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俞敏  刘德生 《浙江预防医学》2016,27(12):1328-58
【目的】分析和总结全媒体时代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策略。【方法】以优秀的科技期刊为例,结合理论探索,分析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结果】全媒体时代,期刊可通过内容提升、借助大众媒体、微信公众号以及组织专业特点鲜明的特色文化活动等措施,提升品牌影响力。【结论】中国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条件,学习精品科技期刊的品牌意识及建设方法,培养期刊的品牌价值,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马沂  杨蕾  王晓峰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0):1210-374
【目的】 回顾中国激光杂志社10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借鉴。【方法】 对标世界一流杂志社,梳理中国激光杂志社在期刊集群化发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媒体融合发展和学术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工作进展。【结果】 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英文光学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和生产管理平台,杂志社的中英文科技期刊集群形成双核双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辅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和品牌学术活动的推广,构建全方位的杂志社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结论】 数字时代的期刊出版与知识服务融合发展是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和期刊集群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发展机遇及经营策略。【方法】 基于科技期刊广告经营工作的实践与经验,结合文献调研,分析科技期刊广告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发行量大幅下滑以及期刊媒介形态的变化等因素导致广告投放数量减少,纸本期刊广告在视觉效果、表现形式、传播效率等方面已难以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广告效果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期刊编辑部广告经营意识淡薄。【结论】 科技期刊应借助期刊的品牌影响力来做好期刊的广告经营,通过赠阅期刊等方式以及借助新媒体手段实现内容信息的有效传播,确保广告经营所需的发行规模,同时通过建设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或手机客户端平台等丰富广告传播渠道,优化广告表现形式,利用刊物的学术资源和出版资源为广告用户提供有特色的增值服务,同时加强广告业务的审核与管理,不断提升广告品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市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方法】 分别从期刊出版基本情况、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在线服务与功能、集约化管理与运行5个方面对重庆市86种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重庆市科技期刊在内容生产上推进数字化改造;英文期刊借助国外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进行网络传播;英文期刊加入OA平台,提供金色/绿色OA模式;60.5%的期刊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媒体平台;网站在线服务与功能日趋多样化,为用户提供多媒体阅读、个性化定制、行业信息、互动交流、继续教育等增值服务;初步探索刊群集约化管理与运行模式。但重庆市科技期刊仍存在单刊编辑出版模式和刊社小集群编辑出版模式平分秋色,媒体融合度不够,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结论】 通过推动学科领域期刊集群化发展、搭建学科领域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将版权保护机制嵌入科技期刊集约化建设、建设期刊数字化出版和知识服务平台、打造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平台,真正实现重庆市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顾艳  赵俊杰 《浙江预防医学》2016,27(12):1285-178
【目的】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科技期刊增值服务模式。【方法】对133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抽样调研,筛选出2016年1至11月平均微信传播指数(WeChat Communication Index,WCI)排名前10位的期刊,分析其增值服务评估指标。【结果】月均WCI排名前10位期刊的增值服务表现平平,但也不乏亮点。【结论】亟需以优化用户体验为出发点,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科技期刊增值服务模式,以自助式服务提高信息的易得性,以交互式服务建立新型编读作关系,以主动式服务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在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不断积淀自身的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检验医学期刊平台最能满足受众知识学习的有效服务模式,以此扩大期刊影响力,增强新媒体竞争力。【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国内检验医学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学习习惯;结合调研结果分析检验医学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成功实践案例,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对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展望。【结果】 打造“传媒+专家”的模式,开发新媒体衍生产品,坚持“内容为王”做好精品,是检验医学期刊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有效策略;但在内容融合、精准服务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结论】 检验医学期刊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以优质内容贯穿用户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以技术和资源优势精准服务用户学习需求,以高效的编辑团队保障知识服务措施落地,构建面向检验医学工作者知识服务数字新生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探究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措施与能力提升路径,以期科技传播能更好地对接科学研究过程,引领并促进科研创新。【方法】 分析知识服务介入知识创新与生产过程的目标与策略,探讨知识服务与知识传播相互促进的方法与路径。【结果】 科技期刊以“导引科研目标”与“促进创新协同”为核心提供知识服务,可助力科研攻关,提高知识的生产效率;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可使知识传播由“吸引注意信息到达层”提升到“引起目的变化的知识改变层”;而提升媒介表达能力,满足社交平台中“寻求对话与参与”需求,可让知识服务快速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结论】 提升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能力可以加速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促进知识流通与应用,改变传统期刊“内容资源提供”的角色,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创新路径,为我国科普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品牌化发展提供合理方案。【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总结归纳目前我国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SICAS-AARRR复合模型为切入视角,探索短视频助力科普期刊品牌运营的对策。【结果】 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进行品牌运营时可以增强期刊与用户的相互感知,以获取用户;添加短视频互动元素,以激活用户;创新短视频生产模式连接期刊与用户,以留存用户;打造“视频+购买”模式,使用户变现;借助短视频进行“体验-分享-推荐”,增强品牌活力。【结论】 科普杂志社应创新思维,明确定位,积极“走出去”;品牌运营部门应完善建制,建立新媒体账号矩阵;视频编辑团队应创新短视频内容和形式,提高短视频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科技期刊与相关领域数据库相结合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多资源、多层次的知识服务内容,为科技期刊探索知识服务的范围及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整合生物学期刊网的3种中文学术期刊——《植物生态学报》《植物学报》《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分析科技期刊基于学科领域专业数据库提供知识服务的可能性及意义,提出设计思路及整体架构,探索科技期刊与不同类型数据库的合作方式。【结果】 经过实践,所提出的知识服务模式已在3种中文期刊中全面应用,促进了知识传播,提升了期刊影响力。【结论】 基于领域数据库的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实现了多资源、多层次的“网络化”“立体化”出版,可为读者提供广泛而精准的专业知识服务。此模式可供其他学科领域科技期刊、期刊群、期刊全文数据库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我国科技期刊推动科技成果传播创新发展的有效措施,以促进期刊发展。【方法】 选取中科院科技期刊为分析样本,采用网络调研法对中科院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新媒体发展现状;利用专家访谈法对典型期刊的新媒体传播实践进行访谈,挖掘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中科院科技期刊在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新媒体运营人才缺乏;新媒体内容体量不足、创新不够;新媒体运营经费短缺;新媒体配套政策缺失。【结论】 提出我国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的建议:明定位——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定位决定是否应用新媒体;出政策——主管主办单位应制定指导性意见与操作细则;强人才——加强科技期刊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建核心——建立“小核心”“大核心”融媒体平台;肯投入——设立新媒体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11.
张雷  丁合  马婧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8):936-144
【目的】构建新时代科技期刊功能层次理论模型。【方法】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访谈法、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方法,对科技期刊环境因素影响期刊功能的再认识进行理论分析,从而构建新时代科技期刊功能层次理论模型。【结果】新时代我国科技期刊功能的再定位是期刊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思想传播与交流、科技评价、培养新人、科技引领和知识服务是科技期刊的主要功能,且存在层次性,思想传播与交流、科技评价属于基础功能层,培养新人、科技引领属于提升功能层,知识服务属于品牌功能层,上述功能层即构成新时代科技期刊功能层次理论模型。【结论】结合《中国体育科技》的办刊经验,认为科技期刊在思想传播与交流方面,应以拓展传播方式为目标,以新媒体技术、多媒体展示等为抓手;在科技评价方面,严把稿件质量关,保障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在培养新人方面,可推出以育人为主的支持项目或专栏;在科技引领方面,以深挖选题为抓手,积极联系有关作者撰写稿件,起到科技引领作用;在知识服务方面,从科研环境未来发展出发,思考科技期刊未来生态环境,构建期刊未来发展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归纳梳理,把握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了解其发展脉络,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从文献计量分析和主题分析视角对20余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系统综述和述评。首先,根据期刊发展重要事件节点及其发展变化特征,将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分为3个时间阶段,分别是1998—2003年、2004—2015年、2016—2021年,并对各阶段研究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其次,从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期刊办刊队伍建设、期刊质量控制、期刊出版模式发展、期刊国际化与影响力建设5个层面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进行主题阐述。【结果】 1998—2003年,不同层次期刊主体在时代背景影响下较为关注发行量、编辑、质量、国际化、产业化等研究主题;2004—2015年,相关研究主题呈现出集中性、多样性的特点,可归纳总结为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期刊办刊队伍建设、期刊质量控制、期刊出版模式发展、期刊国际化与影响力建设5个方面;2016—2021年,除延续先前研究主题外,还出现知识服务、增强出版、同行评议等新的研究方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也进入研究视野,相关研究内容多样性明显提高。【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顺应政策,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立体出版,促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内容为王,稳步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满足需求,树立科技期刊品牌与声誉;技术参与,推进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科技期刊,提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应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品牌价值,对学报内容进行再开发。方法 通过介绍高校学报基本现况,并与技术类、科普类期刊的出版经营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学报存在的同质化现象、受众面窄等问题,探讨了高校学报专业内容再开发的社会意义。结果 提出增设具有实用功能的栏目、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调动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术群体的重要作用等举措,以实现高校学报专业实用功能的开发。结论 学报专业内容的再开发有益于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拓展学报的社会效益,同时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进一步提升科学公众对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科学认知能力和合理使用水平,充分发挥评价工作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方法】 在梳理国内五大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有关期刊评价结果、期刊评价指标的认知不足和使用偏差进行归类剖析和导正,并对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结果】 (1)科学合理地使用科技期刊评价成果必须对该评价体系的目的、方法、模型、数据来源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2)基于引证数据统计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的科学描述需要清楚地标注相关统计参数信息,如施引文献统计源、统计时间窗口等;(3)在相同的出版状态和传播条件下,期刊的被引频次与其可被引文献质量和数量呈正相关,而影响因子只与期刊前两年的可被引文献的质量呈正相关;(4)高影响因子的科技期刊倾向于获得更多高质量稿源,从统计学的意义来看,在真正的高水平期刊阵营中,某一学科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大概率具有较高的可被引文献量;(5)期刊影响力指数不能进行跨学科和跨年度的比较,而WAJCI和WJCI在一定程度上则不受此限制;(6)未来可将科技期刊定位为一个科技出版与服务平台,构建全面反映科技期刊内容质量、工作成效(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内容、服务)的多元、开放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探索基于规范流程、监督问责机制和权威公信力的期刊评价“同行评议”服务方案,是科技期刊评价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论】 在中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建设的关键期,建立一种专业、科学、清晰的科技期刊评价工作认知观、使用观,客观评估相关定量评价指标和结果的科学作用,不唯期刊评价指标和结果,不以提升评价结果和指标为直接的办刊目标,坚持办好期刊即做好服务的办刊理念,牢记办刊初心,坚持质量和价值第一的用稿标准,做好内容、做精传播、做足服务,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科技期刊通过专刊模式汇聚前沿热点的经验,旨在探索科技期刊引领创新导向、树立品牌形象的新路径。【方法】 以《科技导报》“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6年来的出版实践为例,分析专刊策划、组稿、出版以及宣传推广的策略,探析专刊的独特价值、出版成效和典型经验。【结果】 “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具有站位高、时效强、主题新颖、解读深入和传播形式多样等特点,学科覆盖面逐年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逐渐增强,在提升期刊品牌效应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结论】 科技期刊将多学科多领域的年度前沿进展以专刊形式呈现,是有效汇聚科技热点和科研信息的办刊新实践,不仅能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加以总结,起到凝聚创新导向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