=1.43,95%CI(1.23,1.66)〕、CKD〔OR=4.59,95%CI(3.91,5.38)〕、痛风〔OR=5.07,95%CI(3.54,7.28)〕、白细胞计数〔OR=1.08,95%CI(1.04,1.11)〕、总蛋白〔OR=1.04,95%CI(1.03,1.06)〕、血清清蛋白〔OR=1.03,95%CI(1.01,1.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1,95%CI(1.00,1.01)〕与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上海市高东社区老年体检人群HUA患病率较高,且与许多不良临床指标有关联,需加强社区居民HUA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黎艳娜  王艺桥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1):3955-3962
Background Multimorbidity,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chronic diseases,is common in older adults,and is an ongoing challenge for public health. However,only a few studies on multimorbidity have been conducted in China.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identify the prevalence and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providing scient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multimorbidity in this population. Methods Data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8,involving 10 836 adults aged 60 and older with complete information of key variables(chronic disease prevalence,age,sex,education level,marital status,and type of hukou).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to assess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single and multiple chronic diseases by sex. Chi-square test for trend was used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rend in prevalence of single and multiple chronic diseases by age. Weighted networks were adopted to present the complex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Gephi was used for visualizing the patterns of associative multimorbidity. Results Up to 86.23%(n=9 344)of the participants had at least one chronic disease. Hypertension〔46.46%(5 034/10 836)〕,arthritis or rheumatism〔44.68%(4 842/10 836)〕,and gastric or digestive diseases〔31.64%(3 429/10 836)〕 were top three most prevalent chronic conditions.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increased with age(χ2 =31.953,P<0.001),with a greater prevalence in women than in men〔88.30%(4 899/5 548)vs 84.06%(4 445/5 288),χ2=41.069,P<0.001〕. At least two chronic diseases coexisted in 7 059 cases(65.14%). Women had higher prevalence of multimorbidity than men〔68.71%(3 812/5 548)vs 61.40%(3 247/5 288),χ2=63.650,P<0.001〕. The prevalence of multimorbidity increased with age(χ2=31.118,P<0.001). The 14 chronic condition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91 pair multimorbidity patterns. The top three pair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with corresponding prevalence were hypertension & arthritis or rheumatism〔22.13%(2 398/10 836)〕,arthritis or rheumatism & gastric or digestive diseases〔19.15%(2 075/10 836)〕,and arthritis or rheumatism & heart disease〔16.67%(1 806/10 836)〕. The age-specific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had certain differences. For those aged 60 to 69,the top three multimorbidity patterns were hypertension & arthritis or rheumatism〔19.81%(1 290/6 512)〕,arthritis or rheumatism & gastric or digestive diseases〔18.54%(1 207/6 512)〕,and hypertension & dyslipidemia〔16.68%(1 086/6 512)〕. For those aged 70 to 79,hypertension & arthritis or rheumatism〔25.33%(813/3 209)〕,arthritis or rheumatism & gastric or digestive diseases〔20.91%(671/3 209)〕,and hypertension & heart disease〔19.79%(635/3 209)〕were the top three patterns with the highest prevalence. For those aged 80 and older,the top three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were hypertension & arthritis or rheumatism〔26.46%(295/1 115)〕,hypertension & heart disease〔17.67%(197/1 115)〕,arthritis or rheumatism & gastric or digestive diseases〔17.67%(197/1 115)〕.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multimorbidityhy among elderly Chinese population was high. And the patterns of multimorbidity varied by age. To realize the co-management,co-prevention and co-reduction of multiple conditions,public health practitioners should provide integrated healthcare servic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linical guidance on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multimorbidity should be developed,taking influential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as a breakthrough and along with different strategies by age and gender.  相似文献   

13.
陈亮  张维维  李强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24-2327
背景 目前慢性肾脏疾病(CK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 CKD,防治各种可逆因素和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目的 探索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早期肾脏疾病管理模式对老年CKD的管理效果。方法 2017年11-12月,采用随机抽签法从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已确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CKD患者400例,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0例。干预组患者采用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早期肾脏疾病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开展健康宣教、健康管理、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及定期检查;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干预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SUA)、肾小球滤过率(GFR)、尿微量白蛋白(ALB)、尿肌酐(U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截至2019年6月底,记录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全因住院及进行透析)。结果 随访结束时,干预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干预组干预后BMI、SBP、DBP、FPG、HbA1c、Scr、BUN、SUA、ALB、Ucr、TC、TG、LDL低于对照组,GFR、HDL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BMI、SBP、DBP、FPG、HbA1c、Scr、BUN、SUA、ALB、Ucr、TC、TG、LDL低于组内干预前,GFR、HDL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截至2019年6月底,共37例(9.3%)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4例,其中死亡原因包括呼吸衰竭(1/4)和心力衰竭(3/4);全因住院20例,住院的主要病因为基础疾病恶化、血压血糖控制不良及心血管疾病发作;进行透析13例。干预组患者全因住院率高于对照组,全因死亡率、透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早期肾脏疾病管理模式对老年CKD患者管理效果较佳,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生化指标,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和透析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黄素兰  梁莉  葛良清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75-3179
背景 肥胖高血压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MAU),除了肥胖本身这个因素外,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则较少。目的 探讨初诊肥胖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受损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首次就诊的高血压患者456例,其中肥胖组111例,超重组210例,正常体质量组135例。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肾功能指标、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分析早期肾功能受损发生情况。然后将肥胖组患者依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分为MAU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结果 肥胖、超重与体质量正常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MAU阳性率、肌酐、尿酸、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U阳性组肥胖患者的空腹血糖、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阴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OR(95%CI)=8.289(2.221,30.936)〕、白昼收缩压〔OR(95%CI)=5.528(1.019,30.588)〕、夜间收缩压下降率〔OR(95%CI)=0.117(0.038,0.360)〕是肥胖高血压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肥胖高血压患者是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高危人群,空腹血糖、白昼收缩压和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肥胖高血压患者发生早期肾功能受损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赵萍  黄燕林  何莉  杨震  卢海珍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769-1777
背景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替代治疗方式之一,但可能带来失衡综合征、运动能力减弱、血管通路感染等并发症。运动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防治相关并发症,但关于脚踏车运动能否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运动能力和循环状态仍存在不同意见。目的 系统评价脚踏车运动对改善MHD患者运动能力和循环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CINAHL、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PEDro)、Wily Onli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2019年4月,收集MHD患者应用脚踏车运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并对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最大摄氧量(VO2 peak)、手握力、脉搏波速度(PWV)、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生理健康评分(PCS)、心理健康评分(MCS)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2项RCT,710例患者,文献质量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脚踏车运动能提高MHD患者运动能力〔SMD=62.31,95%CI(48.43,76.19),P<0.001〕,提高其VO2 peak〔SMD=3.06,95%CI(1.70,4.41),P<0.001〕,改善其手握力〔SMD=6.30,95%CI(3.64,8.95),P<0.001〕、SBP〔SMD=-5.65,95%CI(-9.52,-1.78),P=0.004〕、DBP〔SMD=-3.76,95%CI(-5.95,-1.58),P=0.000 7〕、HR〔SMD=-4.86,95%CI(-8.82,-0.89),P=0.020〕、PCS〔SMD=4.12,95%CI(1.19,7.05),P=0.006〕。结论 MHD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进行以脚踏车运动为主的有氧运动能有效提升运动能力,改善循环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在2型糖尿病(T2DM)发生率持续升高且发病年龄不断降低的大环境下,早期筛查与确诊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有研究发现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肽(AGE-P)进行T2DM早期筛查的优势高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的 验证血清AGE-P水平在维吾尔族人群T2DM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健康体检的维吾尔族人群1 100例。依据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受试者分为糖尿病组(n=75)和正常糖耐量组(n=1 025)。比较两组年龄、腰围、体质指数(BMI)、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血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HbA1c、AGE-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尿素氮、尿酸、血肌酐。绘制血清FPG、2 hPG、HbA1c、AGE-P筛查维吾尔族人群发生T2D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糖尿病组年龄、BMI、腰围、DBP、SBP均高于正常糖耐量组(P<0.05)。糖尿病组血清FPG、2 hPG、HbA1c、TC、TG、LDL-C水平高于正常糖耐量组(P<0.05);两组血清AGE-P、HDL-C水平及尿素氮、尿酸、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PG、2 hPG筛查维吾尔族人群发生T2DM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854、0.814,灵敏度分别为88.0%、82.7%,特异度分为97.4%、98.7%,AUC分别为0.957〔95%CI(0.943,0.968),Z=25.718,P<0.001〕、0.937〔95%CI(0.921,0.951),Z=21.222,P<0.001〕;血清AGE-P筛查维吾尔族人群发生T2DM的约登指数为0.055,灵敏度为74.7%,特异度为19.8%,AUC为0.507〔95%CI(0.477,0.537),Z=0.203,P=0.839〕。结论 血清AGE-P水平在T2DM患者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升高,且其筛查T2DM的特异度、约登指数均较低,因此不建议作为维吾尔族T2DM高危人群筛查的指标,在维吾尔族人群糖尿病筛查中仍然建议使用FPG、OGTT等传统糖尿病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维生素D作为肥胖、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新领域和热点之一,但关于维生素D在超重或肥胖男性早期糖尿病肾病(EDKD)中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超重或肥胖的初诊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初诊男性T2DM患者261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UAER)及体质指数(BMI)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n=82)、正常体质量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n=47)、超重或肥胖糖尿病组(OWB-DM组,n=65)、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OWB-MAU组,n=67)。根据血清25(OH)D水平的四分位数,将超重或肥胖患者分为Q1组〔血清25(OH)D<18.13 μg/L,n=33〕、Q2组〔18.13 μg/L≤血清25(OH)D<21.22 μg/L,n=33〕、Q3组〔21.22 μg/L≤血清25(OH)D<24.32 μg/L,n=32〕、Q4组〔血清25(OH)D≥24.32 μg/L,n=34〕。收集男性T2D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24 hUAER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MAU的关系。结果 DM组、MAU组、OWB-DM组、OWB-MAU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25(O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DM组〔(26.14±3.40)μg/L〕相比,MAU组、OWB-DM组及OWB-MAU组血清25(OH)D降低〔(20.84±4.12)、(23.46±3.35)、(18.00±4.46)μg/L,P<0.05〕;与MAU组、OWB-DM组相比,OWB-MAU组血清25(OH)D降低(P<0.05)。Q1、Q2、Q3、Q4组24 hUA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Q2、Q3、Q4组24 hUAER〔38.50(18.25,78.85)、27.90(19.95,69.80)、20.0(13.20,24.50)mg/24 h〕均低于Q1组〔72.80(54.70,133.20)mg/24 h,P<0.05〕,Q4组24 hUAER低于Q2、Q3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24 hUAER与HDL-C、血清25(OH)D呈负相关(rs=-0.199、-0.405,P<0.05),与BMI、SBP、DBP、2 hPG、TG呈正相关(rs=0.257、0.350、0.282、0.421、0.20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SBP、2 hPG是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OR=0.717、1.173、1.327,P<0.05)。结论 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其24 hUAER与低水平的血清25(OH)D、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密切相关,血清25(OH)D的降低及SBP、2 hPG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EDK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年强化管理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探索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及联合达标≥3次与微血管并发症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三里屯社区2008年入选的22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113例)和标准组(111例),对其连续管理并随访9年,以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主要管理指标,比较管理前后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收集终点事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比较管理后两组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探索分组管理方式和主要指标达标次数是否≥3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入组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情况、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LDL-C、HbA1c及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强化组FPG、2 h PG、LDL-C、HbA1c、UAER水平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发生或加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例(5.4%),糖尿病肾病13例(11.7%);强化组发生或加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例(0.9%),糖尿病肾病5例(4.4%)。两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和联合达标≥3次的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低于HbA1c和联合达标<3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T2DM强化管理可有效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HbA1c达标、联合达标次数≥3次,更可明显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