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9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计算机断层扫描 (CT)为代表的影像学技术在COVID-19早期诊断、疾病分期分级、治疗指导、疗效评价及动态观察中具有重要价值,是国家诊疗方案中的重要指标。本文回顾总结了收治的COVID 19患者主要的胸部CT影像表现,并探讨了相关病理基础以及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以期对临床的诊疗工作和患者随访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瘟疫论》[1]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异气属疫毒概念,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一定的季节性。冠状病毒以其高传播效率、严重感染后果以及不可确定的流行时间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持续的威胁[2],COVID-19目前暂无特效药治疗,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已更新至第七版,对于中医药治疗COVID-19实时动态调整具体诊治方案,肯定了中医药在此次"战疫"中的重要地位。现对中医药防治COVID-19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于2019 年12 月在中国武汉被发现。由 于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爆发了以湖北省为中心,借助春运快速波及至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疫情。认清疫情变化规律和了解临床针对性的药物研发进展,对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 从SARS-CoV-2 的特性、COVID-19 疫情的流行病学表现、治疗药物研发和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部分COVID-19患者除肺炎表现外,还出现了各种消化道症状,甚至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粪口传播需引起警惕.营养支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在COVID-19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COVID-19在...  相似文献   

5.
2019年末湖北武汉乃至全球陆续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发展迅猛,传染性极强,致死率高,治疗棘手。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临床实践中,我院属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我科采用中医药早介入、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新冠肺炎的1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前正在暴发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原体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这是近年来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之后发现的能够感染人的第7种冠状病毒。SARS-CoV-2系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染性强,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疫情目前仍在持续。2020年1月30日(当地时间),WHO将此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本文就SARS-CoV-2病原学、致病性及COVID-19的检测诊断、预防控制和临床治疗等领域的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爆发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后经病原学检测判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将由其引发的疫情拟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控制措施。由张伯礼院士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深入疫区,开展疫区中医药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展与转归,取得显著成效。文章从目前已公布的临床资料出发,比较分析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查、中医证候、治疗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指导COVID-19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暴发以来造成全球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现有研究表明:COVID-19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COVID-19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本文旨在从COVID-19的临床症状、COVID-19与心血管疾病和心肌损伤相关性以及COVID-19合并心肌损伤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其大流行已成为全球威胁,对公共卫生、生命和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目前针对这种病毒仍没有特效药,为了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全球开始广泛的疫苗接种工作。本文通过对SARS-CoV-2疫苗与抗体的研究作一总结,以期为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最初被认为主要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随着研究深入,目前已经发现SARS-CoV-2感染会影响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心脏是继肺部感染之后的一大目标靶器官。临床上经常能观察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心脏损伤,其中心肌炎在COVID-19心肌损伤中占1%~7%,这类患者临床预后常较差。令人遗憾的是,目前COVID-19是如何引起心肌损伤,又是如何进展为心肌炎,其相关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目前仍未知。从目前资料分析发现,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介导打击机制较为学者认可外,细胞因子风暴及免疫介导引发心肌损伤等机制目前仍是推测性的,鉴于心脏MRI、心内膜活检的应用受限,而COVID-19相关心肌炎的尸检等基础研究资料较少,因此,COVID-19相关心肌炎的诊断及治疗对临床医生而言仍是一大挑战。本文就COVID-19相关心肌炎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予以综述,以期有助于增进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进而降低总体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它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目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CoV-2感染人数众多,传播性极强,病死率较高,亟需寻求安全高效的特异制剂用于病毒感染的防治。目前在烈性传染病防治中广泛应用的生物制品,在阻断SARS-CoV-2感染上同样极具潜力。本文根据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已有的防治策略及研发进展,对干扰素、恢复期血浆、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疫苗、抗体等生物制品的应用经验和研发命运进行综述,为早日攻克COVID-19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内2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疗效评价量表》对中医组(13例)和中西医结合组(15例)进行疗效分析.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中医症状信息、舌象、相关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包括临床症状积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安徽省亳州市8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辨证论治特点。方法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进行辨证分型和辨证治疗。结果 84例患者中,临床治疗期湿毒郁肺证54例,寒湿阻肺证26例,疫毒闭肺证4例,分别选用清肺排毒汤1、2、3号方治疗;恢复期肺脾气虚证68例,气阴两虚证16例,分别选用自拟康复1、2号方治疗。结论 亳州市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期主要中医证型为湿毒郁肺证(湿热并重)、寒湿阻肺证(寒微湿重),疫毒闭肺证少见,恢复期肺脾气虚证多见,气阴两虚证少见。应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亳州市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除了可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症状以外,不少患者也可发生嗅觉障碍,甚至其可成为COVID-19患者唯一的临床表现。本文总结了COVID-19患者嗅觉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机制、筛查价值、治疗方案及预后等问题,以期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隔离防护、科学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吴又可《温疫论》论治疫病提出"杂气致疫"的观点,杂气致病特点可归纳为:其来无时,其着无方;来而不知,感而不觉;某气专入,专发某病.疫病治疗大法以逐邪为第一要义,顾护正气、攻补兼施为主要治疗特点,同时注重生活起居、养护正气.在疫病调护方面,吴又可以安养调神、顾护阴液为主,并依据患者现有身体状况和平素体质实施个性化调护.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及CT在早期预测不同临床分型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月云南省确诊的143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平扫图像及临床资料,根据COVID-19诊疗方案(第7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28例)、普通型(92例)、重型(18例)和危重型(5例),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CT表现。比较临床分型与CT表现(病变分布、密度、范围、形态、内部/周围特征、周围血管改变等)间的相关性及各影像特征的预测效能。  结果  临床表现以发热(60/143,41.9%)、咳嗽(57/143,39.9%)症状为主,重型患者更易出现高热表现。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更常见于老年患者。危重型患者淋巴细胞总数减低[(0.6±0.2)×109/L]个。除轻型患者外,6例患者CT首诊未见明显异常,余109例中,重型(10.8±4.9)个和危重型(10.8±6.4)个患者首次CT检查肺段累及数目较普通型(5.8±4.6)个多(P < 0.001)。病灶形态为楔形病灶(59/109,54.1%)、榕树冠征(35/109,32.1%)、病变内/周围出现血管增粗(87/109,79.8%)、血管集束征(65/109,59.6%)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出现概率较高(P < 0.05)。各型患者中病变数目、病变密度、病变形态(类圆形、不规则形),病变内部/周围特征(铺路石征、晕征、支气管扩张)并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段受累数目及出现楔形病变、榕树冠征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分别为0.769、0.759、0.697,血管增粗及血管集束征预测效能稍低,AUC分别为0.626,0.667。多指标联合,其预测效能进一步提高,AUC为0.854。  结论  CT不仅在COVID-19的早期诊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各种CT肺部表现,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方法  搜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对其主要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阶段COVID-19患者CT征象特点。  结果  在23例患者中,病变同时累及双肺的患者占56.5%(13/23),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患者占69.6%(16/23),分布于双肺外带的患者占65.2%(15/23),累及左/右肺下叶基底部的患者占82.6%(19/23),CT表现为纯磨玻璃密度影者占82.6%(19/23),磨玻璃密度伴实性密度影者占30.4%(7/23),呈现网格状改变的占26.1%(6/23);病变进展期病灶数量增多的患者占54.6%(6/11),病灶范围扩大的患者占63.6%(7/11),病变密度增高的患者占63.6%(7/11);缓解期病灶数量减少的患者占25.0%(4/16),病灶范围缩小的患者占81.3%(13/16),病灶密度减低的患者占62.5%(10/16),出现纤维灶的患者占37.5%(6/16)。对CT进展组(n=11)和缓解组(n=5)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CT检查作为COVID-19的重要诊断检查方法,在患者有流行病学史并且在CT上伴有肺炎征象的情况下,相较于病毒核酸检测,有利于疾病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andemic, the importance of vaccines in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public health has become even more obvious than ever.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multipl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variants worldwide has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COVID-19 vaccines. Here, we 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 vaccine candidates in five platforms and the latest clinical trial results of them. In addition, we further discuss future direction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VID-19 vaccines. We also summarize the serious adverse events reported recently after the large-scale vacc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COVID-19 vaccines, including the thromboembolism caused by the AstraZeneca and Johnson & Johnson vaccines.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给全球健康卫生带来了巨大威胁,作为呼吸道传播为主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其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哮喘等慢性非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管控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将从OSA对COVID-19发病的影响及其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OSA对COVID-19患者住院风险及预后、转归的影响,以及COVID-19流行期间OSA患者的治疗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COVID-19流行期间OSA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设置是一项重要的经验总结与尝试,目前发热诊室试点工作已开展一年有余,分析其运行情况十分必要。目的 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的设置与利用情况,总结经验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 于2021-02-22至2021-03-02,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程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员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其所在机构是否开设了发热诊室〔包括疫情防控期间设置的发热(哨点)诊室和疫情防控前设置的发热门诊〕,以及累计使用时间、累计接诊人次、累计转诊率、累计确诊人次。结果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18份,来自40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设了发热诊室的机构208家(51.0%),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前已开设的机构91家(22.3%),一直未开设的机构109家(26.7%)。271例应答者参与了发热诊室工作。根据该271份问卷:截至2021年1月底,发热诊室的中位累计使用时间为12(10)个月;188例(69.4%)应答者表示累计接诊人次<300人次,45例(16.6%)应答者表示累计接诊人次>1 000人次;184例(67.9%)应答者表示累计转诊率<3%,35例(12.9%)应答者表示累计转诊率>70%;238例(87.8%)应答者表示接诊的所有患者中最终确诊为新冠肺炎的人数为0例。χ2检验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设发热诊室与疫情防控之前开设发热诊室的累计接诊人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地区(包括按经济带划分、按本城市内地理位置划分、按所属地区疫情期间最高风险等级划分)发热诊室的累计接诊人次、累计转诊率、累计确诊人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发热诊室的设置时间与累计使用时间、累计接诊人次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37、0.18,P<0.05),按经济带划分地区(东、中、西部)与累计确诊人次呈正相关(rs=0.13,P<0.05)。结论 超2/3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或之前设置了发热诊室/门诊。不同地区因素的发热诊室在累计接诊人次、累计转诊率、累计确诊人次方面无明显差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前开设发热门诊的接诊工作量高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设置的发热(哨点)诊室,表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一定处置发热患者的工作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