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谭伟  杨贵丽  黄招兰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3):4035-4040
咳嗽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患者主诉,但其病因复杂,治疗手段多样,全科医生因诊断工具和经验所限,常出现误诊或过度治疗。中华医学会结合基层医院的特点和全科医务人员的需求,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基础上,首次制定了中国《咳嗽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为促进全科医生规范化诊治咳嗽提供了更为详细全面的指导。本文就该指南的重要更新点、适用性及操作性进行简要解读,期望抛砖引玉,引发全科同道关注、讨论,促进指南落地实施和推动相关研究地开展。  相似文献   

2.
胸痛病因繁杂,病情轻重不一,致命性胸痛可威胁患者生命。社区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常为胸痛患者的首诊医生,掌握胸痛的诊断技能至关重要。本文从全科医生的视角,重点介绍胸痛的病因分类、常见致命性胸痛的特点、胸痛的诊断流程,希望帮助全科医生形成清晰的诊断思路,识别危急重症胸痛患者,寻找胸痛病因,针对病因制定最佳治疗策略,守护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3.
解剖学方法对慢性咳嗽病因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研究慢性咳嗽的病因。方法 采用解剖学诊断方法,对连续97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病因初步诊断,并通过针对性治疗证实。结果 在97例慢性咳嗽患者中,95例(98%)的病因得到明确。其中咳嗽变异型哮喘、病毒感染后咳嗽和后鼻漏综合征占慢性咳嗽89%。针对性治疗在4周内可使大多数患者慢性咳嗽症状消失。结论 解剖学诊断方法是鉴别慢性咳嗽病因的有效方法,咳嗽变异型哮喘、病毒感染后咳嗽和后鼻漏综合征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评价慢性咳嗽患者就诊规律、病因分布、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效果,探讨适宜社区和基层的基本治疗方法。方法:参考Irwin的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流程,对门诊120例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进行诊断分析,并按不同病因给予针对治疗。结果:120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确认109例,其中咳嗽变异型哮喘(CVA)31例;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29例;感染后咳嗽(PIC)24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D)14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11例。未明确病因11例。109例中103例咳嗽完全控制或治愈,6例明显缓解,有效率100%。结论:CVA、PNDS、PIC、GERD、ACEI类药物诱导性咳嗽等是慢性咳嗽的5个主要病因;Irwin的解剖学诊断流程是慢性咳嗽行之有效的程序化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误诊原因及治疗,提高其诊治水平。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过敏性咳嗽。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童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同样也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然而咳嗽变异性哮喘缺少临床体征,极易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疾病。而且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困难,不少家长因患儿反复咳嗽,应用大量抗生素和中药等治疗,仍迁延不愈。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误诊原因、治疗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和诊断。评价特异性治疗的疗效。方法: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流程及痰细胞分类检查,对111例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针对病因给予特异性治疗。结果:111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确诊102例,确诊率91.9%。单一病因咳嗽者89例(87.3%),二重病因11例(10.8%),三重病因2例(2.0%)。包括复合病因在内的咳嗽者,总计126例次慢性咳嗽病因,胃食管反流性咳嗽35例,占27.8%;咳嗽变异性哮喘20例,占15.9%;鼻后滴漏综合征34例,占27.0%;感染后咳嗽15例,占11.9%;ACEI类药物药源性咳嗽5例,占4.0%;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8例,占6.3%;病因朱明者9例,占7.1%。102例明确诊断的患者经特异性治疗后,97例患者咳嗽得到临床控制(95.1%),其余5例为罹效(4.9%)。结论:慢性咳嗽的解剖学诊断流程及诱导痰细胞分类学检查是诊断慢性咳嗽的重要手段。GER、PNDS、CVA、PIC、EB、ACEI类药物诱导的咳嗽等是昆明地区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针对咳嗽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及针对性治疗措施。方法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中慢性咳嗽的诊断流程为指导,对123例咳嗽时间大于8周的患者进行病因分析、疗效判定。结果 123例患者中明确诊断116例,确诊率为94.3%;病因未明7例。116例患者中单一病因104例(89.6%),双重病因12例(占10.4%)。病因分布:咳嗽变异性哮喘(C VA)占30.9%、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 AC S)占17.9%、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 ER C)占16.3%、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占11.3%、感染后咳嗽(PIC)占8.1%、药物性咳嗽占5.7%、心因性咳嗽占4.1%、病因未明占5.7%.针对病因治疗后93.9%的患者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或缓解。结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予以特异性治疗效果好,正确诊断慢性咳嗽的病因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方法:采用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程序,对96例持续咳嗽8周以上的患者进行病因初步诊断,并通过针对性治疗证实。结果:在96例慢性咳嗽患者中,96.9%(93/96)的病因得到明确,其中鼻后滴漏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46.9%(45/96),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42.7%(41/96),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7.3%(7/96),病因未明3.1%(3/96)。针对病因特异性治疗,96.9%(93/96)患者的咳嗽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结论:PNDS、CVA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试验性病因治疗有效是确诊病因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刘颖 《医学综述》2007,13(11):849-851
慢性咳嗽发病率很高,是患者就诊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引起咳嗽的病因多种多样,呼吸系统以外的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咳嗽,因此咳嗽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常造成误诊、漏诊,而无针对性的治疗又使患者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慢性咳嗽的合理诊治已经成为重要的临床医学和社会经济问题。本文结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分析了慢性咳嗽目前的主要病因: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咳嗽变异型哮喘、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后咳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诱导性咳嗽并对诊断治疗研究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误诊原因及治疗,提高其诊治水平。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过敏性咳嗽。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童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同样也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然而咳嗽变异性哮喘缺少临床体征,极易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疾病。而且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困难,不少家长因患儿反复咳嗽。应用大量抗生素和中药等治疗,仍迁延不愈。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对咳嗽变并性哮喘的诊断、误诊原因、治疗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黄艳丽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36-4342
背景 以患者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提升基层全科医生的接诊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在岗能力建设方向,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基层实际接诊环境下的患者需求和服务供给差距的大数据分析。目的 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诊断的大数据分析,真实反映一个典型的城市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接诊能力特征,从而精准识别基层首诊能力需求,为提升基层首诊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规则对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20年门诊产生的2 897 689条真实世界ICD-10诊断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其呈现的诊断结构、顺位和4种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评估诊断深度。采用数据结构、分布等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99.31%(2 877 653/2 897 689)的诊断记录集中在频次大于30的912种诊断编码(六位编码)中,87.31%(2 392 603/2 740 333)的诊断编码(三位编码)记录集中在前10顺位。其中预防类诊断记录相对更为集中,主要为体检(含儿童保健体检)和预防接种服务。1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11家已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中诊疗能力A级标准,但疾病顺位与“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能力标准中的诊断编码目录有所差异。机构间平均ICD-10诊断种数、常见诊断种数、预防类或临床类的种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5%。排名前10类(三位编码)的诊断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高度一致,其他常见的诊断还包括睡眠障碍、急性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和失眠症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睡眠障碍等慢性病患者更容易有较高(>5次/年)的就诊频次,体检是频次较高前10位中人均年就诊频次最低的内容。常见慢性病的诊断记录高度(90%以上)集中于本类诊断中“未特指”类编码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就诊人次(4 268人次)和人数(1 675人)低于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诊断聚集性明显,特别是在预防保健领域。常见诊断高度集中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应的服务内容和人群。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接诊能力范围已达到优秀标准,但对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进行综合的诊断性评估上还需改进,特别是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急性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等疾病综合诊断评估能力的建设和诊疗质量管理。全科医生在大量接诊负荷下,特别是在常见慢性病接诊上存在一定的“诊断惰性”,建议至少从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团队、机构供给和保障三层系统地设计基层首诊能力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深甚  顾诗皓  何奕  汪新  杨晖  赵任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3):1632-1639
背景 为实现区域医联体内分级诊疗工作,如何让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的医疗行为进行有效的协同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如何运用岗位胜任力评估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运用可信赖式专业活动(EPAs)进行探索也是国内首创。目的 为了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与医疗资源的稀缺所产生的矛盾,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的辐射效应,探索三级医院通过医联体制度将医疗资源纵向传导至社区的方法。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在2018年开发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包含4个模块:转诊管理、联合病床、转诊随访、信息查询等功能,基于这个系统产生的数据探索针对三级医院专科医师与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师实施有效黏合度培训,同时引入国外岗位胜任力理论和EPAs。基于医联体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分级诊疗的协作行为培训,问卷主体由三部分组成:人口统计学的相关信息、〔儿科全科医师、儿科(消化)专科医师〕EPAs指标、岗位胜任力指标,于2018年8-11月依托问卷星软件随机发放问卷,共收集问卷1 476份。探索儿科全科医师与儿科专科医师的黏合度模型。结果 儿科全科医师EPAs与儿科专科医师EPAs呈正相关(P<0.05);儿科全科医师胜任力与儿科专科医师胜任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三级医院构建区域医联体建设,基于信息技术搭建业务平台(基于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综合档案、医技预约、联合病床整合平台),同时结合业务数据引入EPAs-胜任力,促进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的共通医疗行为协作集合,通过EPAs-胜任力理论探索全科-专科医师医联体内靶点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13.
徒宏亮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5):1932-1935
背景 混合性高脂血症是我国血脂异常人群中最常见的脂蛋白代谢或运转异常类型。国内外一系列临床研究证实,混合型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作为慢性病防控的基层关卡,社区全科医生有必要对各种来源的社区相关人群进行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综合干预和按有关指南进行选择性用药治疗。目的 探讨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社区干预措施及治疗结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8年9月在方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社区接诊、健康体检及承接上级专科医院下转的符合研究标准的329例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将患者分为极高危(n=32)、高危(n=93)和中低危(n=204)。入组后由社区医生为其提供多方面的综合干预,如饮食调节、适量运动、药物治疗、健康宣教等。随访时间为12个月,观察患者干预前后依从性、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改善情况。结果 329例患者干预后依从性优于干预前(Z=256.206,P<0.05)。患者干预后TC、LDL-C、TG低于干预前(P<0.05);患者干预前后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高危、高危、中低危患者干预后BMI改善情况均优于干预前(Z值分别为30.019、230.882、184.877,P<0.01)。结论 混合性高脂血症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制定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选用降脂药物治疗,治疗依从性得到有效提高,血脂指标及BMI均有改善,值得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目前我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配置普遍未达到“2020年政策目标”,且注册率低问题突出,以我国西部最明显。政策工具是政府为实现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总称,只有政策工具适宜,才能使政策结果与政策目标相一致。目的 了解四川省政府自新医改实施以来出台的全科医生相关政策中的政策工具的侧重点、不足及变迁。方法 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以“全科医生”为关键词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官网上检索2009-01-01至2019-12-31发布的全科医生相关政策文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从政策工具和政策发展过程两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8篇政策,268个政策编码中,规范型、激励型、能力建设型、权威型、系统变革型、象征和劝诫型分别占4.9%(13/268)、8.6%(23/268)、22.4%(60/268)、54.5%(146/268)、7.8%(21/268)、1.9%(5/268)。政策工具在2012年和2018年形成两个高峰,前者以权威型工具为主,后者以能力建设型工具为主,权威型工具较前明显减少,激励型较前明显增加。使用最多的政策工具是目标与规划〔32.1%(86/268)〕,使用最少的是舆论宣传〔0.4%(1/268)〕。政策规划、政策实施、政策监督及政策评价占比分别为51.1%(137/268)、44.4%(119/268)、3.4%(9/268)、1.1%(3/268)。结论 新医改实施以来四川省全科医生政策工具使用符合实际需要,对全科医生发展有所裨益,未来政策优化应注重象征和劝诫型、激励型工具,并综合考虑各类型政策工具的联系和均衡使用,加强对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价反馈。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疾病,主要影响上呼吸道、肺部和肾脏,弥漫性肺泡出血(DAH)是该病的罕见表现,一旦出现,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目的 探讨GPA合并DA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特征、诊治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诊断并改善预后。方法 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例GPA合并DA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韦格纳,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肺出血,肺泡出血”为关键字,搜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1980年1月-2019年2月公开发表的GPA/韦格纳肉芽肿(WG)合并DAH的病例。结果 共检索到国内外报道病例12例,结合本例,共纳入13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38.6±19.3)岁;平均病程(72.1±62.7)d;治疗多选择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和环磷酰胺(CTX)治疗;死亡率23.1%(3/13)。临床常见咳嗽(83.3%)、呼吸困难(83.3%)、咯血(41.7%)等。胸部X线片或胸部CT见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或弥漫性肺部浸润影、实变影。支气管镜和肺泡灌洗液可见出血及含有含铁血黄色的巨噬细胞。结论 DAH是GPA较少见的表现,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及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背景 为充实全科医师队伍,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作为全科医师过渡期培训形式于2010年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17年开始承担部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目的 从柯氏模型的反应层评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转岗培训效果,旨在全面了解学员的主观感受,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将来的转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转岗培训的9名医师为调查对象。于2018年6月,通过转岗培训学员微信群发送调查问卷链接,学员各自于网上填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对转岗培训基地的评价、对自我能力提升情况的评价、对目前转岗培训方式的评价。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9份。对理论培训阶段的评价:8/9的学员对学时数设置以及教学水平的评价方面表示“满意”或“很满意”,7/9的学员对课程内容设置表示“满意”或“很满意”;对临床培训基地的评价:超过一半的学员对培训时长(7/9)和培训内容(8/9)“满意”或“很满意”,对师资水平均表示“满意”或“很满意”。在全科医学理论方面:9名学员均表示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和医患沟通能力有“较大提高”或“很大提高”,8/9的学员在全科适宜技术方面有“较大提高”或“很大提高”。在临床综合能力的评价中,8/9的学员表示门诊应诊能力有“较大提高”或“很大提高”。在全科实践能力的评价中,所有学员表示自己在全科常见病诊治以及全科医疗教学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或“很大提高”。所有学员参加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的教学活动,并认为这些教学活动提升了其综合能力〔如门诊应诊能力(9/9)、自学能力(9/9)、门诊带教能力(8/9)等〕。对于总体培训效果,5/9的学员表示“满意”,4/9的学员表示“很满意”。对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制度亟需改进方面”,7/9的学员认为应该合理提高培训人员工资待遇,5/9的学员提出培训方式应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希望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在工学矛盾方面,5/9的学员表示在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所有学员表示愿意在培训结束后注册为全科医生,其中8/9的学员愿意以后继续参加加强全科医生能力的培训。结论 学员对培训总体评价较好,也从培训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需求不一、培训计划欠灵活、存在工学矛盾、组织管理待加强等。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随着社区卫生、全科医学和家庭医生制度越来越为公众所熟知,社区卫生机构的上下游供应链也越来越多地向社区及其全科团队寻求合作机会,包括优质项目、特色技术等,不仅数量多,且种类杂,全科医生一方面需要了解市场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研判哪些是值得投入时间去洽谈的项目或技术,以减少试错及对市场机遇的误判。目的 开发用于研判“某项目或技术或业务能否在家庭医生工作中整合并落地实施”的决策工具,帮助迈向独立执业的全科团队快速、高效、精准决策。方法 2019年8-10月,采用头脑风暴法,共邀请5名来自上海市不同区域、不同机构、不同年资不同背景的全科医生作为意见领袖,3名社区卫生行业资深从业者、中高层管理者作为主持和组织者,并有1名项目管理背景项目专员作为信息记录者,围绕“什么样的技术才是值得落实和推广的社区适宜技术”开展头脑风暴,梳理充分必要条件和判断准则。结合各社区代表性项目的开展实情,选定7个社区样本进行试测。结果 开发出包含7个判断准则的可行性研判工具,分别为:(1)能够在社区提供;(2)只能在社区提供(最大限度发挥地域便利、离患者近的优势);(3)发病率、患病率高;(4)显效期短;(5)成本低;(6)在全科医生及其团队的工作范畴内(时间、空间轨道);(7)对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有相应的支付。被研判对象如全部都为“是”,则具有较好的社区落实适应性;反之,则不能急于推行。7个社区试测样本,在7个准则上的得分,最高为5.8分,最低为2分,超过4分者有3个,不足50%,实际运行情况与得分有一定相符。7条准则上,最难得分的是对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有相应支付,其次是成本低,再次是工作范畴内、显效时间短及只能在社区提供;最容易得分的是能够在社区提供,其次是发病率、患病率。在全科医生及其团队的工作范畴内、有相应的支付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结论 本研究所开发的“全科团队能否引入某项新增技术或服务的可行性研判工具”包含7条准则,实践上具备可行性,性能上具备实用性,可帮助全科团队实现精准决策、高效决策、循证决策。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能力评价逐渐受到全科医学领域相关学者的关注。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为科学评价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9月15-25日,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关于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相关文献。采用高级检索,构建检索策略:(岗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能力)*(全科医生+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评价+评估+指标+工具),以“中文摘要”或“题目”为检索条件,匹配方式为“精确匹配”,检索时限为“发表时间不限-至今(2020年9月)”。应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文献763篇,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31篇。其中27篇中文期刊,4篇学位论文。研究涉及的指标构建方法有9种,使用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22篇,71.0%),其次为定性访谈法(14篇,45.2%)、问卷调查法(14篇,45.2%)、Delphi法(14篇,45.2%)。最常见的参考模型是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树模型,有7篇(22.6%)研究在该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条目数量不一,最少14个,最多113个,指标数超过40个的有7篇研究。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内容涵盖广泛,基本符合中国全科医生岗位的能力要求。结论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缺乏实际应用,未来的研究可致力于中国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估体系的实际应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刘宇春  杜雪平  丁静  丁兰  武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6):1996-2001
背景 儿童“看病难”是我国儿科医疗常见问题,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主要承担社区儿童的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方面工作,儿童常见病诊疗处于“去基层化”状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设儿科门诊势在必行。目的 了解0~3岁儿童的社区儿科门诊就诊需求,探讨其开展过程中的尚存问题,从而为增设社区儿科门诊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3-7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河二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木樨地社区卫生服务站抽取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0~3岁儿童280例。采用研究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纳入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主要内容为儿童的基本信息和对社区儿科门诊需求情况。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94.4%(255/270)的儿童家长认为非常需要/需要社区开设儿科门诊;若社区开设儿科门诊,92.6%(250/270)的家长愿意带儿童来就诊。目前,儿童患病后,73.7%(199/270)的家长首选到三级医院(包括儿童专科医院)就诊,20.7%(56/270)的家长首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儿童家长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距离近、就诊方便(55.9%,151/270),就诊患儿少、挂号容易(53.3%,144/270)。儿童家长认为社区儿科门诊尚需解决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医生技术水平较低(77.4%,209/270)、药品不齐全(56.3%,152/270)、缺乏设备(55.9%,151/270)。61.5%(166/270)的儿童家长希望就诊时与医生交流的时间为6~10 min;81.8%(221/270)的家长认为儿童患病后应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根据病情由社区医生转诊至三级医院。结论 0~3岁儿童对社区儿科门诊的诊疗需求较大,多数家长愿意带儿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也支持分级诊疗的就诊模式,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环境、检查设备配置、医生诊疗水平、药物配备等制约了社区儿科诊疗,需要从国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不同层面解决。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当今社会面临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等问题,实施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维护居民健康的重要途径。足够数量的全科医生是居民获得全科服务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全科医生数量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其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分布情况存在差异,了解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全科医生的情况,并引导各个地区合理配置全科医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环节。目的 分析中国全科医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2013-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数据网站中各地区生产总值,将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5个不同的经济水平组,结合2013-2017年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及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全科医生数量,对各组全科医生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集中指数分析历年公平性变化趋势,并通过泰尔指数分解配置总体差异。结果 2012-2017年,中国全科医生数量从10.98万人增至25.27万人,增幅为130.15%。最高经济水平组的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经济水平组,2017年达到每万人口3.61人。同期,全科医生集中指数先下降后上升,2015年最低(0.192 1)。分解的泰尔指数贡献率显示,不同经济水平组间历年差异贡献率均超过70%。结论 中国全科医生数量明显增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全科医生数量及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医生比例均较高;全科医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分布公平性差,且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经济水平组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